●南方日報記者 王彪 周歡 昌道勵
1月7日上午,總投資150億元的恆力(惠州)PTA項目在大亞灣石化區開工。項目將建設全球單體產能最大的兩條250萬噸/年PTA生產線。該項目由世界500強排名第107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名第4位的石化巨頭恆力集團投資建設,將助力廣東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集群。
「對於惠州乃至廣東來說,通過引入石化產業中下遊項目,可以讓煉化一體化牽引的廣東石化產業鏈更加穩固,吸引其他產業鏈企業投資,同時也降低整個石化產品成本,對於促進廣東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施訓鵬表示。
全球石化巨頭匯聚大灣區
近年來,在廣東石化領域,世界級企業與世界級灣區的聯手,已經多次上演。
2019年11月23日,總投資額達100億美元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項目動工;2020年4月22日,埃克森美孚在粵港澳大灣區總投資約100億美元的廣東惠州乙烯項目建設正式拉開帷幕;5月17日,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在廣州、北京、荷蘭海牙三地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雲籤約」儀式。
此次恆力集團與惠州在大亞灣石化區攜手打造恆力(惠州)PTA項目,同樣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世界級灣區匯聚世界級企業,在這裡,全球石化巨頭、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匯聚,產業集聚,動能強勁。」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說,期待能夠與眾多優秀企業攜手並肩、加強合作,不斷做精、做深石化中下遊產業集群。
恆力(惠州)PTA項目總投資150億元,建設年產能500萬噸的PTA生產線等,計劃1年半時間建成投產,實現產值200億元。
陳建華介紹,恆力(惠州)PTA項目採用行業領先的綠色化、智能化PTA生產工藝,「規划起點高、建設速度快、綠色高顏值是恆力(惠州)PTA項目的發展方向。建成大亞灣新標杆,再創大灣區新名片,也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補齊廣東石化產業短板
過去,惠州石化產業存在「油頭」大「化尾」小、頭重腳輕的現象,石化中下遊產品特別是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相對薄弱。
事實上,這也是廣東石化產業的短板所在,從惠州的中海殼牌到湛江的中科煉化,廣東的煉油規模不斷提升,乙烯項目也接連上馬,但對於石化產業鏈來說,仍有很大的增長和完善空間,產業鏈向高價值環節的延伸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隨著一批大項目相繼動工建設,這種局面正在改變。
埃克森美孚廣東惠州乙烯項目、巴斯夫(廣東)一體化項目等多個項目加速落地推進,即使在疫情影響下也按計劃施工建設。根據規劃,廣東主要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年煉油規模將超9000萬噸,乙烯年生產能力將超過1000萬噸,這為廣東石化產業集群建設打開廣闊空間。
「圍繞一個大項目形成產業集群,要讓大項目落地之後,迅速的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形成既有星星也有月亮的良好產業格局和創新生態,關鍵就是要做到產業鏈條的延伸。」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萬陸表示,石化大項目往往都是在產業上遊,屬於資本密集型,只有通過產業鏈條不斷往下延伸,才能向知識密集型拓展。
助力我省產業轉型升級
恆力(惠州)PTA項目僅用4個月就順利開工,跑出了廣東速度、惠州速度。
「恆力從長三角來到珠三角,不只是國家戰略引領,更源於惠州的效率與大亞灣的活力。」陳建華表示,廣東的政府服務有效率、有溫度、更有特色,「一切圍繞項目」的擔當精神,讓項目建設跑出了「加速度」。
這背後是廣東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近年來,廣東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將開辦企業手續從14道壓減3道,平均辦理時間從35個工作日壓減到3個工作日內,大大縮短企業註冊時間。
長期以來,廣東石化產業主要由央企和外資企業通過投資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推動,民營企業佔比較小。記者日前在山東和浙江等地採訪發現,和恆力集團類似,很多民營企業都是從小到大,不斷做強,向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充分發揮市場效應,提升了產業效益和運營活力。此次恆力(惠州)PTA項目的開工,也是從民營企業方面對廣東既有產業基礎的重要補充。
「我們在選擇大項目主體的時候,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等多種企業業態同時進入也非常重要。」萬陸表示。
「隨著能源轉型不斷推進,特別是我國提出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這給傳統石油產品生產帶來壓力。」施訓鵬認為,隨著新能源產業發展,石油也面臨市場前景的問題,通過向PTA等中下遊環節發展,煉化一體化項目的大規模煉化產能可提供市場空間,有助於廣東能源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