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剛建國時,民生凋零,百廢待興,數十年的戰亂早已將曾經「天朝大國」的尊貴打的一乾二淨,所以當戰亂結束,最緊要的事情就是建設國家,可是就在這時,我國又打了一場大仗。
韓戰爆發時,正趕上新中國成立之際,國家實力還沒有從戰亂中恢復,而美國不顧我國嚴厲警告,異常囂張地跨過「三八線」,並一度打到鴨綠江邊,對此挑釁行為,我國領導也在考慮究竟要不要打?敵人這麼強大,武器裝備均為世界一流水準,甚至還有原子彈大殺器。
但經過慎重思考之後,毛主席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朝鮮。哪怕將好不容易攢下的家底打光,也要打這場衛國戰爭,彭總也說:打完了再搞建設。
那麼為什麼要打這一仗?在當時很多人不理解,畢竟美國沒有直接侵佔我國領土,雙方還有緩和餘地,而一旦我國出兵,勢必會再次陷入戰爭泥沼中,戰爭的結果誰也預料不到,贏了還好,輸了後果不堪設想,而且就當時軍事力量對比,輸的機率似乎更大一點。
如今對於為什麼打這場戰爭,主流思想可以概括為「唇亡齒寒」。但其實這樣想法稍顯片面,打這場戰爭除了看中朝關係,還要分析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
對於中國的國家安全而言,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朝鮮半島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朝鮮半島這種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首先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因此而具有的地緣政治意義所決定的。
其次,曰本自古代以來兩次通過朝鮮半島侵入中國的歷史經驗,也使新中國領導人不得不對朝鮮半島的戰略地位予以重視。
最後,在東西方冷戰的國際大背景下,中朝兩黨兩國人民在反對日本侵略和爭取民族解放運動中結成的深厚情誼,加之雙方基於意識形態而處於共同的社會主義陣營,也給中朝兩國關係的定位在戰略層面被賦予了新的內容。
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很獨特,其位於亞洲的東北部,呈狹長的「豕」字形。其北部以鴨綠江、長白山和圖們江為界,與中國和俄羅斯接壤;東臨日本海,西臨黃海,分別與日本和中國隔海相望;東南部隔朝鮮海峽與日本列島為鄰。
在自然地理上,朝鮮半島夾亞洲大陸與日本列島之間,居於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地位。
而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朝鮮半島則是被東北亞地區的主要國家所包圍。
二者兼之,使朝鮮半島被賦予了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位置,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成為連接亞洲大陸和日本列島的重要通道。由此,朝鮮半島自然也就成為大陸勢力與海洋勢力的交匯地帶。
從戰略角度來看,朝鮮半島既是亞洲大陸國家叉向日本列島的匕首,又是日本列島國家進入亞洲大陸所必經的天然的理想跳板。
從而使得無論是大陸勢力還是海洋勢力,都必將爭奪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若防禦則以其作為屏障與戰略緩衝,若進攻則以其作為前沿和突出部。
自中國古代元朝以來,經近代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而對於朝鮮半島國家被包圍在周邊主要國家之中的生存狀態,美國國際政治學者漢斯摩根索更是從政治學權力本質的角度給予了簡單而直白的評價:
「由於它(指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比鄰中國,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裡,它依靠強鄰的控制和介入,作為一個自治國家而生存。每當中國的權力不足以維護朝鮮的自治地位時,另一個國家,主要是日本,就會試圖在朝鮮半島取得立足點。兩千多年來,朝鮮的命運一直取決於一個國家控制朝鮮的優勢,或者取決於兩個競相控制朝鮮的國家之間的權力均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指導國家對外戰略的地緣政治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在繼承了「海洋力量論」和「大陸心臟地帶學說」的基礎上,「邊緣地帶學說」被提了出來。「大陸心臟地帶學說」,將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周圍由水陸兩便國家所構成的區域,稱之為「內新月區域」。
「邊緣地帶學說」稱這一區域為「邊緣地帶」,並認為:「從來不曾發生過單純的陸上勢力與海上勢力的對抗」,歷史一直都是邊緣地帶國家間的對抗。
從而「邊緣地帶學說」斷言:「誰支配著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著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了世界的命運」。
進而「邊緣地帶學說」指出: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處在大陸心臟地帶和邊緣海之間,必須看作是一個中間區域,在海上勢力和陸上勢力的衝突中,起著一個廣大緩衝地帶的作用。
它面對兩個方面,必須起海陸兩面的作用,並且從海陸兩面保衛自己。它的水陸兩面的性質是它的安全問題的基礎。
根據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朝鮮半島自然屬於「邊緣地帶」。自「邊緣地帶學說」成為二戰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地緣政治理論基礎以後,朝鮮半島在美國遏制蘇聯及共產主義擴張中的戰略價值便尤為凸顯。
反之,朝鮮半島對於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而言,其戰略價值也在理論上顯得更加重要。
也就是說朝鮮半島可以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但他不能受美國、日本掌控,因為那將對陸權國家造成威脅,同樣,美國、日本也不會允許陸權國家(俄國、中國)操控他,那對海權國家也是一種威脅。
所以朝鮮在這種「包圍下」成為海陸兩勢力的緩衝帶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