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讓農產品溫暖時尚 用文創思維激活鄉村-農產品 文化創意...

2020-12-21 東方文創網

      過去一提起農產品,很多人潛意識裡會覺得土氣,而且僅僅止於吃喝而已,如今情況大不同了,從農產品的種植和加工,到農業品牌的設計和推廣,文化創意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發廣泛,以前「土裡土氣」的農業產品變得時尚、溫暖、有趣,不僅能滿足我們的味蕾,更能品出家鄉的味道,講述家鄉的故事。

      「多情最是南山月」,故鄉總是令我們每個人念念不忘。近年來,開始不斷有人重新回歸鄉村,投身到鄉村再造的浪潮中。他們自稱Farmer(農夫),多年前從鄉村來到城市,如今又從城市回望鄉村。他們倡導年輕人回望故鄉,呼籲這個國家更多的人一起來關心陽光、雨水和鄉土,努力用文化創意、網際網路思維等新思路、新想法來打造鄉土產品,通過講故事、重體驗等方式讓傳統的農產品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的代名詞,不僅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也為鄉村文明和價值重建提供了有效的路徑。

      博學村:做最時尚的荔枝酥

      用最好的荔枝幹,用最時尚的設計,不放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打造海南島最酷的一款伴手禮。

      陳統奎的家鄉、海南省海口市博學村是個古村落,僅有300餘人,被火山巖覆蓋的土地不利於傳統農作物的生長。家鄉的落後,是陳統奎返鄉的動力所在。2012年,還是一家雜誌社記者的他,從自己的故鄉看到了中國鄉村凋敝的尷尬。

      改變故鄉,從改變食物開始。一個偶然的機會,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負責人常天樂知道了博學村有好荔枝,就鼓勵陳統奎引導荔枝農向自然農法轉型。於是,陳統奎回到村裡,找幾戶荔枝種植大戶分享自然農法理念,討論出「不用除草劑、不用化肥、低度低毒使用農藥」的早期轉型路徑。

      2014年,他創立了「火山村」荔枝品牌,向外界出售村裡的古法種植荔枝。火山村的荔枝堅持三條原則:不使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劑、使用低毒低度農藥。這些荔枝賣火了。這令陳統奎相信,自己在做一件對的事情。他眼看到自己在推動故鄉轉向自然農法種植荔枝。

      2014年荔枝季後,陳統奎二進臺灣,第二次還帶上了幾位火山村荔枝農。在臺灣,陳統奎帶著荔枝農把荔枝產業從有機種植到深加工,進行了全產業鏈的考察和學習。在臺北,他們拜訪了吳寶春麵店,試吃了世界冠軍荔枝幹麵包。在南投,他們拜訪了微熱山丘鳳梨酥,看看臺灣人怎樣做出又酷又時尚的產品。返回大陸後,陳統奎帶領團隊,僅用1個多月時間,就研發出了火山村荔枝酥1.0版。

      「用最好的荔枝幹,用最時尚的設計,不放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打造海南島最酷的一款伴手禮。」在為火山村荔枝酥1.0版起草海報文案時,陳統奎寫下了「大吉大利」的諧音詞組「大器大荔」四個字。

      「『大荔』這兩個字傳遞的是我們保護大荔枝樹的生態夢想,我們今後要大量採購野生荔枝果來做荔枝酥。只有做出荔枝酥產業的價值,進而提高野生荔枝果的收購價格,我們才有能力守護那些珍稀的野生荔枝林。」陳統奎說。

      近些年來,品牌農業建設的重要性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可,但仔細審視後發現,品牌農業建設的主體多為城市中的各大企業。「那些存留於鄉村的、未曾為大企業發掘的農產品如何能賣出好價錢,那些留守鄉村、沒有與大企業建立聯繫的老鄉們,如何能利用文創思維來推動品牌農業建設,這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陳統奎說。

      在市場定價策略上,陳統奎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中高端定價,火山村荔枝酥的市場價格跟臺灣高品質鳳梨酥價格不相上下。陳統奎這樣解釋:「火山村荔枝酥不是土特產,不是便宜的代名詞,而是從海南島走出來的『禮品',它的品質和標準應該是世界級的,承載』從鄉村出發,從世界回來『這樣一句口號。」

      「從臺灣農企崛起的成功經驗中,我得到了靈感和勇氣,我希望用品牌思維和國際標準,用真材實料打造一款現代、洋氣、時尚的禮品,跳出低價位的紅海市場,為海南農企闖出一片新天地。」陳統奎的身上透出一股不服輸的氣息。

      喀什:給每棵棗樹起一個名字

      用創意、用文化、用商業的力量幫良心農戶有尊嚴地走向市場經濟。劉敬文創建了網絡公司「維吉達尼」,就是維語「良心」的意思,擁有了約2000家合作農戶。

      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日益荒蕪,不復昔日詩意,關於真實故鄉的美好念想不斷減損。如何運用文創思維來改造鄉村,打造屬於鄉村自己的農業品牌,讓原本與世隔絕的鄉村變得溫暖有趣,這是劉敬文一直在追問的話題。

      三年前,劉敬文作為深圳援疆社工來到喀什地區參與一個殘疾人培訓項目。在一次下鄉的探訪中,迷路了。一位老人家過來了,邀請他回家做客,這位老人叫阿吉。阿吉老人那個時候身體還特別好,他駕上驢車帶著劉敬文到小圓棗古樹林裡面去,並且在一棵最粗的樹前面開始講故事,他說這棵樹已經有500歲了,這是阿吉老人的爺爺說的。

      阿吉老人說,小圓棗是祖先留下的,在祖先生活最難的時候,它帶來了幸運。雖然小圓棗現在不值錢,但卻不能砍掉它,小圓棗是維吾爾人的恩人,要好好對它。

      劉敬文被感動了。他相信這些小圓棗理應帶給阿吉這樣的老人更好的生活。就這樣,劉敬文萌發了利用網際網路幫助維吾爾族農戶銷售農產品的想法:「我們需要用創意、用文化、用商業的力量幫良心農戶有尊嚴地走向市場經濟。」

      劉敬文開始講故事,把包括阿吉老人在內的更多關於小圓棗和這篇土地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與更多的人籌劃一起來養活這些阿吉老人們放不下的小圓棗樹。後來發起的小圓棗認養項目,出乎意料得到特別多朋友的支持,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人參與了小圓棗樹的認養。

      「當我再次回到阿吉老人曾經駕著驢車帶我去的那片樹林的時候,我被震撼了。」劉敬文說,整個樹林密密麻麻掛滿了認養的牌子,認養人可以給棗樹起名字,有一位認養人認養了三棵樹,這位認養人說要三棵親親熱熱在一起的樹,用以代表自己、孩子和太太。有用戶一下子認養了十棵樹,把自己最喜歡的十個武俠名字作為棗樹的名字。

      再後來,劉敬文創建了網絡公司「維吉達尼」,就是維語「良心」的意思,來幫助新疆農戶們出售農產品。三年後,小小的「維吉達尼」在新疆擁有了約2000家合作農戶。他想用商業的力量,讓善待土地的人們能一直守護著故鄉。「我們的努力,更多體現在用經濟力量消弭城鄉裂痕,重新讓人們認識那個溫暖的故鄉。」劉敬文說。

      用文創思維重新認識、激活、塑造鄉村

      他們不僅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碎片式種植,為農民和土地賦予了新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鄉村再生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打造尊重村民想法及鄉村價值的夢想家園,創造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鄉村文化創意產業。

      創立了「火山村」荔枝品牌的陳統奎,除了向外界出售村裡的古法種植荔枝,最想做的就是通過在鄉村推行最新最前沿的商業思路和做法,倡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各項事務,以行動的力量培養「自我意識」和「文創共識」,以營造社區理想的生活環境。

      這個新奇的思路最初起源於歐美,帶著一些眾籌的意味。陳統奎期望依靠鄉民自己的力量改造家鄉,建立有活力、有共識的社會共同體。他領著鄉親給博學村搭建民宿,修環山自行車賽道,還參與發起返鄉大學生論壇。期望把一個傳統落後的家鄉,轉型成為結合自然農法農業、環境保護和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新故鄉。

      為了推行這種時尚的思路,由陳統奎創建的火山村荔枝順勢推出了小夥伴微商城計劃:一期目標100家,二期目標500家,三期目標1000家。而這個計劃最大的亮點是0加盟費,凡是有微店的小夥伴,不管你是一個社區媽媽,還是一個辦公室一族兼職開微店,或者是專職開微店的……只要你有自己的「勢力範圍」,火山村荔枝就歡迎你來報名。

      陳統奎告訴記者,他們希望可以用電子化、虛擬社區的方法建立小小的社會,通過小小社會的存在,凝聚一個個特殊需求。圍繞特殊需求,設計一個讓小夥伴們都可以加盟的微商城體系,大家一起來做買賣,賣荔枝,賣荔枝酥,賣荔枝蜜。

      不僅如此,近日陳統奎發布了一篇題為《一顆荔枝可以改變世界》的文案,公開徵集100名「首席哈荔官」,最後報名者太踴躍,不得不加錄了50名「榮譽哈荔官」.

      陳統奎介紹說,「』首席哈荔官『就是首席體驗官,是時尚試客的代名詞。只要他們或批評,或點讚,動動嘴巴,就可以改變一個農業品牌,他們既是最早的體驗者,又是潛在的消費者。」

      為了讓認養的人們可以看到自己棗樹的生長情況,「維吉達尼」決定給棗樹拍照。他們募集了一批舊相機,教會農戶的孩子拍攝,讓孩子們拍攝自己的棗樹,拍攝自己的家鄉。種植戶伊布拉依木大叔的兒子阿卜杜拉就拍得不錯,他希望有一天可以辦一場個人攝影展。

      「事實上他們不僅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碎片式種植,為農民和土地賦予了新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鄉村再生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打造尊重村民想法及鄉村價值的夢想家園。對於陳統奎和劉敬文來說,他們在創造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即生態、悠閒、慢拍的生活方式。」品牌農業專家鍾文彬如是表示。

      在歷史的車輪下,故鄉的面貌或凋敝或詩意,這是人們需要面對的現實存在。從每一粒稻米開始,從每一泓泉水開始,從每一縷溶溶月光開始,用文化創意的思維來重新認識鄉村,重新激活鄉村,重新塑造鄉村。

相關焦點

  • 「鄉村+文創」,實現鄉村旅遊農產品的創意升級
    由於農業的多功能性,文化創意與農業融合成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產業振興的有效途徑,具體表現為:農產品的創新,除了品種、顏色等技術創新之外,將鄉村文化巧妙融入農產品設計,讓農產品既具有實用性又帶有觀賞價值,同時又能傳承(地域)品牌文化。
  • 鄉村文化創意與實踐案例
    鄉村文化創意的核心要旨,就是強調採用創新思維與文化理念,對農業生產、鄉村生活、農村生態資源進行創新配置與利用,從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的發展目標。農耕文化是鄉村文化創意的基礎,農業文化創意項目開發要突出地方特色,努力實現規模效應,建立品牌優勢,讓更多的人能夠分享鄉村文化創意藝術的無窮魅力。
  • 用文化創意打造特色鄉村
    更明顯的,旅遊的地點除了景區之外,特色鄉村也成了大多數人的熱門選擇。這無疑也給了不少鄉村轉型的機會,順應這股潮流而生,用文化打造特色鄉村,創意實現活化傳統村落品牌。用非常規的思維將重點放在了「妖怪」上。「妖怪」一次突破了人們通常對旅遊與景區的認識,卻能在第一時間抓住人們的眼球,這種稀缺資源便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形成商業價值。 文化產業化,不斷深度開發明確自身的定位之後,就要在這基礎上進行鄉村文化的深度開發,應用到各個行業之中。
  • 雄安荷葉茶啟動創意設計大賽 打造地域特色農產品
    央廣網北京1月9日消息 1月8日,雄安荷葉茶品牌創意設計大賽啟動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大賽面向國內外徵集荷葉茶文化創意標識,助力雄安荷葉茶品牌升級,力圖打造出具有雄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據了解,本次大賽以「荷葉茶香沁雄安」為主題,依託雄安新區白洋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匯聚創意設計資源,搭建交流協作平臺,面向國內外徵集一批富含白洋澱文化元素、充滿雄安味道,具有國際視野和時尚風格的荷葉茶文化創意標識,助力雄安荷葉茶品牌升級,打造出具有雄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
  • 多是因為文創思維...
    一個很深的感觸便是,臺灣農業具有心和腦的意識,「心」是對土地對環境的熱愛,「腦」是用文化用創業去改變傳統的農業。  其實,這亦是臺灣農業與文創思維結合的一貫思路。  農業旅遊文化產業鏈 產品成就獨特文化地標  「用文化和創意手段去改造農業,農業會把生產、生活、生態更加完美地呈現在你面前。」  臺灣農業的創意還不止於此,它還將農業與旅遊產業有效結合在一起,你以為是農家樂?
  • 多是因為文創思維
    一個很深的感觸便是,臺灣農業具有心和腦的意識,「心」是對土地對環境的熱愛,「腦」是用文化用創業去改變傳統的農業。販賣生活「我們穿上了農業的靈魂,領悟文化創意的生命。」——掌生榖粒追隨「掌生榖粒」的成長史,可以看到,其從我們日常生活的碗底出發,探訪臺灣各地用心耕作的稻農,以文字書寫、用影像紀錄。借著精緻的手感包裝與誠懇的農家記錄,掌生穀粒逐步建立起小小的農業品牌。
  • 文化創意 | 當傳統農業遇到文化創意,「土」特產也變國際範兒
    在傳統鄉村旅遊中,鄉村特色農產品是構成旅遊吸引力的重要元素,鄉村旅遊產品更應緊跟時代遊客的需求,進行不斷的升級,釋放出新的生命力。今天一起來看看文創農產品的一些經典案例~日本和臺灣在文創農業的發展上走在了最前端,他們對農產品的包裝非常重視,不僅僅是做產品,重要的是賦予產品生命。
  • 【文化創意】當傳統農業遇到文化創意,「土」特產也變國際範兒
    【廣振按】文創產業,這幾年呼聲逐漸增強,文化創意的運用,予以旅遊產品新的生命力。在傳統鄉村旅遊中,鄉村特色農產品是構成旅遊吸引力的重要元素,鄉村旅遊產品更應緊跟時代遊客的需求,進行不斷的升級,釋放出新的生命力。
  • 海南農產品(伴手禮)創意包裝設計大賽啟動
    2017年第八屆海南(屯昌)農民博覽會——海南農產品(伴手禮)創意包裝設計大賽  為推動農旅深度融合,集思廣益,創新農產品包裝,將生態精品農產品轉化為最受遊客歡迎的旅遊地商品,加快我省精品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為切實做好本次大賽的各項籌備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 章繼剛:從追求產量到提升價值,創意農業重構傳統農業產業體系
    發展創意農業,重構和提升傳統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有利於引導農業產業由生產向加工、流通、服務等產業縱向延伸,農業功能向休閒觀光、農事體驗、文化傳承、健康養生等領域橫向拓展,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加快構建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產業興旺的總要求。這與鄉村振興戰略高度契合、高度一致。
  • 文創+旅遊,激活日照旅遊產業新動能 ——山東省文化創意設計行業...
    吳主任講到,今年全省旅遊商品工作中提出鄉村旅遊後備箱工程是我省發展鄉村旅遊的一項重要環節,實質就是將農產品商品化、品牌化。實施鄉村旅遊後備箱工程,就是要打造辨識度高、獨具地方特色的旅遊商品品牌,逐漸淡化門票經濟,增強旅遊商品銷售收入。日照有天然的資源優勢,相信日照旅遊商品工作者會努力結合日照的文化特色,有效將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 旅遊如何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每個鄉村都有值得挖掘的文化特性。如何走出這樣的誤區?鄉村旅遊一定是答案之一。鄉村旅遊建設能夠將抽象的鄉村文化具象的表達出來,對鄉村文化振興有著激活、放大、賦能、增效等等作用。那麼,如何通過鄉村旅遊來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 顏值就是生產力 看農產品文創振興之路
    文化創意的運用,予以旅遊產品新的生命力。在傳統鄉村旅遊中,鄉村特色農產品是構成旅遊吸引力的重要元素,鄉村旅遊產品更應緊跟時代遊客的需求,進行不斷的升級,釋放出新的生命力。綠維文旅鄉村振興規劃設計研究院梳理農產品文創項目,展示具有代表性案例,為您解讀鄉村文創產品如何做。
  • 臺灣這些創意商品與人性化設計,讓人暖心而舒適..
    處處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讓人們在茶的體驗中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怎能不上癮呢?「我們穿上了農業的靈魂,領悟文化創意的生命。」——掌生榖粒  其實,這亦是臺灣農業與文創思維結合的一貫思路。 「用文化和創意手段去改造農業,農業會把生產、生活、生態更加完美地呈現在你面前。」 臺灣農業的創意還不止於此,它還將農業與旅遊產業有效結合在一起,你以為是農家樂?
  • 「四川·臺灣鄉村暨社區文化創意演迪」活動舉行
    12月7日,由四川省臺辦、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四川·臺灣鄉村暨社區文化創意演迪」活動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行,兩岸文旅文創行業內大咖、在川涉臺文旅文創企業人士以及鄉村社區代表等200位嘉賓參會。
  • 赴臺文化創意與鄉村民宿主題旅遊之行的收穫
    10月23日至10月30日,我有幸參加了省旅遊局培訓中心舉辦的「四川省赴臺文化創意與鄉村民宿主題培訓班」。本次培訓班由任瀟主任帶隊,臺灣鄉村旅遊協會精心安排的文化民宿遊,來自我省各條旅遊戰線的48名同志環繞祖國寶島—臺灣島一圈,開展了為期八天七晚的純鄉村民宿考察、培訓、體驗和交流。感覺收穫頗多,跟大家分享幾點體會:一、臺灣鄉村旅遊主題定位鮮明,特色文化創意強。
  • 「四川·臺灣鄉村暨社區文化創意演迪」活動在川舉行 首批「川臺...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杜江茜 實習生 鄒阿江)12月7日,「四川·臺灣鄉村暨社區文化創意演迪」活動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行,兩岸文旅文創行業大咖、在川涉臺文旅文創企業人士以及鄉村社區代表等200位嘉賓參會。
  • 「四川·臺灣鄉村暨社區文化創意演迪」活動在川舉行首批「川臺...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實習生 鄒阿江12月7日,「四川·臺灣鄉村暨社區文化創意演迪」活動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行,兩岸文旅文創行業內大咖、在川涉臺文旅文創企業人士以及鄉村社區代表等200位嘉賓參會。
  • 助力民族鄉村振興:2020首屆中國(浙江)畲族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展演在...
    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周傳人 11月12-13日,2020首屆中國(浙江)畲族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展演頒獎典禮及文創市集活動在遂昌舉行。活動由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麗水市委統戰部(民宗局)、遂昌縣委統戰部(民宗局)、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承辦,浙江隱墅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