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提起農產品,很多人潛意識裡會覺得土氣,而且僅僅止於吃喝而已,如今情況大不同了,從農產品的種植和加工,到農業品牌的設計和推廣,文化創意在農業領域的運用越發廣泛,以前「土裡土氣」的農業產品變得時尚、溫暖、有趣,不僅能滿足我們的味蕾,更能品出家鄉的味道,講述家鄉的故事。
「多情最是南山月」,故鄉總是令我們每個人念念不忘。近年來,開始不斷有人重新回歸鄉村,投身到鄉村再造的浪潮中。他們自稱Farmer(農夫),多年前從鄉村來到城市,如今又從城市回望鄉村。他們倡導年輕人回望故鄉,呼籲這個國家更多的人一起來關心陽光、雨水和鄉土,努力用文化創意、網際網路思維等新思路、新想法來打造鄉土產品,通過講故事、重體驗等方式讓傳統的農產品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的代名詞,不僅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也為鄉村文明和價值重建提供了有效的路徑。
博學村:做最時尚的荔枝酥
用最好的荔枝幹,用最時尚的設計,不放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打造海南島最酷的一款伴手禮。
陳統奎的家鄉、海南省海口市博學村是個古村落,僅有300餘人,被火山巖覆蓋的土地不利於傳統農作物的生長。家鄉的落後,是陳統奎返鄉的動力所在。2012年,還是一家雜誌社記者的他,從自己的故鄉看到了中國鄉村凋敝的尷尬。
改變故鄉,從改變食物開始。一個偶然的機會,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負責人常天樂知道了博學村有好荔枝,就鼓勵陳統奎引導荔枝農向自然農法轉型。於是,陳統奎回到村裡,找幾戶荔枝種植大戶分享自然農法理念,討論出「不用除草劑、不用化肥、低度低毒使用農藥」的早期轉型路徑。
2014年,他創立了「火山村」荔枝品牌,向外界出售村裡的古法種植荔枝。火山村的荔枝堅持三條原則:不使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劑、使用低毒低度農藥。這些荔枝賣火了。這令陳統奎相信,自己在做一件對的事情。他眼看到自己在推動故鄉轉向自然農法種植荔枝。
2014年荔枝季後,陳統奎二進臺灣,第二次還帶上了幾位火山村荔枝農。在臺灣,陳統奎帶著荔枝農把荔枝產業從有機種植到深加工,進行了全產業鏈的考察和學習。在臺北,他們拜訪了吳寶春麵店,試吃了世界冠軍荔枝幹麵包。在南投,他們拜訪了微熱山丘鳳梨酥,看看臺灣人怎樣做出又酷又時尚的產品。返回大陸後,陳統奎帶領團隊,僅用1個多月時間,就研發出了火山村荔枝酥1.0版。
「用最好的荔枝幹,用最時尚的設計,不放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打造海南島最酷的一款伴手禮。」在為火山村荔枝酥1.0版起草海報文案時,陳統奎寫下了「大吉大利」的諧音詞組「大器大荔」四個字。
「『大荔』這兩個字傳遞的是我們保護大荔枝樹的生態夢想,我們今後要大量採購野生荔枝果來做荔枝酥。只有做出荔枝酥產業的價值,進而提高野生荔枝果的收購價格,我們才有能力守護那些珍稀的野生荔枝林。」陳統奎說。
近些年來,品牌農業建設的重要性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可,但仔細審視後發現,品牌農業建設的主體多為城市中的各大企業。「那些存留於鄉村的、未曾為大企業發掘的農產品如何能賣出好價錢,那些留守鄉村、沒有與大企業建立聯繫的老鄉們,如何能利用文創思維來推動品牌農業建設,這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陳統奎說。
在市場定價策略上,陳統奎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中高端定價,火山村荔枝酥的市場價格跟臺灣高品質鳳梨酥價格不相上下。陳統奎這樣解釋:「火山村荔枝酥不是土特產,不是便宜的代名詞,而是從海南島走出來的『禮品',它的品質和標準應該是世界級的,承載』從鄉村出發,從世界回來『這樣一句口號。」
「從臺灣農企崛起的成功經驗中,我得到了靈感和勇氣,我希望用品牌思維和國際標準,用真材實料打造一款現代、洋氣、時尚的禮品,跳出低價位的紅海市場,為海南農企闖出一片新天地。」陳統奎的身上透出一股不服輸的氣息。
喀什:給每棵棗樹起一個名字
用創意、用文化、用商業的力量幫良心農戶有尊嚴地走向市場經濟。劉敬文創建了網絡公司「維吉達尼」,就是維語「良心」的意思,擁有了約2000家合作農戶。
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日益荒蕪,不復昔日詩意,關於真實故鄉的美好念想不斷減損。如何運用文創思維來改造鄉村,打造屬於鄉村自己的農業品牌,讓原本與世隔絕的鄉村變得溫暖有趣,這是劉敬文一直在追問的話題。
三年前,劉敬文作為深圳援疆社工來到喀什地區參與一個殘疾人培訓項目。在一次下鄉的探訪中,迷路了。一位老人家過來了,邀請他回家做客,這位老人叫阿吉。阿吉老人那個時候身體還特別好,他駕上驢車帶著劉敬文到小圓棗古樹林裡面去,並且在一棵最粗的樹前面開始講故事,他說這棵樹已經有500歲了,這是阿吉老人的爺爺說的。
阿吉老人說,小圓棗是祖先留下的,在祖先生活最難的時候,它帶來了幸運。雖然小圓棗現在不值錢,但卻不能砍掉它,小圓棗是維吾爾人的恩人,要好好對它。
劉敬文被感動了。他相信這些小圓棗理應帶給阿吉這樣的老人更好的生活。就這樣,劉敬文萌發了利用網際網路幫助維吾爾族農戶銷售農產品的想法:「我們需要用創意、用文化、用商業的力量幫良心農戶有尊嚴地走向市場經濟。」
劉敬文開始講故事,把包括阿吉老人在內的更多關於小圓棗和這篇土地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與更多的人籌劃一起來養活這些阿吉老人們放不下的小圓棗樹。後來發起的小圓棗認養項目,出乎意料得到特別多朋友的支持,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人參與了小圓棗樹的認養。
「當我再次回到阿吉老人曾經駕著驢車帶我去的那片樹林的時候,我被震撼了。」劉敬文說,整個樹林密密麻麻掛滿了認養的牌子,認養人可以給棗樹起名字,有一位認養人認養了三棵樹,這位認養人說要三棵親親熱熱在一起的樹,用以代表自己、孩子和太太。有用戶一下子認養了十棵樹,把自己最喜歡的十個武俠名字作為棗樹的名字。
再後來,劉敬文創建了網絡公司「維吉達尼」,就是維語「良心」的意思,來幫助新疆農戶們出售農產品。三年後,小小的「維吉達尼」在新疆擁有了約2000家合作農戶。他想用商業的力量,讓善待土地的人們能一直守護著故鄉。「我們的努力,更多體現在用經濟力量消弭城鄉裂痕,重新讓人們認識那個溫暖的故鄉。」劉敬文說。
用文創思維重新認識、激活、塑造鄉村
他們不僅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碎片式種植,為農民和土地賦予了新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鄉村再生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打造尊重村民想法及鄉村價值的夢想家園,創造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鄉村文化創意產業。
創立了「火山村」荔枝品牌的陳統奎,除了向外界出售村裡的古法種植荔枝,最想做的就是通過在鄉村推行最新最前沿的商業思路和做法,倡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各項事務,以行動的力量培養「自我意識」和「文創共識」,以營造社區理想的生活環境。
這個新奇的思路最初起源於歐美,帶著一些眾籌的意味。陳統奎期望依靠鄉民自己的力量改造家鄉,建立有活力、有共識的社會共同體。他領著鄉親給博學村搭建民宿,修環山自行車賽道,還參與發起返鄉大學生論壇。期望把一個傳統落後的家鄉,轉型成為結合自然農法農業、環境保護和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新故鄉。
為了推行這種時尚的思路,由陳統奎創建的火山村荔枝順勢推出了小夥伴微商城計劃:一期目標100家,二期目標500家,三期目標1000家。而這個計劃最大的亮點是0加盟費,凡是有微店的小夥伴,不管你是一個社區媽媽,還是一個辦公室一族兼職開微店,或者是專職開微店的……只要你有自己的「勢力範圍」,火山村荔枝就歡迎你來報名。
陳統奎告訴記者,他們希望可以用電子化、虛擬社區的方法建立小小的社會,通過小小社會的存在,凝聚一個個特殊需求。圍繞特殊需求,設計一個讓小夥伴們都可以加盟的微商城體系,大家一起來做買賣,賣荔枝,賣荔枝酥,賣荔枝蜜。
不僅如此,近日陳統奎發布了一篇題為《一顆荔枝可以改變世界》的文案,公開徵集100名「首席哈荔官」,最後報名者太踴躍,不得不加錄了50名「榮譽哈荔官」.
陳統奎介紹說,「』首席哈荔官『就是首席體驗官,是時尚試客的代名詞。只要他們或批評,或點讚,動動嘴巴,就可以改變一個農業品牌,他們既是最早的體驗者,又是潛在的消費者。」
為了讓認養的人們可以看到自己棗樹的生長情況,「維吉達尼」決定給棗樹拍照。他們募集了一批舊相機,教會農戶的孩子拍攝,讓孩子們拍攝自己的棗樹,拍攝自己的家鄉。種植戶伊布拉依木大叔的兒子阿卜杜拉就拍得不錯,他希望有一天可以辦一場個人攝影展。
「事實上他們不僅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碎片式種植,為農民和土地賦予了新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通過鄉村再生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打造尊重村民想法及鄉村價值的夢想家園。對於陳統奎和劉敬文來說,他們在創造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即生態、悠閒、慢拍的生活方式。」品牌農業專家鍾文彬如是表示。
在歷史的車輪下,故鄉的面貌或凋敝或詩意,這是人們需要面對的現實存在。從每一粒稻米開始,從每一泓泉水開始,從每一縷溶溶月光開始,用文化創意的思維來重新認識鄉村,重新激活鄉村,重新塑造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