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泰州東環高架式快速路北延段改造工程全線建成通車,泰州環形快速路初步形成,市民驅車出行去無錫、常州、上海等地更便捷了。
和快速路「環行」一樣讓泰州人欣喜的是,前不久,泰州直達上海的動車開行,一腳跨入上海「兩小時朋友圈」。泰州市委書記史立軍乘坐首班列車,108分鐘,從揚子江畔來到黃浦之濱。3天的「走進大上海 融入長三角」系列活動,30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410億元。
赴滬動車開通半年之後,泰州至北京的動車也將於近期開通。此外,常泰大橋、江陰靖江隧道正在建設,北沿江高鐵、鹽泰錫常宜鐵路正在做前期準備。
從城市環路、跨江路橋到京滬動車,泰州在我省交通格局中的「中部支點」地位凸顯。利用這一區位優勢,泰州加速融入蘇南,和無錫、常州「抱團發展」,打造我省賦予泰州的「中部支點城市」。
構築「十字」交通框架,打造2小時長三角通勤圈
11月28日,常泰長江大橋2號墩首節鋼圍堰完成吊裝,標誌著常泰長江大橋天星洲專用航道橋水下基礎施工進入新階段。
作為我省「南接北聯」區域大通道建設重點工程之一,常泰長江大橋是《長江經濟帶立體綜合交通走廊規劃》中批覆的省14條過江通道之一,是地區稀缺的鐵路過江資源。大橋位於江陰大橋和泰州大橋之間,使這段長江岸線上每隔30公裡左右就有一座高速公路過江通道。它的建設對泰州而言,不僅具有交通出行意義,還使從泰州到常州的江蘇中軸線被串聯起來,加快跨江融合發展,推進「錫常泰」城市組團形成。
融入長三角,交通要先行。泰州市力爭通過「十三五」期間的努力,2小時通達長三角城市群省會城市,1.5小時通達省內設區市,形成「1小時市域交通圈」,半小時中心城區通達各縣級節點,建設區域性交通樞紐城市。
此外,《長江幹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提出,到2035年之前,還將有三條過江通道落地靖江。與此同時,北沿江高鐵、鹽泰錫常宜鐵路前期工作抓緊推進。泰州南站將成為泰州主要的高鐵站之一,泰州圍繞泰州南站打造城站一體「高鐵上的城市」,成為「樞紐之城」。
一條條南北、東西走向的新通道在泰州交匯,搭建起「十字」交通框架,長江兩岸的一體化進程由此按下「快進鍵」。
江陰大橋,是泰州、靖江融入蘇南的第一條過江通道。1999年9月28日大橋建成通車,第二天出版的靖江日報刊登《驅車過大橋》一文寫道:從大橋賓館上大橋,到江陰北出口,只用了近10分鐘。江蘇揚子江高速通道管理公司最新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江陰大橋交通量已達10.2萬輛/日,節假日期間最高約達16.1萬輛/日。大橋通車帶來一個個「發展紅利」,泰州成為中國最大民營造船基地、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全球最大的系泊鏈生產基地。
跨過「天塹」融入蘇南,「錫常泰」產業協作密切
今年4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發布。「支持江陰—靖江工業園區建設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是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的一項內容,這是對兩地推動高質量跨江融合發展的肯定,也為兩地加快同城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鹽泰錫常宜鐵路、江陰第二通道等項目建設,將提高江陰、靖江公共設施互通共享水平,加快兩地高質量融合發展和靖江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跨江聯動,隔江相望的江陰、靖江第一個「吃螃蟹」。2003年8月,兩地打破行政區劃界線聯動開發,江陰—靖江工業園區揭牌。如今,園區成為中國民營造船、國家重鋼結構兩大產業基地,形成「特色冶金—機電—汽車零部件—特色車輛」「特色冶金—鋼結構—船舶修造」兩條產業鏈,並創造出五個「國內之最」:最大的貨櫃船、最高建築的鋼結構、最先進的高速鐵路線纜、跨度最大的跨海大橋鋼箱梁、最高強度的系泊鏈。
在聯動開發帶動下,大量蘇南企業到靖江及周邊地區投資發展。泰興黃橋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邵鳴介紹,2014年4月底,「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黃橋工業園」獲得省政府認定。在首個江陰落戶項目的帶動下,成功引進26家江陰企業,總投資數十億元,為老區提供了近萬個就業崗位。目前,規劃2平方公裡的「上海金橋集團黃橋產業園」也已揭牌,落戶企業5家,力爭將產業園打造成跨區域合作的示範園區。
「江陰、靖江兩地城市毗鄰、大橋聯通、文化相近、互有需求、互補性強,且有了成功合作的載體,實現同城化發展最有條件。」著名經濟學家洪銀興教授在創建江陰-靖江高質量跨江融合發展實驗區研討會上建議,兩地加快實現產業、城市、生態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毗鄰城市的互通共享,打造一個既共享城市發展資源、又不改變行政區劃的同城化樣板。
常泰大橋的通車,又讓泰州、常州產業協作進入「蜜月期」。11月23日,泰興—常州國家高新區(新北區)跨江聯動發展座談會舉行,《跨江融合園區高質量發展共建協議》《跨江融合港口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等三個合作文件籤署。泰興市委書記劉志明說,泰興、常州新北區地緣相接、人文相親,合作基礎好,有條件探索出更有成效的合作共建模式。
作為製造業大市,常州和泰州兩地產業上互有關聯。比如生物醫藥,泰州擁有中國醫藥城,而常州的新醫藥產業也是重點打造的「十大產業鏈」之一。在去年的省「兩會」上,泰州、常州的20多名省人大代表共同提出議案,建議加快常泰融合,實現中軸崛起。打造交通、產業、生態、創新和開放五大江蘇中軸走廊,圍繞生物醫藥、智能裝備製造、新材料等方面加快集聚。
地緣相近人文相親,中部支點「左右逢源」
地處長江之濱、背依裡下河腹地的泰州,是我省較為年輕的地級市,過去一直被看做「揚泰地區的東部」,「籠罩」在蘇南諸多工業明星城市的光環裡。如今,泰州厚重的文化土壤、與周邊城市的「血脈關聯」,加上交通區位帶來的交往便利,為泰州「中部崛起」築牢「硬核支撐」。
6500年前,長江、淮河、黃海三水交匯,生長出泰州這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孕育了泰州這座城市開放包容、溫和敦厚,又堅韌不拔、一往無前的獨特氣質。1500年前,泰州依靠京杭大運河這條水運大動脈,開啟了持續千年的繁華。如今,泰州依靠全國的高鐵大動脈和一條條跨境而過的過江交通,牽手滬寧線、通泰揚,跨越千年、再創輝煌。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長江和大海的碰撞交匯形成了泰州和上海。如今,上海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龍頭,泰州位於江蘇地理中心、長三角中軸。400多年前,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將「泰州學派」帶到當時的松江府開枝散葉。100多年前,泰州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在剛滿20歲時,登上了上海的「丹桂第一臺」,從此紅遍天下。泰州加入上海兩小時「朋友圈」後,將成為上海輻射江蘇全境和長三角腹地的「中繼站」「放大器」。
泰州和無錫、常州的人文交流更是源遠流長。古代泰州與廣陵揚州、蘭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應;江陰和靖江一江之隔、一衣帶水,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歷史上曾經同屬一個行政區……去年10月底,以「泰州學派的思想傳承與現代轉化」為主題的江南文脈·泰州學派分論壇暨泰州學派學術研討會在泰州舉辦。專家們認為,泰州學派作為江南文化版圖的重要思想流派,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萬物一體」「百姓日用即道」「人人君子」等思想在歷史上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在當下仍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本報記者 趙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