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開平礦務局築成唐胥鐵路,次年又建起了唐山火車站。後來,一些街道漸漸沿鐵路兩側形成,並衍生出了許多與鐵路有關的地名。這些老地名有的現今仍在使用,如雙橋裡、交大道口等,而有的已經消失,成為唐山歷史上的記憶。
老 站
老站,即老火車站,位於現「金匙立交橋」處,是唐山首座火車站。
1896年新火車站(今南站址)建成後,這裡開始有了「老站」一名。此後,「老站」仍保留著原有的鐵路貨場,專供糧食街(現建國路)附近的隆義棧、瑞信棧等眾多商家裝卸商品貨物。上世紀40年代,每逢端午節前後,鐵路當局開行的大城山廟會小火車(往返於交大道口至雹神廟之間)還在「老站」停靠,以接送香客。
約1957年以後,此處才改建成了鐵路職工的住宅。如今,「老站」一名已少有人說了。
老站道口
老站道口原是老火車站的一個鐵路道口,也是唐胥鐵路最早的道口,1896年車站遷址後成為連接糧食街和小山鬧區的一條通道,專供行人、自行車、人力車通行。1948年,道口安裝了框式柵門,唐山人稱做「道門」。1994年金匙立交橋落成後,該道口拆除。「老站道口」一名也自此消失了。
老車站街
老車站街位於「老站」的西北方,南北走向,北起東局子,南至鐵道邊,全長約200米。舊時,這條街上的養正軒飯莊、永順塘浴池較為馳名,常年迎四方賓客。1976年地震以後,這裡成了建國路商業區內的一部分。
老車站胡同
老車站胡同在「老站」的東南方,也為南北走向,北起鐵路旁,南到瓦房街,長約60米。地震後湮沒在了小山樓的區域之內。
鐵柵欄胡同
鐵柵欄胡同南通勝利路西口,北接小山大街,全長約100米。該胡同與眾不同,一側為房舍建築,另一側為一根根鐵管(直徑約0.06米、高約2.5米)製成的鐵路柵欄,故名。地震後此處蓋起了一片房屋,胡同的蹤跡全無。
老 貨 棧
老貨棧相傳出現於民國初年,位於雙橋裡兩條鐵路(一條通向開灤礦井、一條通往老站方向)的夾角地帶。因此處毗鄰火車站(現南站),常年有「老客」(經紀人)代辦鐵路貨運手續,貨物可方便地經鐵路南下北上、運往各地,故最初冠名「南北貨棧」。
這裡主要從事蔬菜、瓜果、山貨等農副土特產品的交易。每日清晨,貨來周邊農村,物流四處八方,人喧馬嘶,熱鬧異常。貨棧於上世紀50年代停業,閒置的場地上蓋起了鐵路職工住宅,稱「老貨棧」工房,曾屬永紅橋派出所管轄。地震後,工房未再復建,「老貨棧」一稱也就逐漸被人們淡忘了。
車站小公園
車站小公園是唐山最早的公園,在火車站(今南站)的站前廣場,建於上世紀30年代。1948年版的《唐山事》有如下記述:「小公園,在車站前,名副其實,寬廣約三四畝,惟洋槐蔽天,綠茵鋪地,紀念塔旁,有石板可供息休。」如今這裡已是公交車場和唐山南站的體育場。
水 溝 橋
水溝橋位於原北道門南側約30米處,是一座建在開灤排水溝之上的鐵路橋。《唐山工務段·建國前修建的橋梁統計表》載:該橋長4.2米,建成於1887年。水溝橋雖不大,卻是唐胥鐵路上最早的地名之一,只是後來這裡被「北道門」「東司事房」「小山天橋」等地名所取代了。
上述與唐胥鐵路有關的老地名,蘊涵著唐胥鐵路的百年滄桑,也承載著唐山的發展歷史,至今仍被許多人懷念與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