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章道可道】幾種斷句:1、道可道,非常道(千年的主流解釋);2、道,可道,非常道--有點矛盾,道本來就是常道又不常道;3、道何道也?非恆道也? 可,何的省字。恆古字是天地間一彎弦月的象形,月圓月缺,正是恆意。道是什麼呢?難道不是恆常的嗎?(書摘)常的初始意是下裙,垂裳而治引申為正常,與恆字同義互換。
【第一章名可名 名實探討及一生二唯物論的建立】什麼是名呢?名是否就是實呢?先秦很早就注重名的概念,也就是西方古代樸素唯物哲學對物體的描述細分(亞里斯多德),孔子論述「仁」其中的前提就是「正名」,先秦出現了「名家」白馬非馬論,這裡就不具體闡述了。老子在展開道德闡述時,試圖先給道定義,但是正如後來佛家講的一樣,一旦你用語言把「真」講出來,就已經離真千裡了。
一般人認為,老子的「無名」與「有名」、「無」與「有」是遞進的邏輯關係,即無產生有,其實是錯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先提一下現存的有關老子的典籍,從郭店楚墓竹簡、長沙馬王堆帛書、敦煌本等等一共有16本之多,西漢以前的版本與後來的清本、普本有些字不一樣,但古本可能更能接近老子的原貌極其思想。
我們知道,恆、常並不是不變的,恆包括不變與變,莊子認為老子「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意思是說,道與物的本體是由無和有建構的太一,本書以數字模式二而一(含三而一)的依據就在於此。這樣看來,無和有是並列的關係,而且還存在離開有無之外的「三」,其實,「無」也是一種「有」,是無的有,因為你一旦冠之以名,就是一種存在的有。下面的文字「兩者同出,異名通謂」就不難弄懂了。那麼「天地始、萬物母」中的源頭究竟是什麼呢?天地和萬物可以劃等號,老子給它下了個定義:有、無、道,這種唯物思想打破了古代的神學思想,可以說是一種劃時代的進步。
帛書:故常無欲也 ,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循。無欲有欲是指人的心一動一靜,恆、循就是道的一動一靜運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