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的幾種斷句解讀和一生二唯物論的建立

2020-12-20 有狐體育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幾種斷句:1、道可道,非常道(千年的主流解釋);2、道,可道,非常道--有點矛盾,道本來就是常道又不常道;3、道何道也?非恆道也? 可,何的省字。恆古字是天地間一彎弦月的象形,月圓月缺,正是恆意。道是什麼呢?難道不是恆常的嗎?(書摘)常的初始意是下裙,垂裳而治引申為正常,與恆字同義互換。

【第一章名可名 名實探討及一生二唯物論的建立】什麼是名呢?名是否就是實呢?先秦很早就注重名的概念,也就是西方古代樸素唯物哲學對物體的描述細分(亞里斯多德),孔子論述「仁」其中的前提就是「正名」,先秦出現了「名家」白馬非馬論,這裡就不具體闡述了。老子在展開道德闡述時,試圖先給道定義,但是正如後來佛家講的一樣,一旦你用語言把「真」講出來,就已經離真千裡了。

一般人認為,老子的「無名」與「有名」、「無」與「有」是遞進的邏輯關係,即無產生有,其實是錯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先提一下現存的有關老子的典籍,從郭店楚墓竹簡、長沙馬王堆帛書、敦煌本等等一共有16本之多,西漢以前的版本與後來的清本、普本有些字不一樣,但古本可能更能接近老子的原貌極其思想。

我們知道,恆、常並不是不變的,恆包括不變與變,莊子認為老子「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意思是說,道與物的本體是由無和有建構的太一,本書以數字模式二而一(含三而一)的依據就在於此。這樣看來,無和有是並列的關係,而且還存在離開有無之外的「三」,其實,「無」也是一種「有」,是無的有,因為你一旦冠之以名,就是一種存在的有。下面的文字「兩者同出,異名通謂」就不難弄懂了。那麼「天地始、萬物母」中的源頭究竟是什麼呢?天地和萬物可以劃等號,老子給它下了個定義:有、無、道,這種唯物思想打破了古代的神學思想,可以說是一種劃時代的進步。

帛書:故常無欲也 ,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循。無欲有欲是指人的心一動一靜,恆、循就是道的一動一靜運動規律。

相關焦點

  • 帶你解讀《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
    「無」和「有」這兩者都是出自「道」的屬性,都在說「道」的深邃。深邃再深邃,這就是萬物的奧妙所在。03解讀本章是道德經的核心,老子直接開門見山,給出了「道」的含義和性質,讀懂本章是接下來讀好道德經的基礎。
  • 讀老子《道德經》,可以學會屌絲逆襲,信不信由你
    有人說,老子道德經能教會下等人增上等智慧,鹹魚翻身,屌絲逆襲的方法。這也是我樂此不疲的原因。第一章 天地之始,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版本是王弼版本。如果按當年老子寫的,文言文斷句,老子並沒有自己斷句。是王弼、河上公等人斷的句。河上公是神仙,他的弟子安期生也是神仙。王弼版本是道德經通行本。
  • 央視主持人楊柳帶你了解「王蒙講說《道德經》」,改變你的慣性思維!
    「《道德經》是我國傳統典籍中的一朵奇葩,對它進行深入闡釋研究,意義深遠。從哲學上來說,《道德經》是中國一部非常獨特而且超前的哲學著作;從宗教上來說,它又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經典。學習《道德經》,是對智慧的傳承,對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道家獨特思維方式和道教的進一步了解。
  • 45帛書《老子》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每天5分鐘,從《老子》的智慧中獲得圓融,請關注潯陽野老的全新解讀提示詞:《道經》緒論 [論道] 世界觀 一元論 可知論 方法論 普遍聯繫【原文】道可道也熟讀《道德經》的小夥伴們,見到這個文本 估計會大吃一驚吧,「是誰?這麼大的膽,敢把《道德經》給改了!」其實不是有人把《道德經》給改了,而是《道德經》把《老子》改了。萬幸的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考古出土了兩部帛書《老子》,以及1993年湖北郭店 出土的《老子》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了老子的歷史真相。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更有傳聞說現在傳世的斷句,是紀曉嵐為迎合帝王統治,在編纂四庫全書時,故意將原文的斷句錯開,導致意思完全不同。於是有個說法「老子五千言,錯簡兩千年」。要說哪個版本更接近老子的原始思想,那都屬於後世的揣測了。當今比較受人青睞的版本是王弼、楚簡和帛書版。我朗讀的《道德經》,便是依豆瓣的高分版,陳鼓應教授注釋之王弼+參考帛書及楚簡版。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如何理解《道德經》第一章中「觀妙」?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是最重要的一章,也是很多人誤解的一章,它是解釋無極和太極的一章,也是修身練氣還虛的總綱,許多人搞得玄之又玄,其實老子很直接,直指真義,若你複雜了他的意思,就只能得到道德經表象的東西;如果你直接乾脆就能夠逐漸得到他的真傳。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理解兩個字「道」與「名」,這兩個字貫穿全書八十一章,也是千古以來,老子學術的爭端所在。
  •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用到生活中就完美了
    《道德經》一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內涵。「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老子也是第一個把「道」作為一種哲學範疇提出來的並且加以闡述,關於對老子道的認識和詮釋,歷年來都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道是精神的本體,道是脫離物質獨自存在的一種形式。有的就認為道是宇宙處於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這兩者一種是唯物主義,一種是唯心主義。
  •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比如老子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其實就把整部《道德經》的宗旨講完了,這部經講的就是「道」,不講別的。這句話我們中國人都很熟悉,小時候就學過,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估計除了老子本人,很難有人完全清楚了。下面我們詳細揣摩一下這句話的意思,不一定對,只能算是個人理解,僅供大家參考一下。
  •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
    還有的人主張順其自然,萬事萬物有著這自己的規律,都離不開「道」這一個詞,這個人物就是老子,老子的一生充滿著無數典故,並且民間也多有老子的傳說故事,這也說明了老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是有的人將老子看做太上老君的化身,那麼這麼一位「神仙」僅僅留下的一本《道德經》究竟有什麼深意呢?首先是老子這個人,因為雙耳過肩而被稱作老聃,又名重耳。
  • 眾妙之門的鑰匙,解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和「有」聚在一起出現卻是不同的兩個體系。聚在一起稱為玄。玄之又玄就是解開奧秘的大門。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 《道德經》:道家之「道」能說清楚一點嗎?
    道家代表作《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就把許多人繞進去了,雲裡霧裡,分辨不清。第一章結尾又說「玄之又玄」更是令人摸不著頭腦,作者究竟是要說什麼?就是故弄玄虛嗎?其實不然。《道德經》所要說的「道」其實就是一個抽象概念,它是對天地萬物發展規律的總結,是天地萬物都要走的一條道路。
  • 現代人真的讀懂「道德經」了嗎?這是一本講述宇宙真相的書
    說在前面,其實,《道德經》就是一本講述宇宙真相的說明書。老子在講世界的本源真理,客觀規律,道的時候,用到強曰這個概念。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 華夏文明從此成就傳奇
    《易經》引領《道德經》茁壯,後者引領華夏文明走向未來,成就傳奇綿延不絕。《道德經》說,眾妙之門跟『有無』存在直接聯繫,其中的內涵值得深思,振聾發聵,可惜很多人不得其解,甚至有很多人不曾聽說,作為華夏傳承人,需要反思。
  • 老子著《道德經》短短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這些觀點全部是從兩個字中衍生出來的,這兩個字是《道德經》的精髓——「無」和「反」。一、無對於道家來說,「無」是一個重要的字,因為它是「道」的別稱。《道德經》中說道創生了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章)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道德經;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老子的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經學,文學,天文學,以及辯證法,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老祖宗。有了道德經,才有了後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綿綿不斷斷的專研和講習。那今天在下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道德經這部玄之又玄的文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