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在臺灣?國內這個博物館還有一顆精美的翡翠蟈蟈白菜

2020-12-13 以史為鑑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很高興在#百家文瀾:博物館探秘#活動中給大家分享一些博物館館藏國寶的故事,今天是第八期,今天我們聊一下中國民間知名度最高的文物之一:翡翠白菜的故事。

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有一家著名的博物館,叫做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中價值最高的文物可能爭議很大,但是名氣最大的一件文物卻絕對就是翠玉白菜了

這顆翠玉白菜來自於清末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隨嫁品,這顆白菜就材質、年代、價值而言,並不能算得上頂級的國寶。但是這顆由翠玉所琢碾而成的白菜與真實白菜簡直一模一樣,而且當時高明的工匠因材制宜,將白玉雕刻為潔白的菜身,翠玉雕刻為翠綠的葉子,在菜葉上還雕刻了兩隻昆蟲。這兩隻昆蟲可不是純天然、無公害、無農藥的意思,而是寓意著多子多孫的兩種昆蟲:螽(zhōng)斯(蟈蟈)和蝗蟲。白菜象徵著姑娘家的清白,也寓意家庭的合美;

正是因為白菜很接地氣,寓意也很接地氣,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所以這件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釐米 的翠玉白菜就成了民間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誰都想去看看。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國內的天津博物館,卻也館藏有一件可以跟臺北這件翠玉白菜相媲美的翡翠蟈蟈白菜。

天津博物館所藏的翡翠蟈蟈白菜也是清代的作品,這件翡翠白菜材質上稍有不如臺灣的翠玉白菜,出了白綠二色,還多了灰黃,但是當時的工匠匠心獨具,大膽地把原本應該是缺陷的黃色進行巧雕,反而將白菜天然的感覺給寫實地表現出來。因為太過寫實,這棵翠玉白菜還得到了一個「凍白菜」的綽號。

天津博物館的這件「凍白菜」高19.4釐米,寬14釐米,重約2公斤。白菜下部分為灰黃相間,伴有褐色斑,其上的葉脈分明,葉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簡約。作者利用菜心處材質的翠綠色,雕刻有兩隻蟈蟈和一隻螳螂,這三隻蟲子好像在邊爬邊啃菜葉,栩栩如生。

可以看到,雖然在整個清代,翡翠白菜加上多子多孫的蟈蟈已經成為了常見的搭配;但是對於雕刻者的巧思妙構,也讓人嘆賞不已,這件翡翠白菜的技法,在整個清代玉雕中都是頂尖的存在。

說起這件翡翠蟈蟈白菜,還有一個有趣的來歷。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俱興,一切工作都正在逐步的走向正規。1950年的時候,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們偶然在當時的財政部的食物儲藏庫中發現了這顆以假亂真的翡翠白菜。隨後天津市將這件文物劃撥給了當時的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到了1957年,這件文物再一次轉給了新成立的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等到2004年,天津歷史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合併,這就是今天的天津博物館。於是這件翡翠蟈蟈白菜就成為了天津博物館的寶貝之一了。

為什麼白菜的造型會在清代大受歡迎呢?主要有下面幾個理由。

一、諧音

白菜的諧音就是「百財」,含義就是「百財聚來」。不論是對於官員、商人還是普通百姓,求財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項目。

白菜葉子的「葉」字,又和事業的「業」字諧音。有了翠玉白菜就是意味著事業有成、成家立業。

二、清白

白菜的顏色是幫白葉青,寓意做官的一清二白,做人的清清白白。於是翠玉白菜的造型深受官員和女性的歡迎。上面說的臺灣故宮的翠玉白菜就是光緒妃子的陪嫁之物,象徵清清白白。

據說在慈禧太后的隨葬品中,還有兩件極為精美的翡翠白菜。但是隨著東陵大盜孫殿英的破壞性盜墓,讓這些隨葬文物沉寂民間,下落不明。目前能見到最精美的兩件翡翠白菜就是館藏在臺北故宮和天津博物館的這兩件了。

如果有去不了臺灣也想一睹翡翠白菜的朋友,可以去天津博物館看一看翡翠蟈蟈白菜的真容哦。

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大陸這件翡翠蟈蟈白菜,造型精美不遜於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
    大陸這件翡翠蟈蟈白菜,造型精美不遜於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現代很多家庭裡面都會看到一些工藝品,其中最多的是玉雕工藝品,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別人的家裡面看到一個大大的玉佛,或者是玉白菜,其中翠玉白菜比較多,那麼這個其實也是有含義的
  • 大陸驚現「翡翠蟈蟈白菜」,名氣不亞於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
    大陸驚現「翡翠蟈蟈白菜」,名氣不亞於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有個著名的博物館,這就是著名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卻藏有一件舉世聞名的藏品,那就是「翠玉白菜」!相傳這件寶貝是光緒帝的愛妃瑾妃的陪嫁品,這顆翠玉白菜是由翠玉雕琢而成,跟實物一模一樣,乾淨的白玉雕琢成白菜梆子,菜葉上還有兩隻昆蟲,而白菜也象徵著姑娘的清白和家庭美好的寓意。
  • 臺北故宮內的翠玉白菜造型精美,天津博物館的白菜同樣價值連城
    大家好,我是大咖說史工作室的大慧,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民間非常有名氣的「蟈蟈白菜」和「翠玉白菜」。在臺北最有名的博物館內放著一件寶貝,雖說這件寶貝並不見得價值有多高,但是在民間卻有非常高的知名度。這件寶貝就是翠玉白菜,是晚清光緒皇帝其中一個妃子的陪嫁品。其實這顆白菜本身的價值並不是很高,至少無法與國寶級的寶貝相比。但是這顆玉白菜的雕刻手法卻非常精緻,表面上看起來就像真正的白菜一樣。工匠在製作這顆白菜的時候,根據材質特定工藝,用白玉雕刻成白菜的菜身,再把翠玉雕刻成白菜的菜葉,而且菜葉上還有兩隻昆蟲。
  • 翡翠白菜
    除了「發財菜」這個寓意外,白菜也代表著平安與健康,自古民間就有「白菜豆腐保平安」一說。另外,還有「清清白白」的意思,為人堂堂正正的意思。  先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它高18.7釐米,寬9.1釐米,厚度達到5.07釐米,遠遠看來,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是百分之百。臺北故宮的翡翠,一尊貴在原料,是一整塊半白半綠的翠玉,二尊重在雕工,創意令人叫絕。
  • 臺北故宮的翡翠白菜值1000億美元?天津博物館「凍白菜」毫不遜色
    遺憾的是,這件國寶有一處硬傷,白菜葉片上的一隻蟈蟈的左須缺了一小截,如何造成的,也是一個未解之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原是瑾妃永和宮的陳設器,據說是她隨嫁的嫁妝。也有傳聞稱其就是孫殿英從慈禧墓中盜得的那塊翠玉白菜,是否屬實,不得而知。過去曾有臺灣學者宣稱,這棵翠玉白菜價格在1000億美金以上。後來蜀黍獲悉,目前根據史料及實物推斷,全世界有6顆「國寶級」的翡翠白菜。
  • 厚德齋---對於珍寶「翠玉白菜」的生世,你了解嗎?
    光緒和珍妃的故事被人譽為清朝後宮的愛情佳話,而收藏翠玉白菜的瑾妃正是珍妃的姐姐,她能得到翠玉白菜據說也和珍妃有關。瑾妃和珍妃都是清朝廷禮部侍郎長敘之女,相傳,光緒十五年,瑾妃和珍妃同時被選為嬪,瑾妃知道父母給珍妃陪嫁了一顆翠玉白菜,心中不滿,吵鬧著要給自己,善良的珍妃便讓給了她。
  • 翠玉白菜身世之謎 牽出一段塵封往事!(附視頻)
    光緒和珍妃的故事被人譽為清朝後宮的愛情佳話,而收藏翠玉白菜的瑾妃正是珍妃的姐姐,她能得到翠玉白菜據說也和珍妃有關。翠玉白菜身世之謎(下)瑾妃和珍妃都是清朝廷禮部侍郎長敘之女,相傳,光緒十五年,瑾妃和珍妃同時被選為嬪,瑾妃知道父母給珍妃陪嫁了一顆翠玉白菜,心中不滿,吵鬧著要給自己,善良的珍妃便讓給了她。
  • 中國有幾顆國寶級「翠玉白菜」?傳說有6顆,最值錢白菜不在大陸
    中國有幾顆國寶級的「翠玉白菜」呢?傳說有6顆。最珍貴的翠玉白菜,是在北京故宮的永和宮內發現的。永和宮是光緒帝瑾妃的住處,據說,她是這件稀世國寶的主人。關於這顆翠玉白菜,還有一個數百年來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獨具匠心的珍寶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放著一件名氣很大的文物——翠玉白菜。我國古代的玉器雕刻藝術一向世界聞名,因此具有巧奪天工技藝水準的這件「翠玉白菜」理所當然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為什麼這件接地氣的「大白菜」能夠既受當年皇家大內的喜愛,又得到如今芸芸眾生的推崇呢?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翠玉白菜:獨具匠心的珍寶
    翠玉白菜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釐米,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看起來滋潤新鮮,晶潤淡雅,通透無暇。它由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玉石雕刻而成,工匠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幫,菜葉上頭還有兩隻小蟲,一隻是蚱蜢,一隻是蟈蟈,寓意多子多孫。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國寶雲集,來看看光緒瑾妃的翠玉白菜,嘆為觀止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翠玉白菜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白菜上面雕刻著精美的螽斯(蟈蟈)和蝗蟲,代表多子多孫,是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陪嫁品。
  • 一顆價值過億的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的原料來自緬甸,它的翠色晶潤淡雅,通透無暇。自古以來,人們鑑賞翡翠首先要看它的「種」。「種」多指翠玉的顏色和通透程度,有「玻璃種」、「水種」、「蛋清種」、「金絲種」、「芙蓉種」和「紫羅蘭種」等。其中,透明度高,水分充足,顏色純正的翡翠被稱為老坑玻璃種。 翠玉白菜傳說此寶是從慈禧陵中流失之物,價值根本無法估計。
  • 除了翡翠白菜,還有翡翠蘿蔔!
    臺灣故宮有一顆國寶級翡翠白菜蟈蟈,被許多人吹上了天,加上超量的對翡翠了解不多的大陸市民遊客一驚一乍,更增加了這顆翡翠白菜的「崇拜度」,我曾有一個外行得一塌糊塗的朋友自豪地告訴我
  • 「翠玉白菜」榮膺臺北故宮人氣王,意外現破損
    這個辦法,簡單有效。以往展室內不允許照相,現在也放開了,只要不使用閃光燈就好了。臺灣媒體報導說,這棵「菜」由於保管不善,遭到損壞,具體說來,就是菜葉上蟈蟈的一根長鬚斷了一小截。至於什麼時候斷的卻沒人能說清楚。翠玉白菜因此成為了媒體的焦點。歷史課本裡會介紹國寶翠玉白菜,永遠都是臺北故宮裡的人氣王。可別小看這棵小白菜,傳說它可是清朝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的嫁妝。
  • 臺北故宮的三寶之一,翠玉白菜的傳奇故事
    翠玉白菜並非什麼了不得的寶貝,這只是一塊雜色玉,上面灰綠色,下面為白色。雕玉的工匠一開始想用這塊雜色玉,給瑾妃雕刻幾件手鐲、玉釵等飾品,可是比量了半天,覺得不成,因為這塊玉是白綠間雜,雕刻出的飾品成色必定不佳。他就突發奇想,將這塊雜色玉,雕刻成了一顆翠玉白菜。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到底是誰的陪嫁?
    翡翠從緬甸傳入中國後,深受清朝王公貴族的喜愛,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是對翡翠愛不釋手。「翠玉白菜」是翡翠中的極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件更是極品中的極品,它不僅是臺北故宮十大國寶之一,更是臺北故宮的「招牌」。這件「翠玉白菜」來自於清朝皇宮,據說出自於一名天才工匠之手,是其嘔心瀝血之作。
  • 從一棵「菜」到「翠玉白菜」
    據博物館的講解員介紹,翠玉白菜是由一整塊白綠相間的玉石雕琢而成。由於玉石半白半綠,甚至材質上還有一些斑點,最多也就是中等成色的材質,也就是本文提到的一顆普普通通的「菜」罷了。如果用其打個手鐲或其它配飾什麼的最後肯定也就是一般般的飾品而已。但讓人稱奇的是這個玉匠,他沒有用其打造普通的配飾,而是充分順應和利用其自然的色澤和分布,更在原玉條件的限制下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把它設計成一顆白菜。
  • 賣祖求榮不為恥|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被當地攤貨拿去媚日
    「翠玉白菜」為臺北故宮的人氣「國寶」翡翠被譽為是玉中之王,原產於緬甸。相傳在公元13世紀時,緬甸北部烏龍江一帶的居民就開始在離家不遠的河床上挖掘翡翠籽料,後來翡翠被傳入中國。到了清朝時期,乾隆皇帝尤其對翡翠情有獨鍾,一些江南的琢玉名匠也能精細地將中華文化完美地詮釋在翡翠上。如今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被稱為「故宮招牌」的翠玉白菜,就是一塊難得的翡翠極品。翠玉白菜長為18.7釐米,寬為9.1釐米,高為5.07釐米。它是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雕琢而成的翡翠珍品,並且有一個讓人感到十分親切的名字——白菜。它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故而想與之親近。
  • 來自臺北博物館的傘—翠玉白菜傘
    大家好,我是來自來自臺北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翠玉白菜傘,是一位名叫張文蘊的臺灣高二學生將我設計出來的,我的原型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翠玉白菜。我可跟普通的雨傘不一樣,當我被打開的時候我的傘面邊緣像菜葉一樣,而當我收起來我可就變成「翠玉白菜」了!我的原型——翠玉白菜是一件罕見的翡翠極品,它一直被認為是「量材就質」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