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長江常州段錄安洲樹木成片、野趣盎然。佇立江邊,藍天白雲倒映水面。
江蘇沿江八市中,常州段岸線最短,總長度僅25.8公裡。可是,這裡曾經「化工圍江」現象突出,碼頭、固廢堆場、「散亂汙」企業、養殖場、危舊民居、漁民住家船和作業船等時有出現。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常州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常州精準對標對表中央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決策部署的各項要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為環境「減負」,為生態「增容」,奮力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常州樣板」。
減量、減汙、減排:破解「化工圍江」開治理「良方」
「猛藥去痾,刮骨療毒」。
常州把破解「化工圍江」擺在壓倒性位置,市委、市政府組建工作專班,編制常州沿江地區「1+6」綠色轉型發展規劃,以最大的決心、最堅決的態度推動化工企業、化工園區拆遷整治。全市不再新批不符合園區產業鏈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化工項目;對沿江1公裡範圍內的化工企業,全面實施關停並轉拆;346國道以北的化工企業,2020年被停產減量一半以上;能拆盡拆、連片覆綠,實現沿江生態環境本質性修復、徹底性整改。
沿江1公裡範圍內的江蘇華達化工集團,廠區佔地124畝,企業在2020年5月籤訂騰退補償協議,7月全面停產,8月啟動關閉實施工作。在廠區拆除中,嚴格落實「三廢」規範處置,累計處置危險廢物4662噸、廢水53567噸。目前,沿江1公裡內31家化工生產企業已全部籤約關停,其中25家已完成拆除,其餘正加緊拆除。近年來,常州累計關停化工生產企業559家,生產企業減少60%以上,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大氣、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2020年5月受到國務院督查表彰激勵。
「治汙退捕,大美河湖」。
常州圍繞打贏打好碧水保衛戰和河湖保護戰的目標,全面推動河長制、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向縱深發展,全力營造良好水環境。根據「2020年第一號市總河長令」要求,印發《2020年常州市河湖長制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0年全市河長制工作要點》,將河湖長制貫徹落實情況納入督查檢查工作計劃。同時,高度重視長江禁捕退捕工作,並成立工作專班全力推進,確保「十年禁漁」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常州確定環境管控單元190個,劃定47塊生態紅線區域,從源頭上減汙增效,為發展「生態留白」。積極開展長江及入江支流水岸同治,整治規模化養殖場,取締非法碼頭,治理碼頭船舶汙染,加快沿岸農村生活汙水收集治理,開展固體廢物專項整治,清理違法佔用、違法建設,實施氮氧化物和VOCs濃度「雙控雙減」。目前,全市開展河湖違法圈圩和違法建設專項整治再排查工作,如期完成省「三亂」、市「兩違」任務整改;全面完成禁捕退捕「國考」任務,退捕漁船876艘,建檔立卡漁民共1342人。同時,建立了全覆蓋、全天候、全時段的信息化防控平臺,探索長江「智能化禁漁」模式。
「生態淨化,清源減排」。
常州市制定下發2020年度水資源管理目標任務,開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和節約用水工作季度通報工作。在全市深入開展水資源管理「清風」督查行動、組織水源地「清源」、地下水「清泉」保護行動。與此同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完成,並順利通過省級驗收。經過三年努力,常州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140.23萬畝,改革面積基本實現全覆蓋,灌溉節水和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實現長效化運行。
2020年10月,國家、省太湖流域水汙染防治「十三五」重點項目江邊汙水處理廠四期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新增汙水日處理能力20萬噸,再生水回用規模每天增加12萬噸。同時,一水多用,把「工程水」轉化為「生態水」,大大降低了尾水損害生態的風險。 近年來,常州化肥、農藥減量成效顯著。尤其是「十三五」以來,常州以「精、調、改、替、輪」為路徑,積極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農藥零增長」行動。與2015年相比,全市化肥施用量、化學農藥施用量分別下降21.3%和24.1%。
增綠、增效、增產:交出「美麗常州」高質量「答卷」
「生態修復,應綠盡綠」。
近年來,常州市高標準編制沿江生態自然修複方案,在已建成萬畝新龍生態林的基礎上,加快騰退地塊復綠和沿江生態修復保護,已新增綠地約2000畝。下一步,還將進一步串聯濱江十裡綠廊、新龍生態林十公裡森林、高鐵沿線十裡公園三大生態屏障,加快建設澡港河濱水生態景觀帶、德勝河美麗江村、新孟河生態廊道,進一步釋放錄安洲生態溼地、小黃山風景區、中水回用工程等示範工程的生態效應,構築完善「三縱三橫多點」的生態體系,形成沿江生態修復和高鐵新城建設聯動格局。
年過花甲的石厚林老人是土生土長的錄安洲人,已經與長江相伴了大半輩子。石厚林說,錄安洲港區有一片500多畝的地塊一直閒置。2013年,經社區兩委、居民議事小組和居民代表大會多次商議,決定以合作社的資金進行投資,在港區種植綠化近400畝,植樹5萬多株。為配合長江大保護整體規劃和沿江生態廊道建設,社區把復耕的100畝農田收回,進行植樹造林,生態覆綠。從2013年至今,錄安洲經濟合作社已累計投入資金400多萬元,綠化近500畝。
「一水多用,循環增效」。
長江大保護,不僅僅是江邊治理復綠,更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全國,常州最早在主城區全面實施「清水工程」,包括環保控汙、城建截汙、暢流活水三方面工程。其中,堅持「陸」上整治優先、沿河截汙為末端保障的常州治水特色做法,把城市汙水全部截流到汙水處理廠,有效解決了河道黑臭根源在岸上的問題,經過處理的優質再生水,最終變成清流回到河流,為河道水環境改善注入新的活力。
元旦前夕,寒潮來襲,家住新北區金科北郡花園的周女士家卻暖意融融,她家室溫達20℃以上。集中製冷、供暖的常州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的1號能源子站,已經溫暖了200多戶新建小區住戶。周女士家是其中之一。常州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項目,是在大力推動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下,由新北區政府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合作的第一個示範項目,近期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科技示範工程」。
常州江邊汙水處理廠的中水,除了用於給能源站供能,還為高鐵公園進行生態補水。高鐵公園的人工溼地內水體清澈,植物豐茂,得益於每天這裡都有來自江邊汙水處理廠的4萬噸優質再生水。它們首先作為高鐵新城集中供冷供熱水源,經過冷熱交換後,再向高鐵公園溼地進行補水。除了高鐵公園,常州江邊汙水處理廠的再生水還向新龍生態林和江邊汙水處理廠內部溼地補水,中水經過溼地生態系統的過濾、淨化,從「工程水」轉化為「生態水」,流入長江。去年,常州再生水回用達到4167萬噸,同比增長14.6%,努力實現了為環境「減負」,為生態「增容」,為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貢獻「常州力量」。
「綠色經濟,產業轉型」。
重生態顏值,也重產業價值。近年來,常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開展省級沿江關閉騰退化工企業用地資源整合利用試點,為產業轉型升級城市經濟增長留出未來空間。記者了解到,常州高鐵新城將集中布局金融商務中心、區域總部中心、國際會展中心、文旅體育中心、品質生活中心「五大中心」項目設施。目前,已註冊和籤約總部項目11個、金融項目8個、大型綜合體項目1個、空間信息產業鏈項目2個。月亮船、德國小鎮、國際馬拉松、足球中心、網球中心、水上運動中心等項目高標準推進,成為吸引研發人群、商務人士、創業人群、高校師生和外籍人士的「強磁場」。
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胥亞偉介紹說,我們編制濱江化工園區轉型升級發展規劃,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重點招引培育高性能碳纖維及複合材料、創新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沿江區域發展「含新量」。德國朗盛、華潤新材料、合全藥業等60個優質新項目相繼籤約,總投資50億元的新創碳谷正式落地。現已集聚以荷蘭阿克蘇諾貝爾、日本住友化學、德國朗盛化學、美國亞什蘭等為代表的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和以中簡科技、華潤新材料、合全藥業等為代表的行業隱形冠軍、「小巨人」企業20家以上。至2025年,預計園區綠色化工品銷售超過500億元。
長風破浪正當時,勇爭一流再出發。「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在常州大地生根,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正從共識走向落實、變成現實。
來源:中國常州網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