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繞自轉軸的旋轉稱為「地球自轉」。自轉軸比較穩定地指向北天極,自轉一周約23小時56分,稱為一個恆星日。由於潮汐摩擦,地球在100年內自轉大約減慢2毫秒。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旋轉的。天體的東升西落和地球的晝夜更替現象就是這種自轉產生的結果。
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公轉,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地球的軌道是一個接近圓形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焦點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一個點,稱為「近日點」,在這個點上地球距離太陽1.47億千米,在近日點地球運行會快一些。7月初,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遠的一個點,稱為「遠日點」,地球距離太陽1.52億千米,在遠日點地球運行會慢一些。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1年,約365.25天。地球自轉平面是赤道平面,公轉軌道面為黃道面,兩者構成一個23度27分的「黃赤交角」,相交的兩個點為春分點和秋分點。地球自轉軸垂直於赤道平面,與黃道面形成66度33分的交角,所以地球是歪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
由於地球是歪著身子在黃道面上運行,在一年中不同的時間,南半球和北半球受到的陽光照射也不相等,陽光照射最多的半球是夏季,陽光照射最少的半球是冬季,其它是春秋二季。春秋二季是過渡季節,這時陽光直射赤道附近的區域,南北兩個半球陽光照射情況相當。每年3月21日左右,當陽光直射點從赤道以南移向赤道以北時,就為春分季節,北半球是溫暖的春天,晝夜相等,南半球則是秋天。陽光直射點繼續北移,北半球越來越熱,白晝時間延長,夜晚時間縮短,而南半球情況正好相反。每年6月22日左右,當陽光直射北緯23度27分的北回歸線上時,就為夏至,北半球是夏天,白晝最長,而南半球卻是嚴冬,夜晚最長。
夏至以後,陽光直射點又轉向南移,北半球白晝變短夜晚變長,南半球反之;每年9月23日左右,當陽光直射南移到赤道時,就為秋分,北半球進入秋天,南半球則是春天,晝夜相等。秋分之後,陽光直射南半球,並且繼續南移,北半球白晝縮短夜晚延長,南半球相反。每年12月22日左右,陽光直射南緯23度27分的南回歸線,就為冬至,這是南半球是炎熱的夏季,晝長夜短;北半球是寒冷的冬季,晝短夜長。冬至以後,陽光直射點又轉向北移,直到又北移至赤道時,就完成了一個周期,這就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成因。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曆法特有的內容。我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既用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作為計算單位,又用地球公轉一周來計量年,為了充分反映季節和氣候變化情況,古代天文學家早在西周及春秋時代用「土圭」測太陽影子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氣候變化,將全年分為二十四等份,每個等份一個名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二十四個節氣分列在12個月裡,兩個節氣間隔約為半個月。太陽沿著黃道運行一圈為360度,每15度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這就是我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