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轉、公轉與四季成因和二十四節氣到底有什麼關係?

2021-01-20 天文同好樂園

地球繞自轉軸的旋轉稱為「地球自轉」。自轉軸比較穩定地指向北天極,自轉一周約23小時56分,稱為一個恆星日。由於潮汐摩擦,地球在100年內自轉大約減慢2毫秒。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旋轉的。天體的東升西落和地球的晝夜更替現象就是這種自轉產生的結果。

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公轉,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地球的軌道是一個接近圓形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焦點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一個點,稱為「近日點」,在這個點上地球距離太陽1.47億千米,在近日點地球運行會快一些。7月初,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遠的一個點,稱為「遠日點」,地球距離太陽1.52億千米,在遠日點地球運行會慢一些。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1年,約365.25天。地球自轉平面是赤道平面,公轉軌道面為黃道面,兩者構成一個23度27分的「黃赤交角」,相交的兩個點為春分點和秋分點。地球自轉軸垂直於赤道平面,與黃道面形成66度33分的交角,所以地球是歪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

由於地球是歪著身子在黃道面上運行,在一年中不同的時間,南半球和北半球受到的陽光照射也不相等,陽光照射最多的半球是夏季,陽光照射最少的半球是冬季,其它是春秋二季。春秋二季是過渡季節,這時陽光直射赤道附近的區域,南北兩個半球陽光照射情況相當。每年3月21日左右,當陽光直射點從赤道以南移向赤道以北時,就為春分季節,北半球是溫暖的春天,晝夜相等,南半球則是秋天。陽光直射點繼續北移,北半球越來越熱,白晝時間延長,夜晚時間縮短,而南半球情況正好相反。每年6月22日左右,當陽光直射北緯23度27分的北回歸線上時,就為夏至,北半球是夏天,白晝最長,而南半球卻是嚴冬,夜晚最長。

夏至以後,陽光直射點又轉向南移,北半球白晝變短夜晚變長,南半球反之;每年9月23日左右,當陽光直射南移到赤道時,就為秋分,北半球進入秋天,南半球則是春天,晝夜相等。秋分之後,陽光直射南半球,並且繼續南移,北半球白晝縮短夜晚延長,南半球相反。每年12月22日左右,陽光直射南緯23度27分的南回歸線,就為冬至,這是南半球是炎熱的夏季,晝長夜短;北半球是寒冷的冬季,晝短夜長。冬至以後,陽光直射點又轉向北移,直到又北移至赤道時,就完成了一個周期,這就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成因。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曆法特有的內容。我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既用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作為計算單位,又用地球公轉一周來計量年,為了充分反映季節和氣候變化情況,古代天文學家早在西周及春秋時代用「土圭」測太陽影子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氣候變化,將全年分為二十四等份,每個等份一個名字,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二十四個節氣分列在12個月裡,兩個節氣間隔約為半個月。太陽沿著黃道運行一圈為360度,每15度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這就是我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相關焦點

  •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和公轉?
    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的太陽轉,這屬於公轉;而月亮、地球、太陽等星球,其自身都在繞著一個假想的軸旋轉,這屬於自轉。那麼天體為什麼會旋轉呢?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5億年的歷史,就讓我們通過地球的旋轉來揭秘這背後的原理。●什麼是旋轉?
  • 高中地理說課稿:《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二)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①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等方面的規律和特點。②了解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係,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1.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規律和特點2.黃赤交角的形成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二、教學方法及手段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於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於本節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 地球公轉一周有四季變化,那太陽系繞銀河系公轉是否也有變化呢?
    地球形成四季的原因是在傾斜自轉軸的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在不同位置陽光直射的區域變化所導致的,如下圖:地球公轉與四季需要指出一下的是南北半球的季節是相反的!了解了地球四季的成因以後我們來簡單了解下冰川期,整體上的冰川期和地球獲得的太陽光總量有關,有兩個原因會導致冰川期:一、太陽活動的低潮期,比如蒙德極小期內太陽總的能量釋放減小會導致地球變得寒冷,繼而導致冰川期的出現二、地球本身的原因,比如火山噴發導致巨量遮蔽天空的塵埃,導致地面獲得陽光總量降低!
  •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自轉靠的什麼力量?原來宇宙中有個奇妙的定律
    其實,關於地球為什麼會自轉,可能是因為宇宙上的一切都在自轉吧,比如,太陽也自轉,月球、銀河、八大行星等也都有自轉,並且有人推測宇宙也在自轉呢,而這些都和天這和天體的形成過程有關。所以,由於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有自轉,那地球要是沒有自轉,反而會非常奇怪呢。
  • 地球一年四季的變化和地球公轉有何關係?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周,地球上會出現一年四季的變化,而地球自轉一周,地球上會出現晝夜交替。要想知道地球公轉是如何影響地球上一年四季的變化,首先要知道幾個關鍵點,這些都很簡單,高中的地理知識,簡單來說一說。
  • 傳統文化:為什麼是「二十四節氣」?「龍抬頭」是什麼龍?
    中華曆法既然是用天幹、地支來計算,當然是陰陽同歷,這個曆法中的每一天都對應著天文的位置,每個重要節點都有標明。一年為什麼有「二十四節氣」?天文上的黃道就是指地球圍繞太陽的軌跡,地球沿黃道轉一圈共360度,15度一份,分為24份,是24節氣。地球公轉一圈是一年,地球在公轉的同時,還在自轉,自轉一圈是一天。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同時,大約自轉365圈,所以一年是365天。
  • 地球自轉、公轉運動方向是如何定義的?為什麼佛說極樂世界在西方
    實際上,是先有地球的自轉方向,後有地球的東西方向,即規定地球的自轉方向就是地球上向東的方向,即地球的自轉就是自西向東自轉,這是不容也沒有必要討論的。如最開始的那張圖:圖中箭頭方向表示自西向東,也表示地球自轉方向,二者是一致的。西方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對於當時宣講的釋迦文佛來說其實根本就不是問題。佛法早知道方向這個概念是個虛幻的東西,不斷變化的。
  •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何處?   一些學者研究發現,二十四節氣最初起源於北緯35°附近的黃河流域。這裡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適宜耕作。許多記載節氣的文獻也多出於以西安、洛陽為中心的地區。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歷月中的每一日期都有月相上的意義,以朔為初一,上弦為初七或初八,望為十五或十六,下弦為二十二、二十三,直至下一個朔的前一天為月末的二十九或三十(又稱晦)。以12個歷月為1年。這樣1年通常僅353日或354日。圖1 隨著地球、太陽和月球相對位置的改變,地球上的觀察者看到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發生周期性變化,即月相變化。
  •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驚人,為何我們感覺不到?
    人感受不到地球的自轉公轉,主要原因是相對於地球的體積來講地球轉的太慢了,角速度太低。自轉一圈需要一天的時間,公轉一圈更是需要一年。宇宙中有些中子星一秒鐘能自轉好幾百圈,如果地球的自轉角速度增大到一定程度,人就能感受到地球的自轉。
  • 一文讀懂:天幹地支、24節氣究竟是怎麼來的?蘊藏著什麼秘密?
    天幹地支那麼天幹地支到底是怎麼來的?最初的作用和意義又是什麼?其實它們與中國古代天文學,幹支紀元和24節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從這個大距離角度看,地球本身的自轉和公轉根本不影響人類站在地球北半球遙望北極星。北極星的存在一直是古代人天然的導航星。與太陽配合得天衣無縫,白天看太陽,晚上看北極。可是,這跟節氣無關啊。因為北極星也是一顆星。我們老祖宗站在地球上,只能每到晚上看到北方上空有一顆很亮的星。可北鬥星不是一顆星在戰鬥,在它的身後還有七顆星。
  •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產物,為何與公曆的時間最吻合?
    我們現在使用的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我國古代二十四節氣和西方公曆的結合,在四百多年前,我國沿用了數百年的曆法年久失修,誤差越來越大,後來在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的領導下,根據公曆修訂了二十四節氣(主要修改節氣的時間),然後一直沿用至今。
  • 一年有356分日出,地球的公轉才有了春夏秋冬
    老百姓都知道一年365天,春夏秋冬24節氣,那麼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徵地球圍繞著太陽運動(自西向東)就是地球的公轉,地球自己轉,就是自轉,區別記憶簡單易懂。地球公轉軌道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形軌道,1月初為近日點,7月初為遠日點,現在2020年1月,地球正位於太陽的最近的位置。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日曆的劃分及其依據和二十四節氣
    日曆的劃分及其依據和二十四節氣     (1)中國的日曆可以劃分為公曆和農曆。公曆是陽曆的一種,我國的農曆是陰曆的一種。     (2)曆法主要有三種:以月相變化周期為依據的陰曆;以地球繞日公轉周期為依據的陽曆;結合陰陽曆的特點的陰陽曆。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曆法是陽曆。
  • 地球四季的變化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和地球離太陽的遠近有關係嗎?
    其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決定了晝夜和四季的變化。地球人幾乎都知道,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公轉一周為一年,然而,地球圍繞著太陽轉的軌道並不是看上去的正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太陽的位置就在橢圓形的一個焦點上 那由於這個焦點和橢圓形的中心點並不是一個點,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會出現遠近之分。
  •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節氣物候
    小寒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這時候天氣開始變得寒冷,但是不是最冷。按照「平氣法」來看,太陽到達黃經285°,這時候進入小寒節氣。北鬥七星勺口永遠指向北極星,但是由於地球自轉以及公轉原因,北鬥七星的勺柄指向也會因為時間和季節的原因發生改變。當北鬥七星的勺柄指向二十四山的子山,表示進入了小寒節氣。小寒同樣是每五天一候,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小寒的時候北方的陽氣開始顯現,大雁開始向北歸,只是向北飛的開始。
  • 初中地理說課稿:《地球的公轉》
    教材圍繞「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而展開,圖文並茂,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之一。二、目標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知識目標:1.掌握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周期和特點;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帶劃分是由於地球公轉而產生的;3.了解地球上的五帶的劃分的依據。
  • 地球繞太陽有四季,太陽系繞銀河系也有四季嗎?冬季在哪裡?
    一年有四季這事就是小盆友也知道了,但這僅僅是在高緯度地區,其實在南北緯5度以內的區域,一年中沒有四季的,要不就只有夏季,或者就分雨季和旱季,因為太陽在這個範圍照射角度變化不大,因此每一天就是夏天!地球四季的成因四季的成因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這就是地軸傾斜所致,地球歪著轉,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太陽直射的範圍跟著變化,導致的結果就是光輻射變化,直接表現就是季節!這是以北半球為標準的地球四季變化示意圖,關鍵就是黃赤夾角,就是這個角度造成照射角度不一樣!
  • 地球每秒自轉「566」米,加入自轉速度加快,會發生什麼事
    對於我們在物理課上就知道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不是也是最利於我們生存的呢?在物理課上,我們就知道了地球的自轉速度是非常快的,那麼,地球自轉的速度那麼快,我們人類為什麼不會被甩出去了?可能會有人說,我們在地球上會相對靜止或出現相對運動的情況,地球在運動,我們卻沒動,那這種說法顯然就說不過去了。但物理學上還有一句話就是,任何物質都不可能是絕對靜止的。想到太空中的隕石,大到宇宙中的星系等。
  • 高一地理重點難點切割:地球的公轉知識這樣學就容易理解還透徹
    地球的公轉是高一地理入門階段的又一個重點和難點,如何更好地突破這個知識點,讓學習順利地進行?(聲明:有非常非常多的學校、老師、學生不強調知識邏輯,不強調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只強調把結論記下來、背出來,接著就是無限的題海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