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河南開封旅遊,很多遊客都不會忘記嘗嘗開封的小籠灌湯包子,這道小吃在開封,甚至河南都極負盛名。令遊客們驚喜的是,小籠灌湯包子也有標準啦!
在此之前,有遊客反映,個別商家蒸製出的包子有的沒有湯,有的掉底露餡,打得卻是開封小籠灌湯包子的旗號,實在有損它的聲譽。
為了使開封小籠灌湯包子製作有據可依,開封市質監局萌生了制定小籠灌湯包子製作規程的念頭,可卻困難重重。他們所能參考的是10多年前當地第一樓食品加工廠制定的小籠灌湯包子企業標準。但是這個企業標準不僅形式上和結構上與標準化工作守則有不符之處,內容上也與新形勢下食品安全要求和生產規程有差距。質監局標準科的工作人員和檢測中心的食品專家為此煞費苦心。他們按照食品安全規範和標準化工作守則的要求,對企業標準進行了補充升級,把規範性引用文件標準從原來的5個增加到25個。在認真了解小籠灌湯包子製作過程後,又把和面、制餡、包製、蒸製等步驟的細節要領全部歸入標準中。
現在,這道名吃的製作規程要求,和面要「三軟三硬」,麵團光滑,面質筋柔;餡要打得稀稠如粥,拉長絲不斷;擀皮要外薄心厚,不偏不倚,做到包嘴不厚,包底不漏;捏制中每個包子要18~21個褶,均勻一致,封口嚴密,包嘴上沒有疙瘩……
開封市質監局標準科科長劉峰說:「每一個地方標準的制定,都經過了多次起草、修改和審核,非常繁瑣,但是,我們覺得很有意義,因為這是事關開封市旅遊標準化試點城市創建的大事。」
無獨有偶。汴繡作為中國名繡之一,以前在市場上也是良莠不齊,有的甚至用其他繡品冒充汴繡賣。
有關人士認為,汴繡質量的參差不齊,除了商家缺乏誠信外,也和缺乏標準有關係。此次制定的手工刺繡工藝品生產技術規程中要求,繡品應達到平、齊、細、活、亮、淨、順。「平」,是指繡面平整,針路平順;「齊」,是指圖案輪廓邊緣整齊; 「細」,是指針線細密,線條不重不漏; 「活」,是指生動自然、活順。
八朝古都開封是國家級旅遊城市。近年來,該市大力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積極創建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實現開封快速崛起。開封市質監局結合創建旅遊標準化城市,把服務旅遊標準化打造成有開封特色的亮點工作。清明上河園是開封市唯一一家5A級景區,由於沒有統一的導遊詞,造成導遊員講解不一,不能更好的服務遊客。該局標準化科劉峰科長就主動上門,與企業負責人溝通制定標準事宜。在清明上河園的積極配合下,不僅每一個節目和建築都有了規範的解說詞,而且這套解說詞也成為了該市的地方標準。
去年以來,該局組織、指導有關部門及企業制定發布了12個地方標準,涉及開封旅遊行業發展的小籠灌湯包子製作、手工刺繡工藝品生產、清明上河園解說詞、公交服務等都在這12個地方標準之列,為創建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開封市質監局標準科科長劉峰說,制定的12種地方標準不僅是旅遊試點單位生產經營的依據,而且還是整個行業的規範,下一步將加大對標準的宣傳、貫徹力度,讓全行業都要依據標準進行生產經營。
如今,隨著這12個地方標準的貫徹實施,開封市相關行業生產經營和服務水平得到提升,窗口形象更加靚麗。目前,該市旅遊標準化試點企業第一樓食品加工廠、素花宋繡工藝美術館、汴繡廠、清明上河園等在生產經營中已經開始貫徹落實各自行業的地方標準。用素花宋繡工藝美術館館長王素花的話說,「地方標準的產生將對開封市生產加工行業起到積極的規範引領作用,對提高開封產品檔次和知名度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