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上岸轉型漁船變身遊船 吸引遊客體驗漁村風情

2020-12-24 金羊網

漁民上岸轉型漁船變身遊船 吸引遊客體驗漁村風情

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張小奮  2019-02-08

■在廣州南沙十四湧水產市場,漁姐們拿著各種水產開心地笑起來。

■漁姐郭煥彩正在工作中。

●南沙區紅港村

■關鍵詞:漁村 遊船 美麗鄉村群

吹著海風,搖擼行舟,暢遊漁村,品嘗海鮮……在位於廣州最南端的南沙區萬頃沙鎮紅港村,漁姐郭煥彩將自家漁船改成了遊船,成為春節前後十四湧一道流動風景線,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體驗最後的漁村風情。

春節前,《廣州南沙新區鄉村建設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公開徵求意見。《規劃》提出,南沙將形成黃閣麒麟文化、東湧嶺南水鄉、萬頃沙濱海漁村等9個美麗鄉村群,實現鄉村振興。其中,包括紅港村在內的萬頃沙濱海漁村將保存原汁原味的漁村風貌,形成南沙特有的水鄉景觀。

【到此一遊】

遊客搖櫓捕魚 過一把「漁民癮」

「新年港團光臨,生意紅紅火火!」在南沙十四湧水產中心附近,張燈結彩的紅港漁村遊船碼頭迎來開門紅,當家的漁姐郭煥彩喜不自禁,在朋友圈裡分享了快樂。十四湧下湧橋旁,4艘長10米、寬2.3米的復古木質觀光漁船整齊排列在岸邊。作為紅港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紅港漁村遊走紅,為十四湧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裡可以說是廣州最後的漁民聚居地,保留了完整的漁民生活、漁村風貌和漁家文化。」郭煥彩說,一艘遊船可以坐7個人,船上配有駕駛員和安全員各一人,都是聘請當地漁民任職。

遊船沿著十四湧往返約4.5公裡,途經萬頃沙紅江、紅洋、紅港等4個村落,河湧兩岸是依湧而建的居民樓。遊人可以體驗傳統的漁家風情,品嘗海鮮。

一路上,漁姐將漁村歷史娓娓道來,遊客一邊聽一邊動手撒下漁網蝦籠,期待回程時的收穫。行至十四湧水閘口,漁船稍作逗留,客人在此飽覽水湧漁村自然風貌,掏出手機、相機拍照留念,也可以在船長的指導下體驗搖櫓。

隨著遊船返航,之前撒下的漁網蝦籠裡也有了不少收穫。漁姐熟練地收回漁網蝦籠,螃蟹、河蝦、鯽魚、草魚……看到這些生猛水產,遊客們發出陣陣歡呼。他們既可以美美地品嘗一頓出水不久的生鮮,也可以到近在咫尺的水產中心選購生猛海鮮,拎到碼頭上請漁民加工,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欣賞漁舟唱晚的風光。

【漁姐心聲】

「傳統漁村不轉型就沒有未來」

紅港村位於萬頃沙鎮西南部、十四湧以北,緊靠洪奇瀝水道,是一條人口僅300多人的漁業村,多數村民以捕魚為生。全村有40多艘漁船,很多村民有自己的漁船和小碼頭。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外出打工,而且漁村附近海域的魚蝦也少了,村民以捕魚為主業的已很少。

「現在的生活肯定比以前好,不用在海上顛簸,日子沒那麼艱難了。」郭煥彩對新快報記者說,此前,她的兩個孩子還沒上學時,也要跟著大人一起出海捕魚,一家人擠在一條船上,漂到哪裡,就住在哪裡。她的大兒子曾經有兩次掉到水裡,都是被她丈夫撈上來的。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已有漁民從捕魚轉做旅遊,在河湧邊經營休閒漁船,載遊客出海捕魚,不過那時漁村遊船項目還沒出現。自2016年以來,一些漁民經營河湧遊、民宿和農家樂,吸引了不少城裡的客人。「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這個(遊船)項目沒有人來做,挺可惜的。」郭煥彩說,傳統漁村不轉型就沒有什麼未來。即使家中老人勸說「搵兩餐就可以了」,她仍然選擇了做「敢於吃螃蟹的人」,傾其所有投進了遊船項目,帶頭找到一條搞活經濟的新路子。

「剛開始,創業真的很困難。」郭煥彩說,前年,漁村遊船趁「五一」假期正式開業,第一天沒準備什麼特別儀式。「一天下來才收入320多元,還是賣水果和魚乾賺來的。」後來,她丈夫生病了,家裡連治病的錢都湊不夠,更是讓她感覺對不起家裡人。但是,她堅持一心一意經營遊船,想了很多辦法。令人欣喜的是,遊船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去年國慶節生意很好,碼頭上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怎麼吸引客人再來一次、再玩一次,我們還需要想更多的辦法。」

【發展大計】

南沙區規劃九大「美麗鄉村群」

「留住根脈,記住鄉愁。」自2013年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以來,南沙區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思路,通過深入發掘鄉村特色和風土人情,突出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村容村貌專項整治,分批完成紅港村、蘆灣村、大穩村、子沙村等25個市級美麗鄉村的創建和驗收。其中,紅港村、紅海村、紅江村打造濱海水鄉漁村,發展河湧遊、濱海漁業旅遊,逐步開發濱海漁村特色的旅遊產業。

據南沙區有關部門介紹,該區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營造生態、宜居、美麗的生活環境,把開發建設成果送到群眾家門口,促進人民群眾同步共享開發建設成果。日前,《廣州南沙新區鄉村建設規劃(2018-2035年)》公開徵求意見。按照《規劃》,南沙區鄉村建設發展規劃形成黃閣麒麟文化、東湧嶺南水鄉、東湧魚窩頭萬畝魚塘、欖核星海故裡、大崗生態農業、橫瀝都市休閒、橫瀝沙田水鄉、萬頃沙濱海漁村、萬頃沙特色種植9個美麗鄉村群。

《規劃》提出,南沙區將建設4個鄉村風貌分區,分為濱海沙田水湧風貌區、灣區城中新邨風貌區、田園水鄉生態風貌區、歷史文化記憶風貌區。其中,濱海沙田水湧風貌區包括橫瀝鎮、萬頃沙鎮範圍內行政村,利用十四平行條湧和條村獨特空間布局、深入伶仃洋的濱海岸線、大沙田的地景等自身稟賦,形成南沙特有的基圍地水湧漁村景觀;功能發展參照十八湧漁人碼頭和香港大澳漁村,保存原汁原味的水湧漁村風貌。

根據《南沙新區美麗鄉村建設2016-2020年規劃》顯示,紅港村被列為美麗鄉村建設「示範作用首位」的12條精品村之一,風貌特色是「水鄉漁村」。在發展精品村特色項目建議中,規劃列出了該片區的一些項目:紅港碼頭(出海捕撈遊)、農家旅館、農家樂、十四湧遊船、綠道騎行、水上婚禮、鹹水歌。未來,隨著「出海遊」的遊船上崗,垂釣、民宿、農家樂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相信紅港村的特色旅遊會越來越旺。

■新春有乜玩?

紅港村包船出遊 「船長」是老漁民

遊覽一湧兩岸的漁村景觀,體驗傳統的漁家生活,品味獨特的海漁文化……在廣州南沙美麗鄉村紅港村,「紅港漁村遊」是由當地漁民打造的地道漁家文化休閒旅遊項目。除了漁村遊,還提供海鮮代加工、湧邊燒烤等服務。目前有4艘休閒復古漁船可供遊客乘船觀光,每艘船一次可容納7人,通常以包船形式載客出遊,4人坐船280元/船,5至7人則430元/船。「船長」和「安全員」都是聘請了當地有著幾十年打魚經驗的漁民,既能讓遊客了解水鄉歷史文化,又為漁民上岸轉型提供了機會。

編輯: 寶厷

相關焦點

  • 象山東門漁村:漁民"洗腳"走好"上岸"路
    碼頭邊,辛勞的漁民們忙著搬運漁貨,補給物資。落日餘暉下的海面波光粼粼,時有鷗鳥掠過,羽翼浮光,倏然走遠……  熟悉的畫面,讓東門漁村村級帶頭船老大周恩龍想起了16歲初次下海的場景。40年來飽經海上捕撈的辛苦和危險,他漸感力不從心。如今,周恩龍出讓自己一對雙拖網漁船的大部分股份,打算「上岸」改吃「旅遊飯」,「去年底,村裡獲批5條休閒漁船指標。
  • 「中國第一漁村」漁民洗腳上岸
    ■中國信心·轉型升級下的寧波圖景  昔日壯觀的萬餘只網箱將淡出歷史桐照要建成與環境相諧的休閒度假漁村  昔日壯觀的萬餘只網箱將淡出歷史  桐照要建成與環境相諧的休閒度假漁村  本報訊 昨日,奉化蓴湖鎮桐照村的漁民陳國召和家裡人在海上忙碌著,他們把養殖用網箱一塊塊鋸成小段運回岸上。
  • 北戴河:漁船「上岸」 漁民吃上旅遊飯
    新華社石家莊12月24日電(記者郭雅茹)在秦皇島市北戴河區陸莊村的文化廣場上,隨處可見充滿海味兒元素的漁網、海星、海螺等裝飾,一大一小兩條漁船昂首挺立,一陣風吹過,貝殼製作的風鈴發出悅耳的聲音。「這兩條閒置漁船是退役多年的老夥計,曾給家裡立了大功。」
  • 巢湖姥山島漁村轉型旅遊業 漁民「上岸」開「漁家樂」
    姥山島上的小漁村,是島上一道獨特的風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旅遊業讓漁村的村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乘坐快艇登上姥山島後,處處可見漁村的漁家樂,村民正興致勃勃地炸著剛剛捕來的魚蝦。據了解,以前村裡的村民靠打魚為生,自從旅遊發展起來後,許多村民都開起了漁家樂,一些外出工作的村民回到了姥山島,收入也增加了。
  • 田橫島漁民5年後將消失 48漁村將變身旅遊城
    【新聞核心】    5年後,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48個漁村,將變身7個新型生態社區,上萬名漁民搬上新樓後慢慢 「消失」,將就地從事旅遊等第三產業。田橫島省級旅遊度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漁村改造工作的不斷推進,48個舊村落將變身美麗的新型居民區,這裡將為漁民打造一個生態環保的新海濱旅遊城市。    變化    田橫漁民5年後「消失」    「現在已經很少有漁民出海了,聽說以後,漁村將改造變成新城了。」
  • 浙江象山東門漁村從捕魚村向旅遊村轉型 船老大「上岸下海」
    不過岸上卻熱鬧非凡,古建築修復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中,成排的漁家樂廣告牌分外醒目……  漁業資源萎縮促轉型  近年來,由於捕撈過度、海洋水體汙染,東海漁業資源逐漸變少。象山縣石浦鎮東門漁村黨支部書記張德興回憶說,「過去一網拉上來就是幾千上萬斤的海鮮,什麼都有,可如今近海的黃魚基本上沒有了。」
  • 湖南岳陽君山區:漁民上岸 日子更好
    洞庭湖禁捕之後,湖南岳陽君山區——漁民上岸 日子更好湖光瀲灩,成群的鷗鷺在水天間飛舞。因為緊鄰洞庭湖岸,湖南岳陽君山區六門閘社區漁民眾多。社區臨湖的一條街,曾有26家野生魚館,尹龍初的魚館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家。
  • 江蘇省揚州市沿湖村:支書劉德寶和上岸漁民的小康路
    原標題:支書劉德寶和上岸漁民的小康路 白鷺翩翩,湖光熠熠,白牆青瓦的小洋樓整齊地排列在沿湖大道的兩旁。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的網紅漁村——沿湖村遊人如織,8天內,0.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就接待遊客數萬人次,旅遊收入高達240萬元。 16年前,這裡還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
  • 揚州「窮漁花子村」變身「美麗鄉村」 漁民上岸「賣風景」
    崔佳明 攝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揚州「窮漁花子村」變身「美麗鄉村」 漁民上岸「賣風景」中新網揚州8月10日電 (記者 崔佳明)10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揚州沿湖村,該村黨總支書記劉德寶告訴記者,該村420戶漁民已經全部上岸定居,1588名漁民上岸「賣風景」。
  • 漁船變遊船!惠州更新改造漁船促休閒漁業蓬勃發展
    8月,陽光燦爛,美麗的巽寮灣遊人如織,不少遊客登上休閒漁船,乘風出海,觀光垂釣,盡情享受碧海藍天。遊客太多,漁船都出海了,《海洋與漁業》記者在巽寮漁港只找到2艘停泊的休閒漁船。「去年我們合作社的漁船接待了60萬人次。」
  • 越南海邊一個漁村,漁民用竹編籮筐當船,丈夫打漁妻子賣海鮮
    越南這個海邊漁村就是美奈,很多去越南旅遊的遊客,都會選擇去美奈玩一玩。因為這裡不僅有美麗原生態的海景,還可以看到當地漁民生動的日常生活,還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各類海鮮。跟著雪靈谷來看看越南美奈的獨特與美麗吧!美奈有著長長的海灘,看海上日出最佳地。
  • 惠東:從「漁」到「旅」 漁村「遊」出好日子
    如今,飯店由蘇渡船掌舵,爆炒魷魚筒、椒鹽瀨尿蝦、海膽炒飯……每到旅遊旺季,飯店內總是遊客不斷,「旺季的時候,一天都是五六十桌客人,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對蘇渡船而言,以往的漁民生活固然是重要的生活體驗,然而,葉落歸根,年過花甲的他選擇了紮根港灣,過上閒適的日子。餐飲業,是漁民轉型最多的行業,整個惠東縣稔平半島,漁家海鮮飯店過百家,依靠的是旺盛的濱海旅遊業。
  • 廣東惠州惠東:從「漁」到「旅」 漁村「遊」出好日子
    為推進漁業的轉型和發展,惠東縣加快推進現代漁業建設,規範和發展休閒漁業產業,提升休閒漁業服務能力,持續推進集「吃、住、遊、觀」於一體的巽寮休閒漁業產業鏈建設。■轉型漁民變身飯店老闆中午時分,惠東縣巽寮灣海邊林立的海鮮飯店開始忙碌起來。
  • 漁民轉產又增收 遊客體驗漁船遊 —潭門休閒漁業項目成功運營
    2月22日大年初七,春節假期剛剛結束,潭門港的空氣十分清新,岸邊搖曳的樹影在微風中似乎在對過往的遊客發出召喚,趁著這個宜人的好天氣,何不乘上遊船出海去做一趟非同尋常的體驗之旅。在新建成的潭門休閒漁業碼頭,排著三艘被整修一新的木製漁船,不過它們現在已經變成休閒觀光船了。購票等待登船的遊客三三兩兩地坐在寬敞明亮的遊客服務中心等待發船。
  • 瓊海鄉村振興「新樣板」潭門排港漁村老渡口開業 讓漁民「洗腳上岸...
    記者 蘇桂除攝  活動在一支《千年排港 老渡新生》的盛大舞蹈中拉開序幕,舞蹈講述了排港村漁民歷盡千年滄桑、在大海的風浪中奮勇拼搏的耕海文化,將昔日漁村到如今美麗鄉村建設蛻變的故事。  排港村傳承了潭門千年漁業文化,保存著完整的南海古漁村落,素有「南海珍珠」的美譽。
  • 香港大澳漁村的轉型之路
    (資料圖片)  伴隨著喜慶的民樂和鑼鼓,一場別開生面的水上婚禮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觀看。一對新人甜蜜相擁,乘坐掛著紅布的舢板,駛過大澳湧行人橋,沿著水道緩緩抵達婚禮現場……  大澳是香港著名的漁村,被譽為「東方威尼斯」,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珠江出海口以東,與澳門之間是遼闊的伶仃洋。
  • 實拍緬甸漁村:漁民海邊赤腳曬魚乾,年輕人想靠旅遊改變命運
    每天上午六點,緬甸卡帕裡的漁民早早地把魚貨送上岸。為保持海產品新鮮,賣出一個好價格,漁民們需要摸黑就出門捕魚,然後在上午十點前趕回岸上賣出去,否則陽光曝曬下魚貨很快就變臭了。得益於卡帕裡的旅遊業開發,優質的海鮮供不應求。
  • 複合型漁家樂 浙江台州市三門縣漁民轉型之路
    沿海捕魚產業在衝擊中開始了轉型,一些世代捕魚的漁民「洗腳上岸」,藉機發展起了漁家樂,這種「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的「體驗式」旅遊方式受到很多遊客的喜愛。  近年來,由於捕撈過度、海洋水體汙染,東海漁業資源逐漸變少。沿海捕魚產業在衝擊中開始了轉型,一些世代捕魚的漁民「洗腳上岸」,藉機發展起了漁家樂,這種「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的「體驗式」旅遊方式受到很多遊客的喜愛。
  • 漁鄉風情小鎮丨海鮮第一時間從這裡上岸!帶你一覽雲澳漁村的魅力所在
    雲澳鎮是南澳縣一個漁業大鎮,走進雲澳鎮,漁鄉休閒小鎮的閒適氣息撲面而來,放眼大海,眼前是星羅棋布的漁船,海鷗在上面盤旋戲逐,沿著鎮主幹道前行,道路寬闊平坦,兩旁綠化鬱鬱蔥蔥,一盞盞路燈依路而立,一排排白牆黛瓦、設計新穎的漁民住房整齊有序,一幅幅美麗鄉村美景映入人們的眼帘。
  • 禁漁後江蘇三大湖區漁民轉行魚塘養殖和漁家樂
    丁蔚文攝 長江十年禁漁,漁民上岸、建檔立卡,漁船「退出江湖」,全部封存——眼下,我省禁漁退捕進入船網處置、漁民補償安置階段。禁漁退捕後,我省固城湖、洪澤湖、太湖三大湖區漁民洗腳上岸,轉行魚塘養蟹,辦起了漁家樂,在生態漁業園找到了新崗位。雖然漁民作為「職業」消失了,但是換個方式「靠湖吃湖」,生活更有奔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