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街的肉粽,西街的面線糊。」
上個世紀80年代,東街的侯阿婆肉粽,西街的老記面線糊闖入了泉州人的生活中,如今深深地貼上了泉州老品牌的標籤,成了不可替代的味覺記憶。
端午將至,對於老泉州人來說,他們過端午的儀式是在東街侯阿婆排隊買肉粽。
老泉州人對侯阿婆和端午節的固執捆綁,促成了每年店門口排隊的壯觀場面,端午前後,隔壁的好幾個店鋪常常被排隊買肉粽的的人堵得水洩不通。
1978年,國家開放政策允許私人經營,侯阿婆夫妻兩便在東街鐘樓附近開了第一家肉棕店。久而久之,小店被人喚做東街肉粽。
1995年東街改造,肉粽店搬到了西街影劇院門口,幾十年來,幾經遷移,又搬回了東街。後來,因為商標註冊問題,店名改成了侯阿婆肉粽。
有些人肉粽一吃就是一輩子。每天,店裡總是有個60多歲已經白髮蒼蒼的老伯來店裡打包肉粽帶回家,「父親80多歲了,總還是惦記著侯阿婆的肉粽。」
食客喜歡侯阿婆肉粽並不是沒有原因。從選材到製作,每一個過程侯阿婆都事必躬親,即使現在小店已經由第二代傳承人接手,他們也不懈怠。香菇要挑黃底的,蝦米要用肥大不失味的...
店裡的肉粽有3種口味,三層肉、五花肉、雞蛋、香菇等是每個粽子的標配。包粽子的時候把食材放在底部,這樣粽子一剝開就能看到豐富的配料。
煮好的粽子散發著葉子的清香。上桌後,去了葉子的粽子晶瑩剔透,清晰潤滑的糯米冒著熱騰騰的香氣,看著就感覺很餓~
來店裡點一份傳統肉粽總是不會錯。五花肉、三層肉都是事先醃製煮好的,煮熟後油脂滲入米粒,每一口粽子都帶著鮮香,就如四十年的記憶一樣,簡單又樸實。
與別處不一樣的是,泉州的粽子是要蘸醬吃的,上桌前,店家就貼心地澆好了甜辣醬、花生醬,這樣吃一個就會感到滿足。
乾貝肉粽與肉粽相比多了魷魚、乾貝、海蠣、蓮子等,一個12元。作為無海鮮不歡的泉州人來說,最合胃口的莫過於這個海鮮餡料滿布的乾貝肉粽了。
吃的時候要把粽子與醬汁充分拌勻,滲入的湯汁的粽子吃起來不粘不膩,讓人忍不住吃了一口又一口。
鮑魚肉粽用鮑魚代替了乾貝,一個17元。每個來吃粽子的人,吃完後還不忘打包帶幾個回家。
用筷子輕輕就能夾斷,露出了滿滿的餡料。夾起一口放入口中,又松又糯,不鹹不淡,味道剛剛好。
侯阿婆一家子都是泉州人,泉州特色的小吃在店裡也可以找到。蘿蔔糕、蚵仔煎、五香卷等,每一樣都十分地地道。
店裡重新裝修過,隨處可見的青花瓷,古樸的裝飾,滿牆的溫馨故事,讓人徒然生出了一種回家的感覺。
在外打拼的人總會想念家鄉的味道,每次回家總會給遠方的親人、朋友捎去侯阿婆的肉粽,這樣,異鄉的日子也變得溫暖了~
侯阿婆肉粽
人均:18元
電話: 400-8866-165
0595-2225-3526
營業時間:9:00-22:00
店鋪地址:泉州市鯉城區東街59號
探店 | 第289期
編輯:小霞 攝影:聽聽
- 舌尖上的泉州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