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在廣東東部的一個小小鄉鎮——揭西縣上砂鎮,家鄉的居民一直有著少吃多餐的好習慣。除了一日三餐,家裡悠閒的老人們在早餐和中餐之間有加餐的習慣,加餐吃的是我們家鄉有特色的食物——擂茶,每天都得來上一大碗飄香四溢的擂茶,老人們才覺得這一天才算完整。擂茶是男女老少都愛享用的美食,家有賓客到來,熱情的主人也必會準備一缽現做的擂茶,擂茶已成為家鄉待客之道的基本禮數。
關於擂茶的起源有其美妙的傳說。北宋時,潘仁美奉宋太宗之命南下徵服南漢王朝,派一小分隊途經揭西進攻廣州。來自北方的士兵遭受炎熱的天氣、水土不服後,士兵們紛紛上吐下瀉,病勢嚴重。此時有一老人(何婆)傳授了一個秘方,用擂茶(三生湯)治病。那些病倒了的士兵喝完一大碗滾燙燙的擂茶後,然後蒙頭蓋腦睡上一覺。次日醒來,人人渾身大汗,竟然都痊癒了。從此擂茶變成了客家飲食民俗的一大特色。
製作擂茶的原材料:基本材料有家鄉綠茶、炒熟的花生,也可以放入香菜、金不換、紫蘇、芝麻等形成不同的口味,寒冷的冬天還可以加入胡椒,達到驅寒取暖等效果。
傳統方法:將一小把綠茶放進擂茶缽(下圖所示)裡,用擂茶棍(下圖所示)反覆舂搗、研磨茶葉至茶泥狀,再往擂茶缽內放入花生(花生的量約為綠茶的三倍,還可以放入芝麻、金不換、香菜等食材),不斷反覆舂搗、研磨,直至整體呈泥狀,接著就可以加入滾湯的開水和少量的鹽、一時滿堂飄香,空氣中充滿了茶葉的清香和花生油脂的濃香!
簡易版製作過程:家裡沒有擂茶缽、擂茶棍這兩種器皿的朋友們,也可以使用簡易版方法製作:將上述所有食材放入料理機(下圖)中,加入少量水,開啟開關攪拌料理機內的所有食材,直至整體呈泥狀,接著就可以加入滾湯的開水和少量的鹽就大功告成啦!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綠茶、花生,二者都是物美價廉的養生佳品。
綠茶含有多種植物活性成分,如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茶氨酸等,具有提神清心、清熱解暑、養顏防衰老等作用,對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多種癌症都有一定的預防功效。
花生屬於常見的堅果。《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大家每天都要攝入大豆及堅果類食物25-30克。花生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肪,花生的蛋白質含量為25%--30%,精氨酸含量高於其它堅果。花生脂肪含量高達45%--50%,大多是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對身體不好的膽固醇、甘油三酯,適當食用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益,但是花生也屬於高熱量食物,食用過多容易長胖。
擂茶也可以加入各種天然香料,如香菜、金不換、紫蘇、芝麻、胡椒……
香菜有種獨特的香味,喜歡者愛不釋手,討厭者避之不及。將香菜研碎,與擂茶碰撞,形成抹茶色的,氣味獨特的擂茶。香菜具有發汗清熱透疹的功能,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機體發汗,透疹。香菜膳食纖維含量豐富,促進胃腸蠕動,還具有開胃的作用。
金不換,也被稱為羅勒、九層塔、蘭香等,是廣東及東南亞各國喜愛食用的天然香料,也是一味中藥,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記載金不換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具有消炎的功效。跟香菜一樣,在製作擂茶的時候加入金不換一起研磨,製作成擂茶的經典口味,這是我們客家人家鄉的味道。
擂茶製作中,也可以加入紫蘇葉。紫蘇在我國種植應用約有近2000年的歷史,主要用於藥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研究發現紫蘇嫩葉中,SOD在每毫克蘇葉中含量高達106.2微克,SOD中文名稱超氧化歧化酶,具有抗自由基、防衰老的功效。中醫則認為紫蘇葉能散表寒,發汗力較強,也屬於一味上等的中藥。
在家鄉中午,擂茶可以和米飯/粥搭配,加上幾個清淡的菜品作為正餐——我們給它取名為「茶飯」(如下圖所示)。茶飯是一款營養均衡、極具家鄉特色的營養配餐,菜餚以蔬菜為主,豆製品、蝦米等蛋白類的食物的比例約為蔬菜一半,配以一大碗擂茶,烹調過程少油少鹽,符合現在國民提倡的清淡飲食要求。茶飯乾濕搭配合理,飽腹感強,長期食用,對於維持健康體重,預防富貴病都有一定幫助。最後也給家鄉的一點小小的建議:要是能把茶飯的主食(大米飯/米粥)中加上雜豆或粗糧,從營養的角度考慮會更合理哦!
看過文章的各位親們,也可以動起手來,試試客家擂茶和茶飯,讓你的三餐多一種健康的選擇!
作者介紹:莊柳青
如果親對本文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喜歡這篇文章的,記得點讚,也歡迎轉載哦,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