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叢茶加工方法與品質形成

2021-02-07 鳳凰單叢茶

一、鮮葉採摘

鮮葉質量是決定成茶品質的基礎。鮮葉質量與茶園管理水平、小氣候、土壤性質、季節、樹齡等因素密切相關。而在同等因素的情況下,採摘標準卻起著決定成茶內質香味的主要作用。鮮葉的採摘標準、方法、時間及裝運不同,均對成茶品質產生不同影響。 一年四季之中,一般來講:從清明前後至立夏採制的為春茶;立夏後至小暑間採制的為夏、暑茶;立秋至霜降採制的為秋茶;立冬至小雪採制的為雪片茶。

(一)適時採摘

適時採摘是製作單叢茶的基礎。以中等原料即駐芽一梢中開面二、三葉較好製品質,內含較豐富,多酚類、胺基酸等較適宜,成茶香氣清芳持久,滋味濃醇甘爽,這時的鮮葉比較成熟,含有較多的類胡蘿蔔素。類胡蘿蔔素是單叢茶香氣的先質,與單叢茶特殊風味有關;另一方面,成熟的鮮葉也可增加滋味的深厚與甘醇。如果過嫩採摘,駐芽小開面一梢二、三葉的原料偏嫩,粗纖維相對較少,含茶多酚和兒茶素較高,給正常做青帶來一定的難度,容易造成做青表面過度,而成茶香氣高欠清純,以致滋味濃烈而苦澀。而過老採摘也因葉細胞老化,纖維素增加,基質澱粉、胡蘿蔔素、茶多酚、胺基酸、咖啡鹼和脂類顆粒等內含物減少,製成幹茶外形粗松且無光澤,浸出物少,茶葉清淡且不耐衝泡,所製成茶條形差、黃老葉多,內質香粗味澀。由此得出,生產名優單叢茶的採摘標準,以駐芽一梢中開面二、三葉的成茶品質較好。其生化特性與成茶品質有如下關係:①鮮葉中醚浸出物含量較高,形成單叢茶香氣成分的物質基礎好;②鮮葉中多酚類、兒茶素的總量適中,醋型兒茶素與簡單兒茶素的量比組成適當,有利於充分發揮單叢茶的特有品質;③鮮葉較成熟,葉細胞壁纖維化程度高,氧化酶的活性與濃度適中,做青過程較易控制;④鮮葉中單、雙糖含量較高,有利於提高成茶品質;⑤鮮葉較成熟,葉內蛋白質含量減少,能限制制茶過程有效成份的消耗,有利於保持成茶品質;⑥鮮葉較成熟,葉中胺基酸、咖啡鹼、水溶性果膠物質含量較多,對成茶外形、香氣滋味、爽口性與刺激性及茶湯濃度等品質形成均有良好影響。

(二)採摘時間

採摘時間務要選擇在晴天下午1時至4時。因通過半天的光合作用和自然蒸發,鮮葉所含的香氣物質,香氣前導物較高,沉香、醇及其氧化物、香葉醇等萜烯類物質呈線性增加,可為後面製作提供良好條件。製作單叢茶,鮮葉一定要經過曬青,晴天採摘有利於曬青。選擇下午採摘,對鮮葉曬青有利因素是下午4時以後,陽光的輻射不強烈,可避免灼傷鮮葉,適宜鮮葉輕度萎凋,水分適度揮發,增進鮮葉有效成分。如在上午或雨天採摘,則鮮葉中綠原酸增加,品質變劣,易使成茶香氣不佳。

在一日中,由於鮮葉採摘的時間不同,對單叢茶品質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早 青:上午10時以前採摘的鮮葉,大多帶有露水,其制茶品質較差。

上午青:上午10時以後至午後1時以前所採鮮葉,因茶樹經過一段時間的陽光照射,露水已消失,制茶品質優於早晚青。

下午青:午後1時至下午4時以前所採下鮮葉,新鮮清爽,具有誘人的清香,又有充分的曬青時間,制茶品質優異。

晚 青:下午4~5時以後所採鮮葉,因鮮葉下山時間較遲,大多錯過了曬青的最佳時機,不能利用陽光曬青萎凋,制茶品質也欠佳,但優於早青。

總之,制優質烏龍茶,應選擇連續幾天晴朗天氣的午青鮮葉製作。


(三)採摘要求

採摘要求做到手快、眼快;輕採輕放;松堆、分類隔開;及時曬青。所謂輕採輕放,即採摘時防止折斷葉片,避免芽葉損傷,防止葉片在採摘時,被手溫傳熱影響紅變;松堆、分類隔開,即採下來的鮮葉不能壓實,防止葉溫升高;鮮葉採摘後要分類隔開,因茶樹品種不一,採下來的茶青有烏葉、白葉、厚葉、薄葉、大葉、小葉之分,應分別置放茶筐,以利於分類加工;及時曬青,即如果陽光強烈,或當天採青葉數量多,不能馬上曬青的鮮葉,應及時薄攤置放,為曬青程序作好準備。

(四)採摘工序對茶葉品質的影響及描述

1、茶青粗老,莖葉纖維質化,含水量少,內含物也少,致使「發酵」不正常,也不充足。

造成茶葉品質缺點描述:茶葉粗松,色燥黃,滋味粗淡,湯青濁,香氣粗散。

糾正方法:適時採制,粗青葉要輕曬、重搖、悶炒。(要注意保持適量水份)

2、茶青過於細嫩,內含物較多,俗稱「澀水長」。茶葉瘦小,葉薄軟,易於「傷青」紅變。

造成茶葉品質缺點描述:條細瘦,色烏褐,香氣低,易產生褐紅條,發酵不充分,略帶苦澀。

糾正方法:做青採用輕搖,多次及時,保持鮮靈性,發酵要充足些。

3、高溫乾旱,採摘節氣已過,頂葉嫩、第三葉粗硬。

造成茶葉品質缺點描述:茶葉茶雜,味粗,香低飄。

糾正方法:淺手(採二葉)採摘。

4、茶青在茶筐、袋中擠壓太緊,時間長,茶青受傷,葉溫上升到30度以上,甚至「流汗」、萎軟,葉面皺摺、「行水」不正常。

造成茶葉品質缺點描述:傷條,「倦青」,青力退、茶葉色燥,香低悶,味淡,幹茶條索輕鬆。

糾正方法:宜小竹筐、小袋,不得緊壓,及時收青,防止升溫。

5、根外施肥後不久即採摘,茶青含氮多,不易發酵。

造成茶葉品質缺點描述:茶葉暗褐,烏紅不鮮,香氣低。

糾正方法:提前施肥,重曬青。


二、曬青與涼青

鳳凰單叢茶初制過程內質的形成,一般說,做青(碰青,搖青;今二之攤置)是它的決定因素;萎凋(曬青、涼青)是形成香和味的基礎;香韻、味韻以做青為主導而形成其風格,並為烘焙所誘發及充實其特徵。各個工序過程內質的理化變化,相互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繫。鮮葉內含物質成份在加工過程中,經過一定轉化、積累以至消損而最終達到互相協調,形成其品質特徵:

(一)曬青。將採來的青葉,利用日光萎凋叫曬青。

曬青的方法:使用竹蔑編織成的竹篩,茶農們稱謂 "水篩",直徑約120釐米,邊高4釐米,篩孔直徑0·66釐米,用於攤放鮮葉。每水篩攤放鮮葉約0·5公斤。曬青時應放在曬青架上,架高80~90釐米,寬約80釐米,用於承放多層水篩。曬青架應置於廠房外陽光充足處,薄攤好的茶青葉置於水篩中,承放在曬青架上,讓陽光照射,不宜翻動 。

鳳凰單叢曬青要求在下午陽光不太強烈時進行,以下午3:30-5:30分,氣溫22—28℃為宜,曬青時間20-30分鐘,曬青失水率控制在7-10%之間。其標準是以葉片失去光澤,鮮葉基本貼篩,拿起時芽枝直立,端葉下垂為佳。所以在曬青過程中須根據鮮葉形態、葉質、光線強弱、氣溫高低綜合分析判斷。並且要注意對單叢鮮葉各品系如黃枝香、蜜蘭香、烏葉、白葉、厚葉等單株 (系)及其品種分類隔開,以便單獨製作。

根據茶青的葉質情況,合理、均勻曬青,按 「一薄、二輕、二重、一分段」的原則操作。一薄,即曬青時,要做到葉片薄攤不重疊,使茶青葉受陽光照射後,達到水分蒸發一致和葉溫一致;

二輕,即莖短葉,薄葉片含水分少的應輕曬,在乾旱天氣,空氣溼度小,採摘的青葉要輕曬;二重,即莖葉肥嫩,含水分多的葉片要重曬,在雨後採摘,空氣溼度大的要重曬;一分段,即莖長葉多,老葉多的青葉要分段曬,即曬一段時間後,放置陰涼處,讓其水分平衡再曬。如果一次重曬,會造成水分失調,形成幹茶後,香氣不高而帶苦澀味。優質單叢也多進行兩曬兩涼。

上午採的茶青曬時較長,下午採的茶青曬時較短;春茶曬時較長,夏暑秋茶曬時較短。如上午採的茶青要與下午採的茶青銜接做青和炒青,則早青應輕曬成延慢至下午才曬,中午日光強度大,葉子容易灼紅,曬青難控制,一般不宜曬青。雨天和傍晚採的茶青,應攤在茶作坊內進行自然萎凋,厚度約20釐米,每隔3-5小時翻拌一次,至第二天有陽光則曬,無陽光則採用光譜段是波長大於520nm 的黃光波段,用光照強度為13725lux —16774lux 的光波代替日光曬青。或採用加溫鼓熱風(<35-40℃)的辦法進行人工萎凋。曬青程度掌握以葉脈變軟,葉色變暗綠無光澤,葉片柔軟能平展貼篩,稍有草青味為適度。曬青過程注意翻動時用力要輕,勻曬,薄曬。曬青完畢,將鮮葉移入室內涼青架上或地面蔑墊上,攤置1-2小時,攤葉厚度不要超過3釐米。


(二)涼青。將曬青後的茶青連同水篩搬迸室內晾青架上,放在陰涼通風透氣的地方,使葉子散發熱氣,降低葉溫和平衡調節葉內的水分,以恢復葉子的緊張狀態,稱為晾青。


涼青是單叢茶初制的必要環節。由於涼青是在溫度較低的茶農作坊室內進行,涼青適度的葉子並2-3篩為一篩攤置,四周高,中央低。涼青時,不要翻動葉子。涼青,要做到薄攤,即一般青葉堆攤厚度不高於3釐米,如果堆攤過高,會造成葉溫升高而致發酵加快,出現早吐香現象 。涼青是曬青的補充,能降低鮮葉葉溫,並平衡鮮葉內部的水分,彌補曬青的不足,萎凋的嫩葉水分得以補充,葉細胞恢復生機,呈緊張狀態。如曬青不足要以恆溫方法或將鮮葉高放於通風乾燥處,讓其繼續蒸發水分。如曬青過度,形成水分失調,可放地上,讓其增加溼度,起到調節水分的作用。

其理化變化遠不及曬青過程深刻。其主要的理化作用有:①發散葉內熱量,降低葉溫,避免葉子曬青後急速萎凋引起不良的內質變化,防止多酚類過早產生明顯氧化,有效地控制葉子理化變化的速度。②涼青時,葉片水分蒸發速度減慢,葉內細胞從葉脈、葉梗裡吸收水分,使葉片恢復緊張狀態(俗稱「回青」),使萎凋葉的水分重新分布平衡,而隨水分的轉流,原存在於輸導組織的部分可溶性物質也被輸送到葉片組織,提高了對輸導組織有效成分的利用。③涼青過程是在較低溫度條件下緩慢地進行各種生化變化,繼續有限的蒸發水分,增加水解產物,發展香氣的過程。這一過程,涼青葉中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的活性又明顯提高,進一步為做青準備條件。


三、做 青

(一)鳳凰單叢做青

做青是香氣形成關鍵的工序,關係至成茶香氣的鮮爽高低,滋味的濃鬱淡薄。做青是由碰青、搖青和靜置3個過程往返交替數次進行。在整個做青過程。要密切關注青葉回青、發酵吐香、紅邊狀況,結合當天溫溼度氣候,看茶做青。這是一個積聚相當豐富經驗的綜合判斷,許多制茶能手,是以鐵棒磨針之工夫,非一日之功。

做青間要求室溫20℃左右,相對溼度以80%為宜。碰青原理是:用雙手從篩底抱葉子上下抖動,使茶青相互碰擊,起到磨擦葉緣細胞,產生發酵作用。在多次碰青過程中,青葉的氣味從青草氣味→青香氣味→青花香味→逐漸轉為鳳凰單叢茶各品種特有的自然花香微輕香氣 。

碰青的原則:必須視原料、品種、時間、曬青程度和天氣情況而靈活掌握。碰青次數,一般是5次。每次碰青後,通過靜置,會產生回青狀態。在整個做青工序,以感官判斷"看青碰青",一般掌握手的力度應先輕後重,次數由少到多,葉片攤放先薄後厚的原則。做青工序技術性較強,有五個關鍵問題細述如下:

1、夜間進行做青,在夜間做青的茶葉,通常是在下午一時左右開始採摘的鮮葉,具備的水分較平衡,有效物質多,夜間空氣溫度大,有利於茶葉的回青;二是夜間氣溫低,便於制茶操作,鳳凰人的思想有一個概念,「過夜」是好茶。因而,在操作方面比較細緻,綜合這幾個因素,在夜間進行做青較有利於白天製作。

2、做青工序中,要考慮如何保證茶青回青,茶青在碰青後如果不能按時回青,其製成的幹茶一定帶苦澀味。

茶青的回青原理:在曬青過程中,葉片受日光照射水分消失快,而枝條葉脈水分消失慢,形成葉片與枝條的含水量不同。在碰青過程中,通過振動刺激,枝條葉脈的水分在循環流動,不斷補充到葉片細胞中,使枝、葉水分協調平衡,形成茶葉的回青。通過水分的相互間流動,把枝條葉脈裡所含的有效成分,輸送到葉片細胞,同時,可減少苦澀味。因此,在做青過程中,一定要解決好水分的平衡,達到按時回青,在正常的加工中,通過第三次碰青,就要達到回青。

3、做青葉吐香時間的掌握關係到成茶的香氣高低,品質優次 做青過程中,常出現先吐香,慢吐香,不吐香的現象,而相應製成的幹茶香氣表現為香氣不高、不清、無香。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受溫度的影響,引起茶青的發酵,在操作過程中溫度愈高,芳香物質的分解越快,形成先吐香,相反就慢。所以,在做青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氣溫操作,控制做青葉適時吐香。

在第三、四次碰青、靜置階段,感覺香氣轉變明顯加快,從淡淡的水香逐漸轉微花香至花香顯露。此時,是轉接下一工序的鄰界點。隨著做青、殺青、揉捻、烘乾過程,品種的自然香型特徵越發明顯。

4、做青葉的紅邊程度,是判斷發酵的依據。其原理是,在碰青過程,給予茶青一定力度的碰損,使邊緣葉細胞在酶的活動下,氧化而形成紅邊狀態。其發酵適度與否,直接影響茶葉的質量。在碰青過程中,如果紅邊不夠就要通過搖青,給予一定的力度磨擦葉片邊緣,如果紅邊過多,就要減少搖青力度,控制氧化。

5、發酵過程,必須有一定的適宜溫度,正常在20℃左右,這是制好茶的最佳溫度。如果氣溫偏低,就必須把搖青時間延長,反之,溫度過高,應把青葉松堆、薄攤,降低葉溫。控制葉發酵在做青過程中,如果遇到北風乾燥天氣,室內溼度低,影響青葉回青。此時,必須及時採取措施保持一定溼度,控制青葉水分消失過快。

鳳凰單叢茶加工過程中,做青 (搖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青葉的回青階段,就是從第一、第二次碰青之間,每次間隔時間掌握 1·5~2小時,在這過程中重點解決青葉回青。

在操作時要均勻,輕碰,松放、薄攤。青葉經過曬青後水分消失,形成柔軟狀態。如果碰青力度重,易使葉脈和葉細胞斷折破損,影響水分循環補充,形成水分失調,不利於回青。

青葉的發酵階段為第二階段。第三次碰青到殺青,每次碰青間隔時間掌握2~2·5小時,這一過程重點注意發酵、吐香、紅邊現象。

在正常情況下,青葉從第三次碰青時就出現吐香,如沒有出現吐香,就是溫度偏低,發酵慢。應採取措施提高溫度,加快發酵吐香。另外,從第三次碰青時青葉開始出現輕微紅邊狀態。第四和第五次碰青後,兩手緊握篩沿,用力做迴旋轉動,使葉梢在篩面作圓周旋轉與上下跳動,使葉與葉之間相互碰撞、葉片與篩蔑相互磨擦,這就叫搖青。

通過五次碰青後,發酵程度已達到出現紅邊,葉形呈湯匙狀,香氣顯清花香味,即為碰青、搖青適度。通過碰青或搖青,使葉緣細胞受磨擦而損傷,葉緣的茶多酚接觸空氣而氧化成紅色。葉腹細胞由於部分葉綠素受到破壞,葉黃素和胡蘿蔔素的顏色顯現,使葉腹變成黃綠色。三是低沸點的青草氣成分逐步揮發和轉化,高沸點的花果香成分逐步地顯現,新的芳香物質逐步產生,使茶青從開始的水香逐步變成青花香,至最後成為蘭花香。至做青後期,由於青葉厚堆,葉層溼度加大,葉片水分蒸發受到限制,內部代謝水分重行調整補充,葉片挺硬,葉背捲起呈湯匙狀,綠葉紅邊顯現,香氣清高帶蜜味,這時就可以殺青。

鳳凰單叢由於品種 (系)多,葉片形態各異,葉色和內含物也相應不同,做青時必須分別對待,還要根據氣候條件、茶青老嫩、曬青程度等等多變因素加以靈活掌握。因此,做青是鳳凰單叢製作過程中最複雜、最細緻,技術性最強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炒青(俗稱「殺青」)

炒青的方法要求:炒青一般用鍋炒,為一次性工序,有時也可與揉捻工藝相間二次進行。

殺青方法:

1、手工殺青。用口徑72~76釐米的平鍋或斜鍋,鍋溫掌握在200℃左右,也就是只有當葉溫達到或接近100℃時,葉內酶蛋白才能受到徹底破壞。青葉投人鍋時,發出均勻的響聲。每鍋投葉量1·5~2公斤。通過均勻翻動,開始以揚炒,讓其青臭味揮發,以後轉為悶炒,防止水分蒸發太多。炒至葉色漸變淺綠,略呈黃色,葉面完全失去光澤,無青臭氣味,氣味變成微花香(品種香),即為殺青適度。

2、機械殺青。目前,機械殺青在鳳凰茶區己廣泛應用,制茶能手不用打開殺青鍋門,以貼近鍋旁嗅聞氣味,即可判斷殺青適度出鍋時間 。如鍋溫太低,葉內必要的物質轉化較難實現,成茶香氣不清高,味濁青澀。這是由於鍋溫低而導致多酚類物質過多氧化,使湯色顯紅,湯味變淡,爽口性差的結果。而鍋溫太高,則茶葉易焦邊,糖類、果膠易脫水炭化產生焦苦味,蛋白質焦化產生雜異味,胺基酸產生脫氨熱分解,芳香物質大量揮發與轉化,都使制茶品質降低。鳳凰單叢茶的炒青做法是:先悶一下再揚炒,後悶炒(注意炒勻,炒透),即利用短時高溫以悶炒為主,防止過多透炒。透炒多了,會使茶葉水分散失過多,不利於揉捻成條,也會使葉細胞中氧化酶與作用基質的氧化反應加速,不利於茶葉保持一定的品質成分。茶青炒至有粘手感,枝條不拆斷,無青臭味,一握成團為適度,便可進行揉捻。

五、揉捻

揉捻方法

揉捻有溫熱揉或熱揉二種方法,一般以溫熱揉為優,即在炒青後葉溫降至30 ℃左右時上揉較好。上揉時葉中果膠物質等粘性較大,葉質又較柔軟,揉捻易成條索,茶葉不易破碎,品質能正常發揮。

揉捻分為足揉和機揉。機揉,目前採用雙動揉捻機,轉速50-60轉/分,每桶裝葉4-6公斤,揉6-8分鐘,中間解塊1-2次,至成條索。機揉應注意加壓適當,壓力太重,碎片茶增多,葉細胞破損率太高,茶湯混濁,滋味苦澀,成茶也不耐衝泡,壓力太輕,葉細胞破損率太低,茶湯色淺味淡,均不符合品質要求。不論採用足揉或機揉,揉捻操作都應遵循先輕揉後重揉的原則,使茶條獨步緊結,葉汁擠出均勻,充分粘附於茶葉表面。揉捻進行時間的長短,應視炒青葉的投放量、制茶季節及老嫩程度等。揉捻後茶葉應儘快上烘,若攤置太久,多酚類會繼續快速氧化,使茶湯紅混,湯味變淡,還會使茶葉退香,甚至因微生物的作用而產生酸饅味。

揉捻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如揉捻過程多酚類總量和水浸出物含量均有所下降,胺基酸含量略有增加,而還原糖、非還原糖等含量卻或降或增,這與做青時控制茶品質形成的條件有關。若發展花香型的,揉捻過程可溶性糖的總含量略有降低,而發展甜蜜香型的,則有所增加。由此說明,揉捻技術的掌握,與成茶品質形成有關。

六、烘焙

烘焙方法:

鳳凰單叢茶的烘焙過程通常分三次進行:第一次高溫短時初焙、初烘,將揉捻葉置於烘籠內進行第一次初焙,火溫要掌握在130~140℃,時間5~10分鐘,中間要翻拌兩次,翻拌要及時、均勻,攤放厚度不能高於1釐米,烘至六成幹則可起焙攤涼,攤放1-2小時;第二次復烘需經較低溫度較長時間的復焙,火溫掌握在100℃左右,用烘籠烘焙,每籠攤葉1.5公斤左右,攤放厚度不能高於6釐米,每次翻烘要注意除去乾燥碎末片,免得烘焦產生異味。烘至八成幹則可起焙攤涼,攤放6-12小時。最後,進行第三次烘乾,火溫掌握在70—80℃,烘至足幹一般需2-6小時。(俗稱「燉火,』)。這種茶葉的熱處理方式,在初烘階段,高溫已使茶葉的殘餘酶迅速遭破壞,對固定揉捻工序已形成的品質成分有利。

鳳凰單樅茶不能一次烘乾。烘乾是茶葉品質優劣的關鍵性環節之一。在烘焙過程中一定要根據茶葉變化情況,注意調節溫度,初烘火溫宜高一些,復烘火溫宜低,烘籠上要加蓋,以免香氣散失。烘焙過程及時翻拌、堅持薄焙,多次烘乾,促進茶葉色澤和香氣、滋味綜合顯優。

通過復焙和燉火處理,發展和固定了茶葉的香氣成分和其他有效品質成分。因此,整個烘焙過程的物質變化,對單叢茶品質形成,具有獨特的作用和效果,表現為:①降低茶湯苦澀味,提高茶湯甘醇度。因烘焙中兒茶素總量呈減少現象,且兒茶素組成中,苦澀味較重的醋型兒茶素,其含量減少比爽口味的簡單兒茶素減少量明顯。烘焙中澀味較重的黃酮類物質和強苦味的花青素類,也會產生一定的熱轉化,也有助於茶湯滋味的改善;②茶葉在熱處理中,胺基酸的總量增加,且胺基酸能與多酚類、糖類等發生熱化學反應變成香氣成分,因而茶湯的香氣、鮮爽味等品質成分得以提高;③在烘焙的水熱條件下,多糖受熱摧化也會產生一定降解,使可溶性糖總量略為增加,而可溶性糖的部分熱轉化,能增加茶葉的香氣成分,因而茶湯的甘醇度得以提高;④烘焙過程有部分不溶性有機化合物產生熱水解,茶葉水浸出物的含量有所增加;⑤在烘焙的熱催化作用下,能引起多酚類、胺基酸、類胡蘿蔔素、有機酸及其它化合物相互間產生各種化學反應,形成部分新的芳香物質,使芳香物質組成及其量比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形成新的協調關係,最後發展了茶葉的獨特香氣;⑥烘焙能增濃茶湯色度。這是由於熱化作用使多酚類化合物的物理特性(顏色)發生了變化,多酚類複合物中可溶性多酚類化合物不能滲析部分數量增加,部分多酚類化合物熱處理中氧化形成黃褐、橙黃、橙紅、棕紅以至紅褐等茶湯色素的結果;⑦烘焙過程中,一部分葉綠素會產生脫鎂作用,變成黑色的脫鎂葉綠素。葉綠素的部分破壞,與幹茶的色澤有關。脂類物質在烘焙中的溫熱作用下,能使幹茶出現特有的油亮光澤。

長按複製 公眾帳號:dancongcha168

微信號:18665511116


相關焦點

  • 單叢茶的「山韻味」
    所謂的「單叢山韻」,完全可以理解為這是對鳳凰單叢茶獨有味道的妙狀陳述。  第一,特殊的地質條件;第二,特殊的茶樹物種;第三,特殊的樹齡選擇;第四,特殊特別的製作方法。  四者合而為一,造就出了源自礦體和樹體的殊異氣味,這便是鳳凰單叢茶的山韻味。
  • 一杯單叢茶,溫暖心窩,細說單叢茶的衝泡方法
    入水生香,滿園茶香遮不住,久久未散入口留香,一股暖香達心窩,久久未忘一杯好的單叢茶,不僅僅在於考究的工藝、優秀的品質,更在於得當恰到好處的衝泡之法門,那麼衝泡單叢茶需要注意哪些?:否衝泡單叢茶一般常用的主泡器多為蓋碗,白色薄壁的杯,明亮之湯,濃鬱之花果香,簡潔又不失儒雅,同時白瓷蓋碗衝泡也很方便,價格合理,用來泡單叢茶也可以真實地還原茶湯的風味,當然,其實蓋碗用來泡任何茶都是可以的。
  • 「潮汕工夫茶」之鳳凰單叢茶的品質特點
    讓我們簡單來了解它的品質特點吧!而單叢茶,往往可以衝泡十五次以上,一些極耐衝泡的品種,甚至二十次以上的衝泡次數,可見單叢茶的耐泡性。根據茶香單叢茶的香味分為黃枝香、芝蘭香、桃仁香、玉桂香、通天香等;目前粗略歸類就有十大香型,每個香型下都有數款不同單叢。按香味劃分的單叢茶,下次再分享給大家,今天就簡單概括。
  • 鳳凰單叢茶與嶺頭單叢茶,你更愛誰?
    二,嶺頭單叢茶(又叫白葉單叢)嶺頭單叢出自鳳凰水仙群體品種,原產於廣東饒平縣浮濱鎮嶺頭村的雙髻娘山,其海拔高達1032米,其品質穩定,帶有獨特的蜜香味,性價比高,深受粵東,港澳地區的茶友喜愛。各地引種後,均冠以地方名,如興寧白葉單叢,大浦白葉單叢等。
  • 一分鐘教你,如何分辨鳳凰單叢品質優劣?從此喝一杯滿意的單叢茶
    那麼怎麼樣分辨單叢茶的品質優劣呢? 2、湯色 單叢茶湯湯色有金黃、橙黃、清紅、深紅,以通透明亮有光澤,鮮明豔麗而有活力為佳。
  • 潮州鳳凰單叢茶 入選中歐首批地理標誌保護清單
    協定條款顯示,28個茶葉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入選首批保護清單,潮州的鳳凰單叢茶也名列其中。地理標誌是表明產品產地來源的重要標誌,屬於智慧財產權的一種。此次籤署協定,是中歐之間首次大規模互認對方的地理標誌,共550個(各275個)。
  • 潮州市潮安區赤鳳鎮煒業茶園打造有機茶生產基地 推動單叢茶健康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鄞柱平、魯利韋、吳伍金、記者羅勉報導 從潮州市潮安區赤鳳鎮了解到,該鎮煒業茶園以生態野化水仙單叢茶老茶園為基礎,加大單叢茶的有機種植、加工、銷售和研發,著力打造有機單叢茶新型綜合茶產業基地。
  • 蜜蘭香——單叢茶的入門口糧茶
    在單叢茶裡面,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蜜蘭香的單叢茶「蘭香蜜韻」。蜜蘭香單叢茶,堪稱作為單叢茶中的大咖——種植面積最廣、產量最高大、認知度最高。蜜蘭香單叢茶,可以稱為單叢茶裡面的口糧茶,它的價位從中高低檔次都有,大部分是價格適中。
  • 白葉單叢茶
    白葉單叢白葉單樅,即嶺頭單樅,產於廣東省饒平縣坪溪嶺頭村,品質優異,是當今廣東烏龍茶中的極品。屬烏龍茶類極品名茶。
  • 開滿茶花的單叢茶
    這是幾株特殊的單叢茶樹。暖冬裡,被茶花開滿覆蓋著,猶如雪花飄下,飄出甜香的味道。而其特殊之處,莫過於開花不結果,又均屬同一品種(金銀花單叢茶)。於鳳凰茶山中,實屬罕見!
  • 潮州鳳凰單叢茶,裝滿著春天
    清明,於茶鄉鳳凰素有「一天等於三天」的說法,其意本為:清明過後,隨著氣溫上升,蜜蘭香單叢茶長勢一天相當於清明前三天。沐浴在春風中的茶樹,經歷過風霜雨雪的洗禮,熬過了一整個冬季的嚴寒,奉獻給人們蘊含著春天氣息的一捧新茶,沁潤身心,點染詩意。
  • 單叢茶為何讓潮汕人為之著迷?
    相信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崗位,如果身邊有潮汕人,你都會發現他每天離不開的就是那套小功夫茶具和單叢茶!它不單單是一個解渴的飲品了,還是個在外漂泊的潮汕人消除鄉愁與聯繫家鄉人的一個工具。單叢茶作為潮汕人生活的必須品,分為鳳凰單叢和嶺頭單叢,迷人的香氣與極其豐富的香型使其出名。作為鳳凰人民精心培育的寶貴品種資源,其內含芳香物質是超越其茶類的。
  • 如何正確的品鑑一款鳳凰單叢茶?
    如何先從簡單的方法來入手品鑑一款鳳凰單叢茶,不管清茶還是濃茶,你總得先清楚你喝到的是什麼。其一,茶香鳳凰單叢最大的亮點,是香!聞香在品鑑鳳凰單叢時是極為重要的步驟。多次聞香氣可細緻判定:鳳凰單叢茶品種香型、地域特徵、採制季節,為綜合鑑別品質奠定分析依據。
  • 梅州  :中國單叢茶之鄉
    分別是:威華七娘山牌單叢茶、大埔西竺牌黃枝香、西竺牌單叢茶、興寧的黃蜂窩牌單叢茶、黃蜂窩牌奇蘭茶、黃蜂窩牌黃金桂茶、南華牌單叢茶、鐵鷹牌單叢茶、鐵鷹牌黃金桂、鐵鷹牌奇蘭茶、三蜂牌單叢茶、蕉嶺皇峰牌單叢茶、梅縣的石坑牌單叢茶、英帥牌單叢茶。
  • 潮州鳳凰單叢茶到底是屬於什麼茶系呢,有什麼功效?
    而我今天重點介紹的鳳凰單叢茶就是常見的一類茶葉,是屬於天然有機的植物飲品,長期喝茶可以保健養生。那麼,鳳凰單叢茶到底是屬於哪一個茶系呢?今天就為大家講解一下:鳳凰單叢茶屬於半發酵烏龍茶,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因附近山名叫做鳳凰山而得名。
  • 哪幾款單叢茶更適合長期存放
    作為單叢茶,何謂老茶呢?一般情況下,存放超過10年以上的單叢茶才可稱為「陳單叢」。存放得好、有10年左右的單叢茶,它的幹茶外形一般烏褐油亮,輕飄而無雜味、異味,香氣陳淳,有涼甜的陳香味,飲起來果香明顯,衝泡幾次後,果香會變成花香。
  • 單叢茶巔峰對決 七茶類「茶王」出爐
    本次大賽收到的茶樣數量刷新兩個記錄,截至6月24日茶樣收集結束時間,共收集茶樣567條,創歷屆單叢茶送評茶樣數量新高,24號當日收集茶樣超350條,創當日收集茶樣數量新高。其中,蜜蘭香參賽茶樣數量為155條,競爭最為激烈。
  • 重磅‖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開館!開啟茶文化新篇章
    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正式開館開啟茶文化新篇章揭牌開館儀式▲潮州鳳凰單叢茶文化和潮州工夫茶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砥礪前行,致力於傳播好單叢茶故事、工夫茶故事、中國傳統文化故事。 活動伊始廣東鳳凰谷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董事長、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館長魏琪敏致歡迎詞  魏琪敏表示,「在過去一年來,潮州鳳凰單叢茶博物館從一張藍圖的繪就到今天的完工開館,有序地推進鳳凰鎮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 單叢茶「圈粉」無數行內人「點讚」不斷
    「這次茶葉產業大會成功舉辦,對於推廣宣傳潮州單叢茶,提高單叢茶知名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潮州能舉辦更多這樣的展會,把單叢茶推向全世界,而不是局限在潮汕地區。」林程輝說。「在本屆廣東茶葉產業大會上,我們主推『雙髻娘山』單叢茶,以『姿娘紅紅茶』『八仙』『雪芽』『鋸朵仔』以及特有的『石巖香』等茶葉品種為代表,吸引不少同行和採購商前來品嘗,是一次非常難得的交流機會。」
  • 鳳凰單叢茶的前世今生
    而在潮州,這個茶字一般指的是單叢茶。《中國名茶志》記載:鳳凰單叢茶為歷史名茶,屬烏龍茶類。單叢是鳳凰水仙的優異單株,各個單株形態或品種各具特點,自成品系,因而單株採收、製作,故稱單叢。單叢茶,是這種優異單株的總稱。據廣東省茶文化研究專家黃柏梓介紹,現在人們喝到的鳳凰單叢茶,都源於古時候鳳凰山上的一個古茶種,而且演變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