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語:佛陀出家日 看佛和帝王宰相咋評出家這件事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核心提示:今天是2016年3月16日,農曆二月初八,釋迦牟尼佛出家日。釋迦牟尼佛降生於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一生示現,目睹老病死,捨棄王位、妻子,及後宮六萬婇女,種種殊妙享樂,夜半踰城出家,苦行六年,最終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據《方廣大莊嚴經》記載:悉達多太子出北門,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車作禮問出家利益。比丘回答:「我見在家生老病死一切無常,皆是敗壞不安之法,故舍親族處於空閒,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習無漏聖道,行於正法調伏諸根,起大慈悲能施無畏,心行平等護念眾生,不染世間永得解脫,是故名為出家之法。」太子聞後欣喜,贊言:「善哉!天、人之中唯此為上,我當決定修學此道。」在二月初八之際,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特將佛教三藏中關於出家利益的經文選登如下,以饗讀者:

悉達多太子夜半踰城出家(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教三藏咋評價出家功德?

◇ 在家之人多諸煩惱,父母妻子恩愛所系。常思財色,貪求無厭,得時守護,多諸憂慮。流轉六趣,遠離佛法。當作怨家惡知識想,應厭家垢,生出家心。無有在家修習無上菩提之道,皆因出家得無上道。——《鬱伽長者經》

◇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富樂家,財富珍寶具足。——《出家功德經》

◇居家生業,種種事務,若欲專心道法,家業則廢;若欲專修家業,道事則廢。不取不舍,乃應行法,是名為難。若出家離俗,絕諸忿亂,一向專心,行道為易。——《大智度論》

◇設滿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大寶積經》

◇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無量……是故佛說出家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大海,廣於虛空。——《賢愚因緣經

◇若復有人歸佛出家,功德有十。云何為十?一遠離妻室,二染欲不貪,三愛樂寂靜,四諸佛歡喜,五遠離邪魔,六近佛聽法,七遠離三惡,八諸天愛敬,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如是十種功德,歸佛出家獲如斯報。——《分別善惡報應經》

◇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常生善處受勝妙樂,遇善知識永不退轉,得值諸佛受菩提記,坐金剛座成正覺道。然出家者持戒最難,能持戒者是真出家。——《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住家者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住家者攝受諸垢,出家者離諸垢;住家者行諸惡,出家者離諸惡;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除塵垢處……——《文殊師利問經》

◇聽人出家,若自出家,功德最大,以出家人,以修多羅為水,洗結使之垢,能滅除生死之苦,為涅槃之因;以毘尼為足,踐淨戒之地,阿毘曇為目,視世善惡,恣意遊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以是義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勝。——《賢愚經》

◇聞說出家心生歡喜,功德無量譬喻不及,出家之利,高於須彌,深於巨海,廣於虛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菩薩本生鬘論》

◇居家憒鬧,多事多務,結使之根,眾惡之府,是為甚難;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無人之處,而一其心,無思無慮,內想既除,外事亦去。——《大智度論》 

中國古代的帝王將相如何看待出家?

◇宋仁宗皇帝御題贊僧賦:「夫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為僧,便受人天供養,作如來之弟子,為先聖之宗親。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白鹿銜花,青猿獻果……」

◇順治皇帝贊僧詩:「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身難。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

相關焦點

  • 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這兩件衣服是為佛陀做的,請您收下,我希望您要自己來穿!」 佛陀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姨母,不好過分拒絕,就讓步說道:「施僧是有很大的功德,我也是僧中的一名,接受你的一件,另一件我來為你布施給別人。」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佛陀承諾接受一件以後,沒有再說什麼,但她又再進一步地提出問題來要求佛陀道:「佛陀!
  • 佛陀為何三拒女性出家 重男輕女是曲解
    佛陀不否認此點,但認為他也多有饒益於瞿曇彌,因為瞿曇彌由佛教導而得以歸依三寶,聽聞教法,奉持禁戒,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緊接著,他就開始為女性出家制定八種後世所謂「敬法」的規約。八種敬法的內容後節再詳。此處先回顧以上這段記載,其中有許多破綻,值得推敲。
  • 佛陀為何不允許女性出家,是因為佛教重男輕女嗎
    佛為何抗拒女性出家?佛陀成道初期,度化的都是男眾比丘僧。一次佛在講法時,撫養他長大的姨母帶著五百位女性來到佛講法的精舍請求出家,佛陀拒絕了。姨母就帶著五百女子在精舍外長跪不起再三哀求,佛陀還是不同意。阿難是佛陀的堂弟,看著姨母和五百位女性,這樣長跪不起很是心軟,又被她們出家的決心和姨母的真誠所感動,便多次去勸請佛陀允許她們出家。並且向佛陀描述佛陀的生母去世後,姨母是怎麼含辛茹苦把佛陀餵養長大的話來打動他。佛陀唉聲後告訴阿難:「我不允許她們出家,就如世間如果一個人家的女人多男人少,這個家庭必然會走向衰敗一樣。
  •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看看誰才是最珍愛我們的人!
    我們對自己的珍愛再怎麼深切,也比不上佛對有情悲憫心的一小部分。佛陀見我們這些有情一直在受苦,所以佛陀對我們的悲心從沒間斷過。以前有位比丘病苦無依,佛陀親自照顧,為他清洗沾在身上的糞尿,哪怕是連乞丐群都進不去,具有十八醜相的婆羅門青年,也因佛陀的收留庇護和攝受,而得到拯救。
  • 我們周圍的兩類菩薩:有出家有在家 但五件事一定在做
    佛陀說:「人的眼睛患病,有的感到燒痛,有的感覺有星障。按照梵志的說法就是眼裡面本來就有火和石頭,感覺燒就是火在作怪,看不見就是石頭在起作用,也就是他們所說的因中有果。如果真是健康的眼中有火和石頭,菩提子裡已經有菩提樹,換言之就是因就是果,這樣的觀點明顯與事實相違背!「為什麼呢?
  • 最感人的出家故事:常存法師——我和妹妹一起出家
    那次是我第一次跟師父請法,覺得師父是一個很有智慧的法師,當下我跟妹妹,小姑姑,三個就很欽佩,覺得如果能夠皈依這樣一個有智慧的師父的話,那我們回來的人生就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所以當天我們就皈依了。至於會出家。在這期間其實我並沒有很認真地在學佛,但是我非常喜歡靈鷲山,因為我覺得來這裡就是可以放下煩惱,這裡環境和師父們蠻親近,沒有門檻,也沒有嚴肅的感覺,很容易親近。
  • 今天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求離苦之道出家修行,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尊在世弘法49年示寂。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公元前1027年),相傳,佛陀降生前為一生補處菩薩,住兜率天內院,以因緣成熟,而降生於迦毗羅衛國,以國王淨飯王為父。
  • 佛法:出家修行真的那麼容易嗎?想要出家的師兄可以看看
    這對我就是一種最有力的鞭策和證明。那時候,常常是晚上,我跟師父在一起時,他老人家會跟我說:「他國作亂,我國清淨。」我們出家,就是為了「殺賊」。一個人就像一個小國家,身上有八萬四千眾生,當佛法降伏了我們的煩惱,我們的身口意就能得清淨,我們這個人也就「天下太平」了。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雖然很喜歡郭靖和黃蓉,但是那時候小,不懂愛情,就想當和尚或者當道士,就去問我爸,我爸是當教師的,一聽我要出家當小和尚或者小道士,那脾氣說來就來,張口指著我的鼻子就說:「你就不想學好,這是邪魔歪道,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不好好上學,就會想這些亂起八糟的,以後不許看電視了!」我當時就慫了,沒想到電視的威力,比這個當和尚和道士更有吸引力。
  • 僧團當中第一個沙彌,是佛陀出家前的兒子,這些佛教歷史你該看看
    他從人物角色上來講,絕對是一個重量級人物,他是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前的兒子,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羅睺羅是梵語,翻譯過來叫「障月」和「執月」,意思是他出生這一天有月全食,傳說是魔鬼把月亮給遮住了,這個是他的名字。我們遙想當年,釋迦牟尼佛思來想去,決定那一夜去出家,要拋下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這個決定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了的。
  • 站在佛陀對立面的人,屢次謀害佛陀,為什麼最後還成了佛?
    在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佛教的叛逆者,他曾多次謀害佛陀,還分裂僧團。這樣一位惡人,卻又被釋迦牟尼授記為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提婆達多。他是佛陀弟子阿難的親兄弟,佛陀的堂兄弟。既然是親戚,為什麼要害佛陀呢?其實提婆達多本是僧團的一員。佛陀成道後,他也跟著佛陀一起修行。在俗世的時候,他就和佛陀有些矛盾,不過佛陀後來出家修行,兩人也相安無事。
  • 聽經聞法體驗出家生活 禪修精進方知出家不易
    ,在禪中學習智慧。學了一些佛法的教證和理證,但是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佛法不能融於心,家人能看出來,道友能看出來,孩子能看出來,唯有我悟不到!想改,不知道怎麼改,當弟子聽到道極大和尚的開示才明白,修法的首要就是修心,修恭敬心。因為沒有恭敬心,到哪裡都有分別,看什麼人都有分別,做什麼事都有分別!
  • 為何女性出家一生只能一次男人可以七次?
    事實如何呢,佛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三·八婦女節就要到了,且聽小編為你普及常識。首先,產生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疑惑,其實是不了解佛教中的「平等」。《增一阿含經》云:「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就是不管白種人、黑種人、國王、平民、男、女,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平等,人人都可以出家,就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立足點的平等。
  • 略論出家的正業及有關出家的誤解——陳兵
    為化導在家人,出家眾應通達在家學佛之道,了解在家人的生活、所關心的問題及與此有關的社會思潮,鍛鍊對機說法的才智,善於解決人們精神、思想和生活上的問題,教給人以正確生活的智慧,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人生導師。佛法淵深,法門眾多,自非所有的出家人一生所能盡學圓滿。
  • 我們為什麼稱出家人為「師父」?
    世間的父母生養我們的色身,師卻滋養我們的精神,扶持我們的慧命,佛陀是我們眾生的大慈父啊!經說:「如來憶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子,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我們才稱出家人為師父!另外「師父」兩字,是中國人的隨俗稱呼,如果嚴格起來,那是不如法的。
  • 佛陀父子出家,淨飯王把王位傳給誰?釋迦族結局如何?
    可他還沒來得及高興,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七天後難產而死,阿私陀仙人跑來預言太子必將出家。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有了後,卻註定妻離子散,佛陀的降生對這個家庭是災還是福?淨飯王不認命,為了不讓佛陀感受人間悲苦、生老病死,他甚至另建了一座分城,將國中老弱病殘遷出。為了阻撓佛陀出家,淨飯王甚至在佛陀十幾歲是為他娶三位絕色妻子,海選六萬端莊妙好的婢女。所求的,不過是勝天半子!
  • 【短期出家回眸】一位短期出家戒子的感悟
    感恩諸佛菩薩慈悲加持,原本來求受五戒竟趕上極樂寺「第七屆短期出家」培訓班即將舉行,欣喜之餘,抓住當下,取表報名,圓滿心願! 在短期出家的學習中,通過學習「沙彌常用毗尼」十條,使我看到了出家師父們寬廣的心量,高尚的思想情操,感恩的精神世界,慈悲的心態,大愛的情懷,圓融的世出世間智慧!
  • 出家需要很大的福報,是真的嗎
    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說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大饑荒時出家為僧的事在歷史上那些戰亂和災疫時期佛寺的確承擔過一些救濟功能接納一些孤苦無依之人出家尤其是接收十方善信供養的十方叢林,具備堅定的信仰、相適應的修行能力,需要自身能精進修行甚至對外弘法,所以對於想要出家的人,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常見有如下這些:一、年紀適當,能生活自理這是指接受剃度時的年齡,太小則心性和信仰未定,還看不出是否堪為僧材,年齡太大很難適應佛門長時間的修行和勞作,寺院裡醫療條件有限
  • 話說比丘,佛為何讓人出家當乞丐?
    所以不要小看乞丐,這還真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職業,因為乞丐做得好不但能當皇帝,還能成佛!出家修行的乞丐叫做比丘,「比丘」稱為破煩惱,主要是指破除見惑與思惑二種煩惱,但不包括上煩惱的塵沙惑,這就是比丘的意思。另外還有一個意思叫作淨乞食,也就是以清淨心要飯的乞丐。也許有人認為:要飯就要飯唄,還談什麼清淨心。
  • 他是宰相之子,出家為僧,金山寺驅伏白蟒,相傳為法海
    ▼點擊下方音頻主播魚公子為你講古▼唐代,亦佛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