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距今近400年歷史,為清朝初期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這就是瀋陽故宮的全圖,比起北京故宮的壯觀,這裡顯得有點可憐,但是這裡房屋內的擺設,比北京故宮多了更多的人情味和滿族馬背上奪取天下的粗獷與豪邁,更能讓人從細枝末節去了解清王朝的發跡史和滿族的發源。畢竟,瀋陽故宮在清朝成立兩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
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是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總佔地3.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76萬平方米。2002年更名為張氏帥府博物館暨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主要有大、小青樓、西院紅樓群及趙四小姐樓等。張氏帥府由張作霖興建,民國五年(1916年)入住。以後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築體系,各個建築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式。
中式的庭院,是張作霖和他的夫人們居住的地方,也是張學良小時候的生活地。
大青樓堪稱民國時期東北建築的經典之作。大青樓融辦公與居住為一體,作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代主政東北時期的重要辦公場所。曾歷經兩次直奉大戰、東北易幟、處決楊、常 武裝調停中原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
趙一荻故居,俗稱「趙四小姐樓」,位於張氏帥府的大院的東牆外,為一座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築,因民國十七年(1928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間,張學良將軍的紅粉知己趙一荻(人稱趙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趙一荻故居佔地547平方米,建築面積428平方米,獨立成院。整幢小樓裝飾很好,這裡既有中國傳統風格的描金彩繪,又有雕刻廊柱等歐式建築藝術的特色。
其室內陳設以法式家具為主。
邊業銀行是北洋政府時期始建的一所地方性商業銀行。成立於1919年,是由西北籌邊使、皖系軍閥徐樹錚「以開發邊疆,鞏固國防為名,呈準當時的北京政府立案」而設立。邊業銀行這個名字取開邊創業之意。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瀋陽市人民政府決定闢為金融博物館。
瀋陽天主教堂,亦稱瀋陽南關教堂,位於瀋陽市瀋河區小南街南樂郊路40號。教堂原建於1878年(清光緒四年),是法國傳教士方若望所建。1900年被義和團焚毀,現存建築為1912年由南滿教區法國蘇悲理斯主教利用《辛丑條約》中的庚子賠款在原址上重建的。教堂位於東院,坐北朝南,南北長66米,東西寬17米,通高40米。磚混結構,青磚素麵,正面頂部突出有兩個方錐形尖頂,東西並列,上部裝飾有「十」字架。建築面積為1,100餘平方米,有堂字120楹,其規模之大,是全國屈指可數的。整體建築格局沿襲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形式,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
教堂的西側有一座四層樓房,佔地面積1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餘平方米,房屋近100間,這是1926年建築的主教府。1985年2月,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2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於瀋陽古城北約十華裡,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麟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紀念碑又稱「殘歷碑」。是一座巨型石雕,外形為翻開的檯曆狀。整個建築高18米、寬30米、厚11米,兩邊對稱。在殘歷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 農曆辛未年八月七日」等字。殘歷碑的左面刻有:「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進攻北大營,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左面巨大的石雕檯曆上密布著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如同千萬個不死之魂在吶喊,講述著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充滿血淚的生活和不斷奮起抗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