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住環境將日益改善
東方網12月11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二十年後的上海將是什麼樣?昨天,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發布的《2030上海發展研究叢書》新書中,披露了未來上海的城市和人口格局。城人所的相關負責人更透露說,隨著第三產業的增加,未來20年,上海的天會更藍;未來,上海人口增長的重心將會在郊縣。
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減少,郊縣成人口增長重點區域
「預期2030年上海人口最大規模可達到2500萬—3000萬人。人口在城鎮區的規模分布結構為:中心城人口規模控制在1000萬人左右。目前上海中心城建設用地開發已近飽和,但還有相當部分工業區、商業區和住宅區容積率較低,存在功能置換、城市更新、容積率和承載力提升的空間……」
[專家解讀]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告訴青年報記者,「預計到2030年,上海的常住人口為3000萬左右,在人口增長的過程中,郊縣將成人口增長重點,可能軌交沿線人口分布會增加,郊區新城的總人口有望接近500萬。未來20年,不光是新城,軌交沿線的重點城鎮也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而隨著上海的交通越來越便捷,郊縣之間的軌交規劃也會越來越成熟。比如現在9號線、11號線等連通的是郊區和市區的交通,但未來,在各個郊縣之間「串門」可能也會越來越便捷了。隨著公共服務的跟進,在郊縣生活將越來越便利。
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左學金指出,在過去的十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下降速度較快,且常住人口老齡化現象突出。
有數據顯示,上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來,生產型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區集中,大量外來新增就業人口向市郊城鄉結合部流動,而中心城區居住人口也逐步向郊區轉移。2010年黃浦、盧灣、長寧、靜安和虹口5個區人口均比「五普」(和2000年比較)減少,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黃浦區,減少四分之一。郊區人口增幅最大的是松江區。
「年輕人在郊區居住,到市區工作,勢必會造成不必要的通行。」左學金建議,效仿國外的做法,在中心城區建造小面積的、20~40平米的迷你公寓,這樣白領可以就近上班,減少城市交通壓力。
老外和老年人激增,預計將達150萬和400多萬
「在職能分工方面,中心城將建成世界一線城市中心之一。上海要建成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綜合實力首先要達到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一線城市的發展水平。」
[專家解讀]
「未來20年,『二老』人數將快速增加,即老人和老外。」周海旺介紹說,到2030年,預計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有望達到400多萬。與之呼應的,未來,老人照料將成為一個「吃香」的行業,老齡化服務將快速發展,預計有上百萬的人員從事老齡業服務。
周海旺還指出,未來20年,上海的國際化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包括產業、人口等諸多方面,外國人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包括在滬就業、工作、經商、旅遊的老外數量會增加很多。
事實上,哪怕是現在,很多小區都出現了老外租房子的現象。近期,青年報記者更留意到,地鐵裡、公交車上,洋面孔出現的頻次越來越高。
在周海旺看來,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外國人的比重應該在5%以上。「目前上海只有20多萬左右的外籍人士,佔到上海總人口的比重較低。打個比如,2030年,上海預期人口近3000萬,那麼按照5%的公式換算,外籍人士將達到150萬。」
他建議,有關部門可以考慮在上海近郊、交通便利的地方規劃外國人社區,集中管理,集中提供特色服務。「這個有點類似浦東聯洋社區、虹橋一些高檔社區,在國際社區裡,外籍人士的子女上學、商業商務,可以得到集中提供。過去上海有過外銷房,現在也有所謂的國際化社區,但主要居住的還是國內的居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外國人社區。」
隨著第三產業比重增加,上海的環境有望日益改善
「展望2030年,上海在產業空間布局方面的任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調控城市資源配置;二是調控城市主要產業園區布局;三是調控城市服務業布局……」
[專家解讀]
連日來的霧霾天讓不少專家稱,環境問題將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那麼未來20年,上海的居住、生活環境的走勢如何呢?
「上海的城市面貌、空氣都會進一步改善。」周海旺預測說,從產業來看,未來上海第三產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包括現代服務業,金融、企業諮詢,照料老人等產業。與之對應的是,第二產業的比重會越來越低,如製造業、建築業等,這些行業的就業人數和比例會下降。
他還透露說,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上海的環境也將得到改善。
比如寶鋼未來20年有一部分產能要外遷,這有利於城市的產業功能升級。「清潔能源的利用,也會成為上海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打個比方,現在總的來說汽車產能有點過剩,但未來,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新寵。隨著高端的生物醫藥、計算機、信息、娛樂等無汙染產業的崛起,上海的環境會慢慢地變化。幾十年前,蘇州河是臭水,現在不也治理好了?」
他還透露說,未來城市空間布局,將實現長三角的「同城化」,即上海附近的嘉興、蘇州、無錫等城市和上海的聯繫會更密切,感覺像生活在一個城市。長三角各個城市間的障礙會越來越小,城市功能更為完善。蘇州人可能跑到上海來上班,上海人也可能跑到周邊城市居住。
[相關連結]
《2030上海發展研究叢書》
該叢書圍繞上海城市轉型與創新,從經濟、城市、空間、人口、創新、政策等多角度,形成了「1+6」系列叢書。叢書主編為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鬱鴻勝研究員。該叢書還就上海轉型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新思路、新任務提出了獨到見解。
(來源:東方網 選稿:項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