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上海格局:中心城區居住人口向郊區轉移[圖]

2020-12-12 上海政務

上海居住環境將日益改善

  東方網12月11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二十年後的上海將是什麼樣?昨天,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發布的《2030上海發展研究叢書》新書中,披露了未來上海的城市和人口格局。城人所的相關負責人更透露說,隨著第三產業的增加,未來20年,上海的天會更藍;未來,上海人口增長的重心將會在郊縣。

  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減少,郊縣成人口增長重點區域

  「預期2030年上海人口最大規模可達到2500萬—3000萬人。人口在城鎮區的規模分布結構為:中心城人口規模控制在1000萬人左右。目前上海中心城建設用地開發已近飽和,但還有相當部分工業區、商業區和住宅區容積率較低,存在功能置換、城市更新、容積率和承載力提升的空間……」

  [專家解讀]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告訴青年報記者,「預計到2030年,上海的常住人口為3000萬左右,在人口增長的過程中,郊縣將成人口增長重點,可能軌交沿線人口分布會增加,郊區新城的總人口有望接近500萬。未來20年,不光是新城,軌交沿線的重點城鎮也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而隨著上海的交通越來越便捷,郊縣之間的軌交規劃也會越來越成熟。比如現在9號線、11號線等連通的是郊區和市區的交通,但未來,在各個郊縣之間「串門」可能也會越來越便捷了。隨著公共服務的跟進,在郊縣生活將越來越便利。

  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左學金指出,在過去的十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下降速度較快,且常住人口老齡化現象突出。

  有數據顯示,上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來,生產型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區集中,大量外來新增就業人口向市郊城鄉結合部流動,而中心城區居住人口也逐步向郊區轉移。2010年黃浦、盧灣、長寧、靜安和虹口5個區人口均比「五普」(和2000年比較)減少,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黃浦區,減少四分之一。郊區人口增幅最大的是松江區。

  「年輕人在郊區居住,到市區工作,勢必會造成不必要的通行。」左學金建議,效仿國外的做法,在中心城區建造小面積的、20~40平米的迷你公寓,這樣白領可以就近上班,減少城市交通壓力。

  老外和老年人激增,預計將達150萬和400多萬

  「在職能分工方面,中心城將建成世界一線城市中心之一。上海要建成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綜合實力首先要達到倫敦、紐約、東京等國際一線城市的發展水平。」

  [專家解讀]

  「未來20年,『二老』人數將快速增加,即老人和老外。」周海旺介紹說,到2030年,預計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有望達到400多萬。與之呼應的,未來,老人照料將成為一個「吃香」的行業,老齡化服務將快速發展,預計有上百萬的人員從事老齡業服務。

  周海旺還指出,未來20年,上海的國際化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包括產業、人口等諸多方面,外國人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包括在滬就業、工作、經商、旅遊的老外數量會增加很多。

  事實上,哪怕是現在,很多小區都出現了老外租房子的現象。近期,青年報記者更留意到,地鐵裡、公交車上,洋面孔出現的頻次越來越高。

  在周海旺看來,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外國人的比重應該在5%以上。「目前上海只有20多萬左右的外籍人士,佔到上海總人口的比重較低。打個比如,2030年,上海預期人口近3000萬,那麼按照5%的公式換算,外籍人士將達到150萬。」

  他建議,有關部門可以考慮在上海近郊、交通便利的地方規劃外國人社區,集中管理,集中提供特色服務。「這個有點類似浦東聯洋社區、虹橋一些高檔社區,在國際社區裡,外籍人士的子女上學、商業商務,可以得到集中提供。過去上海有過外銷房,現在也有所謂的國際化社區,但主要居住的還是國內的居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外國人社區。」

  隨著第三產業比重增加,上海的環境有望日益改善

  「展望2030年,上海在產業空間布局方面的任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調控城市資源配置;二是調控城市主要產業園區布局;三是調控城市服務業布局……」

  [專家解讀]

  連日來的霧霾天讓不少專家稱,環境問題將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那麼未來20年,上海的居住、生活環境的走勢如何呢?

  「上海的城市面貌、空氣都會進一步改善。」周海旺預測說,從產業來看,未來上海第三產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包括現代服務業,金融、企業諮詢,照料老人等產業。與之對應的是,第二產業的比重會越來越低,如製造業、建築業等,這些行業的就業人數和比例會下降。

  他還透露說,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上海的環境也將得到改善。

  比如寶鋼未來20年有一部分產能要外遷,這有利於城市的產業功能升級。「清潔能源的利用,也會成為上海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打個比方,現在總的來說汽車產能有點過剩,但未來,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新寵。隨著高端的生物醫藥、計算機、信息、娛樂等無汙染產業的崛起,上海的環境會慢慢地變化。幾十年前,蘇州河是臭水,現在不也治理好了?」

  他還透露說,未來城市空間布局,將實現長三角的「同城化」,即上海附近的嘉興、蘇州、無錫等城市和上海的聯繫會更密切,感覺像生活在一個城市。長三角各個城市間的障礙會越來越小,城市功能更為完善。蘇州人可能跑到上海來上班,上海人也可能跑到周邊城市居住。

  [相關連結]

  《2030上海發展研究叢書》

  該叢書圍繞上海城市轉型與創新,從經濟、城市、空間、人口、創新、政策等多角度,形成了「1+6」系列叢書。叢書主編為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鬱鴻勝研究員。該叢書還就上海轉型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新思路、新任務提出了獨到見解。

    (來源:東方網 選稿:項穎知)

相關焦點

  • 上海郊區城市的尷尬:在長三角城市群不算城市,在上海內不算城區
    然而,在長三角城市群和上海的規劃中,上海郊區城市卻面臨這一個尷尬:長三角城市群,不把上海郊區當城區上海市,不把上海郊區當城區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市,郊區城區是城市的「末端」在上海市的城市格局中,郊區城市面臨了一個問題:上海主城區的擴張,遠快於郊區城市的擴張,由此造成郊區城市變成了上海城區的「末端」。在上海所謂的城區,就是主城區,郊區的城區,一般不稱為城區。
  • 世界級城市人口變遷:過去的紐約和未來的北京
    建築技術的進步也為郊區的蔓延創造了條件,許多住宅建築公司採用標準化的生產方式,成批建造住宅,此外,建築公司還從總體上對郊區社區進行統籌規劃,基礎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居民為追求生活質量繼續外遷。郊區房地產的繁榮、中心城區糟糕的環境、交通網絡的進一步完善,使得原來居住在市內的中產階級越來越願意在郊區購房或建房。郊區化達到高潮,周邊城市承接紐約外溢人口。
  • 前灘洞察 | 2035上海郊區什麼樣?速來pick下
    面向未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到2035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區是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中觀單元,對接謀劃城區2035發展願景已成為上海各區提升城區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舉措。郊區是高端製造業的主戰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
  • 上海青浦區2035總體規劃中的青浦東翼:從郊區的郊區到上海主城區
    上海青浦區東翼就是青浦城區以東的部分,青浦城區距離青浦區東部的邊界,有10多公裡的公裡,因此在前面幾十年的過程中,青浦區的東翼通常被認為是」郊區的郊區「,而現在的青浦東翼成為了上海的主城區,也是上海重點建設的地區。青浦總體規劃中的青浦東翼正式按照上海主城區標準進行規劃和建設的地區,已經實現了發展上的飛躍。
  • 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超東京 三年內或超承載量
    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超東京 三年內或超承載量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上海常住人口淨增661.15萬,年均增長66萬,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佔比由「五普」(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8.6%提高到39%;城鎮建設用地已佔市域總面積的48%,接近50%生態極限值上限。
  • 發展前景看好 五大因素推動大型超市向郊區發展
    從國內一些大城市商業布局流向看,向郊外轉移似乎是一個不容置疑的正確答案。北京王府井商業區曾有過日客流量80萬人次的紀錄,而目前平時客流量只有14萬人次左右,近年來三環以外新商業區卻很紅火。上海也是,傳統商業街如南京路的客流,現在主要是外來流動人口,而越來越多的居民隨著住地的外移、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的改變,更樂意到郊外的大型超市購物。
  • 上海的黃浦區和青浦區:代表城市的現在和未來,現在是青黃不接
    在上海的16個區當中,黃浦區是最市中心的一個區,青浦區則是近年來浦西發展最快的郊區。上海也面臨著從市中心外遷功能到郊區的歷程,然而從目前看來,代表城市現在的黃浦區與代表城市未來的青浦區,還屬於「青黃不接」的狀態。
  • 居住上海,選擇性價比好的郊區有哪些?
    從全國一線城市的商業繁華度、城市發展水平、人文環境及素質來看,在一線城市中性價比是最高的,畢竟房價奇高的深圳的性價比難以和上海相比。在上海市區買一套非常普通的商品房需要800萬左右,而且要看位置。因此,很多人無奈選擇到房價更便宜的上海郊區去居住。那麼上海郊區哪些地區性價比比較高呢?
  • 解讀北京市通州區常住人口增加到180萬:郊區獨大的格局已經形成
    常住人口增加之後,通州區實際上已經作為了北京市郊區「獨大」的局面,其常住人口已經趕超上海市人口最多的郊區(松江區),從單一郊區之城的角度來看,北京市已經強於上海市。在北京市2035總規地圖當中,通州區已經標註成了比較特殊的顏色。
  • 上海郊區交通體系開始與市區全面對接
    上海市郊首份交通圖「出爐」  近年來,郊區發展突飛猛進,但竟然一直沒有一份詳細的交通圖。難怪許多駕車族行至郊區常為找路大傷腦筋。  經過一年多的調研和信息收集、整理,「嘉定區交通地圖」於10月1日正式出版發行。這是嘉定歷史上第一份交通地圖,也是上海市郊第一份區域交通地圖。
  • 上海市松江有軌電車的意義:百萬以上人口的郊區交通的最佳選擇
    上海松江有軌電車在道路中通行根據松江有軌電車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松江有軌電車運行於松江的城區範圍內,這個地方雖然是上海的郊區,但也是百萬常住人口級別的地方,在這種地區裡面,如何選擇交通的方式上海松江有軌電車的車站上海市一個兩千萬常住人口的都市,上海郊區松江區這種區域也形成了百萬人口的城區。上海已經確定了松江有軌電車就是上海郊區的骨幹網,這也是歷經考驗得出的結果。
  • 每平方公裡居住3.3萬人 瀋河人口密度直逼上海(圖)
    記者昨天了解到,瀋陽市政協聯合調研組不久前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市內五區共有土地16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為342.1萬人,平均每平方公裡人口密度為2萬餘人。其中,瀋河區人口密度不僅位居市內五區之首,同時更是榮登東北地區的第一位:3.3萬人,僅比上海浦西區的近4萬人略少一些。
  • 從「向高向密」到「中心城區降容」,回顧「高密成都」的前世今生
    ,並提高土地開發兼容度,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並放開城市規劃高度限制,除航空限高外,鼓勵城區建築向200米、300米的高度建設,向高、密、活的方向發展。」 2017年7月,成都「中優」規劃優化方案出爐,對於「11+2中心城區」提出了「降低開發強度、降低建築尺度、 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產業層次、提升城市品質」的「三降兩提」規劃目標。
  • 北京租房需求正從中心城區向近郊區轉移,五環外已成聚集地
    北京租房需求正從中心城區向近郊區轉移,五環外已成聚集地 近年來,北京租房規模持續擴大,隨著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租賃區域正在從中心城區逐步向近郊、遠郊區延伸,五環外已成租賃人群的主要聚集地。
  • 未來上海中心城區的寶山區和閔行區,如何發展城市和建設軌道交通
    寶山區和閔行區在上海屬於未知最相近的兩個區,二者長期屬於上海的中心城區擴展區,寶山區在北,閔行區在南,因此二者的比較就不可避免。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的拓展區,目前寶山區和閔行區都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二者也經歷著從上海中心城區擴展區向上海主城區過度的過程,因此二者的比較直接的。目前寶山區和閔行區的總規2035已經發出,因此對兩區的發展前景可以直接進行比較。
  • 中心城區人口200萬以上!
    這也是我國目前主要一二線城市的分布格局。從總體上來看,非省會城市中,人口超過200萬大關的城市,主要位於沿海地區,其中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這五個屬於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蘇州、無錫、東莞則是典型的外向型城市,臨沂是山東總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整個臨沂地區達到了1100多萬人,因此城區人口超過200萬也在情理之中。
  • 新城是上海未來發展潛力所在
    原標題: 新城是上海未來發展潛力所在 建設綠色低碳、宜居宜業新城,吸納更多高端人才居住、創業縱觀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新城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在空間上的拓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新一輪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中,郊區新城如何發展是一個重要命題。
  • 北京一半人口住五環以外 官方建議郊區應建購物中心
    原標題:北京一半人口住五環以外 官方建議郊區應建購物中心   人民網訊 今日上午,援引北京晚報消息,北京市統計局發布人口抽樣調查報告,首次公布了北京環線人口分布情況。其中,這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北京三環至六環間,聚集了1228.4萬人的常住人口,佔全市的57.1%。
  • 疫情之後大城市布局面臨優化 郊區組團、衛星城崛起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疫情之後,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態勢不會改變,甚至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快。因此,如何提升大城市的韌性、優化城市布局顯得更為重要。專家預計,郊區組團、衛星城將因此迎來快速發展,而連結這些組團、生活圈的各類交通基礎設施就會成為投資熱點。
  • 成都城市格局迎來大洗牌!近郊走向主城,傳統主城看向成華!
    隨著成都的高速發展,傳統五城區的開發強度正逐漸接近頂端,在這樣的局面下成都資源向外溢出的腳步邁得越來越大,緊圍傳統五城區的二圈層「近郊」也在成都的高速發展中逐漸從郊區演變為「主城區」;2017年成都主城區擴容,12+2的中心城區呼之欲出,自此成都城市格局進入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