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總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為了個人利益而背叛國家和人民。我們稱他們為漢奸、賣國賊。而提起這個話題,大家都能想起一些人,但是,在明朝有這麼一位特殊的「奸臣」,他是明朝皇帝欽定的奸臣,但是民間百姓卻偷偷把他當做神靈供奉。
他就是鐵鉉,鐵鉉性情剛決,聰明敏捷,太學讀書時,熟通經史,成績卓著,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曾經審理懸而未決的案件,立刻就做出了合理的判決,其才幹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朱元璋賜給他「鼎石」的字。建文帝即位後,鐵鉉升任山東參政。
朱元璋我們知道是有名的草根皇帝,他有26個兒子,在他當上皇帝後,怕跟著他打江山的開國元勳「尾大不掉」,所以就想了一個辦法,除長子被立為太子,其他所有的兒子都封王建藩,朱元璋以防國家落入旁人之手,還有一個規定,如遇奸臣專權,藩王可以聲討奸臣,甚至可以發兵「清君側」。他的本意是企圖用皇室親戚來維護皇權,殊不知事與願違。
建文帝即位後,那些分封於邊疆及內地的藩王們,根本不把這個年輕的侄皇帝放在眼裡,他們個個擁兵自重。建文帝時時感受到有著皇叔身份的藩王們的威脅,不得不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商量削奪藩王的權力。藩王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率先發難,其藉口就是援引「祖訓」:如遇奸臣擅權,藩王可以以「清君側」發兵聲討。於是,朱棣在他的封地起兵,發動了「靖難之役」,藉口是「清君側」,其實是以聲討齊泰、黃子澄為名,矛頭直指建文帝。
朱棣攻入南京後,把主張削藩的大臣都給殺了,但是這幾人還不是他最恨之人,他最恨的是一個叫鐵鉉的人。為何呢。這就要要說到朱棣攻打濟南時,當時鐵鉉趕來守城,這時的燕兵疲極,朱棣想勸降濟南守門大臣,讓人用箭將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內,鐵鉉見信後就給朱棣回一封《周公輔成王論》,勸其效法周公,忠心輔佐建文帝。
朱棣看後大怒,命強攻濟南。鐵鉉與諸將奮力抵抗,朱棣攻濟南三個月不克,便陰謀掘開黃河大堤,引黃河水灌城。為了濟南百姓的安危,鐵鉉決定以詐降之計,讓朱棣進城。欲在城門內用千斤閘,砸死朱棣,幸運的是朱棣的戰馬快速掉頭,才撿回一條小命。
後建文帝失蹤,朱棣才順利登基,但是鐵鉉仍然死守濟南城,但最終因為兵盡糧絕被活捉,朱棣要他面北而跪認罪投降,但鐵鉉背朝朱棣、昂首挺胸大罵,朱棣惱羞成怒,令刀斧手將鐵鉉凌遲。
後人尊敬其忠義不屈,在各地建立鐵公祠來紀念他。南明朝廷追贈他為太保、加諡號忠襄,清乾隆時重新諡為忠定。在山東各地,有很多「鐵公」祠廟,皆是祭奉鐵鉉,濟南人民更視其為鄉土神或城隍爺。河南滎陽、陝西西安、遼寧瀋陽等地鐵姓回族均為鐵鉉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