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的過去和現在
宿振華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文物管理所,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摘要】鮮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曾在歷史上建立起多個國家,對中華各個民族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鮮卑族發源於鮮卑山,是鮮卑族政權發展的起點,對其歷史進行探索時,鮮卑族的過去一直是眾多學者所關注的重點。本文結合相關的考古研究實例和歷史記載對鮮卑族過去的發展方向、種群結構以及流向和現在的鮮卑族的現狀等進行論述,說明鮮卑族對中國民族發展方向的影響,以供廣大學者參考。
【關鍵詞】鮮卑族;過去;現在
對於鮮卑族的了解,歷史上記載過許許多多的相關事項,例如鮮卑族建立起北魏王朝,創建了均田制,在《三國志·卷三十·魏書三十》中記載著一句話:「鮮卑亦東胡之餘,別保鮮卑山,因號焉。」記載鮮卑族族名是以山的名字而起,並講明鮮卑族為東胡的後代,每一本史書中對鮮卑族的記載並不相同,各有千秋,只是不同的史書上記載的是鮮卑族在不同時期的寫照,並不能盲目地判斷對錯。總而言之,鮮卑族的過去是一段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古老的文化等待我們去挖掘、傳承和學習。在不同的時代下,鮮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本文將鮮卑族具有代表性,歷史記載較為詳細的事件進行論述,同時對鮮卑族過去所留下的產物進行分析。
一、鮮卑族的過去
(一)鮮卑族的由來
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多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種族,鮮卑族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最早期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帶,戰國時期,匈奴勢力日益強盛,匈奴自稱為「胡」,匈奴地理位置處在東邊,又稱匈奴為「東胡,鮮卑族的族人長期受到東胡匈奴的壓迫,後由於漢武帝對匈奴實行打擊,最終逃亡到烏桓山和鮮卑山得以擺脫匈奴的控制,烏桓山下和鮮卑山下的族人慢慢發展壯大。居住在鮮卑山下以及烏桓山下的族人各自以山為族名,將族人叫鮮卑族和烏桓族。之後,鮮卑族建立自己的種族部落,並在北朝時期建立了多個政權。
(二)對鮮卑族的考古發現
目前,我國對鮮卑族的考古研究時,主要發現有關鮮卑族的多個墓群,其中有團結鮮卑墓地、二蘭虎溝拓跋鮮卑墓群、拉布達林拓跋鮮卑墓群等最早期鮮卑族墓葬和鮮卑族早期的嘎仙洞遺址。其中,拉布達林拓跋鮮卑墓群在我國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發現,目前共挖掘出古墓24 處,都是以土坑豎穴墓葬,在24 座墓葬中,其中有七座單人墓葬是以木棺下葬,在這個墓群裡以動物殉葬的方式,大多陪葬以牛、羊、為主,在墓群中發現有蹄骨以及動物頭骨,多數是用馬、鹿、野豬和牛作為陪葬。另外,隨葬大多是以骨制兵器為主,一共發現有109 件隨葬兵器。團結鮮卑墓地在我國呼倫貝爾海拉爾區發現,一共挖掘出七處墓穴,全部是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中隨葬品相對較少,主要有陶器,少量的銅飾品,大多以生活用品為主,隨葬物品相對較少。另外,嘎仙洞遺址在呼倫貝爾大興安嶺以北地段發現,在嘎仙洞內出土了大量的骨制兵器、銅器、鐵器等古老的文物,對鮮卑族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二、北魏王朝時期的鮮卑族
(一)鮮卑族的女性地位
我國歷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相對比較嚴重,但在北魏王朝時期的鮮卑族中女性的家庭地位卻截然不同,體現出一種男女平等的美好品德,在兒女談婚論嫁時,我國古代大多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北魏時代更加看重自主選擇權,男女在選擇配偶時是以本身意願進行選擇,而並非父母確定,在談婚論嫁、女方出嫁時家人會最大限度地拿出豐厚的嫁妝,並且嫁妝屬於出嫁女子個人私有財產。北魏時期的女性有離婚和再婚的權利,當時的思想觀念對於再婚並不會認為是一種羞恥。另外,北魏時期,孝文帝對均田制進行改革調整,女性一樣分配土地,女性同男性一樣有自己的私有財產,同樣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總而言之,北魏王朝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在受到均田制的不斷改革以及社會動蕩、宗教信仰等影響之下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鮮卑族北魏王朝時期的改革
北魏時期,孝文帝在經濟上推行均田制改革。公元485 年,北魏實行均田制度,將土地分配給老百姓,自行種植,但必須每年向國家繳納賦稅。這一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帶動了國家經濟。在政治上實行九品中正制,將官員分為九品等級。在思想文化領域向漢族學習,包括學習漢語,學習漢族文化,將先鮮卑族姓氏改為漢姓。北魏時期,孝文帝的改革實現了鮮卑族向漢族的轉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在政治上實行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鮮卑族的發展。由於沒有完善的選拔機制,不能夠選擇真正有能力的官員,導致官員綜合素質下降,貪汙腐敗現象層出不窮,以致社會動蕩不安。孝文帝改革之後使得整個北魏王朝慢慢走向興盛,但同時也埋下了極大的危機,最終導致北魏王朝從整體到分裂的局面。
三、鮮卑族的文化特色
(一)雲崗石窟當中的鮮卑族文化
北魏王朝時期,鮮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互結合,兩族文化相互學習,同時,孝文帝在當時不斷推行漢化政策,導致大量鮮卑文化慢慢漢化,只有在當時一部分反對漢化政策的朝鮮族保留著鮮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雲岡石窟中保留著不少鮮卑族文化,在雲岡石窟中有佛像就有鮮卑族的特徵,在《支那美術史·雕塑篇》中也表明雲岡曇曜五窟當中的佛像是模仿鮮卑族來打造。另外,在雲岡石窟中,其中雲岡曇曜五窟的樣式也是根據鮮卑族氈帳進行模建造,雲岡石窟所在地是遊牧民族的活動地帶。他們遊牧居住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的建築物是可以移動的,其中氈帳是鮮卑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在雲崗石窟中可以看到許多鮮卑族流傳下來的文化特徵。
(二)鮮卑族口傳文學
鮮卑族生活在北方,是一個建立多個政權的民族,因此,鮮卑族的口傳文學十分豐富,鮮卑族不僅僅在沒有文字時發展口傳文學,甚至在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之後,仍然保留著鮮卑族的口傳文學,還有過一些家族通過傳唱歌謠的方式記載家族歷史,儘管漢字已經廣泛普及了,但口頭傳唱的方式仍然在鮮卑族中流傳,表現出鮮卑族對於自己民族特色文化的喜愛。鮮卑族的這種獨特的傳唱方式一直流傳到唐代,《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開元初,以問歌工長孫元忠,雲自高祖以來,代代其業」。「元忠之祖,受業於侯將軍,名貴昌,并州人也, 亦世習北歌」貞觀中,有詔令貴昌以其聲教樂府「元忠之家世相傳如此」。這正是運用口頭傳唱的方式,表明口頭傳唱文學已經流傳至唐代。在當時不斷漢化的時代,鮮卑族的口傳文學能夠保留並傳承下來,我們不得不承認鮮卑族的口頭文學具有重要價值。
(三)鮮卑族服飾
最早期鮮卑族的服飾主要來源於動物的,隨著往後與漢族接觸之後學習漢族服飾,新的鮮卑族服飾出現,鮮卑族的服飾開始對應漢服款式,但仍然保留著鮮卑族獨特的風格。鮮卑族的毛皮服飾在北魏時期分為幾個種類,還通過服飾區分高低貴賤,自從孝文帝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後,不同等級的官員都有不同種類的服飾,從貴族到侍立都有不同種類的服裝。鮮卑族的服飾與漢服相互影響,相互結合,可以說,鮮卑族的服飾對北朝以後的服飾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服飾也是傳承歷史的一種,鮮卑族的服飾也是我國古代歷史在那一階段的文化傳承。
(四)鮮卑族在中世紀歷史上的影響
鮮卑族在政治上相繼建立了五個燕,並且與漢族不斷融合,進行漢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包括敦煌莫高窟的佛像是模仿鮮卑族人的形象,北魏王朝時期頒布的均田制,從而言之,不管是在社會經濟上面,還是在文學藝術上,鮮卑族都在歷史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讓鮮卑族由以往的遊牧民族向農耕名族進行轉變,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交融的進程,並且在孝文帝的改革下,北魏王朝的經濟發展走向頂峰,但同時也因制定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埋下了致命的隱患。鮮卑族與漢族相互融合的過程,是我國各個民族融合的前提因素,對中國古代的發展方向有著深遠影響。
四、結束語
我國如今的五十六個民族中已經沒有包含鮮卑族在內,至今有漢化的鮮卑族之外,只有鮮卑族人的後裔錫伯族,目前現有人口大約十七萬多人,主要分部在新疆和吉林、遼寧等省。過去的鮮卑族在中國古代開創了歷史的先河,上文講述了鮮卑族過去的發展,從被匈奴壓迫開始,到建立北魏王朝,頒布均田制,以及在文化領域的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在古代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同時,通過對鮮卑族的遺址挖掘研究,對考古有著很大突破,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到中國幾千年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郝家興.略論北魏孝文帝改革對鮮卑族的影響[J].才智,2018(28):206-207.
[2]彭栓紅.雲岡石窟造像的鮮卑特色與文化多樣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5(5):92-102.
[3]孟春榮,劉小豔.古代北方鮮卑遊牧民族裝飾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研究[J].建築與文化,2018(8):233-234.
[4]鄒林.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對鮮卑族歷史進程的作用與影響研究[D].青海師範大學,2016.
【中圖分類號】K235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宿振華(1969-),男,漢族,山東掖縣人,大學學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博、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