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涮羊肉為什麼要用銅鍋?銅鍋才能體現「涮」羊肉的精華之處

2020-12-14 騰訊網

每到冬天,我就格外想念老北京涮羊肉。

我在南方長大,羊肉吃得少,也不好那口羊羶味兒。但唯有那口滾著清湯的小銅鍋,讓我一想起來就直咽口水。

在一個寒風凜冽的冬日,約上三兩好友鑽進胡同裡,支口小銅鍋,就著兩塊燒餅。

在飄著枸杞的澄清湯底裡頭招呼上幾片薄如蟬翼的羊肉,待那紅底白紋的肉片漸漸蜷身,再淋上點兒秘制的麻醬。那滋味,絕非僅是美味能一俱形容的!

但吃老北京涮羊肉的講究卻不少。羊肉,得是新鮮手切羊肉,紋理清晰、色澤紅豔的最好;麻醬,每家都有自己的懈法兒,但以三七為最妙;最後這器皿...當然是以銅鍋才最正宗。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得是銅鍋?它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別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食物最原始的夥伴:鼎

一開始,原始人類只會將食物架在火堆上烤熟。

直到新石器時代,食物在被烹飪時,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安生之所——鼎。

鼎分大小,大鼎用以烹飪食物,小鼎用作盛裝食物。

但它們的的形制大體相同:圓腹凸出,以便裝更多食材;三足而立,方便下邊兒擱柴火;鼎邊立耳,用以穿槓移動。

最開始出現的是陶鼎,後來到了奴隸社會,鼎的材質由陶轉向青銅,而鼎的作用也被區分得更為細緻。

九足的青銅大鼎被作為祭器、禮器,有些甚至刻有銘文或者複雜的雕花以示地位之高;而簡單的三足兩耳小鼎則用以烹食。

但無論是哪種鼎,這種器具的形態決定了食材只能混合烹煮——這也就是火鍋的雛形,而鼎便是最開始的火鍋容器。

02 單人小火鍋的首次現身:染杯

待到西周時,染食法出現了。

這時候,器具也隨生產工藝發展變得精緻小巧,原本數人共用的大鼎謝幕,可擱在案几上的染杯與染爐悄然流行開來。而「染食法」,便是指的染杯置染爐上的飲食方法。

《呂氏春秋 · 當務 》中曾記載一個飲酒割肉用染佐食的比勇的故事:「齊有好勇者,卒然相遇於途,而相飲,筋數行。於是具染而已 , 因抽刀以相吱「。

人們盛佐料之杯用以染食 , 至於染爐則是表將肉於染杯中煮熟蘸佐料而食。同染具配套出現的還有勺具,由此可見古人也會飲用染杯中的湯。

這時候的「染」已於現今的「涮」十分相似,而這種食用方法也被延續了下去。

03 可隨身攜帶的火鍋:鐎鬥

漢代後期直至魏晉,鐎鬥(jiāo dòu)作為進化版漸而替代了染杯。

鐎鬥器身為圓口直腹,似小盆一般,底部三足而立,一側設有長柄。有些鐎鬥兩旁還附有立耳或是設有穿孔,方便繫繩懸掛,隨身攜帶。

《急就篇 · 卷三》中曾記載:「鐎謂鐎鬥,溫器也,似銚而無緣。」

這時候,火鍋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已出土的壁畫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人們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使用鐎鬥的場面,這與現在我們結伴吃火鍋已無多大區別。

但人們使用鐎鬥不僅是用來煮食物,同時也用它來溫酒、煮茶。

04 初具老北京雛形:暖鍋

到了唐宋時期,造瓷工藝日漸成熟,火鍋也採用陶瓷製作,俗稱「暖鍋」。

而其樣式已與現今的銅鍋八成相似:暖鍋共有三層,上小下大,最上層為圓筒狀的煙道,中間是盤形盛器,下部為爐式支架。

唐代白居易便著有一詩描述此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而後火鍋的發展大體上就無太多形制上的變化,只是在製作材料,以及鍋的顏色、圖案上隨著時代的審美變化而顯露出不同的風採。

05 審美集大成者:清代暖鍋

火鍋發展到清代,形態已確定,但在外表裝飾上卻百花齊放。

首先在製作材料上,火鍋就脫離了原本單一的材質。陶瓷、銅質、錫質、銀質、銀鍍金、琺瑯、鐵質...幾乎能夠用作烹具的材料都被用了個遍;

在外表造型上,花紋、雕刻、鎏金、甚至鏤空,各種華麗或是典致的造型紛紛上陣,展現出當時精妙的工藝與絕倫的審美。

而這時,火鍋已成為跨越階層的飲食。無論是皇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摯愛火鍋。據傳嘉慶皇帝繼位時,清宮曾擺過火鍋宴,共用了1650多個火鍋,成為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但發展到現今,老北京的火鍋形制又從「百花齊放」回到了銅製時代,這似是在走下坡路的抉擇到底是為什麼呢?

06 返璞歸真:老北京銅鍋

眾人皆知,老北京涮羊肉,精華之處還在於「涮」。

涮,即將切至輕薄的菜品在滾燙的鍋中輕快一過,便立刻蘸料下肚。這對火鍋器具的要求就極高——既要升溫快,又得導熱均勻。

而銅,便是滿足這要求中的佼佼者。而且它還能在寒冷的冬日留住熱氣,這更是深得北方人喜愛。至於用黃銅還是紅銅?只要滿足食用器具的要求,這兩者涮出來的羊肉並無多大區別。

但炭火銅鍋發展至今,卻只剩下銅鍋,而不見炭火了。

自2015年以來,商場明文規定不允許使用明火改用電磁發熱,這項規定漸漸廣而遠之,越來越多的店棄改用電發熱。炭火銅鍋雖留住了形,但炭熱卻被水熱取代,許多樂趣也就此消失了。

比如老北京人習慣涮好羊肉後,在中間的煙囪上燙一燙,聽一聽那「呲呲」聲,有時還能看到晶瑩的油花。而這一變,煙囪就不再是那個「赤紅怒目」的老菸鬼了,它變得溫和、沒了生氣。

後記:火鍋背後人生

自人們使用器具烹飪食物開始,火鍋器具就一直陪伴我們至今。

西周的青銅方鼎火鍋、宋代瓜瓣獸耳鑄銅火鍋、明代四壽字鑄鐵火鍋、清代乾隆皇帝舉行千叟宴的純銀火鍋、民國時期的八角形白銅火鍋、景泰藍火鍋、如今的九宮格、炭火銅鍋...

火鍋器具從龐然大物到精妙小器,從祭天敬神的禮器到日常飲食的食具,它們歷經了上千年的發展,但絕不僅是烹具這麼簡單。

它們溫暖的身軀背後告訴我們屬於那些時代的飲食冷暖,萬變的身形展現了不同年代的風華,而外表篆刻的圖案更是隱含了社會的變遷。

不過今天的火鍋器具歷史就講到這裡,仲秋已至,我也該再去會一會那口敦厚的銅鍋了。

參考資料:

1.《古代科技史參考》《文物》1962年4期;

2.老北京涮羊肉,真的是北京的嗎?. 董曉軍.《今日民族》

3.鐎鬥.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0%8E%E6%96%97/1954152

無論城市浮躁與否,總有些不著急的人,他們用心對待每一道食物的工序,賦予它們色香與口腹滋味兒。

我有幸與其相遇,也想它們與更多人相逢。歡迎關注,我們一同分享關於食物的秘密。

相關焦點

  • 老北京味清水銅鍋涮羊肉
    老北京味道,用「涮羊肉」代替更為親切。肉要鮮嫩,肥瘦均勻才能入口即化。    如果說紅湯鍋是一朵妖豔的玫瑰花,那老北京涮羊肉就是一朵晶瑩的白蓮花。食材手切羊肉    醬料好,那搭配著醬料下鍋入口的,自然也都得是上乘的鮮美食材。最能考驗各家涮鍋水準的,自然就是大家最常吃的——手切羊肉了。肉要鮮嫩,肥瘦均勻才能入口即化,切片的刀工得格外了得,才能讓每片肉都打出薄而不透,熟得又快又有嚼勁的一個「捲兒」來。
  • 為什麼老北京銅鍋涮肉涮的是羊肉?
    在老北京,那必須得是銅鍋涮肉。清水一盞,蔥姜二三,鍋一定得是銅鍋,肉也一定得是羊肉。 「金盤初膾鯉,金鼎正烹羊。」古時,人們認為世上最鮮美的食物無外乎兩樣:魚和羊,這兩樣東西合起來,就組成了「鮮」字。《洛陽伽藍記》稱:「羊者陸產之最。」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大量以用羊肉、羊蹄、羊腸、羊肚等為原料的名菜。唐朝,李唐王室本就有著胡人血統,生活習慣也多喝西北少數民族多有相似之處。
  • 老北京銅鍋涮,這才是吃羊肉最好的方式!
    阿迪萊銅鍋涮即將隆重上市啦!最近試鍋,小編也就胖了不到十斤......
  • 老北京涮肉:鍋必是銅鍋,肉必是羊肉
    其實染爐是一種形體小巧的器具,以青銅鑄成,用途上說法很多,有說是溫酒器,有說是染色爐,也有說是涮肉用的,考古並沒有證實是涮羊肉的專用器皿,這種說法十分牽強。我覺得還是徐凌霄的《舊都百話》所云才是句實話:「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 漢中吃貨節打call第一天,這家老北京銅鍋涮羊肉竟如此撩人!
    無銅鍋不涮肉 北京人喜歡稱呼火鍋為「涮羊肉」 可見他們對羊肉的摯愛 北京涮羊肉地道的稱呼是「銅鍋涮肉」 銅鍋一推上來餐謀長的心裡就踏實了
  • 老北京銅鍋涮肉,到底比重慶火鍋好吃多少倍?
    北京的冬天,是滿城儘是羊肉味兒的冬天。每當到了寒意漸濃的時節,來頓銅鍋涮肉就成了京城百姓不謀而合的集體念想。「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有形之物,能補有形肌肉之氣,故曰補可以去弱。」要想熬過北方的凜冬,我覺得唯「銅鍋涮肉」可衝散其清冷底色,重新振作革命鬥志。京城百姓愛羊肉老北京銅鍋涮肉這一口兒,是美食,是街景,是記憶,更是風物人情。一般相信,火鍋最初是隨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
  • 老北京銅鍋涮肉,曾經的御膳房特供
    要說當下有什麼吃食最受人們的喜愛,那麼火鍋絕對榜上有名。但凡下雨或者下雪,朋友圈就會出現「下雨/下雪天和火鍋更配喲」的文案。過去,北京很少有人說火鍋這兩個字,那時候老北京人管吃火鍋叫涮肉,全稱叫老北京銅鍋涮羊肉。
  • 為什麼火鍋裡老北京銅鍋最正宗?
    銅鍋涮羊肉是老北京地道的火鍋吃法,它對器具和食材的選用非常講究:銅鍋、清水、涮鮮羊。吃起來就一個字兒:「純」!湯底用的是清水,頂多放蔥姜;羊肉的鮮味純,可不像吃羊肉凍卷,那可是新鮮羊肉手切片,用筷子一提溜,變色後撈出。 肯定很多小夥伴想知道,為什麼是銅鍋涮肉,而不是鐵鍋、鋁鍋balabala。
  • 記住,老北京涮肉≠火鍋!
    清末民國時期,四九城內外以涮羊肉聞名的飯館達數十家。這些經營涮烤肉的店鋪都在門前設有「烤涮」的門燈,或在門前放置「涮」字招牌,是街市上的獨特景觀。北京人把吃火鍋稱為「涮鍋子」,「涮羊肉」也早已與北京烤鴨、烤肉並列齊名,成為北京著名的風味佳餚。
  • 79元4人餐老北京銅鍋涮,鍋底+優質羊肉+芙蓉肉燕+蝦餃等10個菜!
    火鍋裡點單最高的還屬這老北京銅鍋涮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美食訪談中老北京的銅鍋涮總被提起
  • 吃涮羊肉的日子都是幸福的 清湯銅鍋涮出溫暖歲月
    為什麼切肉師傅對一家涮肉館子這麼重要?舊時講究的涮肉館,一定要用內蒙古錫盟地區西塢鎮的大尾巴綿羊,而且必是公羊剛斷奶時就閹割的羯羊,才能不帶任何腥羶異味。涮肉只用「上腦」、「小三岔」、「大三岔」、「黃瓜條」、「磨檔」五個部位,要求切出的羊肉片長約13釐米,寬約3.3釐米,厚0.9毫米,其薄如紙,擺在青花瓷盤裡,晶瑩剔透,肉片紅白相間,界限分明,還能隱約透出青花瓷的花紋,瘦肉片像盛開的牡丹一樣鮮紅,肥肉片潔白如玉。
  • 來鍋涮羊肉吧必須要是銅鍋的!
    來鍋涮羊肉吧必須要是銅鍋的!北京羊坊涮肉可能是考慮到眼下人們對老銅鍋的喜愛,玖門的每一個銅鍋看上去都有些年頭,像一件工藝品。他家全是大的落地窗,如果要去,建議選一個大雪的夜晚~銅鍋加雪夜~絕配哦~優選羊肉、極品肥羊上腦、傳統手切鮮羊肉、精選雪花羊肉等不下十種,鮮嫩的羊肉紅白相間,整整齊齊,沒有一點血水,細細觀察甚至能夠看得出細緻的纖維紋路。吃的時候,一般都是一筷子夾起來好幾片,丟進大鍋,看著羊肉從紅轉白,在沸水裡抱成了團。
  • 賞析|老北京銅鍋涮肉的講究,保證讓你垂涎三尺!
    大銅鍋,紅炭火,配上切得整整齊齊、細細薄薄的羊肉捲筒,再蘸上鮮香味醇的麻醬,這熱乎勁兒帶來的滿足感是什麼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的。 而且這老北京涮羊肉跟火鍋可是很不一樣的,涮羊肉吃起來比火鍋講究多了,光是醬料就很講究「老八件」,用麻醬、醬油、蔥白、香菜、蔥花、韭菜花、醬豆腐和滷蝦油調製成的蘸醬,吃起來確實很不一樣,味道香濃,讓人垂涎三尺。
  • 老北京涮羊肉,該怎麼涮?
    老北京火鍋有著悠久的歷史,火鍋,古稱「古董羹」, 相傳蒙古騎兵南徵北戰時,不方便隨時做飯,有一次鐵木真偶然將羊肉片扔到水裡,覺得挺好吃,這後面發展成涮羊肉,也就是後來的老北京火鍋。老北京銅鍋涮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清水鍋底,木炭加熱,紫銅鍋具是傳統北方火鍋的三大特徵。與川渝口味的麻辣紅油火鍋不同,也與東北的亂燉火鍋相異。正宗的北方口味火鍋是以老北京的清水涮鍋為代表的紫銅火鍋,這銅鍋裡涮出的不僅是美味的鮮羊肉,還能感受到那濃濃的老北京文化。
  • 為什麼銅鍋涮羊肉的味道更好?
    大家對火鍋一定都很熟悉吧,一年四季大家對吃火鍋的熱情都不會減少啊,然而,大家似乎把火鍋和涮鍋混為一談,並不知道二者是有區別的,其實區別還很大呢!那麼,涮鍋和火鍋不同之處是什麼呢?為什麼銅鍋涮羊肉的味道更好呢?
  • 從小吃到大的老北京銅鍋涮羊肉,原來都吃錯了,其中門道不得不知
    南方火鍋,重慶為首;北方涮鍋,北京第一。老北京銅鍋涮羊肉,想必都是從小吃到大的美食,一點也不陌生。可是這裡面的門道和講究估計您至今都不知道。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一來解解饞,二來讓這個冬季大家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增長一些知識,了解其中門道。
  • 地道的老北京銅鍋涮肉
    現如今,想吃涮羊肉隨時隨地都可以,銅鍋已經不再是只有冬天才可以見到的景兒,但一說起銅鍋涮肉,總覺得不配上窗外的風雪和嘴裡哈出的熱氣,就沒有辦法真正吃到老北京銅鍋的精髓。趁著冬天還沒過去,不如應個景,推薦幾家地道的銅鍋涮肉,給大家解解饞,去去寒!
  • 老北京的涮羊肉,可講究了,不來個銅鍋羊肉,雪天好像少點啥
    在北京,涮羊肉更準確的說法是涮鍋子。別看北京人平時看起來大大咧咧的,但在吃涮鍋子時,有皇城根兒下獨有的講究。你要把涮鍋子等同於火鍋,老北京可絕不答應。前世今生:涮鍋子的由來乾隆年間曾舉行過歷史上有名的千叟宴。叟,是年老的男人。千叟宴,即上千名老人聚在一起吃飯。
  • 在北京,這天氣還是得吃「銅鍋涮肉」
    京城涮羊肉,道地的稱呼是「銅鍋涮肉」。離了銅鍋不行,肉,也是專指羊肉。在北京,不想被銅鍋清湯涮的羊肉,都不是好涮羊肉!  銅鍋涮肉,內行人叫「涮鍋子」,鍋一定是銅鍋,大肚圍邊,炭火集中。在涮肉館子裡,說「上個火鍋」和說「支個鍋子」的,明顯是兩路人。
  • 冬天吃老北京涮羊肉,經典「老三樣」不可錯過→
    老張在銅鍋最滾開的地方上下涮肉,這樣一是可以看肉的顏色,二是羊肉上下交替一熱一冷,纖維最大化地爆開,瞬間鎖水成熟,十幾秒鐘就可以了。在老張這裡,食客們對老北京涮羊肉有了全新的認識。按照老張的建議,我們按著涮肉的順序而且不蘸任何調味料品嘗了不同部位的羊肉。這盤像雪花的磨檔,沒有一點脂肪,鮮嫩微甜,瘦而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