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我就格外想念老北京涮羊肉。
我在南方長大,羊肉吃得少,也不好那口羊羶味兒。但唯有那口滾著清湯的小銅鍋,讓我一想起來就直咽口水。
在一個寒風凜冽的冬日,約上三兩好友鑽進胡同裡,支口小銅鍋,就著兩塊燒餅。
在飄著枸杞的澄清湯底裡頭招呼上幾片薄如蟬翼的羊肉,待那紅底白紋的肉片漸漸蜷身,再淋上點兒秘制的麻醬。那滋味,絕非僅是美味能一俱形容的!
但吃老北京涮羊肉的講究卻不少。羊肉,得是新鮮手切羊肉,紋理清晰、色澤紅豔的最好;麻醬,每家都有自己的懈法兒,但以三七為最妙;最後這器皿...當然是以銅鍋才最正宗。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得是銅鍋?它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別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食物最原始的夥伴:鼎
一開始,原始人類只會將食物架在火堆上烤熟。
直到新石器時代,食物在被烹飪時,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安生之所——鼎。
鼎分大小,大鼎用以烹飪食物,小鼎用作盛裝食物。
但它們的的形制大體相同:圓腹凸出,以便裝更多食材;三足而立,方便下邊兒擱柴火;鼎邊立耳,用以穿槓移動。
最開始出現的是陶鼎,後來到了奴隸社會,鼎的材質由陶轉向青銅,而鼎的作用也被區分得更為細緻。
九足的青銅大鼎被作為祭器、禮器,有些甚至刻有銘文或者複雜的雕花以示地位之高;而簡單的三足兩耳小鼎則用以烹食。
但無論是哪種鼎,這種器具的形態決定了食材只能混合烹煮——這也就是火鍋的雛形,而鼎便是最開始的火鍋容器。
02 單人小火鍋的首次現身:染杯
待到西周時,染食法出現了。
這時候,器具也隨生產工藝發展變得精緻小巧,原本數人共用的大鼎謝幕,可擱在案几上的染杯與染爐悄然流行開來。而「染食法」,便是指的染杯置染爐上的飲食方法。
《呂氏春秋 · 當務 》中曾記載一個飲酒割肉用染佐食的比勇的故事:「齊有好勇者,卒然相遇於途,而相飲,筋數行。於是具染而已 , 因抽刀以相吱「。
人們盛佐料之杯用以染食 , 至於染爐則是表將肉於染杯中煮熟蘸佐料而食。同染具配套出現的還有勺具,由此可見古人也會飲用染杯中的湯。
這時候的「染」已於現今的「涮」十分相似,而這種食用方法也被延續了下去。
03 可隨身攜帶的火鍋:鐎鬥
漢代後期直至魏晉,鐎鬥(jiāo dòu)作為進化版漸而替代了染杯。
鐎鬥器身為圓口直腹,似小盆一般,底部三足而立,一側設有長柄。有些鐎鬥兩旁還附有立耳或是設有穿孔,方便繫繩懸掛,隨身攜帶。
《急就篇 · 卷三》中曾記載:「鐎謂鐎鬥,溫器也,似銚而無緣。」
這時候,火鍋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已出土的壁畫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人們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使用鐎鬥的場面,這與現在我們結伴吃火鍋已無多大區別。
但人們使用鐎鬥不僅是用來煮食物,同時也用它來溫酒、煮茶。
04 初具老北京雛形:暖鍋
到了唐宋時期,造瓷工藝日漸成熟,火鍋也採用陶瓷製作,俗稱「暖鍋」。
而其樣式已與現今的銅鍋八成相似:暖鍋共有三層,上小下大,最上層為圓筒狀的煙道,中間是盤形盛器,下部為爐式支架。
唐代白居易便著有一詩描述此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而後火鍋的發展大體上就無太多形制上的變化,只是在製作材料,以及鍋的顏色、圖案上隨著時代的審美變化而顯露出不同的風採。
05 審美集大成者:清代暖鍋
火鍋發展到清代,形態已確定,但在外表裝飾上卻百花齊放。
首先在製作材料上,火鍋就脫離了原本單一的材質。陶瓷、銅質、錫質、銀質、銀鍍金、琺瑯、鐵質...幾乎能夠用作烹具的材料都被用了個遍;
在外表造型上,花紋、雕刻、鎏金、甚至鏤空,各種華麗或是典致的造型紛紛上陣,展現出當時精妙的工藝與絕倫的審美。
而這時,火鍋已成為跨越階層的飲食。無論是皇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摯愛火鍋。據傳嘉慶皇帝繼位時,清宮曾擺過火鍋宴,共用了1650多個火鍋,成為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但發展到現今,老北京的火鍋形制又從「百花齊放」回到了銅製時代,這似是在走下坡路的抉擇到底是為什麼呢?
06 返璞歸真:老北京銅鍋
眾人皆知,老北京涮羊肉,精華之處還在於「涮」。
涮,即將切至輕薄的菜品在滾燙的鍋中輕快一過,便立刻蘸料下肚。這對火鍋器具的要求就極高——既要升溫快,又得導熱均勻。
而銅,便是滿足這要求中的佼佼者。而且它還能在寒冷的冬日留住熱氣,這更是深得北方人喜愛。至於用黃銅還是紅銅?只要滿足食用器具的要求,這兩者涮出來的羊肉並無多大區別。
但炭火銅鍋發展至今,卻只剩下銅鍋,而不見炭火了。
自2015年以來,商場明文規定不允許使用明火改用電磁發熱,這項規定漸漸廣而遠之,越來越多的店棄改用電發熱。炭火銅鍋雖留住了形,但炭熱卻被水熱取代,許多樂趣也就此消失了。
比如老北京人習慣涮好羊肉後,在中間的煙囪上燙一燙,聽一聽那「呲呲」聲,有時還能看到晶瑩的油花。而這一變,煙囪就不再是那個「赤紅怒目」的老菸鬼了,它變得溫和、沒了生氣。
後記:火鍋背後人生
自人們使用器具烹飪食物開始,火鍋器具就一直陪伴我們至今。
西周的青銅方鼎火鍋、宋代瓜瓣獸耳鑄銅火鍋、明代四壽字鑄鐵火鍋、清代乾隆皇帝舉行千叟宴的純銀火鍋、民國時期的八角形白銅火鍋、景泰藍火鍋、如今的九宮格、炭火銅鍋...
火鍋器具從龐然大物到精妙小器,從祭天敬神的禮器到日常飲食的食具,它們歷經了上千年的發展,但絕不僅是烹具這麼簡單。
它們溫暖的身軀背後告訴我們屬於那些時代的飲食冷暖,萬變的身形展現了不同年代的風華,而外表篆刻的圖案更是隱含了社會的變遷。
不過今天的火鍋器具歷史就講到這裡,仲秋已至,我也該再去會一會那口敦厚的銅鍋了。
參考資料:
1.《古代科技史參考》《文物》1962年4期;
2.老北京涮羊肉,真的是北京的嗎?. 董曉軍.《今日民族》
3.鐎鬥.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0%8E%E6%96%97/1954152
無論城市浮躁與否,總有些不著急的人,他們用心對待每一道食物的工序,賦予它們色香與口腹滋味兒。
我有幸與其相遇,也想它們與更多人相逢。歡迎關注,我們一同分享關於食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