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2月4日電 題:冬至將近 臺灣茶商封茶祈福
中新社記者 劉賢 路梅
「做就對了」,臺灣茶商阿義師用毛筆鄭重地在紙上寫下這四個字,疊起小心地塞進茶罐中,與今年新制的木柵鐵觀音茶葉一同封存,祈求豐饒與收穫。
冬至將近,臺灣冬茶陸續上市,忙碌耕耘一年的茶農迎來豐收季。
臺北市政府近日在文山區貓空舉行「冬至迎茶神,貓空祈福豐茶祭」活動,感恩上蒼賜予豐收。這裡地處臺北盆地邊緣,曾為臺北市主要產茶區之一,現今環山盤曲的車道旁,樹木蓊鬱,掩映著數十家茶肆,供遊客品茗賞景。
汽車沿盤山車道指南路往山中行進約20分鐘,至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兩層的紅磚小樓內人聲鼎沸。
一樓中間供奉著茶郊媽祖,貢桌上一排茶盞水光盈盈。早年間,臺灣貿易商、批發商組成的商會一般稱「郊」,如糖郊、茶郊。臺灣茶傳自大陸,大部分制茶師、茶工從福建渡海來臺;至19世紀,臺灣茶也經海路銷往福建,乃至英美。往返福建、臺灣的制茶師、茶工,以及從事茶葉貿易的人們都祈禱海上守護神媽祖的保佑。因而,茶郊媽祖是臺灣茶業從業者共同的信仰。
兩層樓餘下的空間擺滿桌案。參加豐茶祭的男女老少三五個人圍成一桌,每人面前都有一套茶罐、宣紙、毛筆、印泥。在專業茶師的引導解說下,他們用毛筆寫下心願,蓋章捺印,將心願紙和木柵鐵觀音都藏於陶瓷茶罐內,再用寫有自己名字、茶種、年號的封條封好,待五年、十年後開啟。一掌即可託起的小小茶罐,成了別致的「時空膠囊」。
茶郊媽祖繞境祈福已有百餘年歷史,將心願與茶葉一起封藏的「封茶祈福」卻是當地2015年才創辦的茶文化活動,為的是吸引遊客,增強貓空茶藝觀光的品牌影響。
粗粗瀏覽,心願紙上的高頻詞是平安、喜樂、健康、幸福。身為貓空國際觀光茶情商圈協會理事長的阿義師寫下「做就對了」四個字,顯得與眾不同。
阿義師是茶商第三代,從事茶葉銷售及餐飲。他說,今年臺灣「5·20」政黨輪替後,來到貓空的大陸遊客少了四成。他不想多談政治,「大環境這樣,我們只好靠自己,只要有心、只要去做,相信老天不會虧待自己」,希望用新方式吸引遊客到來。
豐茶祭結束後,茶農各置一方桌案,沏一壺鐵觀音或包種茶,待客人品嘗購買。他們大多穿著樸素,指節因制茶而顯粗大。茶農第五代陳雅萍告訴中新社記者,近十年,貓空交通條件改善,國際觀光客多起來。不過比較會品茶的還是大陸客人,因為文化同源。但前幾年來買茶的大陸客人多,今年就很少見了。
52歲的張水柳將種植有機茶當作理想,從茶園管理到制茶銷售,自己一手包辦。「購買有機茶的,大陸客人佔一半,一般都會買1千克左右。而臺灣本地客人購買的量比較小。」他認為,蘊含健康理念的有機茶是茶業未來發展趨勢,而發揚光大的機會在大陸,因此也希望在大陸找到代理商。
冬茶豐收,與臺北毗鄰的新北市從982件參賽茶葉中評選出2016年冬的「新北好茶」,於12月頭兩周的休息日在當地進行冬茶展售。新北市政府農業局局長李玟告訴中新社記者,盛產包種茶的坪林每年約有價值新臺幣1000萬元的茶葉銷往大陸。今年也有大陸電商、茶商到新北考察。目前冬茶上市,雙方正在洽商,採購結果尚未出爐。
從種茶、制茶,到品茶、鬥茶、茶藝觀光,兩岸一脈茶香傳承至今,茶業交往頻繁。
再過半個多月就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為吸引遊客、傳播茶文化,阿義師透露,今後貓空每年都會在冬至前後舉辦豐茶祭,將一整年耕耘後的收穫封藏起來,讓遊客帶著心願回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