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案例】出口銷售DAP模式下收入確認時點、金額及會計處理

2020-12-18 騰訊網

版權聲明

會計雅苑-會計審計資訊平臺。微信公眾號:CHNCPAS,歡迎關注。

會計雅苑轉載之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本文由會計雅苑綜合整理。

問詢內容

招股說明書披露,發行人 DAP 模式確認原則下收入確認時點為貨物送至境外目的地後,收入確認依據境外物流收貨信息。

請發行人說明 DAP 模式確認原則下確認收入的金額、相關運保費的金額、會計處理及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請保薦機構及會計師對上述事項進行核查並發表意見。

問詢回復

1、 DAP 模式下收入確認的會計處理及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

根據《2010 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規定,DAP 模式為「到貨交付式」,由買方承擔所有費用,即賣方承擔全部費用(除了與進口清算有關的費用)以及貨物運至指定目的地前所包含的全部風險。發行人 DAP 模式下收入確認原則如下:貨物滿足交付條件,貨物出口並辦理出口報關手續,送至目的地後,確認銷售收入的實現。

(1)收入確認時點

2020 年 1-6 月

發行人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 14 號—收入(2017 年修訂)》(以下簡稱新收入準則),新收入準則第四條規定:「企業應當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約義務,即在客戶取得相關商品控制權時確認收入,取得相關商品控制權,是指能夠主導該商品的使用並從中獲得幾乎全部的經濟利益。」DAP 模式下,發行人所售商品在運抵境外目的地之前,客戶並未取得所購買商品的控制權,因此發行人在貨物滿足交付條件、辦理出口報關手續並送至目的地時作為收入確認時點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

2017-2019 年度

2017-2019 年度,發行人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第 14 號—收入(2006)》(以下簡稱原收入準則),原收入準則第四條規定:「銷售商品收入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一)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二)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繫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三)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四)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五)相關的已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根據上述規定,收入確認時點通常在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時點。

DAP 模式下,發行人除了承擔從目的港到客戶指定目的地的運保費以外,還承擔了所售商品運送至客戶指定目的地商品損失的風險,發行人在將所售商品運抵客戶指定目的地之前,所售商品所有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未發生轉移,因此,發行人在貨物滿足交付條件、辦理出口報關手續並送至目的地時作為收入確認時點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

(2)收入金額計量

在 2016 年 8 月 18 日財政部發布《財政部關於公布廢止和失效的財政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目錄(第十二批)的決定》(財政部令第 83 號)之前,出口企業對於出口收入金額的計量普遍按照《財政部關於企業進出口商品有關外幣費用財務處理的函》(財商字[1995]620 號)的相關規定進行會計處理,即:企業出口銷售收入一律以離岸價為準,如果出口合同規定的不是離岸價,在出口商品離岸以後支付的運費、保險費、佣金,衝減出口銷售收入。

上述規定(財商字[1995]620 號)已經在 2016 年失效。報告期內發行人嚴格按照收入準則的規定,即:「因向客戶轉讓商品而預期有權收取的對價金額」、「從購貨方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進行收入金額計量,具體如下:

2020 年 1-6 月

新收入準則第十四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分攤至各單項履約義務的交易價格計量收入,交易價格,是指企業因向客戶轉讓商品而預期有權收取的對價金額」。DAP 模式下,發行人與客戶籤署的商品銷售合同中,商品的交易價格包含了由發行人承擔的運保費用,該項運保活動均屬於在發行人所售商品控制權轉移給客戶之前發生,不構成單項履約義務,因此發行人按照因向客戶轉讓商品而預期有權收取的對價(包含運保費的合同價格)進行收入計量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規定。

2017-2019 年度

原收入準則第五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從購貨方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但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不公允的除外」。DAP 模式下,發行人承擔了所售商品從目的港到客戶指定接貨地點的運保費及以及這一段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貨物損失的風險,相關運保費已體現在發行人所售商品的價格之中,屬於所售商品的價格的組成部分,按照原收入準則第五條的規定,發行人按照從購貨方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計量收入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

2、相關運保費的會計處理及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關於印發的通知》中所附「附錄:會計科目及主要帳務處理」相關規定,銷售費用核算企業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包括保險費、包裝費、展覽費和廣告費、商品維修費、預計產品質量保證損失、運輸費、裝卸費等以及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後服務網點等)的職工薪酬、業務費、折舊費等經營費用。

綜上所述,發行人發生的運保費金額較小,報告期佔同類收入比最高約為 5%,計入「銷售費用」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

相關焦點

  • 企業外銷收入確認及會計處理
    (一)企業會計準則銷售收入的確定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規定,銷售商品收入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繫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4)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5)相關的已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 企業外銷收入確認及其會計處理
    (一)企業會計準則銷售收入的確定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規定,銷售商品收入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  (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繫的繼續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 不滿足會計收入確認標準的銷售業務這樣處理,真的太妙了!
    在這種情況下,購買方支付貨款並取得提貨單,但如果購買方此時仍不能主導該商品的使用並從中獲得幾乎全部的經濟利益,作為銷售方的甲公司在該狀況下根據會計準則仍不能確認其收入的實現。 而對於案例中的銷售業務,根據稅法規定,無論是增值稅還是企業所得稅都已經滿足了收入的確認原則。 因此,甲公司的銷售業務存在稅會差異。
  • IPO審核中的財務問題——新準則下收入確認要點
    下面通過分析這些企業過會審批期間的反饋意見,整理了在IPO審核中,關於收入問題,證監會主要關注以下幾個要點: 1、不同銷售模式下收入確認的原則、時點、依據及方式; 2、收入確認標準與相關合同約定的條件是否相符 3、收入確認標準與行業慣例是否相符
  • 收入確認:稅法與會計準則的比較分析
    如果安裝程序比較簡單,可在發出商品時確認收入;銷售商品採用支付手續費方式委託代銷的,在收到代銷清單時確認收入。   《通知》還明確了售後回購、以舊換新、商業折扣、現金折扣、銷售折讓和退回的所得稅處理,與新《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基本一致。其中,《通知》規定,採用售後回購方式銷售商品的,銷售的商品按售價確認收入,回購的商品作為購進商品處理。
  • 出口退稅如何做會計處理?
    一般來說,根據辦理出口退稅所涉及的業務流程和相關政策要求,會計人員需要掌握的會計處理要點如下:(1)出口貨物並確認收入時,應根據出口銷售量(FOB價格)進行下列會計處理:貸款:應收帳款(或銀行存款等)貸款:主要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等)
  • 老會計整理的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的帳務處理大全!
    外貿企業出口退稅是指外貿企業以及實行外貿企業財務制度的工貿企業收購貨物出口,其出口銷售環節的增值稅免徵。那麼作為一名外貿企業的財務會計,你知道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的帳務處理怎麼做嗎?快來一起學習下吧~ ▲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的流程:
  • 開票金額和收入確認金額是否必須一致?
    常常聽到財務人員強調風險時有一個判斷標準,就是開票金額一定要和當期收入金額保持一致,說者言之鑿鑿,聽者頻頻點頭。但站在稅法角度真的是這麼個理嗎?今天就想分析分析這個事。 一、開票金額和收入確認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 財政部關於印發《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
    (六)「待轉銷項稅額」明細科目,核算一般納稅人銷售貨物、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服務、無形資產或不動產,已確認相關收入(或利得)但尚未發生增值稅納稅義務而需於以後期間確認為銷項稅額的增值稅額。發生銷售退回的,應根據按規定開具的紅字增值稅專用發票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確認收入或利得的時點早於按照增值稅制度確認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點的,應將相關銷項稅額計入「應交稅費——待轉銷項稅額」科目,待實際發生納稅義務時再轉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或「應交稅費——簡易計稅」科目。
  • 關於增值稅會計處理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已經國務院頒發,現對有關會計處理辦法規定如下:  一、會計科目  (一)企業應在「應交稅金」科目下設置「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在「應交增值稅」明細帳中,應設置「進項稅額」、「已交稅金」、「銷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額轉出」等專欄。
  • 增值稅銷項稅額會計處理
    當銷售貨物既符合增值稅規定,又符合會計確認收入原則時,「銷售額」的確認和計量完全一致。當銷售貨物符合增值稅規定,而不符合會計確認和計量收入原則時,「銷售額」的確認和計量不一致。對於「不一致」的情形,在會計人員不能完全熟悉增值稅法律規範和會計核算原則的情況下,對銷售貨物的會計處理很容易出錯。
  • 新收入準則下EPC合同收入確認原則的思考與建議
    二、舊準則下的收入確認原則及存在問題 (一)舊準則下的收入確認原則 舊收入會計準則第十五條規定,企業與其他企業籤訂的合同或協議包括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銷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勞務部分能夠區分且能夠單獨計量的,應當將銷售商品的部分作為銷售商品處理
  • 新準則下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
    會計:按照或有事項準則規定,確認預計負債500萬元   稅收:與該項預計負債相關的費用不允許稅前扣除   所得稅法第十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七)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支出。  (二)預收帳款   根據目前我國的稅法規定,只有房地產企業在收到預收帳款時,需要視為銷售繳納相關的稅費。
  • 外貿行業帳務處理及會計分錄
    借:應收外匯帳款-有(無)證出口-美元 -人民幣 貸:自營出口銷售收入-人民幣 C、結轉銷售進價, 對已裝運出口的商品在向銀行交單轉銷售收入時,應即結轉銷售進價。
  • 銷售折讓和銷售折扣還傻傻分不清嗎?會計面對不同情況不同處理!
    註:A公司開發票=>可按折扣後的餘額計算銷項稅額,A公司的會計分錄如下:借:銀行存款 101.7貸:主營業務收入 9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1.7②現金折扣的會計處理:C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發出商品,符合銷售確認收入條件時候借:應收帳款 113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3
  • 新收入準則下現金折扣仍計入財務費用嗎? - 中國稅務網
    現金折扣,作為會計人員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在2006年度財政部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準則中(以下簡稱舊收入準則)對現金折扣的定義如下:現金折扣是指債權人為鼓勵債務人在規定的期限內付款而向債務人提供的債務扣除。舊收入準則第六條規定現金折扣會計處理:「銷售商品涉及現金折扣的,應當按照扣除現金折扣前的金額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
  • 建築施工企業不同業務模式帳務處理及風險關注點
    建築施工企業不同業務模式下帳務處理方式不同,對財務報表影響不同。建築施工行業作為強周期行業,近兩年在國內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持續加碼以及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放緩影響下,發展速度不斷承壓。隨著國內PPP業務模式的推廣,了解建築施工企業不同業務模式的帳務處理並客觀評判企業實際風險狀況顯得尤為重要。
  • 我樂家居:公司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收入確認原則進行確認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4月23日訊,有投資者向我樂家居提問, 據媒體報導,貴公司3月通過網上直播帶來超過2億的訂單額,請問這些訂單額是計入第一季度的收入還是說需要等訂單完成後才計入的?公司回答表示,感謝您對公司的關注,公司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收入確認原則進行確認,具體如下: 1、客戶為經銷商收入確認:①經銷商自行到公司倉庫提貨的,在經銷商籤收發貨確認單時;銷售收入金額已確定,並已收訖貨款或預計可以收回貨款;銷售商品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 ...突發IPO新政策:申請首發企業應當自2020年1月1日起執行新收入準則
    綜上,將系統集成合同判斷為時段履約義務的難度通常要大於時點履約義務。從會計方法上來說,將系統集成合同視為交付整體系統的時點履約義務,於客戶驗後一次性確認收入,顯然比視為時段履約義務而採用履約進度法更具有可控性的謹慎性。與原準則下類似,這種處理在IPO過程中顯然比按履約進度確認更具可控性。
  • 實物折扣銷售四種業務的會計處理
    實物折扣,是指銷貨方在銷售過程中,當購買方購買貨物時配送、贈送一定數量的貨物,而與之相對的商業折扣在《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第七條規定,是指企業為促進商品銷售而在商品標價上給予的價格扣除。可見,實物折扣的實質是以「貨物」取代「價格」的商業折扣,即以贈送貨物代替價格折讓的商業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