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2020-12-12 丁川是個老師

日軍完勝論從戰爭結果來說就無法自圓其說,1598年11月,日軍從朝鮮撤離,而在撤離之前,日軍就已經被而明朝聯軍給逼到了半島南邊一隅,發動戰爭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是攻略整個朝鮮併入侵中國,豐臣秀吉甚至於有讓日本天皇遷都北京的打算,那麼從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來說,日本勝了嗎?如果日軍完勝,日軍戰鬥力完勝,那為什麼結果是日軍撤離呢?

萬曆朝鮮戰爭起止時間是從1592年4月年到1598年12月,1590年豐臣家小田原徵伐,統一了日本,可以說1591年出徵朝鮮的日軍是由國內戰爭中飽受戰火洗禮,無論從經驗還是技巧來說,都屬日軍近代以前最強日軍,而朝鮮由於承平日久,武備鬆弛,加之兩班黨爭,像李舜臣這樣的有能力的將領得不到重用,朝鮮軍隊在面對日軍的時候,戰鬥力幾乎可以用無來表示,戰爭爆發初期朝鮮軍隊兵敗如山倒,1592年5月2日日軍攻克漢城,6月15日攻克平壤,不久之後明軍入朝。

明軍入朝初期,由於朝鮮人自己連日本到底有多少人登陸都沒搞清楚,給明朝通報的是平壤只有1000多日軍,實際卻有一萬多人,而正因為這個錯誤的情報,明朝初次入朝援軍只有2348人,加上明朝兩方的將領之間分歧,火器失效,不熟悉日軍戰法,導致明軍大敗,將領祖承訓僅以身免。而在最終確定了日軍規模之後,明朝開始增兵,李如松以總兵力4萬人進攻小西行長24000人駐守的平壤地區,經過激戰明軍收復朝鮮,日軍大敗。

碧蹄館之戰中,日本方面日軍四萬餘人,但是與之遭遇的明軍僅五千人,而在戰役結束後三月二十日石田三成在漢城檢點軍隊中,立花宗茂部3000人僅餘一千多人,除去正常減員,以及碧蹄館之戰後到石田三成檢點軍隊期間中日並無大戰的記載來看,立花宗茂損失的一千九百多人應該就是折在了在碧蹄館之戰裡。結合朝鮮人所述,明軍五千人餘三千人,損失兩千多人以及戰爭結果是以雙方脫離戰鬥來看,在這場遭遇戰中,四萬日軍不僅沒有吃掉五千明軍,反而讓對方離開了戰場,

這難道不能說明明軍戰鬥力強勁嗎?而從武器裝備來看,僅以火器而論,明軍有大將軍炮、神炮、虎蹲炮、滅虜炮、百子銃、佛郎機、三眼槍、快槍、鳥槍、火箭等,而日軍火器我們從日本戰國時代的戰爭來看,日軍裝備主要是鐵砲、大筒和國崩,這樣一對比,明軍裝備明顯佔優。

以六年的戰爭來看,雖然日軍戰鬥力強,也獲得了諸如泗川之戰的勝利柬埔寨,但是從總體來看,日軍在明朝大規模入朝以後,在總兵力遠不如自己的情況下一路退到朝鮮半島南部來看,中日兩軍在戰爭中,是一直以明軍為優勢的,何來日軍完勝明軍之說。

日本戰國一百多年,無數的戰役磨練出了日軍強勁的戰鬥力,戰術高超的織田信長和豐成秀吉出色戰略指揮能力以及日軍對陣法的熟練運用來看,日軍戰鬥力確實強。但是在明朝中期應該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明朝相比的,那時候的明朝應該可以穩穩位居世界第一。

看歷史遠比看小說更為有趣,因為歷史就是一個有著無盡謎題的長卷,更何況還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的知識。

常有人問我讀什麼書好,我總是建議他去讀歷史書。尤其是去讀《資治通鑑》,你不知道幹什麼了,迷茫的時候,去讀《資治通鑑》,想了解社會裡的各種關係,去讀《資治通鑑》,甚至想了解權術,也可以去讀《資治通鑑》。一部《資治通鑑》,寫透了人生百態,寫盡了帝王將相,權術謀略。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很真實的記載了數不清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對於我們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資治通鑑》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鬥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所以《資治通鑑》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是相當過硬的,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

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

《資治通鑑》被成為是」帝王之書「想要了解到為人處世的,可以讀他,想要掌握管理能力的也可以讀他。

這套書不僅得到了當朝皇帝的激賞,還得到了後世帝王和學者的交口稱譽。

據說朱元璋就對《資治通鑑》情有獨鍾,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通過閱讀此書學習治國之道,並作「御批」(讀書筆記)傳世。

讀懂了《資治通鑑》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工作,都能遊刃有餘。

作為歷史的愛好者,趕緊入手一套吧,既可以讓你提高各方面的素質,還可以增長你的智慧。

可能有的人會擔心文言文讀不懂,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套白話文的《資治通鑑》,讓你理解起來更加容易。滿滿6冊的智慧,僅需要98元,每本下來才十幾元,不到一包煙錢,不到一件衣服錢,就可以讓你充滿智慧。

↓點擊下方卡片就可以購買了↓

這套書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愛好歷史,家裡一定要備這樣一套書,沒事的事情翻一翻,就會發現看問題的角度會完全不一樣。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丁川是個老師。

文章為丁川是個老師整理首發,抄襲必究,已籤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戰爭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是指明朝萬曆年間明朝和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是一場抗倭援朝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由日本人豐臣秀吉發起的,1588年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野心逐漸大了起來,他打算在亞洲建立由自己主導的大帝國,甚至做出了先攻佔朝鮮,然後徵服中國、印度的大規劃。日本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侵入朝鮮。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內攻陷朝鮮京城漢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朝鮮無力抵抗,只好向大明求援。
  • 萬曆朝鮮戰爭,二次侵略朝鮮的日本軍隊結局如何?
    昨天文章介紹了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日本以損失35000人的慘痛代價被迫合談退軍,今天繼續聊聊四年後捲土重來的豐臣秀吉在第二次韓戰中的結局如何?萬曆二十四年,一直不死心的野心家豐臣秀吉再度整備軍隊要和明朝比劃一下,這次依舊拿出了老本,派上手裡最精銳的部隊,組成八軍,具體如下:第一軍:加藤清正10000人,第二軍:小西行長14000人,第三軍:黑田長政10000人,第四軍:鍋島直茂12000人,第五軍:島津義弘10000人,第六軍:長宗我部元親:13000人,第七軍:蜂須賀家政11000人,第八軍:毛利秀元40000
  • 萬曆朝鮮戰爭,日本軍隊中表現最好的將領是誰?
    萬曆朝鮮戰爭,前後持續七年,對中、日、朝三國均造成巨大損失。此時的日本剛剛結束動亂150餘年的戰國時代,由豐田秀吉再次完成統一。此人是不可一世的野心家,自認為擁有百萬精兵,無敵於天下,便想要吞併明朝,將明朝土地瓜分,分封給忠於自己的手下大名。
  • 明明是島國,動員的兵力竟比明朝多?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這樣說
    編者按: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是明代中後期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中,日軍的數量一直多於明軍。第一次日軍有15萬-20萬之間,第二次日軍也有十幾萬。但兩次明軍都不超過10萬。
  • 原來在明朝,中國就援助過朝鮮打敗了侵略者!
    萬曆十三年(1585),在日本,豐臣秀吉被天皇任命為「關白「(攝政),次年又兼太政大臣,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掌權後,結束了日本延續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為了轉移國內各種勢力之間的矛盾,掠奪外國財富,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萬曆二十年(1592)四月,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等將領率軍20萬進攻朝鮮。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在萬曆二十三年被自己人殺害?
    戚家軍戚家軍之所以叫戚家軍,主要還是因為戚繼光,在戚繼光的帶領下,軍紀嚴明、訓練有素,逐漸成為了職業化的軍隊,使用著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並且有著百戰百勝的戰績和殺敵十餘萬人的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明朝已亡,朝鮮君臣為什麼一想到萬曆、崇禎皇帝就流淚?
    明朝中後期,日本倭寇、女真持續侵擾朝鮮。明政府雖然自身風雨飄搖,卻多次出兵援助朝鮮。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侵入朝鮮。 這場被朝鮮人稱作「壬辰倭亂」的戰爭剛剛開始不久,朝鮮八道便全部淪陷,朝鮮宣宗李昖倉皇逃亡大明寬甸堡(今遼寧省丹東市寬甸)避難,並向明政府求援。
  • 細解萬曆朝鮮戰爭——在朝鮮發生的戰爭,開局總是那麼的一邊倒
    為了獲得更多土地,穩住所有地方勢力,豐臣秀吉自然想到了身邊的小弟——朝鮮,還有更強大也更富有的對手——明朝。因為戰爭的需要和火繩槍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這種火器在日本發展迅速並逐步替代弓箭。火銃造價昂貴,所以和一般的足輕不同,火銃部隊是各個大名的精銳部隊,都是職業軍人。寫到這裡就必須介紹一下朝鮮的武器裝備了。朝鮮陸軍當時的遠距離攻擊武器就是弓箭,沒有火銃,但是在火炮方面,卻是朝鮮佔優。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1591年,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想要借道出兵大明,並且勒令朝鮮「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儼然一副宗主國的做派。同時,豐臣秀吉還派遣使者通告明朝周邊的國家,要求他們對日本稱臣,並且出兵一起討伐明朝,可惜這些國家都是明朝的藩屬國,立場很堅定,朝鮮、琉球和暹羅等國國王還派遣使者將這一情況通報大明。
  • 萬曆援朝前,朝鮮軍隊被打成啥樣子?民兵打懵日軍,王城卻被打掉
    1591年,豐臣秀吉派使者給當時朝鮮的大王李昖,要求朝鮮協助日本,出兵明朝。當時的李氏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臣服於明朝,不敢作出違背君主的事情,所以拒絕了豐臣秀吉。日本故以此為由,出兵朝鮮半島,掀起了歷史上著名的戰爭——壬辰倭亂(朝鮮史書的叫法),因為此次戰爭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故又稱為"萬曆朝鮮戰爭"。
  • 歷史上中國與日本的五次較量:第三次萬曆朝鮮之戰(中篇)
    此時的明朝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剛剛完成張居正改革,還有戚繼光訓練的新軍還在,國庫還算充盈,雖然張居正去世了,大臣黨派林立,但是整體國力還沒有快速的衰退,還是有實力能夠跟日本一較高下的。此時乘朝鮮各地還有點力量在抵抗,日軍立足未穩,而且兵力分散到朝鮮八道,應該快速派遣軍隊把日軍各個擊破,趕出朝鮮。我們且看明朝如何應對。
  • 侵華戰爭中,首支攻破南京城的並非日軍,而是明朝養的「白眼狼」
    韓國的前身是大韓帝國,在明朝洪武25年的時候,高麗的一個將軍李成桂發動了兵變,並且自立為王。這個人比較會為人處事,在政變成功之後,馬上向著明朝進貢,不僅沒有被朱元璋降罪,反而還給他賜了一個國號,那便是朝明鮮日之國——朝鮮。朱元璋對這個國家十分的照顧,為什麼呢?
  • 萬曆時期韓戰:豐田秀吉統一日本卻殃及鄰國,三國三敗俱傷
    在我國歷史上,對日戰爭其實並不多,而且還主要集中在明清時代;但是明朝對日戰爭勝多敗少,而清朝對日戰爭則是勝少敗多;不光光是這樣,明朝對日戰爭還是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進行的;那麼明朝和日本最大的戰爭——韓戰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 萬曆朝鮮戰爭,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鮮派了多少兵?傷亡多少?
    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戰國以後,強迫日本天皇賜名賜官,野心開始膨脹,遂萌發了要依次徵服朝鮮、明朝、印度等國,建立一個包括日本、朝鮮、明朝、印度、東南亞在內的亞洲大帝國。豐臣秀吉在一次會議上對家臣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 1592年—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壬辰倭亂) 現韓國不承認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
  • 壬辰倭亂:如果明朝不派兵去救朝鮮,朝鮮會不會被日本佔領?
    李氏朝鮮政權是明朝最重要的藩國,也是明朝在遼東方向上的一道屏障。正如開戰時的明朝官員所說:「我之救朝鮮,非只為朝鮮,實乃自救耳」。朝鮮在,則遼水無憂;朝鮮亡,則兩遼必亂。可以說,明朝支援朝鮮,實際上是御戰火於國門之外的戰爭。
  • 圍魏救趙:萬曆年間從鎮海遠徵日本本土的計策
    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實際最高統治者太閤豐臣秀吉突然入侵朝鮮,是為萬曆朝鮮之役(朝鮮方面:壬辰倭亂,日本方面: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節節潰敗,並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隨即派兵支援。這場戰爭曾於1593年議和並休戰;但於1597年戰事再度爆發。日軍在明軍加入戰鬥後,攻勢受阻,被迫轉入死守。
  • 挑釁大明,萬曆揮兵7萬擊敗14萬日軍,50年後大明轟然倒塌
    萬曆朝鮮戰爭,大明三次出兵,最終以7萬人擊敗14萬日軍,大明取得了勝利,可僅僅50年後,大明帝國轟然倒塌! 1591年正值大明萬曆時期,隔海而望的日本終於結束了戰國之亂,而平定這場戰國之亂的人叫做豐臣秀吉。
  • 萬曆朝鮮戰爭:碧蹄館之戰的真實傷亡情況
    萬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復被日軍佔據的朝鮮陪都平壤後,想乘勝收復朝鮮都城王京,結果明軍在進兵路上的碧蹄館被日軍重重包圍,戰敗逃走。經此一戰後,李如松大受打擊,喪失進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為勝利者的日軍,不僅在此戰嚴重損兵折將,戰後也無力反攻明軍,同樣沒有進取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