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仲山位於涇陽西北,這裡地處渭北旱腰帶地區,水深土厚,千百年來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們難以過上富裕的生活。地處北仲山山腳的崔黃村就是這樣一個村莊。
2015年夏天,涇陽縣交通局農村公路管理站幹部嶽曉娜主動請纓,來到崔黃村擔任第一書記,兩年多的時間裡,她狠下「繡花」功夫,一件一件辦實事、辦好事,得到了群眾的信任。
主動請纓 山村來了個「花木蘭」
崔黃村轄7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人口2325人,這裡一年四季乾旱少雨,村民大多靠天吃飯。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涇陽縣下派了一批幹部,作為第一書記帶領群眾脫貧。2015年夏天,崔黃村群眾聽說縣交通局給他們派的第一書記來了,大夥急忙去看。「一個女娃能幹啥?」見到他們的第一書記後,有人失望地嘆氣。
群眾眼裡的「女娃」叫嶽曉娜,是涇陽縣交通局幹部,1981年出生,涇陽縣王橋鎮嶽家坡村人。聽說單位要派一名幹部到崔黃村幫助脫貧,嶽曉娜主動要求下去。在脫貧幹部中,嶽曉娜是為數不多的女書記之一。她主動請纓的事傳開後,同事們戲稱她是「花木蘭」。
當年7月,放棄了在城裡舒適的工作,嶽曉娜來到了山溝裡的崔黃村。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眼前看到的還是讓曉娜吃了一驚。村裡基礎設施差,村道交通不便,貧困群眾致富無門,生活水平低。外村的閨女沒人願意嫁到這個村。
群眾對這個瘦弱的女幹部也將信將疑。在逐戶走訪調查中,一個村民指著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的村路,對嶽曉娜說:「曉娜,你是公路局的,給咱啥時候先把路修好呢?!」
曉娜被將了一軍!「沒有真刀真槍地實幹,村民怎麼能信服?」
曉娜立即趕回單位,找領導匯報情況,在縣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爭取資金20多萬元,修成了三條村道。2016年,嶽曉娜又積極聯繫縣交通局,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道路問題入手,投入資金整修崔西組、上蒙組、下蒙組的道路,一舉解決了困擾村裡多年的交通難題。
鬥智鬥勇 把「懶漢」引上致富路
在調查走訪中,曉娜發現,有些貧困戶的窮表現在經濟上,而根子卻在心上,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和勤勞實幹的行動。「還有住地窯的,大家都很『安逸』!」
王奇就是其中的一個。
快40歲的王奇,父親患有腦梗,母親也喪失了勞動能力。全家4口人的生活就靠弟弟一人在外打工,家裡窮,兩兄弟都沒有成家。
曉娜多次找王奇談心,王奇卻像個悶葫蘆。怎樣才能叫他振作起來呢?曉娜想出了一個「激將法」,一天,她對王奇說:「你要勞動才能成家立業。再說,將來誰給你兄弟說個媳婦,人家來一看,不但要養活父母,還要養活他哥!要是誤了弟弟的婚事,你多沒有面子!」王奇動心了,卻給曉娜提條件:「你能給我辦個貸款不?我想養牛。」
曉娜怕他懶散慣了,受不了辛苦,半途而廢,就對王奇說:「你先養個牛,讓我看你會養不!」幾天後王奇自己籌錢買了頭牛牽回家,從此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忙著伺候牛,把牛身上用刷子刷得乾乾淨淨。曉娜觀察了一段時間,覺得有門兒,就給王奇爭取了產業幫扶資金,4個月後,王奇又買了兩頭牛養起來。秋去冬來,王奇養的一頭牛今年春節前就可以出槽了。
貼心辦實事 做群眾的「小棉襖」
偏僻的崔黃村並不缺少勤勞的雙手,缺的是市場信息。村民作務葡萄,嶽曉娜就經常託關係給聯繫銷售。黃述民是村裡的葡萄種植大戶,去年葡萄難賣,好不容易來了客商,恰逢黃述民外出,等他回來,客商走了。此時,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曉娜,後經嶽曉娜聯繫,幫他賣掉了葡萄。
村民蒙小森,父母年邁,兄長小康身體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小森。小森常年遠在廣東打工,照顧不上家。嶽曉娜了解到小森家的情況後,多方聯繫,給小森在路政大隊找了份工作,離家近,掙的錢不比外出打工少。
2017年,嶽曉娜團結村「兩委」會,擰成一股勁,為村裡修了水泥路和花池,牆面畫上了移風易俗的農民畫,崔黃村村貌煥然一新。隨後又對村黨員活動陣地進行了改造,配置了電腦、印表機、電視等設備,為村上重新制定村規民約,倡導紅白喜事簡辦的風氣。
嶽曉娜的到來,給崔黃村帶來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群眾看在眼裡,忍不住豎起大拇指:「這個閨女,行。!」(程科 苗維 本報記者 陳竹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