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80後「花木蘭」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2020-12-25 騰訊網

北仲山位於涇陽西北,這裡地處渭北旱腰帶地區,水深土厚,千百年來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們難以過上富裕的生活。地處北仲山山腳的崔黃村就是這樣一個村莊。

2015年夏天,涇陽縣交通局農村公路管理站幹部嶽曉娜主動請纓,來到崔黃村擔任第一書記,兩年多的時間裡,她狠下「繡花」功夫,一件一件辦實事、辦好事,得到了群眾的信任。

主動請纓 山村來了個「花木蘭」

崔黃村轄7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人口2325人,這裡一年四季乾旱少雨,村民大多靠天吃飯。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涇陽縣下派了一批幹部,作為第一書記帶領群眾脫貧。2015年夏天,崔黃村群眾聽說縣交通局給他們派的第一書記來了,大夥急忙去看。「一個女娃能幹啥?」見到他們的第一書記後,有人失望地嘆氣。

群眾眼裡的「女娃」叫嶽曉娜,是涇陽縣交通局幹部,1981年出生,涇陽縣王橋鎮嶽家坡村人。聽說單位要派一名幹部到崔黃村幫助脫貧,嶽曉娜主動要求下去。在脫貧幹部中,嶽曉娜是為數不多的女書記之一。她主動請纓的事傳開後,同事們戲稱她是「花木蘭」。

當年7月,放棄了在城裡舒適的工作,嶽曉娜來到了山溝裡的崔黃村。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眼前看到的還是讓曉娜吃了一驚。村裡基礎設施差,村道交通不便,貧困群眾致富無門,生活水平低。外村的閨女沒人願意嫁到這個村。

群眾對這個瘦弱的女幹部也將信將疑。在逐戶走訪調查中,一個村民指著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的村路,對嶽曉娜說:「曉娜,你是公路局的,給咱啥時候先把路修好呢?!」

曉娜被將了一軍!「沒有真刀真槍地實幹,村民怎麼能信服?」

曉娜立即趕回單位,找領導匯報情況,在縣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爭取資金20多萬元,修成了三條村道。2016年,嶽曉娜又積極聯繫縣交通局,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道路問題入手,投入資金整修崔西組、上蒙組、下蒙組的道路,一舉解決了困擾村裡多年的交通難題。

鬥智鬥勇 把「懶漢」引上致富路

在調查走訪中,曉娜發現,有些貧困戶的窮表現在經濟上,而根子卻在心上,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和勤勞實幹的行動。「還有住地窯的,大家都很『安逸』!」

王奇就是其中的一個。

快40歲的王奇,父親患有腦梗,母親也喪失了勞動能力。全家4口人的生活就靠弟弟一人在外打工,家裡窮,兩兄弟都沒有成家。

曉娜多次找王奇談心,王奇卻像個悶葫蘆。怎樣才能叫他振作起來呢?曉娜想出了一個「激將法」,一天,她對王奇說:「你要勞動才能成家立業。再說,將來誰給你兄弟說個媳婦,人家來一看,不但要養活父母,還要養活他哥!要是誤了弟弟的婚事,你多沒有面子!」王奇動心了,卻給曉娜提條件:「你能給我辦個貸款不?我想養牛。」

曉娜怕他懶散慣了,受不了辛苦,半途而廢,就對王奇說:「你先養個牛,讓我看你會養不!」幾天後王奇自己籌錢買了頭牛牽回家,從此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忙著伺候牛,把牛身上用刷子刷得乾乾淨淨。曉娜觀察了一段時間,覺得有門兒,就給王奇爭取了產業幫扶資金,4個月後,王奇又買了兩頭牛養起來。秋去冬來,王奇養的一頭牛今年春節前就可以出槽了。

貼心辦實事 做群眾的「小棉襖」

偏僻的崔黃村並不缺少勤勞的雙手,缺的是市場信息。村民作務葡萄,嶽曉娜就經常託關係給聯繫銷售。黃述民是村裡的葡萄種植大戶,去年葡萄難賣,好不容易來了客商,恰逢黃述民外出,等他回來,客商走了。此時,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曉娜,後經嶽曉娜聯繫,幫他賣掉了葡萄。

村民蒙小森,父母年邁,兄長小康身體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小森。小森常年遠在廣東打工,照顧不上家。嶽曉娜了解到小森家的情況後,多方聯繫,給小森在路政大隊找了份工作,離家近,掙的錢不比外出打工少。

2017年,嶽曉娜團結村「兩委」會,擰成一股勁,為村裡修了水泥路和花池,牆面畫上了移風易俗的農民畫,崔黃村村貌煥然一新。隨後又對村黨員活動陣地進行了改造,配置了電腦、印表機、電視等設備,為村上重新制定村規民約,倡導紅白喜事簡辦的風氣。

嶽曉娜的到來,給崔黃村帶來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群眾看在眼裡,忍不住豎起大拇指:「這個閨女,行。!」(程科 苗維 本報記者 陳竹鳳)

相關焦點

  • 亳州譙城區:「種植能人」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2021年1月13日,在安徽亳州譙城區五馬鎮吳小閣村,提到劉瑞東,村民張秀娟說。家住五馬鎮吳小閣村的劉瑞東,現年54歲,從2016年就開始種植大棚蔬菜,他種植大棚蔬菜手藝好,蔬菜成活率高,結果快,果實好。2020年,他被五馬鎮黨委評為「種植能手」。
  • ...擔當實幹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記託克託縣古城鎮西黑沙圖村...
    【五級書記抓扶貧】擔當實幹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記託克託縣古城鎮西黑沙圖村黨支部書記孫潤曼 2020-11-08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葡萄」支書易光輝,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35歲的易光輝,有著9年黨齡,今年是他擔任梨樹村黨支部書記的第二個年頭。自上任以來,易光輝卯足了勁,時常奔走在田間地頭,尋思著各種法子改變村莊經濟發展緩慢的現狀,帶領農民共同致富。梨樹村海拔較高,對於大部分在低海拔地區經濟效益大好的脆李、柑橘等果樹種類又不適合海拔較高的梨樹村。一籌莫展之際,他在一次赴湖北考察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了晚熟葡萄品種-關口葡萄。
  • 方太進:紮根大山41載 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方太進支書立志要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將源口茶葉推廣出去,帶領村民走上小康路,過上幸福生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公路還未通到村裡,老百姓出行全靠肩挑背馱,生產生活十分不便,那個「不做馬坑人和鬼」的民謠,就是源口村民當年困苦生活的真實寫照。為此,方太進在擔任支書後不久,便謀劃修整道路。
  • 劉擴建:在第二故鄉創業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2013年5月,在雲州區周士莊鎮黨委幹部的引導下,和劉擴建一起搞工程的王玉金回到家鄉,在區、鄉兩級幹部的支持下,發展黃花產業,帶領全村群眾走上了致富之路,劉擴建覺得黃花是個有特色的好產業,並和家人商量,他決定轉產,和王玉金一起發展黃花產業。  2016年,劉擴建註冊成立了金健祥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三十里舖村村民的土地1300畝,全部種植了黃花。
  • 明山區特色種植引領村民走上產業致富新路
    明山區特色種植引領村民走上產業致富新路 2020-12-22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布爾津:村民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
    也格孜託別鄉克孜勒託蓋村加拉恩阿什牧民定居點位於五彩灘景區旅遊沿線,該村依託旅遊業,鼓勵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和農牧家樂,走上致富路。也格孜託別鄉克孜勒託蓋村村民阿依努爾·朱馬爾自搬進定居點後,不僅住進了新房,而且開起了自己的牧家樂,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讓她的經濟收入有所突破。
  • 內蒙古日報社草原雲|寶花:帶領牧民種梭梭林闖出特色致富路
    「寶花可是我們嘎查致富的功臣,為了改善嘎查生態,增加收入,她帶領我們種梭梭林發展沙產業,還成立綜合養殖公司帶領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入,我們村民打心眼裡感激她!」該嘎查牧民劉明說。惡劣的自然環境嚇退了許多搬遷的農牧戶,讓和寶花一起搬遷過來的80多戶人家逐漸減少到十幾戶,當鄰居勸寶花和他們一起離開時,這個倔強的蒙古族女人卻說:「我不走,我要留下治沙。」她打算用梭梭這種頑強不屈的植物來改變這片土地的面貌。
  • 福州長樂:幹部捐助20頭牛 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陳依燦靠養牛走上致富路。  福州新聞網12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文/攝)在長樂區航城街道五竹山中,70歲的村民陳依燦依靠航城街道和村幹部捐助的20頭牛,逐步走上致富路。  陳依燦家位於航城街道五竹村蟛蜞自然村,距離山外大路7公裡,位置偏僻。多年前,陳依燦一家六口擠在一間破舊的石頭房內,靠種地為生,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戶。  山裡空氣清新,擁有大片天然草場。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資源,為發展養牛業創造了條件。為幫助陳依燦脫貧,2001年航城街道和村幹部共40多人,捐出一個月的工資,幫陳依燦買了20頭牛。
  • 圖文:娘子軍開農莊帶領村民致富
    說起舒謝灣,有一個名字總是繞不開,那就是梁湖農莊——這個管理層7成以上是女性的農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讓曾經落後、灰頭土臉的舒謝灣,變成了乾淨整潔、四季飄香的最美村灣。         過去 道路泥濘 隨處可見牛糞         2月3日,記者驅車前往舒謝灣。
  • 伊寧市養殖戶靠鴕鳥走上致富路
    這幾年,鴕鳥養殖在伊寧市部分鄉鎮開始發展起來,克伯克於孜鄉園藝村養殖戶尹秋成就通過養殖鴕鳥走上了致富路。  這幾天,尹秋成正在通過抖音直播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他養殖的鴕鳥。尹秋成是2010年開始在霍爾果斯養殖鴕鳥的,當時他花了數萬元從深圳買回6隻種鳥,經過近兩年的摸索和鴕鳥品種改良,慢慢開啟了鴕鳥養殖致富的夢想。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圖片來源:廣西文明網 1.致富不忘桑梓,回村當支書帶領村民致富 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鄉大地村處於湘桂兩省交界之地,是恭城最邊遠的行政村,全村1400多人口分散居住在30多平方公裡的大山上。由於交通不便,全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多年來村民的生活主要是靠砍伐木材、外出打工以及民政救助來維持。
  • 【專欄】《鄉賢助力鄉村振興》: 陳志仁:漁業創新「領頭雁」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陳志仁:漁業創新「領頭雁」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嵩口鎮滄龍村曾是一個靠天吃飯的捕魚村,在短短十多年時間裡,卻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魚村。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走上了一條科技養魚的致富路,實現了山區淡水漁業的迅速崛起。記者見到陳志仁時,他正在向一批來自龍巖的漁業養殖戶介紹合作社率先在全省引進的池塘循環流水生態養殖系統。從陳志仁返鄉創業到現在的十多年時間,他攻克魚類大規模養殖技術,引進新設備,帶領村民走上科技漁業致富路,滄龍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養魚村。
  • 偏遠山村靠「紅+綠」走上致富路
    12月1日,記者走進黃陂區蔡店街道姚家山風景區,一幢幢的古樸新居錯落有致,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每逢周末遊客絡繹不絕,村民農家樂熱火朝天,這個曾經四面環山的窮山溝如今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紅色旅遊村,村民致富路越走越穩。
  • 新寧這個昔日閉塞窮困的小山村,靠沃柑種植走上致富路
    駐村後,曾勁松帶著群眾穩就業、壯經濟、拔「窮根」,探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大興村總人口2822人,村民們平均文化素質不高,因技術匱乏、疾病等原因致貧佔比較高,2016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達194戶786人,貧困發生率達27.85%。「出去打工沒有人要,只能在家做點散工。」村裡的貧困戶鄧國華說道。面對村內的情況,準備帶著貧困戶走上致富路的曾勁松瞬間沒了信心。
  • 霍城:薰衣草產業帶動「光棍村」走上致富路
    全村薰衣草種植面積從2010年的幾十畝,發展到2020年的12000畝,佔全村總耕地面積的95%以上,走出了一條具有該村特色的鄉村振興路,使當初的「石頭灘」變成了「聚寶盆」,四宮村也先後榮獲全國「美麗鄉村」創建示範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自治區生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徹底改變了土地石頭多、耕種條件差,光棍多、群眾增收致富難的局面。
  • 邵立功:帶領村民種白朮,共同奔上致富路
    剛到小王營村,記者便看到種植戶邵立功蹲在田埂上,和另一名村民共同察看白朮的長勢,從他們臉上的笑容就能看出白朮長勢較好,今年又能喜獲豐收。邵立功流轉了村裡的50畝土地,用以栽種白朮,幾年下來,便蓋了兩層樓,買了小汽車。
  • 種植油樟樹,走上致富路 荒山變身「綠色銀行」
    正在帶領周邊村民幹活的領頭兒張成友介紹說。 據悉,華鎣市在華龍街道柏木山村、上壩橋村,雙河街道雙橋村,祿市鎮月亮坡村,陽和鎮響水巖等區域規劃種植1.3萬餘畝油樟,他們正在移植的這50萬株苗木,將運往這些地方進行栽種。 「大冬天的移栽樹苗,能成活嗎?」「我們移栽油樟,就是這個季節呢!」
  • 石門的生態逆襲:在綠水青山中走上全域旅遊的致富路
    「集體經濟+鄉村旅遊」的致富路陶文平是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一組鄉村旅遊發展的帶頭人之一。2014年,他和豐遠柏等幾個當地能人牽頭,成立了石門縣騰達土地專業合作社、石門縣錦溪農旅文化有限公司、陶家崗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豐遠柏是當時的理事長。
  • 借力十裡水果長廊 三水區南山鎮天橋村走上致富路
    從向遊客兜售水果到遊客主動到果園採摘,從髒亂差的人居環境到淨潔優的村容村貌……說起村裡這些年的變化,三水區南山鎮天橋村村民陳香水感受深切。近年來,隨著南山鎮不斷擦亮十裡水果長廊品牌,不少天橋村村民乘著東風,發展起水果採摘旅遊業務,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