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北京內城有一道叫做「西直門」的城門。它是京師內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道城門。
可你有所不知,這道氣派的城門並不是用來走人的,而是一條運水的要道。原來,明清時期皇城中所需要的飲用水都取自玉泉山,經長途跋涉從西直門運進皇城。
《清稗類鈔》:「若大內飲水,則專取之玉泉山也。
這就奇怪了,據統計,故宮內有72口井,可為何宮中沒人願意喝呢?非要捨近求遠從玉泉山運水來,且專闢出一道寬闊的城門走水車。答案其實很簡單——故宮的井水有"毒"。
原因一:主要用來防火:
從朱棣修建北京故宮,至今600年過去了。期間,在故宮內一共生活過24位皇帝,這些皇帝們沒有一位喝過故宮井中的水。倒也不是因為故宮內沒有水源,相反,據統計故宮七十多座大小宮殿內,有72口井。為什麼不喝呢?
其實宮中的井,有著更重要的作用——救火。
我們去看一下紫禁城的歷史,就會發現這簡直是一場火災的災難史,比如放煙花失手釀成火災,比如遭雷擊失火。由於城內古建大多為木質結構,所以相當容易著火,一旦發生火災,火勢就很難控制。例如:
1421年4月8日午時(陰曆、永樂19年),焚毀宮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1557年4月13日(陰曆,嘉靖36年),焚毀宮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等。1597年6月19日,歸極門(熙和門)起火,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因天火焚毀。
每一次失火,紫禁城都損失慘重。所以皇帝們開鑿了許多口井,主要作用就是救火用,他們還在每座宮殿旁配置大水缸,將井水灌入,用以在「危急關頭」自救。
當然,除了救火之外,井水還常用來洗衣,灌溉、和打掃庭院。但無論如何,它,就是不能喝。
原因二:常有人跳井:
有人說宮內的井水不能喝,是因為常有人跳井。
故宮最有名的那口井,就是頗負盛名的「珍妃井」。珍妃被慈禧推入井中之後,在井底泡了好幾年才被撈出。紫禁城的井,在建成後的5,6百年間,成為了宮中「尋短見」或者「被尋短見」的頻發場所。城內的權貴人士,想要讓人永遠「閉嘴」時,常乘著月黑風高,將人往井裡一丟,神不知,鬼不覺。所以這樣的井水,宮人認為太晦氣,是不願意飲用的。
但事實是如何呢?
原因三:防止有人下毒:
也有人說故宮的井水不能喝,是因為怕得傳染病。
故宮的72口井,地下水系全部相通。如果有一口井被別有用心的人汙染,那麼很快就會蔓延到整個地下水體系中。各種傳染病必將很快將整個紫禁城籠罩。所以皇宮內的「貴人」們都是不喝井水的。反觀玉泉山水,是流動的活水,安全性會高上許多。
真的是這樣嗎?
原因四:故宮水口感不好:
最後一個理由,也是西奇妹認為最靠譜的一個。
故宮的水,口感不好,皇帝嫌苦。相比之下,他們更愛喝玉泉山上清甜的泉水。
玉泉山是一座山,它位於頤和園西五六裡。這座六峰連綴、逶迤南北的玉泉山,是北京海澱區西山東麓的支脈。古人是這樣形容玉泉山的:
「土紋隱起,作蒼龍鱗,沙痕石隙,隨地皆泉。」
看這個說法,首先玉泉山是個風水寶地,其次此地到處是活泉水,且泉水質量很高。
事實上,古人早就發現了這個「農夫山泉有點甜」的秘密,自明代起,玉泉山的泉水便天下聞名,更有「玉泉垂虹」之說,它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相傳清乾隆帝常到此處觀景,為驗證此泉水質,令人汲取全國各大名泉的水樣,和玉峰塔玉泉水比較。稱量結果,濟南珍珠泉、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蘇州虎丘泉等,每鬥(銀制小鬥)質量都在一兩二釐以上,唯有玉泉水,每鬥質量僅為一兩,水輕質優,淳厚甘甜。乾隆於是賜封「天下第一泉」,並題字「玉泉趵突」。當然,後來他又去了濟南,嘗了嘗「趵突泉」,不過畢竟「趵突泉」太遠,他再喜歡也搬不回來。故北京能夠喝到的最優質泉水,非「玉泉水」莫屬了。
所以,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玉泉水不喝,非要喝故宮的井水呢?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給西奇妹,發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本文由西奇博物館原創發布。未經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