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件事:「衣食住行」,「民以食為天」。每個人都離不開美食,都喜歡吃美食,又苦惱於不會做,做不出好吃的味道。如何提升廚藝,有興趣學廚藝,想做專業廚師或者喜歡烹飪的朋友們,有沒有一些「廚藝大增小竅門」亦或是「廚師必學秘笈」呢?今天給大家整理了100個小竅門供大家參考。
1、帶著快樂的心情烹飪,享受美食製作過程,才能做出美味的美食,心情不好的時候千萬不要做美食。
怎樣用姜
俗說:「薑是老的辣」。烹調用姜不應選用新姜,老薑的味道更濃香。
2、薑絲入菜多作配料。
3、姜塊(片)入菜去腥解羶。
4、姜米入菜起香增鮮。
5、薑汁入菜色味雙佳。
怎樣用鹽
人們常將食鹽的鹹味稱為「百味之王」,「一鹽調百味」。鹽在烹調中的主要作用是調味和增強風味。
6、烹調前加鹽 即在原料加熱前加鹽,目的是使原料有一個基本鹹味,並有收縮。
7、烹調中加鹽,在菜餚快要成熟時加鹽,減少鹽對菜餚的滲透壓,保持菜餚嫩松,養分不流失。
8、烹調後加鹽,以炸為主烹製的菜餚即此類。炸好後撒上花椒鹽等調料。
怎樣用酒(料酒)
烹調中,一般要使用一些料酒,這是因為酒能解腥起香的緣故。要使酒起到解腥起香的作用,關鍵要讓酒得以發揮。
9、烹調中最合理的用酒時間,應該是在整個燒菜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
10、上漿掛糊時,也要用酒。但用酒不能多,否則就揮發不盡。
11、用酒要忌溢和忌多,廚師們在用酒時一般都做到「一要忌溢,二要忌多」。
12、有的菜餚要強調酒味,例如葡汁雞翅,這個菜把醇濃的葡萄酒香味作為菜餚最大的特點,既然這樣,酒在出鍋前放,減少揮發就變成合理了。
13、用酒來糟醉食品,往往不加熱,這樣酒味就更濃鬱了。
怎樣用酒(啤酒)
14、炒肉片或肉絲,用澱粉加啤酒調糊掛漿,炒出後格外鮮嫩,味尤佳。
15、烹製凍肉、排骨等菜餚,先用少量啤酒,醃漬10分鐘左右,清水衝洗後烹製,可除腥味和異味。
16、烹製含脂肪較多的肉類、魚類,加少許啤酒,有助脂肪溶解,產生脂化反應,使菜餚香而不膩。
17、清蒸雞時先將雞放入20~25%的啤酒中醃漬10~15分鐘,然後取出蒸熟。格外鮮滑可口。
18、清蒸腥味較大的魚類,用啤酒醃漬10~15分鐘,熟後不僅腥味大減,而且味道近似螃蟹。
19、涼拌菜時先把菜浸在啤酒中,加熱燒開即取出冷卻,加作料拌食,別有風味。
怎樣用味精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涼菜、做湯等都可使用。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20、對用高湯烹製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
21、酸性菜餚不宜使用味精,如:糖醋、醋熘、醋椒菜類等。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22、拌涼菜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涼菜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涼菜,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23、做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穀氨酸鈉,即脫水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24、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25、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 70 C~ 90 C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C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C時,即變質為焦穀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26、鹼性菜餚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鹼會化合成穀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怎樣用雞精
27、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 雞精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協調。
由於雞精和味精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食鹽,如果在炒菜和做湯時用了雞精,一定要嘗一嘗湯是否夠鹹了,那麼用鹽量要相應減少。
怎樣勾芡
勾芡的學術概念是:藉助澱粉在遇熱糊化的情況下,具有吸水、粘附及光滑潤潔的特點。在菜餚接近成熟時,將調好的粉汁淋入鍋內,使滷汁稠濃,增加滷汁對原料的附著力,從而使菜餚湯汁的粉性和濃度增加,改善菜餚的色澤和味道。
因此勾芡是烹調的基本功之一。勾芡多用於熘、滑、炒等烹調技法。這些烹調法的共同點是旺火速成,有這種方法烹調的菜餚,基本上不帶湯。但由於烹調時加入某些調料和原料本身出水,使菜餚中湯汁增多,通過勾芡,使汁液濃稠並附於原料表面,從而達到菜餚光澤、滑潤、柔嫩和鮮美的風味。
勾芡一般用兩種類型。一種是澱粉汁加調味品,俗稱「對汁」,多用於火力旺,速度快的熘、爆等方法烹調的菜餚。一種是單純的澱粉汁,又叫「溼澱粉」,多用於一般的炒菜。澆汁也是勾芡的一種,又稱為薄芡、琉璃芡,多用於煨、燒、扒及湯菜。根據烹調方法及菜餚特色,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芡汁用法:
1.包芡 一般用於爆炒方法烹調的菜餚。粉汁最稠,目的是使芡汁全包到原料上,如魚香肉絲、炒腰花等都是用包芡,吃完菜後,盤底基本不留滷汁。
2.糊交 一般用於熘、滑、燜、燴方法烹製的菜餚。粉汁比包芡稀,用處是把菜餚的湯汁變成糊狀,達到湯菜融合,口味滑柔,如:糖醋排骨等。
3.流芡 粉汁較稀,一般用於大型或整體的菜餚,其作用是增加菜餚的滋味和光澤。一般是在菜餚裝盤後,再將鍋中滷汁加熱勾芡,然後澆在菜餚上,一部分沾在菜上,一部分呈琉璃狀態,食後盤內可剩餘部分汁液。
4.奶湯芡 是芡汁中最稀的,又稱薄芡。一般用於燴燒的菜餚,如:麻辣豆腐、蝦仁鍋巴等。目的是使菜餚湯汁加濃一點而達到色美味鮮的要求。
要勾好芡,需掌握幾個關鍵問題:
28、掌握好勾芡時間,一般應在菜餚九成熟時進行,過早勾芡會使滷汁發焦,過遲勾芡易使菜受熱時間長,失去脆、嫩的口味;
29、勾芡的菜餚用油不能太多,否則滷汁不易粘在原料上,不能達到增鮮、美形的目的;
30、菜餚湯汁要適當,湯汁過多或過少,會造成芡汁的過稀或過稠,從而影響菜餚的質量;
31、用單純粉汁勾芡時,必須先將菜餚的口味,色澤調好,然後再淋入溼澱粉勾芡,才能保證菜餚的味美色豔。
32、澱粉吸溼性強,還有吸收異味的特點,因此應注意保管,應防潮、防黴、防異味。一般以室溫15C和溼度低於70%的條件下為宜。
進行勾芡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尤其是在需要整體包芡的菜餚當中,不要把水澱粉直接都淋進去,要一邊淋入水澱粉一邊推攪,最好可以分2到3次進行,這樣整體效果更好,不容易洩湯「還水」。勾芡所用的澱粉選擇玉米澱粉就可以了,實用性最廣泛,穩定也是不錯,而且又非常容易買的到。
33、亮油明芡
烹調中還有明油芡的要求,即在菜餚成熟時勾好芡以後,再淋入各種不同的調味油,使之溶合於芡內或附著於芡上。對菜餚起增香、提鮮、上色、發亮作用。使用時兩者要結合好,要根據菜餚的口味和色澤要求,淋入不同顏色的食用油,如:雞油(黃色)、辣椒油(紅色)、番茄油、香油、花椒油等。
淋油時要注意,一定要在芡熟後淋入,才能使芡亮油明。一次加油不能過多過急,否則會出現泌油現象。由於烹調方法不同,加油的方法也不同。一般熘、炒菜餚,多在成熟後邊顛勺邊淋入明油。幹燒菜,菜是在出勺後,將勺內餘汁調入油瀉開,澆淋於菜餚上面。明油加入芡汁後,攪動顛翻不可太快,避免油芡分離。
焯水的靈活使用
焯水是廚房裡最簡單、實用性也最高的手段之一。
34、蔬菜焯水:很多蔬菜在烹製之前都可以進行焯水處理,主要效果有3個。
①可以預熟蔬菜,對於西藍花、蘆筍之類蔬菜,簡單焯燙之後再烹炒事半功倍,顏色也可以更好的保留;
②可以更徹底的去除雜質和雜味,比如一些蔬菜乾製品泡發之後,可以通過焯水去掉晾曬或存儲過程產生的雜質雜味;
③焯水可以去除一些可能有害的或者影響口感和食用體驗的物質,比如菠菜焯水去除較多的草酸和鞣酸,香椿芽焯水去掉大部分的亞硝酸鹽等等。
35、肉類焯水:肉類焯水的目的就簡單一些,最主要的就是去除血水和腥羶味,以此來讓菜餚的賣相更好,滋味更純粹。在肉類焯水的時候不同於蔬菜,
①蔬菜多是建議水開之後再下鍋,而肉類為了去除血水異味的話,多數情況下還是冷水下鍋,在逐漸升溫的過程中肉塊緊縮,將內部游離的血水、組織液儘可能徹底的排出。
②蔬菜焯水之後最好可以過冷水降溫,這樣能及時終止蔬菜繼續變熟,保留更好的口感和顏色,但是肉類焯水之後就不建議再接觸冷水了,就算要衝洗也最好是用熱水進行,不然可能會讓一些肉類變得更韌更難嚼。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冷湯熱肉」小技巧,只要多吃多做,自己也就有數了。
做出「白湯」的3個關鍵
36、做出「白湯」的關鍵有三點:
①足夠的油脂,白湯的本質就是被沸水衝散的脂肪小顆粒,所以油脂一定要充足,以魚湯為例,煮湯之前將處理好的魚適當油煎可以事半功倍;
②添加開水,想要儘快得到白湯的效果,那麼油煎之後就只能加開水,避免油脂因為驟然降溫而凝聚不散;
③火力不能太小,翻滾的沸水衝擊油脂,才能將其衝散形成微小的油滴,所以要想快速得到白湯,稍微大點火讓湯汁翻滾起來吧。
37、炒青菜的時候往往要「快、狠、準」,尤其是一些比較易熟卻又富含水分的蔬菜,甚至也可以改切好之後提前鹽漬一下將部分水分「殺」出去。而對於沒那麼容易熟的蔬菜,比如西藍花這種,那麼最好可以提前焯水預熟,再炒的時候既能加快成熟避免花蕾燒焦,還能留住一部分嫩綠色澤。
38、對於葷素合炒的菜餚,建議肉類和蔬菜先分開炒,最後再合炒調味。或者是將食材中相對難熟的那個先下鍋,基本斷生之後再下另外一種,確保成熟度的一致性。食材不要一股腦的都丟進鍋裡,這麼做最後的炒菜結果往往會出現肉柴、菜爛、焦糊、半生不熟、拖泥帶水等幾種情況至少之一。
糖是美食催化劑
廚房裡,糖是萬能的食物「催化劑」。不管任何菜,出鍋前放一丟丟進去,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39、一道很辣的菜加一點糖一點醋就不怎麼辣了。
40、鹽放多了加點糖就不怎麼鹹了。
41、熬湯加點糖提鮮。
42、豆瓣醬是「肉伴侶」
對肉類的烹飪,豆瓣醬是神一樣的存在。特別是炒豬肉,不管是爆炒還是紅燒,一小勺郫縣豆瓣醬下去,肉馬上從冷色調轉為暖色調,就有了溫度;凌駕於醬香之上的肉香會被彰顯得更幽香,醬香也被襯託得更醇厚,味蕾瞬間打開,食慾瞬間點燃。
43、蠔油乃「菜伴侶」
對素菜的烹飪,蠔油是神一樣的存在。不僅完全可以替代鹽,而且有著鹽沒有的「鮮」味。各類涼拌,耗油提鮮保鮮增鮮,從來不會讓你失望。
44、刀工乃美食烹飪之「宗」
「刀工很重要,刀工與烹飪方式、時間、火候密切相關,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對於青椒肉片、宣威小炒這些家常菜,萬變不離其宗,肉切的肯定是越薄越好。薄到一定程度,嫩肉粉之類的就用不到了,因為下鍋瞬間就熟透了。立馬起鍋,那個味道,這是中國傳統菜「爆」的「靈魂」
反之,如果切很厚,肉還是紅色,油溫已下降,半天炒不熟。本來是爆炒,結果像水煮肉片,其實又不是。如果不放嫩肉粉,柴得不得了;如果放,成品黏糊糊的尷尬。
45、火乃美食烹飪之「靈魂」
一樣的食材和烹飪方式,食館的菜口感和家裡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外面的火源猛,遠遠比家裡的要旺。不信你讓美食作家王剛用電磁爐炒一個試試看。同樣的食材,在2000℃和500℃之間製作,完全是不同的味道。猛火、大火、文火…我們的祖先真的是非常非常的聰明,把對火的運用和控制發揮到了極致。廚藝的修煉,最終都是火候的控制。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金邊白菜」,花打四門,大開大合,邊焦裡嫩,水份全在。
46、土豬油乃「龍眼」。土豬油,廚房必備,一點點畫龍點睛,讓你廚藝大增。
47、土砂鍋乃「法寶」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原始的烹飪方式。對於土豬排骨、小雞燉蘑菇、砂鍋豆腐、佛跳牆……來說,土砂鍋是最好的選擇。
48、生鐵鍋乃「武器」
炒菜鍋在廚房的地位,應該是眾望所歸排第一位的。再高級的酒店大廚,都有幾口心愛的大鐵鍋,你見過哪個大廚炒菜用各式不粘鍋的呢?
其他炒菜小技巧
49、甜味菜加點鹽更甜(如南瓜)
50、煮餃子加鹽不粘鍋
51、橘子皮燉湯去腥
52、湯放鹹了,加幾片番茄可以增鮮,減鹽味
53、燉肉湯要燉熟的時候才加鹽,讓肉質更鮮美
54、醪糟發酵好的加白糖,可以停止發酵、降溫
55、炒豬肝加雞蛋、更嫩
56、豬小肚包糯米同燉,特別香
57、蛋炒飯先把涼米飯蒸熱後再炒不結塊一炒就散。
58、西紅柿天然提鮮,燉牛肉燉魚煮米線放兩個西紅柿湯鮮味美,
59、雞蛋可以放電熱壺裡煮,水開後捂5分鐘火候剛剛好。
60、煎雞蛋時烹一點點醋,小孩子喜歡。
61、小蝦比大蝦好吃還便宜,大蝦肉太柴,名不符實,還有,大龍蝦帝王蟹是真的不好吃,味道類似豬肥肉。
62、小魚也永遠比大魚鮮美,比如山東大鮁魚,一般都是送禮好看,自己吃就吃一斤多點一條的,鮮嫩。
63、螃蟹母的香公的鮮,公的一般沒有母的肥。
64、市場上養在水裡的活蝦都是養殖的,紅毛蝦是野生的,皮皮蝦不是蝦。
65、要相信高壓鍋燉出來的牛肉或者排骨不比鐵鍋燉的味道差,只是因為水加多了,高壓鍋燉菜少加水,剛剛沒過食材即可。
66、胡椒粉和花椒粉去腥解膩,可代替料酒。
67、不要相信網紅的萬能調料汁,不論什麼菜,調味料儘量別超過3種。
68、鮮魚清燉清蒸醬燜,凍魚油炸紅燒。
69、韭菜做餡時加點白糖不傷胃。
70、白菜包菜菜心軟的比硬的好吃。
71、煮玉米加點鹽會甜。
72、猛火適合爆炒,炒出來的食材更香更嫩,需要勾芡的菜品同樣猛火勾芡,只有這樣芡汁才不會起疙瘩,菜品也更亮麗。
73、文火適合煎炸,小火煎魚煎蛋,切不可急。
74、植物油炒肉菜,動物油炒素菜,油炸菜品建議用調和油。鹽宜少不宜多,味道淡了醬油湊。
75、鐵鍋炒菜時先第一遍熱油鍋,倒出後再放第二次油,然後放入點食用鹽,油冒煙後在放入食材,這樣不會粘鍋。
76、燉牛肉時加點茶葉,牛肉更易燉軟爛,且茶香撲鼻。
77、煎魚時,熱鍋塗抹薑汁,再放入食鹽和油,這樣煎出來的魚不會破皮。
78、燉湯鹹了不必再加水,可以切半個土豆放入湯中,土豆能吸附鹹味。
79、煮魚頭湯先把魚頭煎至兩面金黃後在放入開水,水要一次性加夠量,然後大火煮開,在加入食鹽調味,這樣魚頭湯顏色奶白,沒有腥味。
80、洋蔥提前放冰箱冰鎮,拿出來切的時候不會辣眼睛。
81、茄子少有的做法,茄子切塊或切條,放入食鹽醃製擠出水份後再煎,此時的茄子不易吸油,容易煮熟。
82、肉類焯水一定要冷水下鍋,這樣才能逼出血水和肉腥味。
83、煮肉菜不必每樣都放雞精味精,適當放點糖也能起到提鮮的作用。
84、煮五穀粥、豆類時,提前一個晚上放入冰箱速凍層,這樣煮出來的五穀粥更易開花、軟爛
85、苦瓜太苦可以切片後,放入小半勺食鹽醃製擠出苦瓜汁,這樣能減少苦瓜的苦味。
86、在家處理魚時一定要把魚身上的第三個部位處理乾淨,否則會很腥,第一個是魚鰓;第二是魚血;第三是魚肚內的黑膜。
87、蒸魚豉油的應用:製作清蒸的海鮮時候,蒸魚豉油最好不要加到食材的身上,而是倒到盤子的邊上,然後再潑熱油。這樣食用時蘸食料汁,可以品嘗出海鮮的原汁原味,而且也不會因為蒸魚豉油沾染了食材而品不出食材的本味來。
88、炒肉不幹不柴的方法:「橫切牛肉、豎切豬、斜切雞」,這是根據這幾種肉的肌肉纖維情況採用的下刀方法。切完的肉加點料酒和胡椒粉醃製一下,然後分次往裡面打點水,使肉吸水膨脹後再入鍋翻炒,這樣炒的肉不粘鍋還特別的鮮嫩。
89、涼拌菜加點糖有入口回甘的感覺,最後一步用熱油澆在料汁上會把料汁的香味激發出來,這樣特別入味。
90、調製易出水的素餡時,先淋上油拌勻能鎖住青菜的水分,同時又能保持餡料顏色漂亮。
91、做麵食發麵時加入點白糖能使麵團發酵的更好,糖和酵母的比例最好1:1左右,發酵好的麵團揉搓排氣的時候加入點食用油,能使蒸出來的饅頭,包子表皮有光澤,不幹硬。
92、燉羊肉放一條鯽魚同燉,湯又白又沒騷味.
93、燉牛肉加茶葉包可以減少時間、肉更香
94、菌菇類:蒸熟後再炒或者涼拌會更加鮮美。
95、油炸:肉類油炸都需要兩遍,第一遍炸熟,第二遍高溫復炸定型酥脆。
96、青菜焯水放點油鹽,能保持翠綠色。
97、豬肉,牛羊肉和洋蔥一起都好吃,韭菜,菌類,和海鮮類一起提鮮去腥,茄子,青菜,蝦等多放蒜好吃。
98、燉肉時加2個山楂最好,或者放陳皮,肉容易軟爛還有特別的香味。
99、炒牛肉,水煮牛肉,燙火鍋的牛肉,醃製時放點小蘇打,牛肉再也不會太老嚼不爛了。
100、燒鴨子,不用焯水,直接多放點油,油裡放點鹽和切小片的泡生薑,泡辣椒,花椒,放鴨子慢慢炒,能保持鴨子的鮮味。包幹水分,放點郫縣豆瓣醬再炒一下,顏色紅亮,再倒啤酒,小火慢燉,鴨子和嫩薑是絕配。
……
太多美食烹飪小技巧,盡在凡慕來美食烘焙,如果有一點您覺得有用,期待您的關注,點讚,評論,分享轉發,祝願各位朋友們永遠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