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打臉《史記》:原來司馬遷也會犯這麼大的錯誤?

2020-12-18 讀書廣記

在歷史上,有兩個歷史事件標誌著春秋時代進入了戰國時代。一個是韓趙魏三家分晉國,另一個田氏齊國取代姜氏齊國。這兩大政治變革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卿大夫篡奪了諸侯的封國。但由於史料殘缺的緣故,我們無法知曉這兩大歷史事件的具體始末。關于田氏代齊的記載主要見於《田敬仲完世家》。然而這篇「世家」的質量極差,有超過70%的內容都是錯亂的。

《田敬仲完世家》的錯誤率極高

《田世家》關於齊國的世系存在缺漏

《莊子·胠篋》說:「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然而,根據《田敬仲完世家》的世系記載:田成子是第一世,田襄子是第二世,田莊子是第三世,田太公是第四世,田桓公是第五世,齊威王是第六世,齊宣王是第七世,齊湣王是第八世,齊襄王是第九世,齊王建是第十世,尚缺兩世,與《莊子》的記載嚴重不符。

而據《竹書紀年》的說法,在田莊子的後面有一個田悼子,悼子之後才是田太公。田悼子的時代約為公元前411年至前409年,有關於他的記錄被《田敬仲完世家》給忽略了。對此,《史記索隱》說:

案:《紀年》『齊宣公(四)十五年,田莊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莊子後有悼子。蓋立年無幾,所以作系本及記史者不得錄也。

《竹書紀年》裡又分明寫道:「晉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因此,田齊世系中有一個田悼子乃是毫無疑問的事情,《史記》卻把這一代國君給漏掉了。

《竹書紀年》還說:「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後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所謂的「田侯午」就是齊威王的父親田桓公,《史記》說他是田太公的兒子,田太公代齊兩年之後便死去,田桓公繼位為君。然而,根據《竹書紀年》的說法,在田太公與田桓公之間還存在田侯剡田喜這對父子。田太公死後,由田侯剡繼位,他做了十年的國君,之後才被田桓公弒殺,田侯剡的兒子田喜也被一併殺死。耐人尋味的是田侯剡在位多年,不像田悼子那麼短暫,《史記》卻對他忽略不計,此殊為不可解。

正因為《史記》中缺了這兩代國君,所以田桓公、齊威王、齊宣王和齊湣王的年代都被提前了二十多年。齊威王被當作一個在秦孝公、魏惠王、燕文公之前的長輩國君,而齊國也被視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其實,齊威王的年代要比秦孝公和魏惠王略晚。魏惠王登基差不多二十年之後,齊威王才開始出現。戰國初期的第一霸主應是魏國,到了中期,齊威王通過桂陵、馬陵兩大戰役重創魏國之後,才取得了霸權;過了不久,秦國便崛起,成為第一強國。所以,齊國的強盛年代在魏、秦之間而不是之前。

《史記》中漏掉了田悼子與田侯剡

齊威王究竟是哪年才登基的?

《史記》說齊威王於周安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78年)始立,當時秦國的國君是秦獻公、魏國的國君是魏武侯,這年發生「三晉因齊喪來伐我靈丘」的歷史事件。《史記》認為田桓公死於此年,故而韓趙魏趁機討伐齊國,奪取了靈丘。然後,根據《齊太公世家》和《六國年表》的記載,這年死去的齊國國君其實是姜氏的齊康公,而非齊威王的父親田桓公。司馬遷誤把齊康公之死當作田桓公之死,故而將齊威王繼位的時間定在此時,這是錯誤的。

據《竹書紀年》記載,齊康公五年是前400年,這一年田桓公出生;齊康公二十二年為前383年,田太公死,田侯剡立。十年之後為前373年,田桓公弒殺田侯剡父子而代立,次年前372年才是田桓公的元年。也就是說,公元前378年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應是田侯剡,而非齊威王。

此外,《竹書紀年》又說:「梁惠王十二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後威王始見。」又說:「齊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所謂的齊幽公就是齊桓公,也即田桓公。這兩條資料可以證明田桓公在位十九年,第一年為初立,第二年為元年,十八年則卒。其中,他的「十八年」就是魏惠王的「十二年」,也就是說田桓公死在魏惠王十二年,齊威王也是這一年才登基的。魏惠王十二年按公元紀年為前358年,比《史記》所說的晚了20年。

《史記》裡田齊的世系缺了田悼子和田侯剡兩代,遺失了二十多年的歷史,所以對齊威王登基的時間才出現了20多年的誤差。

究竟是哪個「齊王」滅亡了燕國?

《史記》與《竹書紀年》存在二十多年的誤差,前者把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的年代都往前提了二十多年。所以,桂陵之戰發生在齊威王末期,而馬陵之戰發生在齊宣王初期;齊國滅亡燕國則發生在齊湣王時期。

關於這些事件的記載,《史記》是這樣寫的:

桂陵之戰時間:「(齊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圍邯鄲,趙求救於齊。」

馬陵之戰時間:「(齊宣王)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於南梁。宣王召田忌復故位。韓氏請救於齊。」

燕國子之之亂時間:「三年,國大亂,百姓恫恐。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將攻子之。諸將謂齊湣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

在司馬遷看來,公元前314年子之之亂發生時,齊國的國君是齊湣王。齊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消滅了這個國家。之後燕昭王復國,並於二十年後復仇於齊,命樂毅東下齊城七十二,逼迫齊湣王自盡,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

但是,如果按《竹書紀年》的排法,子之之亂發生時齊國的國君應是齊宣王而非齊湣王。究竟哪種說法可信呢?在兩種史料互相矛盾的情況下,這時我們就得求助於第三方了。

首先,《戰國策》與《竹書紀年》是一致的,《戰國策·燕一》裡說:「孟軻謂齊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可知討伐燕國的「齊王」應是齊宣王;其次,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孟子也留下了齊國滅亡燕國的重要信息,可以證明《史記》是錯誤的。

《孟子》證明《史記》的記載是錯誤的

孟子與魏惠王、齊宣王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曾見過這兩個國君,並且《孟子》一書中也有許多關於齊宣王的記載。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孟子記錄下了齊國消滅燕國的歷史,證明當時的「齊王」是齊宣王而非他的兒子齊湣王。

《孟子·梁惠王篇》裡記錄了許多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其中有幾處涉及到齊宣王伐燕之事。

首先,《孟子》裡寫道:「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由此可知,孟子所說的伐燕之事指的正是發生在公元前314年的子之之亂。

其次,《孟子》又記載:「齊人伐燕。或問孟子曰:『勸齊伐燕,有諸?』」可證明《戰國策》裡關於孟子勸齊宣王伐燕的記載是準確的,孟子確實勸齊王討伐燕國過。

第三,《孟子》裡說:「齊人伐燕,勝之。齊王問孟子曰:『或謂寡人勿取燕,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這裡的「齊王」正是本篇中屢次提到的齊宣王,他攻下了燕國,並且問孟子是直接吞併這個國家好呢,還是另立新君、然後撤軍離去為好。孟子勸齊王選擇後者,齊王不聽。

第四,《孟子》裡記載說:「燕人叛。齊王曰:『吾甚慚於孟子。』」說明後來燕人再次復國,齊宣王為此感到後悔,不好意思再見孟子。

因此,《孟子》完整記載了整個子之之亂的前後,描繪了齊王先是破滅燕國,之後因不聽孟子之勸,想吞併這個國家,結果導致燕人造反,重新復國的過程。《孟子》一書中所說的「齊王」皆是齊宣王,從無一處提到過齊湣王。可以跟《竹書紀年》、《戰國策》形成一條證據鏈,證明一度滅亡燕國的齊王應是齊宣王,而非《史記》裡的齊湣王。《史記》認為子之之亂的時候齊宣王早已過世十多年,這是因為它誤把齊威王的元年提前了二十多年的結果。

正因為《田敬仲完世家》把齊國世系寫成了十代而不是十二代,所以從一開始就出現了時間錯亂。導致這篇世家裡有超過70%的內容都是錯誤的,直到齊襄王時期時間才準確。

《孟子》、《竹書紀年》和《戰國策》配合在一起,證明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出現了一大錯誤,因此,我們讀史時應當保持謹慎,明白「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相關焦點

  • 司馬遷寫了一部題為《史記》的書,是以今斷古的錯誤
    一說到《史記》人們會認為是司馬遷所著的。司馬遷的《史記》這一說法也列入歷史教材。所以說司馬遷的《史記》也就成為認們認識中的固定常態。但從司馬遷的史書寫作淵源來看,司馬遷寫的題名為《史記》的書,是以今斷古的錯誤。這種錯誤主要表現為司馬遷所著史書題名上的錯誤。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司馬遷之前不少典籍,如《左傳》、《莊子》、《孟子》、《荀子》等都評價過孔子。《孟子》這麼讚美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莊子》否定孔子,說孔子之道是「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有褒有貶。褒獎時用明確的筆法,貶損時用隱晦的筆法,這種寫法跟司馬遷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係。
  • 司馬遷的《史記》,抹黑了秦始皇兩千年
    張魯一扮演的嬴駟,除了隱忍堅強、殺伐果斷、大格局大智慧之外,沒有一絲暴虐兇殘的一面。相反,我感覺皇始皇在當時常常示弱,在國家大義之下也儘量關照血脈宗親。難道是司馬遷故意在史記裡抵毀他?還是六國被滅後,失敗者的惡意中傷?歷史的真相永遠被掩埋在地下,考古發掘的意義,就是撥開雲霧見青天。而流傳下來的史籍典故,永遠是由勝利者來書寫,又有多少真實性?
  • 司馬遷與《史記》
    酷吏而外,諛儒亦為司馬遷所不齒。叔孫通和公孫弘是這方面的代表。如公孫弘習文吏法事,而又以儒術緣飾。每有朝會,他不肯面折庭爭,"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為人意忌,外寬內深,""雖詳與善,陰抱其禍。"(《平津侯主父列傳》)這樣一位阿世之人,武帝竟封相封侯。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有人會說,考古不也是嗎?不錯,但是考古是近現代才有的,而且大多是給史書提供了實物佐證,能夠給我們帶來最新鮮的歷史知識並不多。史書、古籍浩如星空,那麼其中最閃亮的星星莫過於《史記》了!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
  •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
    司馬遷與《史記》不得不說的故事魯迅曾贊《史記》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作為首開我國紀傳體文學先河的史書,絕對當得起如此評價,那麼寫成這部史詩巨作的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從《史記》的行文風格和評判傾向中,似乎也能尋到一些司馬遷的個人偏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司馬遷。司馬遷生於黃河龍門一個還算吃喝不愁的家庭裡,司馬遷的爺爺當初在相關政策下以粟米換取了爵位,從此他家便不用服徭役。從而司馬遷得以有充分的時間習字讀書,他爸爸也能有空教他,司馬遷幼年便顯示出了他的博聞強識,十歲就通習古文。
  • 關於《史記》:司馬遷首創《史記》的紀傳體例 流傳至今
    (錢大聽《廿二史考異》五《史記》五《為太史公書》)(楊)揮母,司馬遷女也。揮始讀外祖父《太史公記》,頗為《春秋》。(《漢書.楊揮傳》)後年來朝,(東平思王宇)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漢書·宜元六王傳》)論者,述之次也。五經之興,可謂作炙。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 2134個字,11 張圖片】《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這個替罪羔羊必須是一個對於太子犯法負有最大的管教義務的這麼一個人,商鞅思來想去最後找到兩個,人一個是公子虔一個是公孫賈。
  • 司馬遷的史記歷程
    談到史記,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人,也即今天的陝西韓城縣,出生於公元前145年。其父親也漢朝太史令司馬談,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司馬遷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搜集資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 司馬遷寫《史記》,不以成敗論英雄
    《史記》之所以成為《史記》,在根本上並不是因為它有本紀、世家這樣的名目,而是它體現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以人為本。它通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傳記,囊括了帝王將相、平民百姓、智者、商人乃至巫婆、神漢等各色人物,只要對當時的歷史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都會為他們立傳。
  • 《史記》背後,司馬遷的血淚故事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秉承家族精神,把修撰史書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一心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希望能夠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為後人流傳一部完美精緻的信史。所以《史記》的準備工作在早在司馬談生前就已經開始。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影響可謂巨大,他對兒子司馬遷寄予厚望,在臨終前將撰寫歷史的使命傳承給司馬遷。所以,司馬遷此生最重大的任務之一,就是完成這部中華民族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大作。
  • 司馬遷的紀傳體《史記》
    中國航空報訊: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家喻戶曉,他編纂這部史書的體例被稱為紀傳體。其實,早在司馬遷之前,先秦史學家門已在史書的編纂方法上嘗試了一些不同的體例。
  • 《史記》有何魅力,讓司馬遷忍辱負重用了18年的時間?
    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英雄能在屈辱中與命運抗爭,而著述《史記》的司馬遷,就是這樣一個可以彪炳史冊的大丈夫,大英雄!
  • 考古隊在秦朝宮殿上挖了5年,證明司馬遷的《史記》存在致命錯誤
    導讀:《阿房宮賦》是唐代大文學家杜牧的一篇賦體散文,因為被選入中學課本而家喻戶曉。在文章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說的就是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最後被楚人項羽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其中最早的記載同樣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在與項羽打仗對陣的過程中,為了製造聲勢,曾列舉了項羽的十項大罪,其中第四項是「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對於項羽盜挖秦始皇陵墓、燒毀鹹陽宮殿之事,由於出自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所以數千年來人們都深信不疑,並且很多史料中都有引用。
  • 範曾推薦「記者必讀書目」 從《史記》到《妙法蓮花經》
    唐宋學者一般在自己的床頭擺四本書「史漢莊騷」——《史記》、《前漢書》、《後漢書》、《莊子》、《離騷》、《楚辭》,中國的文字之美在《史記》是達到非常高的境界。《史記》你們要會讀。本記裡面我挑的《項羽本記》、《列傳》我選的比較多,孟子、莊子、荀子。還有春秋戰國時代的四公子。還有像蘇荀、張黎,當時的名將,中國的荊軻、樊噲。
  •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的那些異域民族,原來很多和我們一個老祖宗
    文||醉長安通讀《史記》,我們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司馬遷將一些周邊民族的歷史也寫進了中國史。在《史記》中,有《匈奴列傳》《大宛列傳》,有《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雖然後來南越、東越、西南夷都納入了中國,但是匈奴在司馬遷時代,則是作為一個獨立於漢朝的政權存在的。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反倒是那些沒有稱王的諸侯國,卻得到司馬遷的偏愛,為其單獨立傳。那麼,《史記》對中山國隻字不提,是否與司馬遷個人主觀意願有關係?
  • 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
    為紀念司馬遷誕辰2165年,由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韓城市委宣傳部、陝西司馬遷《史記》博物館聯合主辦,陝西文化產業(韓城)投資有限公司協辦的「《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11月28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省韓城市舉行。
  • 為什麼說:司馬遷《史記》,是幸運「產物」?4大原因,解讀始末
    一部《史記》,開中國紀傳體通史先河,是司馬遷集畢生精力,花費14年時間完成的一部皇皇巨著。《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對後世史學研究和文學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 《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 司馬遷留下的《史記》,到底是要表達什麼?
    而且每一本史料的性格和感情都和作者有著緊密的聯繫,作為史書之中最著名的一本,《史記》又和司馬遷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又或者說司馬遷到底想要通過《史記》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司馬遷如果只是純粹地將司馬遷的《史記》看作一本缺少感情史書,這就白費司馬遷的苦心了。司馬遷的核心思想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