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鳥和蜀國國主杜宇的關係,為何杜鵑又叫子規

2020-12-24 駭氏傳奇

杜鵑花的名垂千古,除了因為它本身的美麗以外,還和它的一個同名的朋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就叫杜鵑鳥,也叫布穀鳥,或者是子規。

和杜鵑花不同的是,我從來都沒有見過杜鵑鳥。聽說,那是一種害羞的鳥兒,常常棲息在樹木茂密的地方,只見其聲而不見其形。

據說,杜鵑花盛開的時候,恰值杜鵑鳥啼叫之時,古人因此而留下許多詩句,還有很多關於杜鵑的優美、動人的傳說流傳千古。所以,在民間傳說中,杜鵑鳥和杜鵑花往往是捆綁銷售的。

它們共同擁有著一個傳說。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富庶的國家,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人人豐衣足食,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正所謂飽暖思淫慾,美好的生活讓他們開始變得醉生夢死,縱情享樂,甚至忘記了播種的時間。

蜀國的君主是一個名叫杜宇的人,他勤勉而負責,是個含蓼問疾的高世之主。他很愛他的百姓們,看到百姓們荒廢了田地,心中十分擔憂,都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可是,這位名叫杜宇的君主,卻放下了自己的架子,親自來到百姓中間,勸說大家珍惜春光,趕快播種。

可是,年復一年地,老百姓竟然養成了習慣,杜宇不來就不耕種了。杜宇連年操勞,積勞成疾,最後與世長辭。但他依然心裡擔憂著他那些不爭氣的百姓們,於是,一縷魂靈不散,化成了一隻美麗的小鳥,每到春天需要播種的時候,就到處飛來飛去,發出聲聲啼叫,啼叫的聲音,仿佛是在提醒百姓:「布穀,布穀」。

它就這樣一直飛著,一直叫著,把春天的信息,從高山傳遞到原野、從森林傳遞到田野,一直到嘴裡吐出了鮮血。它的鮮血滴落在地上,化成了漫山遍野紅色的鮮花。

老百姓終於頓悟了,他們管那花叫杜鵑花,管那鳥叫杜鵑鳥。

這個故事,我本來是一直都知道的,可是,我一直以來所詫異的,只是為什麼中國人給事物取名字,總是搞得那麼複雜呢,要不就給同一種東西取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杜鵑鳥、子規鳥、布穀鳥」,其實指的是同一種小鳥;要不就給兩種不同的東西取同一個名字,就好像明明一種是花、一種是鳥,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東西,卻偏偏叫同一個名字「杜鵑」。

然而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唐代吳融的一首名叫《子規》的七言律詩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詩中有這樣的句子,雲道:「舉國繁華委逝川,羽毛飄蕩一年年。他山叫處花成血,舊苑春來草似煙。」

我可以想見:乍暖還寒的時候,雨瀟瀟,風悽悽,一隻小鳥,在本應該萬物復甦的春天,發出了悽慘的嘶叫。月落星稀,樹影婆娑,它昂著倔強的小腦袋,對著月夜,悲慘地長鳴,它是在用自己的喉舌,呼喚著黎明的降臨,召喚著春光的降臨。

它從晴天唱到雨天,從天明唱到夜晚,它用一聲接著一聲的哀怨而又執著的叫聲,訴說著心中的傷痛。

沒有人聽到它的哀嚎,但是,它卻不是孤獨無助的,相伴它的,是它腳下那含苞待放的花兒,它們在等待,等待一個怒放的集結號。那小鳥的叫聲,在它們看來,就是讓它們盛開的命令。

於是,哪怕風依然很冷,哪怕雨仍舊悽然,但是,漫山遍野的花兒,在一夜之間盛開了。

那種花兒,就叫杜鵑花;那隻鳥兒,就叫杜鵑鳥。於是,一種花兒和一種鳥兒那穿越千年的友情,就這樣締結起來了。

杜鵑鳥是永遠都不知道疲倦的,哪怕嘴角已經滲出了鮮血,它還是要不停滴歌唱,不停地悲啼,他訴說著心中的苦悶和傷痛,期待著,能有那麼一個知音能夠聽懂它心中的苦悶。

於是,杜鵑花聽懂了,它們用滿山的紅豔,滿山的鮮血般紅豔的鮮花,來回答它的朋友。於是,一個動物和植物間如高山流水般動人的神話,就這樣誕生了。

漸漸地,所有麻木不仁的人類,也都被它們感動了。

人類,這萬物的靈長,居然被一朵花和一隻鳥感動了。一絲感傷、一種感動,從人類的心頭慢慢升起,船頭持篙的弄潮兒流淚了,深閨幽居的怨婦們流淚了,客旅行路的遊子們流淚了,種種關於相思、鄉愁和鄉戀的往事,一時間,全部湧上了他們的心頭。於是一時間,徵人皆望鄉,相思的人都黯然銷魂,傷心欲泣。

此時此刻,人們耳畔聽到的那杜鵑鳥的叫聲,仿佛是:「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讓人頓感惆悵、憂傷。

不知道為什麼,關於杜鵑的故事,總是那麼讓人感傷,讓人不覺慟哭。

在某一個傳說中,杜鵑花是屬於九嶷山的,《史記·五帝本紀》云:「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不知從那篇文章中看到的,據說,舜未死前,九嶷山都是紅杜鵑,在舜倒地的一瞬間,成了白杜鵑,仿佛是在為舜致哀。

我可以想見,那一山花兒都是有靈性的,它們因為一位偉人的離世而感到悲哀,所以齊齊地變了顏色,它們隨風搖擺,搖曳著祭祀的綢。於是,在它們的帶動下,群山也仿佛在隨之搖曳。

不是一朵,也不是一叢,而是漫山遍野,此時的杜鵑花,因為染上了歷史的回味和歲月的滄桑,而變得凝重、深沉。

然而,褪下歷史和文化華麗禮服的杜鵑花,卻平凡得像是鄰家的小妹一樣,它可以在你身邊的任何一個角落綻放異彩。

相關焦點

  • 寫杜鵑鳥十首詩詞,詩人為何如此鍾愛這子規
    寫杜鵑鳥十首詩詞,詩人為何如此鍾愛這子規杜鵑鳥又叫布穀鳥或子規。李煜《臨江仙》中「子規啼月小樓西。」李賀《老夫採玉歌》中「杜鵑口血老夫淚。」等等,舉不勝舉。詩人們為何如此傾情杜鵑鳥?有了典故,子規的啼聲就飽含詩意了,再加上杜鵑的叫聲像「不如歸去」,那就更有故事了。於是,詩人們就紛紛挖掘子規聲的豐富內涵,將其寫入詩中,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以下所選寫杜鵑鳥十首詩詞,是忍痛割愛後進行篩選的結果。
  • 十首描寫杜鵑鳥的古詩詞,沒讀過子規悲啼,就不懂唐詩宋詞
    到了春末夏初,有一種鳥兒卻晝夜不停地鳴叫,它就是杜鵑鳥。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斑點,腹部有橫紋,是一種可愛、有靈性和富有神奇傳說的益鳥。詩人們也喜歡這種鳥,估計它能給詩人們帶來無限的遐想,又能寄託文人們許多情思。唐代詞人溫庭筠就寫過「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文中就表達了思念遠人不歸的情感。
  • 在詩詞中,杜鵑、子規、布穀,指的是一種鳥嗎,營造怎樣的意象
    我們可以看到,這只在詩詞叢中飛來飛去的靈秀的小鳥杜鵑,在唐詩宋詞中的上鏡率,還真是頗高的,其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古典詩詞中的杜鵑鳥,還遠遠不只是這些呢,甚至,在有些詩句中,沒有使用「杜鵑」,而是使用了杜鵑鳥的其他名字,還有什麼鳥兒,比杜鵑鳥擁有更多的名字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 望帝春心託杜鵑,詩與杜鵑
    杜鵑鳥的別名,又名蜀魄、蜀魂、蜀鳥、催歸、杜宇、子規、子娟等。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 杜鵑花文化,以及杜鵑花和杜鵑鳥的優美離奇故事
    同時杜鵑花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其中我國的江西、安徽、貴州則以付款花為省花,而以杜鵑花為市花的城市多達七十八個。在中國,有關杜鵑花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而杜鵑花的栽培歷史,則至少有一千多年。 在唐朝時,則出現了供人觀賞的杜鵑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不僅對杜鵑花情有獨鍾,而且還寫下了不少讚美杜鵑花的詩歌,同時他還親自移植栽培杜鵑花。
  • 杜鵑滴血花正紅
    夏曉山距邵陽市區不遠處,有十重大界野生的萬畝杜鵑花海。今年4月下旬,我終於如願以償,遊覽了美麗的十重大界界碑處杜鵑花海。杜鵑花海是十重大界最寶貴的資源,天然杜鵑花在海拔800米以上區域,綿延近十公裡,有萬餘畝,規模宏大。
  • 杜鵑花開奼紫嫣紅,布穀布穀
    關於杜鵑花和杜鵑鳥,還有一個傳說故事!相傳遠古時蜀國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禪位後隱居修道,死了以後化為子規鳥,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穀!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快快布穀,快快布穀」,那你布穀了嗎!
  • 杜鵑花開映山紅
    有一種花,熱戀的情人能在她那裡找到愛的源頭,迷茫的人能在她那裡找到一份實實在在的生活而知返,文人墨客能在她那裡得到靈感的啟迪,那就是美麗的杜鵑花。有關杜鵑花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書中稱之為「羊躑躅」,實際上就是開黃花的杜鵑花。杜鵑,又叫映山紅、滿山紅、紅躑躅等,在大興安嶺稱之為「興安杜鵑」。古時,人們稱杜鵑為「夫妻鳥」;因漫山遍野的開,把整座山都給映紅了,於是又習慣的稱之為「映山紅」。
  • 民間故事:杜鵑鳥的醒悟
    文/古往今來杜鵑鳥也稱布穀鳥、子規,由於沒有自己的巢穴,也不築巢和孵卵,這種習性,人們認為是一種「懶」的行為,與農以勤為善恰恰相反,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死後醒悟,化成了一隻小鳥,整天悲鳴:「快快插顆,麥該割囉,不要學我,沒錢做屋」,就這樣起早貪黑,周而復始地叫著,直到滿嘴出血、嗓子啞了。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杜娟鳥的醒悟。筆者小詩一首《杜鵑鳥的醒悟》與君分享,歡迎參與討論。
  • 杜鵑鳥的叫聲 杜鵑叫起來是布穀布穀的
    杜鵑鳥我想大家肯定不陌生,在我們生活中,它們喜歡吃害蟲 然而對於飼養杜鵑的人來說肯定很喜歡聽他的叫,布穀布穀的很動聽,所以我們也叫它布穀鳥。下面就由愛寵網的小編帶你好好了解下杜鵑鳥,對於喜歡杜鵑鳥的人可以進來看下哦。
  • 楊花落盡子規啼中的子規指的是什麼鳥螞蟻莊園?杜鵑還是鷓鴣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子規」指的是什麼?這是螞蟻莊園11月5號今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編會為大家詳細介紹11月5日今天螞蟻莊園課堂小雞飼料答案。  今天的問題是: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子規」指的是什麼?  杜鵑  鷓鴣  答案:杜鵑  答案解析:出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灣,盤點與杜鵑花有關的詩詞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灣,多美麗,像村家的小姑娘,這是讚美杜鵑花的歌兒,杜鵑花是我國十大名著花,深受人們的喜愛。杜鵑花盛開之時,恰值杜鵑鳥啼之時,古人留下許多詩句和優美、動人的傳說,並有以花為節的習俗。被很多省市定位省花、市花,可見杜鵑花的魅力不凡。
  • 今日那杜鵑別樣紅
    杜鵑花,有的小夥伴可能不太清楚這個學名,其實它還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叫映山紅,這個名字小夥伴們應該耳熟能詳了吧,還有的地方叫它山石榴,是一種常綠或平常綠灌木。關於杜鵑花,有一個悽美而離奇的傳說。相傳遠古時蜀國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禪位後隱居修道,死了以後化為子規鳥(有名子鵑),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布穀!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鮮血灑在得上,染紅了滿山的杜鵑花。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是由於千千萬萬烈士的鮮血染成的。它記載了那段悲壯的抗戰。 杜鵑花,它已經融入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它成為了歷史的點綴品。
  • 三月花事憶杜鵑:李白宣城杜鵑花,三春三月憶三巴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唐朝李白《宣城見杜鵑花》杜鵑花是一種山花,也就是說它長得最好的地方,並不在江南平原,而是在海拔500~2500米左右的山地。在商朝時的巴蜀有一個王叫杜宇,號望帝。那個時候的巴蜀經常的爆發山洪水災,這個古代的巴蜀皇帝宅心仁厚,因為臣子治水有功,他主動將自己的王位,讓給了臣子,隱居在巴蜀的山中。但是他的國家並非江山永固,後來蜀國被滅。待在山中的望帝,日日望著北方故國,終日啼哭悔恨,靈魂化作了一隻杜鵑鳥,總是站在北枝上喊,我該回蜀國啊,不如歸去。
  • 杜鵑花花語與傳說繁榮吉祥
    五彩繽紛的滿山紅,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得十分幸福。可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他們一天到晚,醉生夢死,嫖賭逍遙,縱情享樂,有時連播種的時間都忘記了。
  • 杜鵑爛漫時 紅映井岡山
    那八角樓的燈光、那黃洋界的炮火、那朱德記的扁擔、那筆架山的杜鵑,無不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如信仰伊斯蘭教者必去麥加,信仰藏傳佛教者必心向布達拉,井岡山自然也是每一名布爾什維克心中景仰的聖山,覓源之地、尋根之旅。在歷經千百次等待後,終於如願踏上這片神聖的土地,去一圓平生的夙願。在井岡山,紅色是永恆不變的主題色。
  • 「又聞子規啼夜月」—李白《蜀道難》中的「子規」還有這樣的傳說
    這裡提到的蠶叢和魚鳧,原是古代蜀國兩個國王的名字。遠古時代的蜀國,第一個稱王的是蠶叢,他曾經教人民養蠶,「蜀」字在甲骨文中畫的就是一條蠶。蠶叢以後的一個王叫柏灌,柏灌以後的一個王是魚鳧。這三代國王都活了幾百歲,神化不死。魚鳧晚年外出打獵,忽然得道成仙,飛上了天空。
  • 「花中西施」杜鵑花 台州叫它「柴爿花」
    清明不只是借酒澆愁的日子,在本期道地裡,有漫山的杜鵑花裝點這個節氣,有80後用青春的筆觸緬懷逝去的親人,甚至還能聊聊白素貞和許仙相逢在清明節的傳奇愛情。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美的節令。踏青時,有沾衣欲溼的杏花雨,有吹面不寒的楊柳風,還有那燦爛如錦的杜鵑花。杜鵑花又名映山紅、馬櫻花、山石榴、山枇杷等。其花或白或紅,或黃或紫,疊錦堆秀,豔美繽紛。
  • 杜鵑花又叫映山紅,是南方常見花卉,四川流傳一個關於杜鵑的傳說
    杜鵑花又叫映山紅、山石榴,在南方地方較為常見。在四川,流傳著一個與杜鵑有關的傳說: 相傳商朝時代,現在的四川地區叫「蜀國」,蜀國的國王叫「杜宇」。杜宇是一位深得人民愛戴的首領,他不僅交會了四川的先民們怎樣種植農作物,還帶領大家治理洪水。
  • 杜鵑哩咯花開紅豔豔
    作為生活在吉安(井岡山)這塊紅色土地的人,杜鵑不僅隨處可見,更是深刻在大多數吉安人的心中,成為遊走他鄉的吉安人的記憶和鄉愁。高大的灌木映山紅杜鵑:又名映山紅、山石榴,落葉灌木,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江西人更喜歡叫它映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