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城鎮
這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當然就是它光芒萬丈鞋業發展史
但除了這樣的輝煌
吉隆也和每一個小鎮一樣
有著許多風花雪月的故事
而歷史悠久的平政村
便是這些故事中的一個重要背景
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去看看
吉隆平政村的面貌
感受與潮流都市不一樣的古村之美
平政村地勢平坦,地域呈正方塊狀,因此古人稱之為「平正」。後人認為這裡有出文人之氣,遂在正字旁加「文」字,稱作「平政」。「平政」一名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元代。據記載,在元代,這裡設立了平政站,明清時期設立平政驛,其中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還設郵遞鋪。
平政村地處惠州地區與潮汕地區接壤的咽喉地段,是嶺南古代交通地圖上一個不可或缺的地標,是廣潮官道上的要塞。據乾隆 《歸善縣誌》記載,驛道沿平山、碧山、白雲經仙水塘到北合橋下通平政到伯公坳往海豐。
在村裡,有一座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5年)的四角樓。四角樓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四個樓角處設置了二層碉樓,外向設置射擊孔。四角樓主體建築由門廳、中廳、上廳等組成,各建築之間用麻石鋪砌的天井相隔。四角樓顯得典雅大氣、雄偉堅固,至今保存完好。據傳,四角樓為賴氏平政開基的第六世蘭芳、桂芳兄弟歷時5年建成,成為當地賴氏的祖屋,世代居住。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四角樓內居住人數達200多人。
平政村四角樓
據了解,在抗日戰爭中期,進佔海豐的日軍途經平政,遭到當地土豪開槍抵抗,惱羞成怒的日軍對平政圩進行了報復,四角樓屋局部遭到日軍的焚燒(後修復)。
平政村四角樓
在神廟旁邊有一道小門,從外面往裡看去,就能看到一排過去的具有一定年代的瓦屋。這樣的瓦屋如今多數已無人居住,少數幾間租給了外來務工的人,他們一般都攜家帶口,在這裡定居生活。
房子幾乎完全破爛了,不過旁邊還有人居住,還在門前放個「小鐵鍋」,用來接收衛星電視的信號。
和破舊的瓦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端新建成的樓房,更有別墅小樓矗立其中。村裡的老人說,如今平政村裡常住人口以外地人居多。許多本村人都去鎮上開鞋店,其中一部分人,發家致富後選擇在鎮上擇地而居,另一小部分則會回到平政村,在這裡建起屬於自己的樓房。
南大門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時光在石壁上留下斑駁的痕跡,牆上和梁上貼著的對聯字體清峻樸茂,祈求著合境平安。在大門旁邊開著小店的李阿姨說,這道門至少也有200年歷史了,見證了很多平政村的興衰榮辱,大家對它的印象也特別地深刻。
進到裡邊,最先看到的是掛在牆上喜慶的大紅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掛,這裡都是幸福的人家。中間的大路能直通神廟的大門。兩邊的房屋四平八穩地排列著,據說這樣是為了讓靈氣來去得更加通暢,對整個平政村的風水都有非常好的加持。
房子是典型的江南樓房。又高又彎的屋簷便於排水,下再大的雨也不怕屋頂會積水。雨季來這裡,坐在老屋裡傾聽雨水敲擊瓦片的聲音,也會讓人不自覺地陶醉。
也許這裡很多地方已經沒人居住,成了記憶中的老屋了。但人們對這裡的感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降溫,逢年過節,親屬們約定成俗,一起回到這裡熱熱鬧鬧地放鞭炮、祭神明。
門前的一口水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平政人。他們喝著這口井水長大,多年後打拼成才回到家鄉,掛起紅紅的燈籠,修葺諸神的神廟,讓家鄉也一併紅紅火火。後代子孫也得以福蔭,日益繁衍壯大!
小編在南大門前面還看得這樣一個大鐵棚。第一次見到它棚頂的小彩旗和兩邊的紅燈籠時,我們就猜到它應該是在佛老爺生日祭神時打礁做戲用的。除了打礁時用來做戲棚外,平時它還是平政村村民的菜市場,來這裡買菜,即使是下雨了也不怕被淋溼,而且地面潔淨平整,衛生非常好。
每個小鎮都有許多讓人喜怒哀樂的故事
而在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村莊裡
平政村的故事不應該被忘記
而它充滿古韻的樓房和濃淡適宜的美景也讓人怡然陶醉
無法抹去的記憶
希望平政村能被更多人熟識
讓更多人知道
在我們惠東的吉隆,仍有一個被時光和歷史雕刻得精緻優美之地
這裡還有更多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風景等著大家來挖掘
如果有興趣
可以趁著假期來這裡遊歷一番,給自己的假期增添一道帶著古色古香的經歷
·END·
編輯丨碧血劍
攝影丨碧血劍
部分內容參考惠州日報
由惠東西枝江畔出品,轉載需註明出處
增光圩市,被遺忘了嗎?
新庵,這個有許多故事的地方,如今成了這模樣
寶口這裡,可能是惠東最山的地方!
有多少人來過這裡?寶口鎮原來長這樣
梁化沒人講「學佬」?這個叫「雷公嶺」的地方有!
梁化這條村好多人因為這種水果富起來了!
惠東這地方有座山像馬,所以叫馬山...
惠東有個「寶馬鎮」?
有多少人吃過這碗譚公湯粉?
惠東這個「坑」的番薯粉絲人人愛!
來稔山玩就對了,妥妥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