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吉隆藏了一個這樣的古村

2021-02-20 西子惠東

吉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城鎮

這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

當然就是它光芒萬丈鞋業發展史

但除了這樣的輝煌

吉隆也和每一個小鎮一樣

有著許多風花雪月的故事

而歷史悠久的平政村

便是這些故事中的一個重要背景

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去看看

吉隆平政村的面貌

感受與潮流都市不一樣的古村之美

  

平政村地勢平坦,地域呈正方塊狀,因此古人稱之為「平正」。後人認為這裡有出文人之氣,遂在正字旁加「文」字,稱作「平政」。「平政」一名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元代。據記載,在元代,這裡設立了平政站,明清時期設立平政驛,其中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還設郵遞鋪。

  平政村地處惠州地區與潮汕地區接壤的咽喉地段,是嶺南古代交通地圖上一個不可或缺的地標,是廣潮官道上的要塞。據乾隆 《歸善縣誌》記載,驛道沿平山、碧山、白雲經仙水塘到北合橋下通平政到伯公坳往海豐。

  

  在村裡,有一座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5年)的四角樓。四角樓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四個樓角處設置了二層碉樓,外向設置射擊孔。四角樓主體建築由門廳、中廳、上廳等組成,各建築之間用麻石鋪砌的天井相隔。四角樓顯得典雅大氣、雄偉堅固,至今保存完好。據傳,四角樓為賴氏平政開基的第六世蘭芳、桂芳兄弟歷時5年建成,成為當地賴氏的祖屋,世代居住。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四角樓內居住人數達200多人。

平政村四角樓

  據了解,在抗日戰爭中期,進佔海豐的日軍途經平政,遭到當地土豪開槍抵抗,惱羞成怒的日軍對平政圩進行了報復,四角樓屋局部遭到日軍的焚燒(後修復)。

平政村四角樓

在神廟旁邊有一道小門,從外面往裡看去,就能看到一排過去的具有一定年代的瓦屋。這樣的瓦屋如今多數已無人居住,少數幾間租給了外來務工的人,他們一般都攜家帶口,在這裡定居生活。

房子幾乎完全破爛了,不過旁邊還有人居住,還在門前放個「小鐵鍋」,用來接收衛星電視的信號。

和破舊的瓦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端新建成的樓房,更有別墅小樓矗立其中。村裡的老人說,如今平政村裡常住人口以外地人居多。許多本村人都去鎮上開鞋店,其中一部分人,發家致富後選擇在鎮上擇地而居,另一小部分則會回到平政村,在這裡建起屬於自己的樓房。

南大門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時光在石壁上留下斑駁的痕跡,牆上和梁上貼著的對聯字體清峻樸茂,祈求著合境平安。在大門旁邊開著小店的李阿姨說,這道門至少也有200年歷史了,見證了很多平政村的興衰榮辱,大家對它的印象也特別地深刻。

進到裡邊,最先看到的是掛在牆上喜慶的大紅燈籠。大紅燈籠高高掛,這裡都是幸福的人家。中間的大路能直通神廟的大門。兩邊的房屋四平八穩地排列著,據說這樣是為了讓靈氣來去得更加通暢,對整個平政村的風水都有非常好的加持。

房子是典型的江南樓房。又高又彎的屋簷便於排水,下再大的雨也不怕屋頂會積水。雨季來這裡,坐在老屋裡傾聽雨水敲擊瓦片的聲音,也會讓人不自覺地陶醉。

也許這裡很多地方已經沒人居住,成了記憶中的老屋了。但人們對這裡的感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降溫,逢年過節,親屬們約定成,一起回到這裡熱熱鬧鬧地放鞭炮、祭神明。

門前的一口水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平政人。他們喝著這口井水長大,多年後打拼成才回到家鄉,掛起紅紅的燈籠,修葺諸神的神廟,讓家鄉也一併紅紅火火。後代子孫也得以福蔭,日益繁衍壯大!

小編在南大門前面還看得這樣一個大鐵棚。第一次見到它棚頂的小彩旗和兩邊的紅燈籠時,我們就猜到它應該是在佛老爺生日祭神時打礁做戲用的。除了打礁時用來做戲棚外,平時它還是平政村村民的菜市場,來這裡買菜,即使是下雨了也不怕被淋溼,而且地面潔淨平整,衛生非常好。

每個小鎮都有許多讓人喜怒哀樂的故事

而在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村莊裡

平政村的故事不應該被忘記

而它充滿古韻的樓房和濃淡適宜的美景也讓人怡然陶醉

無法抹去的記憶

希望平政村能被更多人熟識

讓更多人知道

在我們惠東的吉隆,仍有一個被時光和歷史雕刻得精緻優美之地

這裡還有更多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風景等著大家來挖掘

如果有興趣

可以趁著假期來這裡遊歷一番,給自己的假期增添一道帶著古色古香的經歷

·END·


編輯丨碧血劍

攝影丨碧血劍

部分內容參考惠州日報

由惠東西枝江畔出品,轉載需註明出處

增光圩市,被遺忘了嗎?

新庵,這個有許多故事的地方,如今成了這模樣

寶口這裡,可能是惠東最山的地方!

有多少人來過這裡?寶口鎮原來長這樣

梁化沒人講「學佬」?這個叫「雷公嶺」的地方有!

梁化這條村好多人因為這種水果富起來了!

惠東這地方有座山像馬,所以叫馬山...

惠東有個「寶馬鎮」?

有多少人吃過這碗譚公湯粉?

惠東這個「坑」的番薯粉絲人人愛!

來稔山玩就對了,妥妥沒毛病

相關焦點

  • 回望吉隆 滄桑巨變
    在這裡十年的工作中,得到藏漢族幹部群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並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離別吉隆30年了,卻一直牽掛著吉隆的一切,那裡的山山水水都令我魂牽夢繞。今天,我重回吉隆,沿途見到在吉隆工作過的老朋友——日喀則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書記董昆紅、原吉隆縣副縣長格桑、原定結縣人大副主任普布次仁和原吉隆縣副縣長拉巴等同志,向我介紹了吉隆跨越式大發展的情況。
  • 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吉隆,竟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和荒蕪的古戰場
    縣城海拔約4200米,是個相對偏僻荒涼的地方,一般旅行社開闢的旅遊路線中還沒有吉隆,當地也很難見到自助遊的外來遊客。其實吉隆的旅遊資源非常的豐富,作為西藏同緯度地帶自然條件比較獨特的地區之一,這裡不僅有著結構複雜的自然生態環境,還具有眾多的人文景點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只是到目前為止仍然藏在深閨人未識。
  • 揭秘西藏秘境深處的世外桃源吉隆
    9月13日,「重走南方絲綢之路穿越喜瑪拉雅」全國媒體採風團從西藏吉隆乘車向吉隆口岸進發,後從吉隆口岸出境,到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此次活動延伸了西藏自駕旅遊產品和線路。  雲霧繚繞的吉隆猶如仙境  乃村是吉隆縣吉隆鎮所轄的一個小山村,緊鄰吉隆鎮正北方高聳的大山。到吉隆旅遊觀光而不到乃村絕對是一個遺憾。  乃村四面環山,常年有雪峰相伴,在山頂方圓十多平方公裡的平坦草原上,棲息著69戶人家。高原上的田園風光,如同世外桃源,是人們遊草地、看雪山、觀晨雲、賞落日、領略民俗風情的最佳選擇。
  • 吉隆:三代熱索橋見證時代變遷
    1961年12月,國務院決定在吉隆設立海關,批准口岸開放;1972年,國務院批准吉隆口岸為國家二級通商口岸;1978年,吉隆口岸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諸多因素,口岸功能基本停滯;2014年12月1日,吉隆雙邊性口岸正式恢復通關;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實施,2017年4月,吉隆口岸擴大開放為國際性口岸;2018年1月,被國務院批准增設為藥材進口邊境口岸
  • 個性彰顯的吉隆服飾
    吉隆婦女的平時著裝一般是頭戴有紅綠色絨飾的尖頂小帽,下穿黑紅色相間的十字花紋毛裙。上衣是齊腰間的小袖短衣,質地有毛、緞、布等。林區婦女的「霞瑪"較有特色,用五顏六色的氆氌搭配而作,下裙邊兩角配有三角形繡花圖案,亮麗而美觀;婦女頭戴的氆氌帽,藏語叫「姆夏",主要用黑色氆氌製作而成,其邊上繡有花紋,為吉隆婦女特有。也有「洋夏"和羔羊皮帽,「洋夏"是女士的「次仁金各」,羔羊皮帽為牧區婦女常戴的帽子;皮袍分為羊皮長袍和羊羔皮長袍。
  • 觸摸人間天堂「吉隆」
    當時所說的吉隆,是指現在吉隆鎮政府所在地的吉隆村,北距吉隆縣城宗嗄鎮70公裡,南距中尼邊境的熱索村25公裡。戰時期,曾有一名英國老兵在回憶錄中稱吉隆為第二天堂,這應該是文字資料中第一次稱吉隆為天堂。現在人們常說的人間天堂吉隆溝,主要指的是吉隆鎮所轄的吉隆藏布流域的高山幽谷。有人這樣描繪吉隆美景:「玉峰籠紗帳,銀瀑傾珠簾。臨山觀飛鳥,隔江聞啼猿。
  • 中尼古道吉隆小鎮充滿國際風情
    「我們歡迎尼泊爾人前來吉隆經商。」吉隆縣旅遊局局長次桑說,「希望他們能給這裡帶來一些異域風情。」吉隆距離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大約130公裡。歷史上,從拉薩取道吉隆前往尼泊爾的交通要道被稱為「蕃尼古道」,是中原溝通南亞的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吉隆人民的民俗風情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吉隆的先民以驚人的毅力、獨特的智慧締造出了包括居住、飲食、服飾、娛樂、婚姻和喪葬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由於長期生活在環境極為惡劣的高原上,因此地域環境成為了形成吉隆人民居住、飲食、服飾等民俗的重要因素。
  • 吉隆、普蘭口岸獲批藥材進口邊境口岸
    2018年1月2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海關總署聯合發布了第13號公告:為貫徹「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辦法》,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增設吉隆口岸、普蘭口岸為藥材進口邊境口岸,允許口岸接壤及鄰近國家(地區)所產藥材從該口岸進口。
  • 到吉隆,體驗珠穆朗瑪峰腳下的世外仙境
    吉隆,藏語是「舒適村」、「歡樂村」之意。這是西藏西南部的一個邊境縣,隸屬於日喀則,南面及西南面與尼泊爾相鄰。吉普村又稱吉甫村,是一個緊鄰吉隆鎮政府駐地吉隆社區的村子。這裡儘是綠油油的青稞和金燦燦的油菜,一派田園的景象。據稱這裡是當年唐吐蕃時期,尺尊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幹布時,迎親與送親隊伍相會的地方。有名的吉隆溝吉甫峽谷就在村邊上,峽谷長十多公裡,最深處有300餘米。
  • 中尼邊境西藏吉隆舉辦邊貿文化旅遊節
    中尼邊境西藏吉隆舉辦邊貿文化旅遊節 2018-10-31 11:19:0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房家梁
  • 千年吉隆喜馬拉雅群聊已創建 請將之傳遍世界
    吉隆,藏語「舒適村」、「歡樂村」之意寓。吉隆之得名,傳說是公元8世紀後期,赤松德贊從印度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時,大師一行途經吉隆溝(今吉隆鎮一帶),曾在此住了一宿。公元633年,相傳尺尊公主由此入藏,而大唐使者王玄策由此出使南亞,至今仍留存「大唐天竺使出銘」為證。公元11世紀初,白德之子維色德受貢唐百姓邀請,於平壩上部的託列地方興修寢宮,稱王執政,建立了雄霸一方的貢唐王朝。公元13世紀中葉,第9代貢唐王尊巴德娶薩迦法王八思巴的妹妹尼瑪崩為妻,與薩迦王朝建立了政治聯姻關係,元朝官員到吉隆處理要事。
  • 西藏吉隆口岸移民警察梁詠:以「外交官」的擔當守護國門
    (西藏邊關行)西藏吉隆口岸移民警察梁詠:以「外交官」的擔當守護國門  中新網日喀則吉隆6月30日電 (趙朗)見到梁詠,他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尼泊爾拉蘇瓦縣當局正交流新冠肺炎疫情情況,這是疫情發生以來,梁詠的工作常態。圖為梁詠和尼泊爾警方進行非正式會談會晤,協調共同防範境外疫情輸入。
  • 距離南京35公裡,藏著一個風景迷人的古村,去過的都會推薦
    鎮江,是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江蘇城市,因為夾在蘇州和南京兩個大城市之間,所以就有點尷尬。也因為鎮江可以算是我的第二故鄉,所以曾經我經常在鎮江各大景點遊玩,才會體會到,鎮江雖小,但是鎮江的景點並不少,風景之美並不比南京和蘇州差,除了我們熟知的鎮江茅山風景區、三山風景區外,其實還藏著一個古村,那就是千華古村,這個村至少在我看來,與蘇州古鎮有著不一樣的美。
  • 藏在福州的「千年古村」,保留著原始風貌,曾是宋帝行宮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巨大發展,國內也出現了很多人氣觀光景點,時代的潮流也在不斷發展,很多人想去古鎮或古村旅行,您可以一邊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一邊體驗濃厚的歷史文化,品嘗當地特色的美食。我們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景點,例如,古老的村落就在相對偏僻的深山裡,或者在秘密的地方,所以,遊客很難找到,近年來,蘇州旅遊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被遊客發現,作為觀光景點也設置了,今天介紹一下藏在福州境內的千年古物,是村子。
  • 西藏代表團建議:加快實施日喀則至吉隆口岸鐵路建設
    日喀則至吉隆口岸規劃鐵路是西藏自治區「兩縱兩橫、五出區、三出境」幹線鐵路路網中重要的出境通道之一,也是自治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構建面向南亞陸路大通道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的重要規劃項目。《建議》提到,日喀則(桑珠孜區)至吉隆鐵路全長約556km,橋隧比例33%,線路自日喀則站引出,沿國道318線,經拉孜縣(錫欽鄉耿錫村),薩迦縣、定結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後,沿國道219線、216線至吉隆口岸。主要技術標準為國鐵I級單線,電力牽引,建設工期6年。項目估算投資479億元,技術經濟指標8615萬元/正線公裡。
  • 廣州這條小眾古村,藏著廣東唯一水上碉樓,0元打卡好去處
    喜歡古村的我就是喜歡古村裡面蘊藏的古色古香氣息吧,那些存在過的古老生活,原汁原味的古典建築,在如今高樓迭起的城市中變得越來越稀少,而古村裡靜謐的日子應該是每個人都嚮往渴望卻又回不去的時光了吧。所以每次走進古村,都會回想起小時候的時光,自由靜謐的日子裡,在鄉野田間和村裡小孩追逐,幹著所有現在都不會再做的調皮事。幸而在繁華的廣州,還是能夠看得見原始的古村,藏在廣東增城的瓜嶺古村,村落建築保留著傳統的粵式鑊耳牆,還有廣州唯一的水上碉樓。
  • 訪吉隆縣乃村:一個西藏千年古村的震後樣本
    原標題:訪吉隆縣乃村:一個西藏千年古村的震後樣本吉隆縣乃村——這個中尼邊境線上的千年古村,是此次西藏地震受災最重的村莊之一。西藏災區目前有26人遇難,僅乃村就有4個,村裡90%以上的房屋倒塌。村裡90多歲的老人說:「一輩子沒見過這麼大的地震。」
  • 距離南京35公裡,藏著一個風景迷人的古村,去過的還想去
    鎮江,是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江蘇城市,因為夾在蘇州和南京兩個大城市之間,所以就有點尷尬。也因為鎮江可以算是我的第二故鄉,所以曾經我經常在鎮江各大景點遊玩,才會體會到,鎮江雖小,但是鎮江的景點並不少,風景之美並不比南京和蘇州差,除了我們熟知的鎮江茅山風景區、三山風景區外,其實還藏著一個古村,那就是千華古村,這個村至少在我看來,與蘇州古鎮有著不一樣的美。
  • 西藏吉隆口岸:全力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據拉薩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吉隆口岸進出口貿易總值達37.52億元,同比增長10.40%;出入境人員約15萬人次。 吉隆口岸國門 代玲 攝 在吉隆口岸,記者看到拉薩海關所屬吉隆海關強化了出入境人員體溫監測和醫學巡查工作,啟動了出入境人員填寫健康申明卡制度,掌握進出境人員旅行史和動態流向,加大了醫學巡查力度等措施提升染疫嫌疑人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