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師背學生過河上學 25個春秋風雨無阻(圖)

2020-12-21 搜狐網
教師王升超(左一)和家長背著學生過河 新華社記者 鄭瑋娜 攝

  現代快報2月3日 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的黎母山下,一條大河蜿蜒流淌,河的上遊叫馬乾河、下遊叫龍牛河。每逢雨季,總能看到兩段河的岸邊,放著兩雙沾滿泥漿的皮鞋,兩位男教師各自背著學生,一步一步趟過漫至大腿的河水。河對岸,其他學生正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們。上了岸,他們帶領一群學生,一路小跑進了灣嶺鎮大墩小學。

  這所小學現有103個學生,其中40多個學生居住在河對岸的村寨裡,每天必須涉水過河上學。

幾十年來,兩位山村教師用自己的脊背為這些孩子撐起了一座求學之橋。

  以背作橋:幾十年如一日

  2009年1月8日,是大墩小學放假的日子,午後王升超背起最後一個住在河對岸村莊的學生,像往常一樣趟過河,將孩子放下,並叮囑孩子寒假在家好好寫作業。看著孩子一溜煙跑向回家的路,他才獨自一人從河對岸趟水回來。他對記者說,今天晚上,他可以安心地睡個好覺。

  王升超是灣嶺鎮高田村人。高田村、高灣村和搭擇村是三個相對封閉的自然村寨,三面是高聳入雲的大山。高田村和高灣村的村前是馬乾河,搭擇村的村前是龍牛河,如果不涉水過河,就要翻越高山,再走幾十公裡的路,才能到達學校。於是,馬乾河和龍牛河成了三村村民出入的必經之路,三個村民小組的40多名學生每天必須趟過近20米寬的河水才能到大墩小學。

  為了學生的安全,大墩小學的王文周、王升超兩位老師堅持幾十年接送學生上下學,背著學生過河。王文周,54歲,在大墩小學執教了33年,是大墩小學前任校長;王升超,45歲,在大墩小學執教了25年,是大墩小學現任校長。

  王升超說,小時候,他父親每天背著他過河上學。等他上中學的時候,王文周已經是大墩小學的老師,開始背高田村的孩子們過河,其中也包括他的妹妹。

  1984年,王升超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大墩小學教書。他也像王文周一樣以背作橋,無數次背著學生趟水過河。而且,這一背就再也沒有停下,整整度過了25個春秋。大墩小學每天早上7點半上課,王文周和王升超每天7點整就已經分頭站在河邊,把父母不能接送的學生背過來。下午放學,他們也同樣背孩子回去。

  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接受教育

  大墩村村主任陳明應說,河水養育了村寨的村民。但是,也阻攔住了村莊的發展道路。養一頭豬,肥了,因為車子過不了河,也不好賣。孩子不過河上學,就只能呆在家裡種地。

  王文周執教以來,他和學校的老師們走遍了周邊所有的地方,給家長做工作,讓孩子上學。他還向家長保證,如果他們沒空背孩子過河的時候,這個任務就由他和老師們來擔當。

  據高田村民小組組長王升洪介紹,每年下半年是雨水季節,也是老師們背孩子最頻繁的時候,有時一天就得來回十幾趟,有時雨後河水漲至七八米深,這樣無法趟水過河,孩子們也沒法上學。每到一年中的這個時刻,校長就給老師們下達指令,不能上新課,要讓來的孩子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不這樣也沒辦法,學校接近一半的學生都過不來,沒法上課,上了新課他們就跟不上了。」王文周和王升超說,一個也不能落下!

  倘若遇到雨季,特別是大暴雨等極端天氣時,由於雨水迅猛,再加上山高坡陡,河道中亂石累累,短時間之內,往日寧靜美麗的小河,轉眼間就濁浪滾滾,奔騰咆哮起來,給過河學生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王文周說,孩子們真是可憐,遇到大暴雨有時不讓他們來,可是總有那麼幾個大點的孩子渾身溼漉漉地跑到學校來,孩子們的求知慾是很強的。

  「有一次,剛開學不久,遇到一場大暴雨,前一天放學的時候叮囑他們不要來學校了,可第二天看到幾個五六年級的學生渾身都淋透了站在河邊,王升超不放心,帶領幾個老師去河邊看,看見孩子們,於是就用車輪胎把他們給推過來了。」王文周說,為了能讓孩子過河上學,他們能用的辦法都用了,木頭、竹排、車輪胎,甚至用鍋幫孩子渡河。有時,在惡劣的天氣下,為了保護孩子,他們的腿和手被河裡的石頭、樹枝剮得鮮血直流。

  最大願望:早日看到孩子過橋上學

  據村主任陳明應介紹,在2007年以前,村裡還沒通水泥路,一到雨水季節村裡的山路都給淹沒了,根本出不去,大家連個菜也買不到,只能就著鹽巴吃米飯。「這麼惡劣的條件根本留不住老師,有的老師幹個一年半載就走了,只有村裡的王文周和王升超兩個山村老師始終如一,堅持了這麼多年,他們挺不容易的。」陳明應說。

  王文周說,雖然學校現在有8個老師,可住在村裡的只有3個。而且,8個老師中還有兩個是灣嶺鎮中心小學來支教的,半年就輪一次,本來就基礎差的孩子們要不斷適應新老師。

  對此,瓊中縣灣嶺鎮中心小學校長陳石養無奈地說:「大墩小學的條件是幾個村裡最艱苦的,沒有老師願意去那裡支教,所以只能把原來支教一年的計劃變成了半年。」

  高田村民小組的王小妹是大墩小學六年級學生。她說,在學校她最喜歡王升超校長,因為每次背她過河的時候,校長怕她害怕就給她講笑話聽,在校長的背後和在爸爸的背後感覺一樣踏實。王小妹的父親王升長對王升超充滿了感激之情,他對王小妹說:「永遠都要記住這位背你過河的校長。」

  王升洪說:「原來兩位老師背我上學,現在又背我兒子上學,換作是我這麼多年也不一定能堅持下來,他們是我們的恩人。」

  家住高田村,今年18歲的王顯上完初一後就輟學在家種地了,原因就是上了初中後,一旦遇到一個月的大暴雨,他就被困在了家裡,再去上學就跟不上了,所以最後他選擇了放棄。王顯說:「我很懷念上小學的時候,再也沒有機會遇到這樣的好老師了。」多年來,除了村裡人的感激,很少有人知道王文周和王升超的無私奉獻。於榮譽,王文周和王升超說:「我們別無所求,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離開學校的時候看到孩子們能自己過橋上學。」

  修橋,不僅是兩位山村教師多年來的期望,也是大墩村人的迫切願望。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交通局局長姚崇生說,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瓊中,全縣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4000萬元左右,修路、建橋等基礎設施建設,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央和省裡的投入。由於大墩村山高坡陡,常年受雨水衝擊必須要建一座高架橋才能解決實際困難。目前,大墩村馬乾河建橋的前期勘探準備工作已經做過,現在需要解決的是建橋所需的上百萬元建設資金。他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夠更多地關心瓊中的道路、橋梁建設,讓令人敬佩但又萬分無奈的「脊背橋梁」早日成為過去。 (本文來源:現代快報 作者:鄭瑋娜)  

(責任編輯:陳天晗)

相關焦點

  • 學生要過河 老師來開船——湖北唯一學生專用渡口的故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方程 乘渡船上學的孩子們。 (視界網 俞超 攝) 「老師好!」「你好,背好書包,小心路滑。」
  • 幾十年,老師的脊背就是學生的橋梁-光明日報-光明網
    灣嶺鎮大墩村委會是一個黎、苗、漢多民族聚居地,有8個自然村1236人。灣嶺鎮高田村、高灣村和搭擇村是三個相對封閉的自然村寨,三面是高聳入雲的大山。蜿蜒流淌的馬乾河和龍牛河成了三個村村民出入的必經之路。3個村民小組的38名學生每天必須經過搭在近20米寬河面上的簡易木橋才能到大墩小學。每逢雨季,山裡河水水位上漲迅猛,簡易木橋很快被淹沒或是被衝走。
  • 山村教師張正富大山深處的「百萬富翁」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一些山村教師難耐清貧,有的辭職下海了,有的把教書當成副業,而在外跑計程車做小生意卻當成了主業,山村教育質量嚴重滑坡。在這種背景下,是什麼精神支撐著張正富對山村教育的堅守如此執著?我想,這執著的背後,一定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帶著這種好奇,我走進了昭陽區灑漁鎮新海。
  • 漢中城固學生踩竹橋過河上學 村民期盼安全出行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史凱強)進入「三九」天寒地凍,而漢中城固縣天明鎮瓦屋村和黃泥村的67名小學生,每天上學放學時卻不得不完成一項高難度動作——在家長的陪護下走過一座不到一尺寬的竹橋,稍有不慎就可能掉進河裡。
  • 簡易吊橋搖搖晃晃苦撐8年 學生上學爬著過(圖)
    「我一個人時,都是爬著過橋」  搖搖晃晃的破舊簡易吊橋嚇壞學生、家長和老師,新蔡縣宋崗鄉王灣村多次向上級申請建座拱橋  首席記者 李釗 通訊員 魏朝林 文圖  本報駐馬店訊「王灣小學在河的東側,河西側李灣、寧莊、閆莊、杜莊4個自然村的孩子上學,必須過河。為了孩子上學,才搭了這座簡易吊橋。」村支書嶽俊良說。  李灣、寧莊、閆莊、杜莊4個自然村的村民向記者講述了搭建簡易吊橋經過:這4個自然村四面環水,村民外出需繞三四公裡才能通過一座拱橋。
  • 越南一座吊橋毀壞 家長用塑膠袋送孩子過河上學
    2014年3月20日國際在線報導:在越南奠邊省Sam Lang村,一名家長把自己的孩子裝到塑膠袋裡,送他們過河去上學。受到一年一度的春澇影響,附近的吊橋已經被衝壞了,所以這位勇敢的家長才想出這個權宜之計。這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被女教師Tong Thi Minh拍攝了下來。視頻中,這名男子小心翼翼的把孩子裝到塑膠袋裡,然後走進齊脖子深的激流中。
  • 走訪湖北"最美教師""扁擔校長" 你們還好嗎
    在本報近年報導的教師中,很多人的事跡感人至深:背著孩子們過河上學、一背就是30多年的鄒桂芬;為了讓學生有水喝、每天往返一公裡挑水的「扁擔校長」林清和;不戀城市霓虹、「反哺」希望小學的90後「最美女教師」方榮……如今,又逢教師節,他們還好嗎?此刻,我們最想對他們說的是:節日快樂!
  • 平頂山衛東區:鄉村優秀青年教師李恩慧 淡香如桂沁山村
    9月14日,觀上小學語文老師李恩慧正在給學生上課。今年,她成功入選教育部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 作為一名鄉村優秀青年教師,李恩慧已經在觀上小學從教9年。她一直堅守在山村教育教學的第一線,如桂花一樣,獨佔小山幽,四時香馥馥,為山村的孩子帶去知識和希望。
  • 寧陽一學生受傷行動不便,校車照管員每天背著上學
    學生腳傷不便,「校車阿姨」主動背著上學背著學生上學的女子,是泰安交運集團寧陽公司校車照管員楊潔,而她背著的這名學生,是寧陽縣第二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小苗(化名),是楊潔所服務校車的乘車學生之一。每日風雨無阻,一背就是一個多月每天早上6時40分,小苗的媽媽將小苗送至站點後,都會向楊潔問好,校車開到學校門口,楊潔和駕駛員在安排好其他學生有序下車後,就開始背小苗上學。
  • 男子每天背鄰家殘疾女上學 被贊「天使的翅膀」
    「鄰家爸爸」天天背殘疾女孩上學。通訊員 雙鋼 記者 張路橋 攝  商報記者 王松南  每天早上,在大溪溝街道雙鋼路社區巴教村都可以看到一個「爸爸」背著一個殘疾小女孩,行走在上學路上。其實,這個「爸爸」是小女孩的鄰居,背小女孩上學已堅持了一年。
  • 江西浮梁縣一山村學校僅剩5名學生 1名老師堅守
    中新網南昌6月18日電 題:山村老師堅守32年送出十餘大學生 學校僅剩五學生  作者 劉佔昆 吳國慶   在江西省浮梁縣的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有這樣一所學校,目前僅有5名學生;有這樣一個老師,默默地在那教學,一直堅守了32年,為國家培養輸送出了10多名大學生。
  • 面對面丨千裡背母上學的他曾活得像個「乞丐」 卻喚醒了全縣的希望
    因為自尊心 買下幾百份報導他的報紙考上大學開心的那股勁兒還沒過去,劉秀祥就到鐵礦廠打工,籌集上學的路費。2008年9月,劉秀祥帶著母親千裡北上,到大學報到。也是在這期間,他的故事被媒體發現,孝子劉秀祥「千裡背母上學」的事跡上了當地報紙的頭版。
  • 老師上聯:深夜過河,腳踏滿天星鬥,8歲小兒下聯讓老師讚嘆不已
    清代大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宋湘,字煥襄,號芷灣,我國清代中葉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書法家及詩人,有詩作總集《紅杏山房集》等。宋湘為官清廉,是個有名的清官,深得百姓之愛戴。關於宋湘與人鬥智對對聯的故事流傳後世極多,筆者今日再來講一個:宋湘,雖然家境貧寒,但卻有著一個良好的成長學習環境,原因是他的父親乃私塾教師,故而,在書香薰陶之下,宋湘打小便養成了勤奮讀書的習慣。小宋湘幼年時跟隨父親學習,後來隨著年齡的增大,其父覺得他所知的知識已經完全教給了宋湘,宋湘應該需要拓展,學習更多的知識。
  • 宜良縣一山村女教師的情懷
    宜良縣一山村女教師的情懷   從當上教師的那一天起,高繼英對教學工作極為投入、十分負責。課堂上她認真講解,讓學生聽得懂、記得牢,課後則用心鑽研教材、準備教案、批改作業,常常挑燈夜戰。高古馬小學的教師們說到高繼英,都有一個發自心底的評價:她是個熱愛教育、只求奉獻的人。  高古馬小學的學生,分布在全村方圓12平方千米的範圍內,距學校最遠的有七千米。
  • 湖北唯一「學生渡口」:學生要過河 老師來開船
    在四湖河總乾渠邊的毛市鎮南剅小學附近,有一個學生專用渡口,這是目前湖北省唯一一個學生渡口,300多名小學生每天在這裡乘渡輪往返兩岸,而擺渡人則是學校的老師。清晨7點多,監利市毛市鎮南剅小學學生專用渡口,鳴笛聲劃破寧靜,一艘名為「校園1號」的小型客船載著近30名小學生,緩緩離岸朝著對岸校園方向駛去。
  • 第31個教師節 傾聽紮根農村教育老師的心聲
    歐興德回憶說,那時候學生以考入城市重點中學、名校為學習終極目標,美術學科被邊緣化,教師難教、學生不學,當地老百姓將美術學科喻為「副科」或「豆芽」學科。但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歐興德堅持了下來,而且一幹就是27年。他說,學生其實也會喜歡畫畫,但是教材內容的設置帶有普遍性,很多是農村學生所陌生的,加上學習材料的複雜性,導致農村美術課的枯燥無聊。」
  • 學生感冒,老師卻要求家長到醫院開痊癒證明才可上學,家長炸了鍋
    有網友提問:「學生感冒,老師要求家長到醫院開痊癒證明才可上學,你怎麼看?」對於此事,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待這事,家長或網友們可能會覺得學校老師的這一要求十分無理,孩子一個小感冒,到醫院開痊癒證明才可上學,老師做得十分過分。
  • 越南河流洪水泛濫 家長用塑膠袋運孩子過河上學
    原標題:越南河流洪水泛濫 家長用塑膠袋運孩子過河上學【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鏡報》7月16日報導,越南近日遭遇嚴重洪水,為確保孩子們的安全抵達學校,幾位父親把孩子們裝進塑膠袋幫他們渡河。幾位父親把孩子裝進塑膠袋幫他們渡河據越南之聲報導,越南西北部海村的約50名兒童每天必須渡過南馬河才能上學。在未遭洪水侵襲的平日,爸爸們通常劃竹筏送孩子們過河。
  • 吊橋「懸吊吊」學生踩石頭過河
    村民過河靠「石步子」。來往的村民過河只能靠在水裡面搭建的石頭作為臺階,以此過河,或者乾脆繞道。榮山鎮鎮政府表示,已多次實地調研,並請專家做了危橋的改造方案,目前方案已上報有關部門。同時,當地正在積極申請擬建一座公路橋,方便當地群眾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