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病毒和宿主細胞啟動子新認識有望開發出新的HIV治癒策略

2020-12-23 生物谷

2017年5月7日/

生物谷

BIOON/---啟動子是基因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控制著基因表達(轉錄)的起始時間和表達的程度。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病毒和宿主在它們的啟動子上都具有高度類似的調節序列。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5月2日在線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milarity in viral and host promoters couples viral reactivation with host cell migration」。

論文通信作者、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生物工程助理教授Roy Dar解釋道,「迄今為止,病毒-宿主網絡包括在基因表達的後期階段,病毒與它們的宿主之間存在的蛋白和mRNA相互作用。」

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停用後,HIV能夠自發性地重新激活。一直以來,不能夠鑑定潛伏的或休眠的HIV感染細胞庫是治癒HIV感染的一個重大障礙。根除HIV的主要策略試圖激活這整個潛伏的細胞庫,然後利用當前的藥物混合物清除它。這一方法被稱作「激活並殺死(shock and kill)」療法。

Dar補充道,「在我們的DNA中的基因啟動子和HIV-1病毒啟動子(啟動這種病毒活躍地增殖)在它們的調節上緊密地偶聯在一起,這會導致它們的基因共表達。這是一種潛在的病毒適應優勢。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研究了一種特定的與HIV偶聯在一起的T細胞遷移通路,從而獲得新的治療上的認識。」

系統生物學

領域和合成生物學領域,Dar及其團隊的發現揭示出病毒與它們的宿主中的編碼基因共同進化的一種新的調節方法。

論文第一作者、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博士後研究員Kathrin Bohn-Wippert說道,「這項研究也揭示出一種同步啟動合成基因通路中的基因表達的機制。特別地,在這個病毒-宿主基因偶聯框架中,我們發現HIV病毒啟動子和人CXCR4基因啟動子受到共同調節,而且也是共同表達的。CXCR4是一種趨化因子受體,參與我們人體中的一種主要的遷移通路。」

她說,「我們首次證實HIV與CXCR4基因共同表達以便控制被感染細胞遷移及其在HIV的『激活並殺死』策略中的重要性。我們也證實藥物治療如何能夠差異性地控制被感染細胞遷移和/或讓這種病毒從它的潛伏性的和不活躍的狀態中重新激活。」

Dar評論道,「對HIV治癒研究領域而言,我們希望這項研究將會讓人們意識到治癒HIV所面臨的更多挑戰。我們希望這項研究將會對利用病毒-宿主關係和病毒對細胞遷移的控制開發先進的治療策略提供新的見解。」(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個人轉發,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生物谷」,商業授權請聯繫我們 。更多資訊請下載 生物谷 app.原始出處:Kathrin Bohn-Wippert, Erin N. Tevonian, Melina R. Megaridis et al. Similarity in viral and host promoters couples viral reactivation with host cell migr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d online:02 May 2017, doi:10.1038/ncomms15006

相關焦點

  • 病毒的終極目的是什麼?殺死宿主,和宿主共生?
    下面我就說下我的觀點:病毒和細菌有著不同的生存策略自然界的任何有機體,在生物的層面上最基本的組成成分是細胞,也就是說,不管是任何一種動物、植物只要是我們眼睛能看到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因此不能獨自生存和繁衍,在外界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因此我們認為它就是一個物質顆粒,沒有生命特徵。但是只要它找到合適的受體細胞後,就會利用自己的蛋白質外衣騙過細胞,與細胞受體結合,然後將自己的DNA或RNA釋放到細胞內,並劫持細胞功能,為其所用。來複製更多的病毒。也就是說,它們什麼也不會幹,也懶得幹,自己一窮二白只能當強盜,只能去劫持宿主的細胞(蛋白質工廠)來繁衍自己。
  • 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新冠病毒和HIV感染的新型有效疫苗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題為「Design of a highly thermotolerant, immunogenic SARS-CoV-2 spike fragment」的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印度科學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能有效抵禦SARS-CoV-2(新冠病毒)和HIV的新型有效的疫苗策略。
  • B肝病毒利用蛋白X反擊宿主自我防禦!
    已有藥物用來治療HBV,但是它們很少能夠治癒這種感染,因此,在治療結束後,這種病毒通常捲土重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法國裡昂大學和美國吉利德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細胞如何自我抵禦HBV感染,以及這種病毒如何反擊。這項研究代表著我們對HBV的理解取得重要進展,並且提示著新的開發創新性治療試劑方法。
  • Nat Commun:新型CRISPR方法鑑定出弓形蟲在宿主體內存活的關鍵基因
    這種敲除有助於確定哪些基因對於細胞存活至關重要。然而,這些篩選通常在全基因組範圍內進行,而且這種規模會限制人們可以做的實驗類型。為了克服全基因組篩選的局限性,這些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即使用單步克隆方法快速生成和分析不同大小和組成的自定義CRISPR文庫。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針對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β冠狀病毒疫苗策略
    然而,其餘三種β-CoV(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則會危及生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臨床上有效的預防或治療人類高致病性CoV感染的藥物,這凸顯了疫苗開發的迫切性。在CoV中,嵌入包膜中的刺突蛋白(S)負責識別宿主細胞受體,以啟動病毒進入細胞。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是這種受體停靠的必要條件。
  • 對付新冠病毒,新藥研發走到哪一步了
    新華社發  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發策略  新藥研發沒有捷徑,開發一種全新的藥物到最終獲批上市一般至少需要10年的研發周期和10億美元的投入。同時,新藥研發的風險高且失敗率高,是一條漫長的荊棘之路。由於病毒必須進入宿主細胞內複製才能發揮功能,因而設計抗病毒藥物時,可分別針對病毒侵入宿主細胞並完成生命周期時病毒與細胞受體相互作用、基因複製、轉錄及轉譯等過程中的一系列靶點進行研發。除了上述針對病毒進行藥物研發之外,還可以以人體為導向,針對病毒引起的機體免疫反應尋找治療藥物。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可以通過幹擾素或先天免疫受體的激活,適當提高/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來對抗病毒。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近期HIV研究新進展!
    【2】Sci China Life Sci:中國科學家揭示HIV-1病毒核心進入宿主細胞核機制doi:10.1007/s11427-020-1716-x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聯合使用細胞分子成像和電子顯微鏡,發現了HIV-1病毒核心是如何進入宿主細胞核的,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Science
  • 專家論壇|袁正宏:HBV cccDNA轉錄代謝調控機制及沉默清除策略
    宿主DNA甲基轉移酶1/2/3可通過促進病毒DNA甲基化修飾參與cccDNA轉錄調控[15]。現有研究提示,cccDNA轉錄受宿主因子和病毒蛋白的雙重調控。研究[16]表明,HBV基因組包含多個轉錄因子及核受體結合位點,主要包括增強子Ⅰ、增強子Ⅱ以及核心啟動子區域。
  • 病毒存在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殺死宿主嗎?
    病毒和細菌病毒和細菌的個體都非常的微小,我們用人類的眼睛是難以直接去發現病毒或者細菌的存在的。感染病毒和細菌都很有可能讓生物體生病或出現異常,除此之外,它們有著天差地別的關係。是否是生物?我們可以非常明確地認為細菌是一種生物,儘管它是最為簡單的一種生物,但是它具有所有生命的基本結構,無論是真核細胞還是原核細胞,它們都是真真實實的生命。但是病毒就讓人感覺很困擾了,病毒的結構比最簡單的細菌還簡單,甚至可以說病毒是不具有任何細胞結構的,它只是一團遺傳物質,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者RNA)。所以病毒是一種生物嗎?
  • 新研究否定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蛇,也否定其存在HIV蛋白插入...
    新研究否定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蛇,也否定其存在HIV蛋白插入
  • Cell:HIV研究重大突破:病毒可自我控制
    2015年3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目前治療個體HIV感染的最大障礙就是病毒可以在許多由休眠免疫細胞組成的細胞庫中隱藏起來,而科學家們普遍認為HIV並不會在這些休眠的免疫細胞中複製,因為病毒必須依賴有活性的細胞器才能生存
  • Nat Biotechnol:靶向細胞骨架可讓人幹細胞更有效地分化為產生...
    如今,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他們開發的新技術可以將人幹細胞更有效地轉化為能夠更有效地控制血糖的胰島素產生細胞。Millman說,「當試圖將人幹細胞轉變為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神經元或者心臟細胞)時,一個常見的問題是你還會產生其他不需要的細胞。就β細胞而言,我們可能會得到其他類型的胰腺細胞或肝細胞。」
  • HIV攜帶者不易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約為普通患者的五分之一
    科學家們認為,發現這一原因可以提高對Sars-CoV-2的了解,並有助於開發相關藥物和疫苗,從而遏制Sars-CoV-2在全球的傳播。在最新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的科學家檢查了近3000名愛滋病毒感染者的醫療記錄,發現其中51名感染了COVID-19,感染率為1.7%,而馬德裡總人口的感染率為4%。
  • 日本用iPS細胞培育出軟骨 有望治癒關節損傷
    原標題:日本用iPS細胞培育出軟骨 有望治癒關節損傷  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妻木範行等人利用人類iPS細胞成功培育出了軟骨。這種用iPS細胞培育的軟骨可用於治療關節軟骨損傷,如投球用力過度引發的棒球肘以及奔跑導致的「足球膝」等。
  • 水貂腸炎病毒可通過線粒體信號通路誘導細胞凋亡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特種動物病原與免疫創新團隊首次證明水貂腸炎病毒及其非結構蛋白1通過線粒體信號通路誘導細胞凋亡,該發現為進一步解釋該病毒的致病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上。
  • 如何靶向作用髓系細胞開發廣譜型抗癌療法!
    ,其重點關注的是如何甦醒耗竭的T細胞,而針對癌症治療的T細胞檢查點抑制劑的開發則能夠讓患者產生顯著的反應,儘管如此,很多患者,尤其是機體攜帶少量或並沒有腫瘤浸潤T淋巴細胞的患者仍然無法從這些治療策略中獲益。
  • 即將出現全球第三例愛滋病治癒病例?這種療法值得關注!
    繼「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之後,「聖保羅病人」有望成為全世界第三例愛滋病治癒的病例。據報導,該患者是來自巴西聖保羅的36歲愛滋病感染者。這位患者長期使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結合煙醯胺(一種維生素B3),自停藥66周以來,他的血液中沒有檢測到HIV病毒,血液中的抗體濃度也非常低。
  • 病毒中間宿主會有新的「候選者」嗎?狗和穿山甲孰是孰非?
    病毒中間宿主會有新的「候選者」嗎?狗和穿山甲孰是孰非?實際上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一猜測。一位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有很多不足之處」,而且數據並不支持這項研究的結論。今年2月,一項初步研究的作者提出,穿山甲可能是蝙蝠和人類之間的傳播「橋梁」,因為感染穿山甲的SARS-CoV-2和相關冠狀病毒具有相似的棘突蛋白——病毒表面的一種結構使其能夠感染細胞。但據報導,其他科學家認為,儘管穿山甲冠狀病毒具有突刺蛋白,但它們與SARS-CoV-2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使得穿山甲不太可能成為感染源。
  • Nat Genet:揭示EBV通過重編程宿主表觀遺傳景觀促進胃癌新機制
    作為最常見的人類病毒之一,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也稱為EB病毒, EBV)與大約8~10%的胃癌有關。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千葉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EBV相關胃癌的新模式,即EBV病毒基因組直接改變宿主的表觀遺傳景觀,促進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參與正常細胞生長的基因,發生突變後可變為致癌基因)的激活和腫瘤發生。
  • 宿主是什麼?傳染力強嗎?
    研究推測,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有可能是——蝙蝠,研究成果預測了武漢冠狀病毒有很強的對人感染能力 ,為科學防控,制定防控策略和開發檢測/幹預技術手段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自然宿主或是蝙蝠 說起當年的「非典」,很多人至今心有餘悸,那場疫情的罪魁禍首正是一種名為SARS的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