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臺農村常醃的菜,醬豆鹹菜豆腐滷大椒醬!

2021-02-17 大魯臺

 


小時候,冬天的新鮮蔬菜很少,記憶中,那個時候的冬天主要就是土豆、白菜、蘿蔔老三樣,所以每家每戶都會在秋天醃製幾樣鹹菜,在寒冷的冬季調劑一下。

也許是兒時養成的習慣,到現在每頓飯還要有一兩樣鹹菜下飯。


下面幾種是我們魯臺常醃的鹹菜,小夥伴們快來看看!


醃辣疙瘩,學名芥菜疙瘩,前些年在魯臺農村幾乎每家都有一個大鹹菜缸用來醃鹹菜,辣疙瘩必不可少,可稱為魯臺的大眾鹹菜,喝著小稀飯,再就著辣疙瘩鹹菜,那味道可真是天下第一。


辣豆,就是用新鮮辣椒,和煮熟的黃豆,加白糖、鹽、味精、酒、香油拌勻就可以了口味香辣獨特,是吃饃就稀飯的極佳選擇其獨特的風味使其擁有了不少吃貨粉絲。


醃蘿蔔片/條,秋末初冬,新蔡很多家中的飯桌上,又多了一道鹹菜,

現已走進全國各地的餐桌!


西瓜醬豆,在魯臺西瓜醬豆幾乎也是每戶農家就饃的一道大菜,有小夥伴偏愛吃西瓜醬豆,那口感簡直是完美!


醃大蒜。醃大蒜怕是愛喝酒的人最喜歡的下酒菜了。一個蒜頭,一杯小酒,這樣一天的疲勞都消失了。


醃香椿芽,香椿不僅風味獨特,誘人食慾,而且營養價值較高,由於是季節性蔬菜,所以在農村很多人喜歡把它醃製起來,那就可以長年食用這道美味。


醃姜,脆脆的,酸酸的、帶點姜本身的微辣。口味好營養還豐富。


醃白菜,是氣候寒冷的北部地區常吃的常吃的冬季儲藏食品,爽口,開胃,是放各種調料而做的高級泡菜,魯臺做的人很少,老家的人愛直接將生白菜洗洗切碎放醋放調料拌著吃。不過家裡年年都會做點,酸辣可口!



 

小時候,各家各戶的屋簷下都擺放著兩樣重要的器皿:一口是裝滿鹹菜的水缸,一隻是裝滿醬豆的罈子。鹹菜和醬豆這兩樣「常年菜」,伴我走過了蔬菜奇缺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也許是習慣使然,一直到現在,我對醬豆都是情有獨鍾。  


  盛夏三伏,是釀製醬豆的最佳時節。每年的這個時候,家人們總是將黃豆進行精挑細選,然後放到地鍋裡或炒或煮,製作好醬豆的最初原料。對這些熟黃豆,還要均勻地拌上白面,放到陰涼處進行初步發酵。等到那些熟黃豆渾身長滿黃色的絨毛以後,再放到太陽底下進行晾曬。經過這些程序以後,就可以等著裝壇發酵了。  


 釀製醬豆的另一種重要原料就是西瓜,出於節儉的原因,母親總是等到西瓜最便宜的時候才開始大量釀製醬豆。但在這之前,總在一隻小罐子裡提前進行釀製,這可不是什麼實驗,而是為了滿足我們能早日吃上新鮮醬豆的願望。在正式釀製醬豆的時候,母親總是拿出一桿老木秤,按照比例稱好黃豆、西瓜、食鹽,然後再和花椒、八角等調味料均勻攪拌,裝到罈子裡用泥巴密封嚴實,最後再放到太陽底下進行暴曬。

可是新鮮醬豆的美味總是太誘人,隔三岔五的我們就會悄悄地揭開泥封,挖出一小碗提前進行品嘗。小時候,家裡比較窮,挖出來的醬豆只是滴上幾滴芝麻香油了事。後來,稍微富裕以後,母親就把醬豆放到鍋裡面,加入些食用油,和辣椒、大蔥等進行爆炒,滋味就鮮美得多了。每一次新炒的醬豆端上飯桌,我都會狼吞虎咽地吃上好幾個母親做的大饅頭,往往撐得肚子發脹。由於吃的醬豆太多,還不得不再喝上兩三碗水解渴,但是,我還是樂此不疲。


  用炒制的黃豆做醬豆比較麻煩,炒熟後還要放到清水裡浸泡,但是這種醬豆吃起來比較筋道,黃豆都是一粒一粒的,小時候我總愛專挑豆子吃。用煮熟的黃豆做醬豆就不需要清水浸泡這道程序了,做出來的醬豆質地比較柔軟。無論是哪一種醬豆,我都非常喜歡。記得中學時代寄宿在學校,每個星期一,同學們都會從自己家裡帶回來一大瓶各種風味的醬豆,一直吃到周末。大家湊在一起相互品嘗,總是不亦樂乎。


 雖說大家都比較喜歡吃醬豆,也許是太普通的原因,在過去醬豆並算不上一道菜,沒有人會拿它們來款待客人。近幾年,隨著人們飲食觀念的改變,我和朋友偶爾到一些農家風味飯店,醬豆已經變成了大家必點的一道壓軸「大菜」。席間,朋友們總是「嘖嘖」地讚嘆醬豆的獨特風味,但是,也許他們並不了解醬豆的前世今生。

 
 現在,超市裡各種食品琳琅滿目,醬豆也被堂而皇之地擺上了貨架,而且價格並不便宜。我曾經買來一瓶試著品味,卻怎麼也找不到家人們釀製出來的味道……


說到冬天很多人都會想到冷!下雪...

那個時候冬天沒有暖氣、沒有空調、

唯一取暖的方式就是扎在被窩裡

或者弄點麥秸點燃取暖...



還有一件事情是作為一個農村家庭冬天必須要做一道菜?

那就是70.80..後小時候冬天必吃的一道美味!

記得那個時候每天早上紅薯稀飯+蒸饃+醬豆菜

老年人總是說以前是一天三餐都是

紅薯稀飯、紅薯饃、一頓不吃餓的慌...

現在想吃到紅薯饃 紅薯稀飯真是難得..

想想真是美味好吃!

說起「醬豆醃菜」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吃過了吧?

這道菜可是伴隨很多70.80小夥伴的童年美味大餐哦!


 

現在想吃到真正正宗

農家味道的醬豆菜真是難啊!

說起醬豆菜製作方式也是很有講究的

一、選用農家的望天猴辣椒(朝天椒)是首選!因為夠辣..

二、花椒八角等大料...

三、採用食用大鹽(和現在的不一樣是顆粒的鹽)

首先先把望天猴辣椒、大料、、花椒八角...

在農村地鍋炒焦、炒出味....

在使用農村的對窯子把大料辣椒砸碎 ...

再把大料砸碎..還有重要的就是大鹽也砸碎、做醬豆使用....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對窯子)

在給小夥伴科普一下!什麼是對窯子?

對窯子:兩部分組成,一個圓石錘,一個窯子

使用時用石錘對準窯子擊錘,所以得出此名對窯子

用來錘辣椒、材料、綠豆.


 



 

農村地鍋蒸饃加上做出來的醬豆菜真是美味好吃!


特別是剛剛蒸出來的熱饃夾醬最好吃...

以上文章純屬娛樂!

看到有沒有饞的流口水?

 感謝閱讀今天大魯臺推送的文章

說說您小時候吃過最好的美味是什麼?

如果你有什麼好的美味歡迎在微信平臺留言

說不定下次就推送你推薦的美味哦..

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

我們明天見



 

相關焦點

  • 推 蝦 醬
    及至多年以後,我仍莫名地抱怨商周帝王,倘若「朕」也愛吃蝦醬這一口兒,那郭井子就不光是曬鹽,蝦醬醬滷鹹菜啥的,自然拉長了產業鏈,我等就不用腰酸背痛腿抽筋地跑到羊角溝,只消推車行走一半路程,或許在「國井子」就能買全乎了。「推蝦醬」是個籠統的叫法。除了蝦醬,往往還得買上一兩罈子醬滷,手頭寬裕些的還會買點兒蝦醬油或醬滷醃製的辣疙瘩鹹菜。
  • 豆子醬,醬黃豆,醬鮮豆,黃豆醬,都是以醬制為主的美食!
    飲食世界醬鮮豆和蘿蔔乾,榨菜頭,豆腐乳,雪菜絲同屬鹹菜一族。對於他們的功用,王蒙先生在我愛喝稀粥中認為鹹菜和稀粥是互相體味,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粘稠香濃的米粥,有清爽的鹹菜作陪,方能顯示出它的質樸真味。淮陽地區醬園店興隆密布,每家都賣醬鮮豆,交上兩分錢,夥計拿上粗竹竿改制的端子,從醬缸裡撈一端子醬鮮豆到顧客碗中。
  • [阿茗書薦]《醬滷燒烤腊味大全(修訂版)》
    20多年的廚藝編寫而成,內容以醬滷、燒烤和小吃為主,不但介紹了烹飪的材料、用具及刀工、蘸料的製作等基礎知識,而且每一款成品均以色、香、味、形俱全為製作標準。書中菜式豐富,兼收各家之長;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又不失專業性,以豬類、鵝類、鴨類細分,方便讀者的查詢,是烹飪愛好者的首選佳作。本書由深受業界專業人士認可的名師編著,共收集了200多道美味菜品。按照燒味古法、燻滷、燒臘分類。
  • 宿遷駱馬湖水滋潤的一盤小菜——黃墩醬豆
    這個名叫黃墩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廠家,通過南京一所高校教授的參與,研製出夏天都可以生產傳統口味的醬豆,粉碎了「天熱不能做醬豆」的傳統。醬豆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常小菜,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它和古老的宿遷更是密不可分。相傳,秦朝末年,戰事不斷,楚軍將士有糧無菜,日漸體弱,楚霸王項羽眉頭緊鎖,其妻虞姬愛夫惜兵,令伙頭軍研究一道菜餚,以養項軍,這就是醬豆。
  • 農家自製炒醬豆做法,香辣好吃超下飯,還是小時候的味道
    大家好,我是古月,關注古月,有更多的美食知識和美食做法供大家參考 今天來分享一道超級下飯菜,炒醬豆。這是一道非常古典的家常菜,我們小的時候吃得最多的就是這道菜。醬豆是由大豆製作而成的。一般冬天吃得最多,因為做一次醬豆能吃好久。冬天的天氣比較冷,如果家裡有醬豆就不用頓頓來做菜。即省時又實惠。我們農村的早飯,都是一碗紅薯稀飯,配上一些醬豆或者鹹菜,再來一塊撕面饃,那才叫一個過癮。下面來看看我的製作流程吧!今天我用的醬豆是幹的。這個要提前泡,我已經泡了一夜,已經泡開了,把它清洗乾淨。
  • 醬和滷有什麼區別?大廚總結這6點,一目了然,終於弄明白了
    醬和滷有什麼區別?大廚總結這6條,一目了然,終於弄明白了。從名稱上看,醬和滷既是名詞,也是動詞。做名詞時,醬是用發酵後的豆、麥做成的一種調味品,比如:黃醬、甜麵醬等。滷是製鹽剩下的黑色汁液,又叫鹽滷。說到動詞,兩者都屬於中餐常用的烹調技法。
  • 河南漯河:農村自製醬豆,好吃堪比老乾媽,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中午,正是各家飯菜飄香的時候,突然,我聞到了久違的家鄉的味道——熟醬豆。那是混合著辣椒、蔥花的醬豆的香味。頓時,喚醒了我的味蕾,饞得口水都流出來啦。可惜,一時半會兒吃不到這種家鄉的味道,只能忍著大饞蟲。掐指一算,自從離家在外面工作,已經好久沒有吃到熟醬豆。
  • 濃鬱鮮香的醬燒豆腐,看著就食慾滿滿,做好了比麻婆豆腐還好吃
    今天外面的天氣還不錯,可就是風還挺大的,還有點小冷,原本想著外出一趟,琢磨了一下,還是算了吧,老老實實宅在家裡不出屋,看書、學習、做美食吧。上午的時間過得可真快,還沒看上幾頁書,就又要到中午了,做點什麼吃的呢?打開冰箱,搜了一遍,找到了一塊豆腐,幾根香芹,還有一點肉,幾個香菇,想了想中午反正一個人,不做太多的,就做一道醬燒豆腐,在來一個香菇湯,中午飯就算齊全了,簡單方便,清淡可口。
  • 門頭溝這家醬鹹菜曾經上過北京電視臺!這裡的創新鹹菜你吃過嗎!
    製作工藝複雜 醬菜的製作講究醃製適時 拔水到位、醬制有序、滷汁純淨 在醃製車間中針對不同菜的口感,加上醬油,白糖,黃醬,
  • 來自春秋的「吃醬控」:吃的不是醬,是貴族圈的禮儀和養生理念
    如果把古代之醬等同於今天的平民之鹹菜,可就低估了醬的品味如果放到今天,說到醬,就想到了大蔥蘸醬;或者想到了用芥菜醃成的鹹菜,也就是困難時期平民的最常見飲食。而放到古代,醬的身份要高得多。比如有記載的「醢」,就包括多汁的肉醬、蝸牛醬、蛤醬、大蛤醬、魚醬、兔肉醬等等。以醢人為例,他的職責是「掌四豆之實」:醬是盛在一種叫做「豆」的食器中,在不同規格的飯局上,桌上擺的豆的數量、豆裡盛的醬的種類也不一樣,醢人就是負責安排不同飯桌上應該擺哪些醬;比如在「饋食禮」規格的飯桌上,就要擺上蝸牛醬、蛤肉醬、蟻卵醬、魚肉醬等八種醬。
  • 東南亞菜的叻沙醬、娘惹醬是怎麼調的?
    娘惹醬是東南亞菜常用的傳統風味醬料,味道鹹鮮酸辣,突出熱帶香草的氣息,很受國內食客的歡迎。叻沙醬:叻沙(lè shā)是新加坡的一款特色美食,酷似中國的酸辣粉,其大致做法是將辣椒、黃姜、叻沙葉(又叫越南芫荽、越南香菜,帶有一股咖喱味,若購買不便可加少許咖喱粉代替)、檸檬葉等搗碎,入鍋炒出香味後加湯,以蝦膏、椰漿調味,放入粗米粉煮熟,配上魚肉、豆腐泡、鮮蝦等輔料,酸鮮辣香,有濃重的熱帶香草氣息。
  • 博山菜與醬文化 【史宏偉】
    幾百年前,作為齊、魯兩國交界之地的博山,甜醬已成為普通百姓們的調味品。博山大廚們在烹飪時首選的也是甜醬,也稱面醬。它的基本原料是麵粉經蒸製發酵而成。它除了調味之外,還 可以調色。在那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博山人常用大蔥蘸醬下飯。民間有「大蔥蘸甜醬,不理爛鹹菜」的說法。
  • 脆皮河鮮豆腐.醬香豆腐筍.香椿鍋塌豆腐.醬潑豆腐.平橋豆腐
    原材料主料:內酯豆腐300克,高筍150克,蒜苗100克,尖椒50克。調料:A料(鹽3克,雞精、味精、甜麵醬各5克,海鮮醬、柱侯醬各8克)色拉油500克(約耗150克),溼澱粉5克,清水100克。製作步驟1、內酯豆腐切條,用7成油溫炸至定型,撈出瀝油,待用。
  • 騰衝人記憶中的泡飯配鹹菜,你全部吃過嗎?
    酸菜、豆豉、醃豆腐……騰衝人配泡飯的鹹菜也蠻有講頭的,品種不要太多,味道都槓槓滴!唰唰唰幾碗泡飯下肚妥妥的。騰衝的鹹菜中,醃豆腐可以說是首當其衝。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自己醃製滷腐。不過做的不好的話很容易發黴哦~醃製油滷腐的時候大多會用菜葉子封口,再用塑膠袋密封好。在外讀書時,吃不到滷腐,還經常在某寶網購滷腐下飯吃。
  • 味道雲南丨就著這些鹹菜 雲南人每頓白飯掃光光
    滷腐以黃豆製成的臭豆腐為主料,要求質地細膩,塊狀均勻,厚薄一致。經陽光照曬,排去外層水分,分別濃淡不同的口味,配以適量的糧食白酒浸裹,再以白糖、精鹽、辣椒、優質八角、花椒粉等卷在皮層,並滲以煉熟的上好菜油,醃製而成。只有在這高原的陽關和溫度下才醃得出這獨有的「高原風味」。白酒滷腐
  • 醬豆子:宿遷特產
    醬豆子醬宿遷農村飯桌上,醬豆子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的一道美味鹹菜。辣、香、鹹,麻,別有風味。醬豆子製作說起來並不複雜:挑選粒大飽滿的黃豆洗淨浸泡,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煮。煮至黃豆用手指能捏碎時,撈起瀝乾水份備用。接下來是非常重要的發酵。將瀝水後的黃豆均勻地放入蒲草包裡。.經過六、七天的發酵,拿起黃豆能拔起長長的絲,絲拔的越多越長,說明發酵的越好。發好的豆子晾曬後放入罈子,倒入開水燙,拿筷子用力攪動,直到豆子身上沒有絲為止。
  • 什麼菜(cái),什麼菜(cái),日!本!醃!菜! 葉醬賞味記
    掛著木質招牌的打田漬物門口,齊齊地擺著1米多高的大木桶。柚子大根,微癟的白色大蘿蔔上綴著黃色柚皮絲;昆布水菜,優雅地半浸在澄清的汁裡;奈良胡瓜漬,包裹著一層黏糊糊的酒糟,散發著酒香。愛好旅行的日本舞臺設計家妹尾河童,曾為《朝日新聞》寫過一系列有關醃菜的專欄,他尋訪日本各地的醃蘿蔔,用素描圖做記錄,後結集出版為《邊走邊啃醃蘿蔔》。在書一開頭,就用很認真地口吻告訴我們:「醃蘿蔔,是日本人飲食生活的原點。」一點也沒錯,即便是麵包牛奶大肆入侵的新時代,稍微傳統一點的日本人家裡,早飯裡也一定有「一汁一菜」的標配,汁是味增湯,菜就是醃菜。
  • 燒豆腐放點這個醬,不僅味道好吃色澤還誘人,做法簡單看一遍就會
    豆腐雖然便宜,但它的製作工藝可是非常的考究,單單從製漿來說就有好幾道工序呢,還有點滷。以前我們那有兩家賣豆腐的,價格都是一樣的,製作工藝也無大差別,但總是有一家賣的十分暢銷,當天做出來的豆腐當天就賣個精光。從小我就愛吃豆製品,不論是嫩豆腐還是老豆腐,都青睞有加,老豆腐用來燉,嫩豆腐用來燒,怎麼做怎麼好吃。
  • 關於醃西紅柿醬的記憶
    小時候,每到深秋,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做一件事,就是醃西紅柿醬。姑姑是醫院裡護士,每年她都會送給我們一些使用過那種500ml裝的葡萄糖瓶子,必須要保留有瓶塞的。爸爸媽媽會用那種纏在鐵絲上的長刷子,好好把瓶子裡面洗乾淨,然後用開水燙過晾乾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