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土壤微界面有機質層增厚證據 長期以來,有機質在土壤和沉積物中長期保護機制被廣泛研究。但由於土壤的複雜性,科學家主要基於傳統的組分提取方法進行土壤有機質研究,並提出不同的有機質保護機制。在這些穩定性機制中,有機質的物理化學機制和生物保存機制間存在爭議。
-
環境礦物材料在土壤汙染治理方面的應用及研究進展!
同時,利用膨潤土和合成沸石材料吸附土壤中Cd等重金屬,顯著降低了作物根部和地上部Cd的濃度。(2)凹凸棒石凹凸棒石黏土對土壤中Cd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範迪富等通過田間試驗利用凹凸棒石黏土對南京八卦洲Cd含量超標的土壤進行了修復研究,在Cd超標的土壤中施加適量的凹凸棒石黏土,蘆蒿中Cd的含量降低了46%,且未引起土壤質量的退化和蘆蒿產量的下降。
-
新型催化劑可有效降解 諾氟沙星、四環素類抗生素汙染物
新知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納米材料與環境檢測研究室孔令濤研究團隊,在水中抗生素氧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設計並製備出氧化石墨烯負載的二氧化錳納米針及四氧化三鐵—硫納米複合材料兩種催化劑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土壤中的土著菌或向汙染土壤中接種選育的高效降解菌,在優化的環境條件下,加速石油汙染物的降解。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原理、影響因素、降解菌篩選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在應用高效降解菌修復汙染土壤時,修復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微生物在不同汙染生態系統中的存活與性能,其生長限制因子包括與其他微生物的競爭、土壤環境條件等。
-
【科技日報】新型催化劑可有效降解 諾氟沙星、四環素類抗生素汙染物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納米材料與環境檢測研究室孔令濤研究團隊,在水中抗生素氧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設計並製備出氧化石墨烯負載的二氧化錳納米針及四氧化三鐵—硫納米複合材料兩種催化劑,並將其用於類芬頓反應中,實現對諾氟沙星、四環素類抗生素汙染物的有效降解。日前,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膠體與界面科學雜誌》和《新化學雜誌》上。
-
首個土壤修復院士工作站成立
「院士專家工作站」依託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汙染土壤生物修復領域展開技術合作,重建土壤生物環境體系,業務領域涵蓋農田修復、礦山修復、場地修復、地下水修復等。同時將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關注土壤生態體系建設,在退化土壤生態修復領域展開技術攻關。
-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在植物耐鹽機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在植物耐鹽機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2020-05-26 14: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金玉奇、李剛等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於霆和復旦大學教授叢春曉合作,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內封面文章形式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的Nanoscale Horizons雜誌上發表。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通訊員 王珊珊) 日前,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陳春梅副教授,與美國喬治亞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德拉瓦大學的同行合作,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土壤有機碳庫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礦物與有機碳的相互作用對土壤有機碳穩定儲存至關重要,其中鐵氧化物的作用尤為關鍵。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形式,在線發表於《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智能所在多功能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和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劉錦淮研究員、楊良保副研究員等,在可循環多功能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的製備和檢測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啟動經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和吉林省創新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長春應化所稀土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孫忠明研究小組與美國北達科他州立大學趙品晶教授課題組合作,在Rh(I)催化的C-H鍵活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了一種
-
我國新汙染物治理難在哪兒?
了解新汙染物的危害和來源新汙染物的概念有兩個層次:一是「汙染物」,是指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中存在的、危害生態環境或人體健康的物質;二是「新」,體現在生產使用歷史相對較短或發現危害較晚兩個方面,尚無法律法規和標準予以規定或規定不完善。
-
生物降解螯合物劑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效率與機理
生物降解螯合物劑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效率與機理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四川農業大學環境學院張世熔教授團隊使用分批洗滌法評價4種生物降解螯合劑對汙染土壤中Cd、Pb和Zn的去除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Research(IF=5.026)。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通過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劉芸團隊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陳龍慶團隊合作,結合透射電鏡分析、壓力條件下原位中子衍射分析和唯象理論計算,揭示了AKN鐵電陶瓷爆電換能行為的物理機制為壓力誘導的氧八面體旋轉從a-a-c+型轉變為a-a-c-/a-a-c+型,這與壓力誘導的、不可逆的鐵電-反鐵電相變有關。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動醫學院:動物重大疫病病原感染和致病機制研究團隊在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體液免疫應答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了豬繁殖與呼吸道症候群病毒(PRRSV)感染宿主後體液免疫應答的機制,以及中和抗體在PRRSV免疫保護中的作用,為未來PRRSV病毒的新型疫苗研發和防控打開了新的方向。
-
動物所等在非典型肌球蛋白Myo5a調節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年來,該研究組在Myo5馬達活性調節的分子機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動物所等在非典型肌球蛋白Myo5a調節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與原核細胞相比,真核細胞有著龐大的體積和複雜的胞內系統
-
雲南:「十三五」期間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淨土保衛戰取得積極成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30日訊 記者從雲南省生態環境廳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雲南省淨土保衛戰各項重點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深入推進,汙染地塊準入管理機制基本形成,土壤環境風險得到管控,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
昆明動物所在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昆明動物所在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在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已有研究發現種皮顏色越深,種子休眠性越強,穗發芽抗性也越強,但目前這種相關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晰。進一步研究發現紅色種皮抑制穗發芽的現象與OsVP1、Rc及另一個調控因子OsC1之間協同相互作用有關,這三個基因通過促進原花色素的生物合成和ABA信號的感知,從而增強了種子對ABA的敏感性,最終抑制穗發芽;該機制在小麥中也相對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