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六橋:杭州西湖蘇堤上的六座橋。見注釋⑤。
①寒食:是由禁火習俗相沿而來的例行節日。舊俗將出新火時,必盡熄滅舊火而後乃出之。時間約在清明節前二或前一天,舊俗寒食節禁火三天。見宗懍(lǐn)《荊楚歲時記》。一說春秋時晉文公辜負了功臣介之推,介之推隱居綿山。文公燒山逼令出仕,介之推抱樹被焚而死。後人於其忌日禁火冷食,以後相沿成俗。見《琴操》。
②洗紅:洗去紅妝,比喻桃花瓣被雨打落(雨摧落花)。
③滯:延挨,延遲。
④霽:雨止天晴。
⑤諸友:指同遊西湖的陶望齡兄弟等。第三橋:蘇軾知杭州時,建立了南起南屏山、北接嶽王廟、分西湖為內外兩湖的蘇堤,其間有橋六座。《武林舊事》卷五:「蘇公堤,元和中,東坡守杭日所築。起南迄北,橫截湖面,夾道雜植花柳,中為六橋九亭。」又載:「第一橋,港通赤山教場,名映波」,「第二橋,通赤山麥嶺路,名鎖瀾」,「第三橋,通花家山港,名望山」,「第四橋,通茆家步港,名壓堤」,「第五橋,通曲院港,名東浦」,第六橋,通耿家步港,名跨虹」。
⑥翻:反而。
⑦白紈:此指穿著白色絹衣。紈,白色細絹。忽騎者白紈而過:忽見穿白綢衫的人騎馬馳過。
⑧光晃衣:謂雨後初晴的陽光照在白絹衣上閃閃發亮。
⑨倍常:迥異於平常所見的色澤
⑩白其內者:穿白內衣的人。去表:脫去外套。
⑪以面受花:仰面而臥,用臉承受落花。
⑫多者浮:臉上承接花瓣多的要罰滿飲一杯酒。浮,舊時行酒令罰酒之稱,引申為滿飲。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者,浮以大白。」
⑬啜:喝,小飲一口。
【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官吏部郎中,有文名,與兄宗道、弟中道號稱三袁,文主性靈,為公安派創始人。有《袁中郎全集》。
【譯文】
寒食節過後下了場雨,我說這場雨是為西湖洗去紅妝,應當馬上去與桃花話別,不能再拖延了。中午時分雨停了,我同幾位朋友來到了蘇堤第三橋,凋落的花在地上堆積了一寸多厚,遊人很少,我們反而因為這個感到很快樂。忽然有穿著白綢衣的騎者奔馳而過,綢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加倍鮮豔美麗,朋友中穿著白色內衣的都脫去了外衣。稍稍疲倦的時候,我們就躺在地上喝酒,用臉頰來承接落花,臉上落花多的人飲酒,臉上落花少的人罰唱歌,拿這個來取樂。偶見花叢中劃出一條小艇,叫近一看,原來是和尚送茶來了。我們每人小飲一杯茶,就隨著小船高聲唱著歌回去了。
【品讀】
本文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寒食節後在杭州作。寒食一般在時令上是即將或已然進入暮春——正是花飛萬點之時。韓偓(wò)《寒食夜》「惻惻輕寒剪剪風,小梅飄雪杏方紅」,韓翃(hóng)《寒食》「春散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都是寒食落花的寫照。自宋至明,此風亦相沿不衰,《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有相關記載:「清明從冬至數至一百五日,即其節也。前兩日謂之寒食。人家插柳滿簷,青蒨(qiàn)可愛。男女亦戴之。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是日,傾城上冢,南北兩山之間,車馬闐(tián)集,而酒尊食罍(léi),山家村店,享餕(jùn)遨遊,或張幕藉草,並舫隨波,日暮忘返。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此文記寒食後雨過天晴遊杭州六橋中的第三橋,全文寥寥百餘字,可謂惜墨如金,但寫堆積寸餘的落花、霽色落紅映襯下的白羅裳、以面承花的雅罰、花間載茶的僧艇以及作者行的浩歌而還,惜春之情懷、遊賞之愉悅、不羈之豪逸卻噴射於有限的文字之外。
讓我們感受下作者西湖春遊的快樂: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來西湖遊春的人卸下了平日的矜持,變得自由自在起來,看到別人穿白綢衣馳過,也跟著一起脫去外衫,露出白內衣來,光潔的白色與遍地紅花相映成趣。人們隨意躺在落花上,一點也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同時還定出遊戲規則――以臉承接落花,承接落花多的飲酒一杯,少的則罰唱曲。這樣的假日令人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