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太學是南宋的最高學府,使臨安成為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

2020-12-21 百家號

最高學府:太學與武學南宋

紹興八年(1138)定都臨安之後,城內陸續建起太學、宗學、武學、醫學、算學等中央學校,使臨安成為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太學太學是南宋最高學府,建於紹興十三年(1143)。校舍由嶽飛故宅擴建而成,位紀家橋東、前洋街北。學校分孔子廟、教學區、齋舍區三部分。孔子廟在西部,以大成殿為主體,殿內奉孔子像,兩虎彩繪孔子七十二弟子像。

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祭禮。殿後為光堯石經閣,內藏宋高宗及吳皇后手書的《易經》、《詩》、《尚書》、《左氏春秋》、《禮記》、《論語》、《孟子》等石經,作為太學生攻讀儒家經典標準教科書。教學區位於學校中部,有首善閣、崇化堂等廳堂。首善閣藏宋人歷朝有關教育的「御札、御製」。

崇化堂為太學講堂,是進行講學的場所。齋舍區在學校東部。初建時有服膺、誠意等10齋。紹興二十七年(1157)又增建明善、經德、循理等10齋。每齋住學生30人。齋舍前有射圃,是太學生練弓與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

南宋太學已有較完備的管理機構,設祭酒主管學校校務。下設司業,協助祭酒綜理學校教務。又設博士、學正、學錄、學諭,分掌教職。博士掌分經教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藝訓導學生。學正、學錄掌執行學規,糾正並處罰犯規學生,亦協助博士教學。學諭掌以博士所授經,傳諭學生。

學正、學錄、學諭,由上捨生行藝(操行與學業)優異者充任。每齋設齋長,掌管齋務及考校齋生行藝。學校又設「三案」管理校內事務:廚庫案,掌管太學錢糧與頒發書籍條冊;學案,掌管文武學的公私補試和升補考;雜案,掌管太學的諸雜務。各案設胥長、胥史負其責。

太學招生初沿襲北宋的州學升貢法,凡在本州州學修滿一年,三試中選,可送太學肄業。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又定混補法,即每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的落第舉人皆可參加太學的升學考試,合格者補入太學。一時考生大增,乾道二年(1166),時京赴試者達3.7萬餘人。

孝宗淳熙後,以應試者過多,又立「待補」之法,規定各州參加太學考試的人,只能是省試落第者的1/10至1/5。太學生初為300人,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增至700人,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又增至1716人。

南宋太學以儒家經書為主要課程,用《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為教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亦列入課程之內。同時兼習詩詞賦策。教學採北宋創立的三舍法,分外舍、內舍、上舍三級,學生依次遞升。加入太學為外捨生,經一年學習,考試成績人第一、二等者,升入內舍。

內捨生經兩年學習,考試成績入優平二等者,升入上舍;上捨生經兩年學習,考試成績合格者,準予畢業。高宗紹興十三年的700名太學生中,上捨生30人,內捨生100人,外捨生570人。寧宗時(1195-1224),上捨生30人,內捨生130人,外捨生1560人。

太學的考試,行藝並重,兩上為上,一上一中及兩中為中,一上一下、一中一下及兩下為下。考試分私試和公試兩種。私試每月舉行,外捨生每季第一月考經義,第二月考論,第三月考策。公試每年一次,亦稱「歲試」。上捨生的考試太學教官不能參與,其成績依行藝分上、中、下三等。

上等由皇帝召見,親授官職;中等免禮部試,其地位與進士同;下等可不經鄉試直接參加進士的考試。太學生的德行考查,由各齋的齋長負責。齋長對本齋學生每月寫一簡單評語及等第,謂之「月書」。德行的考查以學規和「八行」為主要依據。「八行」的規定是:「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悌,善內親為睦,善外親為姻,信於朋友為任,仁於州裡為恤,知君臣之義為忠,達義禮之分為和。」

對學生犯規,以輕重分五等處罰:輕則關暇幾月,不許出入;重則前廊關暇;再重則遷齋,既遷之後,必本齋同舍力告公堂,方許放還;又重則下自訟齋,自宿自處,同舍亦不敢過問;又重則撲責摒斥,終身不齒。南宋太學至宋亡遂廢,前後經歷134年。元代改為西湖書院。

宗學宗學是專供皇族子孫讀書的學校,歸專掌皇室宗室的官署宗正寺管理,建於紹興十四年(1144),地址在睦親坊,內分小學和大學。小學以《論語》、《孟子》為基本功課。大學功課同太學。設教授、博士、學諭掌教。初建時大學生50人,小學生40人,職事各5人,共100人。武學武學是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建於紹興十六年(1146)。

校址在太學旁邊,內分受成、貴謀、輔文、中吉、經遠、閱禮6齋,學生約100人。校長由太學祭酒兼任,設武博士、武諭各一人掌教。教學以諸家兵法、武技和歷代用兵成敗及前世將士忠臣義士的事例為內容。學生有願試陣隊者,量給兵伍肆習。學規均依太學例。學習三年,以考試確定等第,凡願從軍者,分別授予正將、副將及準備將等官職。

相關焦點

  • 南宋政權為何放棄建康,選擇在臨安建都?
    秦:會稽郡的錢唐縣,蘇州紹興為中心,杭州為邊緣在動蕩的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仍是「縣城級別」的錢唐縣。 杭州古城有個武林門,一本記述南宋臨安城市地理的著作就叫《武林舊事》——武林,這個霸氣的名字,是古杭州的代稱之一,據說源於城外的武林山。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記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
  • 南宋皇帝專用道路,臨安都城的中軸線,如今老店林立——南宋御街
    南宋御街「四拐角「」南宋御街曾經的故事南宋王朝在臨安偏安一隅,詩人林升曾在《題臨安邸》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當然不是南宋時期的石板,但杭州市政府在規劃整個歷史街區時儘可能的還原了南宋時的風貌。今天阿九就帶大家來逛一逛南宋御街。
  • 南宋臨安5A+旅遊指南
    歷史上,臨安之名源於「臨時安居之所」,是浙江杭州的古稱,南宋時的首都,也叫東都。從紹興八年(1138)南宋建都到祥興二年(1279)滅亡,臨安有140多年的國都歷史。(陳鳴樓繪,《南宋皇城圖》局部)自從隋代開鑿大運河,臨安完成了華麗的轉身。
  • 杭州真的是南宋首都嗎?探訪南宋臨安皇城舊址
    身在杭州,如果對這座城市有一點了解,就一定知道:她最輝煌的時代是在南宋。公元1138年,宋高宗趙構定都杭州,從此杭州開啟了她最輝煌的時代。南宋都城臨安,雖然輝煌壯麗,卻是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小的一座都城(主要是今天杭州上城區、下城區),而就是這樣一座都城,在鼎盛時期竟然裝下了120多萬人,比肩同時期世界各大一線城市。說起臨安城,有一點不能不提——今天的鳳凰山,整個都在皇城之內。今天普通市民經常攀登的鳳凰山,在南宋時是皇家禁地,普通人根本不能進入。
  • 歷史解密:南宋時期,刺桐港的航運地位為何能超越廣州港?
    廣州港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成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錨地(即實際開埠時間早於刺桐港百年)。宋元時期刺桐港地理區位條件為何在南宋時期,廣州港的貿易地位遜色於刺桐港呢?本地的糧食及生活物資實為供不應求,部分糧食即以刺桐通過海道運往臨安。南宋臨安(龐大的消費群體)出於政治特殊功能的需要,臨安聚集了大量官僚,海外的奢侈品(象牙、珍珠、乳香等)便成為官僚群體、王公貴族的消費對象。極大地提高了外來船舶的周轉性,延長了刺桐港的產業鏈!
  • 穿越千年,在杭州城內探尋南宋都城臨安的痕跡
    《射鵰英雄傳》的故事發生在錢塘江畔,臨安城外的牛家村。說完了錢塘江,那麼今天,林曉就來和大家說一說臨安。臨安,現在是杭州下轄的一個區,歷史上曾是南宋都城。1138年,南宋紹興八年,宋高宗趙構遷都臨安府,官方雖稱之為行在,但增建禮制壇廟,北返之心逐漸淡去。從此,臨安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至1276年被蒙古大軍攻破,前後共計一百三十八年。南宋雖偏安東南一隅,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昌盛,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也為杭州城留下了許多歷史的印跡和文化的底蘊。
  • 南宋御街,走尋南宋歷史
    杭州為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又是南宋文化的傳承地有著深厚的宋朝文化背景北宋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定都臨安大量北方人口紛紛南下北人大量的南遷為浙江地區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生產力金國幾度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北伐皆無功而返南宋與當時的金國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 南宋台州,畸形的科舉繁榮
    (史料來源:《嘉定赤城志》卷四·貢院)據《哈佛中國史——宋的轉型》記載,13世紀南宋全國的州試平均錄取率為1%,而這一時期台州的州試錄取率僅為0.1%,真可謂千人選一,台州州試的慘烈程度世所罕見。>雖然台州科舉人數的增長,有南宋前期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因素,但到南宋中後期,與日益衰敝的地方經濟不相應襯的是,應考士子人數一直在呈現一種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非理性的增長。
  • 南宋臨安的人怎樣旅遊?從《武林舊事》中,看臨安繁華的旅遊文化
    南宋詩人林升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的這首詩,最初見於《西湖遊覽志餘》的記載,這首詩描寫的是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景象。也就是說,臨安是南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一個繁榮的大都市。在繁榮的城市背景下,臨安的旅遊文化產業也是值得一提的事情。
  • 相撲這個運動,南宋就已經達到鼎盛,為何逐漸沒落,成為日本國粹
    其實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有此項運動,一直到秦漢時期,所謂的「角牴」,就是相撲的雛形。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就開始使用「相撲」這個名稱。到了南宋時期,這個運動發展到鼎盛時期,尤其是在京城臨安,相撲就是盛行的技藝之一。從皇宮都百姓,都是一種很普及的表演活動。宋朝時期,相撲運動已經有很具體的制度。
  • 林升寫《題臨安邸》時,南宋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什麼情況?
    杭州自從五代時候就成為江南繁華種地,宋朝遭遇靖康之難,高宗趙構難逃,隨後以杭州為行在,稱臨安府,此後,南宋就以杭州為臨時都城。南宋詩人林升在遊玩臨安的時候,寫了一首:《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 齊名兵馬俑,南宋規格最高神道石刻,寧波南宋石刻遺址鮮為人知
    暫居臨安的南宋帝王,夢想葬回河南的宋皇陵,所以其陵墓建制從簡,並沒有神道石刻。而東錢湖的石刻遺址公園因其安葬了南宋權臣史家的三位宰相,故而可以稱的上是南宋時期規格最高的神道石刻。史家在南宋時,人才輩出,其鼎盛時期可以用「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五尚書,七十二進士」來概括。
  • 南宋臨安有多繁華?想吃什麼隨便點,人口超過北宋國都
    久而久之,被發現商機的商人將其引入臨安的酒店中,於是從宋高宗時期開始,麵食就開始走進了臨安城的大街小巷,一時間大街上鱗次櫛比的出現各式各樣的麵館。南宋時期繁榮的的臨安在臨安的麵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原來南方人開的,供應的菜式在之前的基礎上,還新增了饅頭、包子和夾子(就是用蔬菜和面一起做的水煎包)等主食和各類麵食。
  • 南宋為何定都杭州而不選南京?亂世之下的盛世:臨安當時遠超建康
    從此,北宋成為歷史,南宋開始了坎坷多舛的命運。之所以說南宋坎坷,是因為這個政權真的沒過幾天安生日子,就連定個都城,也是多番思量、幾經變動才最終選擇了臨安城,也即今天的杭州。 但杭州最終成為南宋的都城,其實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 南宋臨安逛夜市
    《清明上河圖》局部趙孟頫摹宋畫《鬥茶圖》□戴永夏  靖康之恥後,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權雖然失去了半壁江山尤其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夜市的發展已達到古代夜市的頂峰。  臨安的夜市,主要集中在臨安城中最主要的街道御街上。這條大街東西兩側布滿坊巷,坊巷和大街縱橫交錯,街巷兩邊商店林立、百肆雜陳、商品繁多、商業發達,因而夜市也最為繁華。明朝人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曾對臨安夜市稱讚說:「無論通衢委巷,星布珠懸,皎如白日,喧闐達旦。」
  • 古代時期的杭州,杭州古城美不勝收
    緊靠皇宮的是中央官署.當時最高的權力機關三省六部大都集中在這裡。當然.也有一些行政部門,如太常寺、秘書省、武學、太學、國子監等,沒有設在這裡。另外,與早期的布局不一樣,官營的手工業作坊分散在城內各處。將作監的軍器監在保民坊內。太廟位於紫陽山之左,社被壇在觀橋東北,九宮壇在東青門外。全城分為8個廂(城外尚有2廂),共有68個坊。
  • 聽說過南宋名臣朱勝非嗎,同在南宋舞臺,地位不輸嶽飛、秦檜
    相較而言,這一時期其他歷史人物,或「淪落」為後世文史作品中的「路人甲」,或逐漸被厚厚的歷史塵埃湮沒了身影。南宋初宰輔朱勝非,就屬於其中的一員。在內憂外患變亂頻仍的兩宋之際,他是怎樣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到一場場事變中去,給那個時代留下了他獨有的烙印的?
  • 面對強大蒙古,南宋是如何抵禦蒙古進攻的山城防禦體系?
    導語:面對強大蒙古,南宋是如何抵禦蒙古進攻的山城防禦體系?川陝,乃南宋重要防禦區之一。四川處於長江上遊,首都臨安則居長江下流,在戰略上四川於臨安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衛都城臨安的重要屏障。四川地處三大防區之首,一旦失守,沿江而下,荊襄和兩淮兩大防區將輕易而取,臨安將處於不可保的境地。緣於四川重要的戰略地位,金朝和蒙古皆以四川作為攻宋的主戰場。早在窩闊臺時期,李寔「獻策韃酋,勸其先謀犯蜀,順流下窺江南」。正如史書所載:「取吳必先取蜀」,「先取全蜀, 蜀平, 江南可定」。正可謂一語道破了四川於整個南宋政權的重要戰略地位。
  • 南宋臨安一年四季花事知多少
    南宋臨安都城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均對花卉有一種特殊的嗜好,一年四季花事活動不斷,可謂月月有花事,季季過花節。 正月賞花,主要是觀賞梅花。梅花深得文人雅士喜愛,西湖周邊梅花種植區域較多,每當湖雪紛飛之時,總缺不了踏雪探梅、煮雪尋梅的賞心逸事。園囿名墅也有各類梅景,或梅海,或梅樁,景色各異。
  • 南宋為何定都臨安(杭州),而不是有長江天險的南京?
    南宋幾個主要的首都,我列舉一下,京師,名義上還是開封(兩宋時期)。南京,商丘(3個月)。行都,南京(10年)。行都,紹興(6年)。行在,杭州(117年),南宋皇帝全部葬在行都紹興。杭州相比南京更安全,南京除了長江天險其餘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