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隻從寧波東渡日本的青瓷茶碗緣何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殘器

2020-12-26 浙江新聞

  編者注

  本文作者是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寧波與日本交往史研究專家。本文通過一隻修補過的青瓷茶碗的傳奇經歷,反映了一段日本與寧波文化交流的歷史。

  「螞蝗絆」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殘器」之一

  浙江在線10月30日訊 在日本現存的古代青瓷器物中,有一件特殊的文物———龍泉窯青瓷茶碗,又名「螞蝗絆」,現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級別為「重要文化財」,僅次於「國寶」級別。此物翠綠色,晶瑩剔透,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性,但它被鋦過,從鋦瓷的工藝看,它是現存較早的鋦瓷實物。所謂鋦瓷,或稱補瓷,就是用金屬釘(鋦釘)將破裂的瓷器進行修補和加固的工藝。通常,看瓷器的價值,很注重品相的完整,但此件青瓷碗雖為修補過的器物,卻流傳了幾百年,被人們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殘器」之一。

  南宋龍泉窯青瓷,早已蜚聲海內外。蔣祈(南宋人,一說元代)在《陶記》中說,景德鎮瓷,潔白無瑕,素有「饒玉」之稱;河北定窯以「紅瓷」聞名;而龍泉青瓷,其色以「青秘」著稱。以上三者,並稱「宋瓷三絕」。

  此碗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它是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而且它還有一段完整的傳承史;同時,它又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物證,與寧波有著不解之緣。

  江戶時代儒學家伊藤東淳于享保12年(1727年)為之寫過一篇銘文,即《馬蝗絆茶甌記》。銘文裡提出了「馬蝗絆」(現代漢語稱「螞蝗絆」)這個新概念,今天它已成為補瓷的代名詞。當茶碗傳至幕府將軍足利義政(1449-1473年在職)手中時,碗的底部出現了裂痕。據《馬蝗絆茶甌記》載:「底有璺一脈,相國因使聘之以送之大明,募代以他甌。明人遣匠以鐵釘六鈐束之,絆如馬蝗,還覺有趣……號馬蝗絆茶甌。」當時,日本國內無法處理好這道裂痕,便派人帶到大明,要求換一件相同之物。那個時期,如此上好的青瓷茶碗也不是說得就能得到的,無奈之下,明朝匠人用金屬將其鋦好,再送回日本。瓷器上補的鋦釘宛如螞蝗,幕府將軍一見,由衷敬佩中國工匠的聰明,發覺這不但不影響使用,還多了一道工藝,越欣賞越覺得有情趣,故名「螞蝗絆茶甌」。

  青瓷茶碗「世所希見」最初由寧波東渡日本

  一件器物,述說一段歷史;一篇銘文,記錄一個傳承。鋦過的青瓷碗及其《馬蝗絆茶甌記》,為後人留下了一段趣事,因為有了它,人們既能品味到南宋「青秘」之溫潤如玉,而又似玉非玉的感覺,又能聆聽到青瓷茶碗東渡、回歸、再東渡的美麗傳說。

  那麼,青瓷茶碗到底來自哪裡,又是怎樣傳到日本的呢?從《馬蝗絆茶甌記》便可略知一二,其文曰:「昔,安元初,平內府重盛公,捨金杭州育王,現住佛照,酬以器物數品。中有青窯茶甌一事,翠光瑩徹,世所希見。」

  據此說法,安元初年(1175年),時任右近衛大將的平重盛向浙江杭州的育王山布施黃金,而作為酬禮,當時的寺院住持佛照禪師回贈了許多瓷器,其中有一件翠綠剔透的青瓷茶碗。

  但是,《馬蝗絆茶甌記》所述的內容並不十分準確。第一,「杭州育王」之說是錯誤的;第二,青瓷茶甌是佛照禪師送給平重盛的嗎?

  先看第一點。平重盛施金育王山一事,出自《平家物語》(卷第三·渡金)和《源平盛衰事》(留卷第十一·育王山送金事)項。「渡金」講述的捐贈黃金故事具體如下:

  大臣(平重盛)又說:「在日本,無論積多大善根,想讓子孫相續,為我祈禱冥福,也是很難做到的。為修後世冥福,我想在外國多積些善根。」於是,在安元年間(1175-1177年),從鎮西(九州)召來一個叫妙典的船主,屏退眾人,與他見面。取出黃金三千五百兩,說道:「聽說你是個正直的人,這五百兩給你。其餘三千兩你拿到宋朝去,到育王山,給那裡的僧侶一千兩,還有兩千兩獻給皇帝,為我祈禱冥福吧。」

  妙典奉命西渡,見到育王山的方丈佛照禪師德光,說明事由,佛照禪師甚是讚嘆,於是把一千兩贈給僧侶,二千兩獻給皇帝,詳細奏明平重盛的心意,皇帝大為感動,遂將五百町田地捐贈給育王山。育王山,指的是寧波阿育王寺,是中國僅有的一座以阿育王命名的古寺。早在唐天寶年間,鑑真與明州阿育王寺的因緣,成為日本佛舍利信仰的源頭。鑑真東渡所帶物品的清單中有「如來肉舍利三千粒」及「阿育王塔樣金銅塔一區」,鑑真給日本帶去了佛舍利信仰。因此,明州阿育王山舍利塔在日本早已人所共知,成為僧俗供養的對象。南宋創立「五山十剎」制度,阿育王寺為五山之一。故此,平重盛捨金育王山,絕非是伊藤東淳在《馬蝗絆茶甌記》中所說的「杭州育王」。況且,杭州並無阿育王寺,是伊藤東淳誤以為阿育王寺在杭州。

  歷經「回歸」與「重渡」

  青瓷茶碗更有歷史價值

  再看第二點,探討一下此碗是以何種方式傳到日本的?

  1185年平氏家族滅亡,日本進入幕府時代,政權由打敗平家的源氏家族掌控。《平家物語》成書於1230年以後,也就是平重盛(1138-1179年)去世50年之後。該書依據各種記錄和諸多傳說,描寫平家幾代榮華與衰落,書中既有大量的史實,又夾雜著許多傳說或虛構的故事,是一部文學性較強的作品,非純史書。另外,《源平盛衰事》卻說平重盛拿出一千三百兩黃金,給妙典百兩,二百兩給育王山僧徒,一千兩獻給皇帝,另運來一船檜木木材,供養阿育王寺。《源平盛衰事》成書的年代比《平家物語》略晚些,兩本書關於平重盛捐金育王山之事主體內容相近,但在細節上又有出入。

  「育王山佛照禪師德光」,指的是阿育王寺住持拙庵德光(1120-1203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德光聞知高僧大慧宗昊(1089-1163年)住持明州阿育王寺,立即趕來拜於門下。淳熙四年(1177年)正月二十四,宋孝宗皇帝賜拙庵德光「佛照禪師」法號。淳熙七年(1180年),孝宗皇帝下詔令,任德光為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住持。

  那麼,佛照禪師是否給妙典贈送了青瓷茶碗呢?一般認為,「螞蝗絆」產於13世紀的龍泉窯,屬南宋時期製品。若斷定為13世紀,則平重盛未見過此碗,因為他已於1179年逝去。當然,若為平重盛在世期間的產品,則佛照禪師贈碗的可能性增大,可惜對此目前尚無定論。

  然而,無論此碗最初是以何種方式傳到日本的,至少從足利義政傳至其侍臣宗臨,再從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藏於室町三井家,整個傳承是有序的、可信的。

  1970年,遵照已故三井高大先生的遺囑,其夫人將此碗獻給東京國立博物館。一隻茶甌,出自名窯,源於大家,在日本經歷了好幾百年,中途曾一度回歸,增添了「螞蝗絆」,再漂洋過海,重渡日本,且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相關焦點

  • 熱文速遞 ‖ 考古學視野下的寧波越窯青瓷與東亞海上陶瓷之路
    裝飾上採用了少量的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技法,將雲龍、壽鶴、花卉等題材飾於粉盒的蓋面或碗心和盤心。        據考古資料顯示,中晚唐時期,明州(今寧波)逐漸發展成為東亞國際性港市,在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海上交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8世紀以後,日本遣唐使基本上放棄北路航線,直接橫渡東海或轉經琉球列島入唐,明州成為遣唐使船最重要的登陸地和啟航地。
  • 宋朝人鬥茶使用的茶碗,傳到日本成為國寶,中國僅剩半件
    遺憾的是,曜變天目茶碗的顏色過於豔麗,不被宋朝人所喜愛,沒有生產出更多產品,以至於保留到今天的曜變天目茶碗極為珍惜,屈指可數。更遺憾的是,僅存下來的幾件曜變天目茶碗也沒有留在中國。它們之中的大部分,都因為各種原因,漂流過海去了日本,變成了日本的國寶。
  • 上林湖越窯遺址:世界上最大的青瓷「露天博物館」
    上林湖越窯遺址:世界上最大的青瓷「露天博物館」 來源:人民網  2014年09月09日10:08 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從上林湖起航,經東橫河入姚江,通過明州港,開啟了寧波通向海外的「陶瓷之路」:北達高麗(朝鮮),東至日本。南經廣州,通向兩條路線,一是向東南,通向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諸國;另一是向西南,沿海岸至越南達泰國、緬甸,經孟加拉灣,到印度、巴基斯坦,以至直抵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伊朗、埃及等。
  • 現場|「馬蝗絆」等全球青瓷精品今起集結浙博「天下龍泉」
    第二單元「國家寶藏」,闡釋龍泉青瓷在不同歷史時期與官府的深刻聯繫。自宋代進入皇家視野之後,龍泉窯一直是宮廷用瓷和國家祭禮用瓷最主要供應地之一。元明兩代,尤其是明代早期,龍泉窯的產品形制、紋飾等與景德鎮御器廠生產的御用瓷器基本相同,說明龍泉窯青瓷生產一直處在宮廷的直接監督與管理之下。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推動以及來自宮廷的知識與技術,都成為龍泉青瓷生產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 世界最著名殘器之一:這隻帶重點的碗值得你入一趟宮
    大意是說,鐮倉期安元年間(1175-1177)武將軍平重盛(1138-1179)施捨黃金給浙江杭州育王山,而當時的住持佛照禪師(1121-1203)回贈給平重盛的禮品當中就包括一件釉色瑩徹、世所罕見的青瓷茶碗。該茶碗後入室町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436-1490)之手,因碗底有一道裂璺,所以委由聘使攜往明國,希望能尋得同類茶碗。但明代工匠則在裂璺兩側施加六個鐵鋦釘後再度送返日本。
  • 日本茶碗:和物天目
    日本和物茶碗是按照窯口來分類的,主要有以下7種:樂燒:京都聚樂第的官窯,由中國人的後裔長次郎開闢,燒造了茶碗,此窯是最具有日本特色的窯口,傳到今天仍然有佐佐木松樂,昭樂等傳人,但是其實樂燒在400年裡,也分裂成了很多很多流派。
  • 日本唐物天目茶碗的類別
    茶碗是茶道的靈魂,是最重要的茶道具,也是第一的茶道具,同時也是種類最為豐富的茶道具。日德川幕府成立以後,日本茶道發生了重大轉型,這個時候,高麗茶碗替代了唐物茶碗的地位,直到今天,唐物茶碗的觀賞和藝術價值都超過了使用價值,但是日本茶道講究的主要是使用價值。其實中國各種各樣的瓷器,都出口到日本過,但是出口瓷器並非精品,和清宮舊藏的差距非常大,但是日本人還是非常珍惜。
  • 50圖欣賞宋瓷茶碗/瓷碗之美
    且成為後世、海外爭相效仿的典範。 宋代瓷窯百花齊放星羅棋布,佔我國古代窯址75% 自1949年以來,考古發現我國古代瓷窯共分布在一百七十多個縣,而宋代窯口就多達一百三十個縣,比例高達75%。
  • 茶碗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隱藏在茶碗中的殘心禪意
    原文標題:《願隨孤鴻輕雲去——隱藏在茶碗中的殘心禪意》作者:張菁載於:《禪》刊2012年第3期圖片:把盞堂回前墨茶碗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歷史上將軍常用茶碗代替封地封賞有功績的大名;一隻著名茶碗會受到歷代茶人的珍視,甚至為爭奪一隻茶碗會引發一場戰爭。即便平常茶碗,只要是茶人心愛,通常都會終身使用,視為伴侶。在日本,茶碗已經超越了茶道具本身的價值,而成為美學境界、身份地位、權力的象徵。也正是在日本,中國與朝鮮舶來的茶碗、日本本土燒制的茶碗同在一地融會貫通,交相耀映,煥發出異彩的光芒。
  • 日本瀨戶窯仿製龍泉窯青瓷,深受當時的武士和僧侶們的喜愛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中國陶瓷對日本陶瓷的發展自古有著強烈的影響。其中,中國青瓷一直是日本陶瓷生產模仿的對象,尤其是龍泉窯青瓷,甚至可以稱為日本人最喜愛的中國陶瓷。>明仿龍泉釉暗刻花紋碟故宮博物院藏此碟應為景德鎮仿龍泉窯產品另闢蹊徑的模仿十二世紀末,繼承了猿投窯灰釉技術的瀨戶窯在愛知縣瀨戶地區開窯,之後歷經鎌倉時代(一一九二年左右一三三三年)、室町時代(一三三六年一五七三年)和安土桃山時代(一五七三年一六〇三年),逐漸繁榮並發展成為日本最上乘陶瓷的產地
  • 龍泉窯,國外哪家仿得最逼真?
    雖然日本人仿燒龍泉窯青瓷的歷史比較短,但在眾多龍泉青瓷追隨者中,以日本仿燒的最精美且相似度最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那為什麼當時那麼多仿龍泉窯的,唯獨日本仿的最到位最像,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呢?
  • 世上僅存三隻的南宋珍品 日本展出中國瓷器「曜變天目茶碗」
    神秘的曜變天目盞南宋的「曜變天目茶碗」,是宋人用於點茶(就是今天日本抹茶的前身)的茶具,現存三隻,分別藏於京都大德寺龍光院、東京靜嘉堂文庫和大阪藤田美術館,都是在數百年前流入日本並被珍藏至今的國寶級文物,其中以龍光院這隻最為神秘。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讓後人詬病?網友:帶走一物,不能原諒
    在西京時期就已經成為佛門的領袖,在佛學方面有了獨特的見解。在日本大化改新時期,鑑真曾經六次東渡,弘揚佛法,當時日本正處於動亂時期,鑑真的出現改變日本當時的局勢。因此,他在中日兩國,尤其是日本有極高的聲譽,但是由於他的跨國傳播存在著眾多疑點,一部分人也對他持有批判的看法。
  • 一隻小小茶碗引發的日本社會風尚,日本茶道歷史的唐宋潮流
    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茶道、花道、書道。其中茶道可謂日本國粹文化之首,這由唐宋傳入日本的喝茶禮儀,卻在時間的沉澱下,變成了日本的國粹文化,甚至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早在此之前,日本因為崇慕中國文化,漢唐之風在日本社會上經久不衰,茶道因其精細的點茶工藝,很快就獲得了日本上層社會的青睞,隨之產生的各種「茶會」,也成為了日本上流社會的一種風雅時尚。
  • 一眼千裡,這些龍泉青瓷憑什麼成為「鎮館之寶」?
    「重要文財」中,從世界文化的角度觀察,製作極為精美、文化史意義及學術價值極高,可視為國民珍寶的作品稱為「國寶」。被列為日本國寶的中國瓷器總共有8件,其中4件宋代建盞,1件宋代吉州窯茶盞,另外3件都是龍泉青瓷花瓶。日本人把花瓶稱為花生,大意可能 就是花放進去還能生長吧。
  • 投資收藏界的新寵憑什麼是這隻黝黑茶碗?收藏家主要投資看這3點
    在國人的固有印象中,總覺得青瓷和白瓷才是宋代單色瓷的審美主流。殊不知在鬥茶之風盛行的宋代,人們點茶時的首選茶器,卻是只黝黑的茶碗。究竟建盞有何魅力能引領宋代舉國上下的黑釉茶盞潮流,並一度成為投資收藏界的新寵呢?
  • 被譽為日本「重要文化財」和「青磁砧」之稱的「馬蝗絆」青瓷碗
    宋龍泉窯「馬蝗絆」青釉花口瓷碗高九·六釐米口徑一五·四釐米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這件龍泉窯青釉花口瓷碗高九點六釐米,口徑十五點四釐米,重二百九十二克,器身布有裂痕,被譽以日本「重要文化財」(日本物質文化遺產的等級分類表示方式,「重要文化財」是指歷史、文化等價值特別高的文物)和「青磁砧」(日本對高質量南宋薄胎厚釉龍泉青瓷的稱呼)名器之稱,足見長期以來世人對其喜愛與珍視。
  • 日本唐津燒茶碗
    長崎縣)燒制的陶器一般從佐賀縣唐津市的港口運往全國各地,因而被稱為「唐津燒」。其產量很大,尤其在日本西部,當地甚至把所有的陶器都統稱為「唐津燒」。唐津燒的魅力主要源自其樸素的韻味。為了發揮唐津地區土壤的特徵,制陶僅限於手工製作,有很多窯廠現在都還在使用腳踏軲轆.另外,還用木材在階級窯中燒烤,以使釉藥的特性充分發揮出來。
  • 利休茶碗的啟示 日本茶道系列 · 碗與筅的追求
    》一書的封面設計中,以日本著名的大德寺高洞院的茶室松向軒為背景,襯託出兩個代表茶道源流的著名茶碗。他在日本茶道史上的最大功績是從禪院茶、書院茶、草庵茶中採精汲髓,承繼珠光的衣缽,從精神及樣式上奠定了今天日本茶道的基本流式,並融注進近乎完善的精神性以及藝術性,將「為道具而茶」的價值偏頗徹底扭轉到「為茶而道具」的軌道。由此被後人譽為茶聖。 在千利休對日本茶道的諸多貢獻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創作出造型新穎的樂燒茶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