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
本文作者是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寧波與日本交往史研究專家。本文通過一隻修補過的青瓷茶碗的傳奇經歷,反映了一段日本與寧波文化交流的歷史。
「螞蝗絆」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殘器」之一
浙江在線10月30日訊 在日本現存的古代青瓷器物中,有一件特殊的文物———龍泉窯青瓷茶碗,又名「螞蝗絆」,現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級別為「重要文化財」,僅次於「國寶」級別。此物翠綠色,晶瑩剔透,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性,但它被鋦過,從鋦瓷的工藝看,它是現存較早的鋦瓷實物。所謂鋦瓷,或稱補瓷,就是用金屬釘(鋦釘)將破裂的瓷器進行修補和加固的工藝。通常,看瓷器的價值,很注重品相的完整,但此件青瓷碗雖為修補過的器物,卻流傳了幾百年,被人們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殘器」之一。
南宋龍泉窯青瓷,早已蜚聲海內外。蔣祈(南宋人,一說元代)在《陶記》中說,景德鎮瓷,潔白無瑕,素有「饒玉」之稱;河北定窯以「紅瓷」聞名;而龍泉青瓷,其色以「青秘」著稱。以上三者,並稱「宋瓷三絕」。
此碗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它是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而且它還有一段完整的傳承史;同時,它又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物證,與寧波有著不解之緣。
江戶時代儒學家伊藤東淳于享保12年(1727年)為之寫過一篇銘文,即《馬蝗絆茶甌記》。銘文裡提出了「馬蝗絆」(現代漢語稱「螞蝗絆」)這個新概念,今天它已成為補瓷的代名詞。當茶碗傳至幕府將軍足利義政(1449-1473年在職)手中時,碗的底部出現了裂痕。據《馬蝗絆茶甌記》載:「底有璺一脈,相國因使聘之以送之大明,募代以他甌。明人遣匠以鐵釘六鈐束之,絆如馬蝗,還覺有趣……號馬蝗絆茶甌。」當時,日本國內無法處理好這道裂痕,便派人帶到大明,要求換一件相同之物。那個時期,如此上好的青瓷茶碗也不是說得就能得到的,無奈之下,明朝匠人用金屬將其鋦好,再送回日本。瓷器上補的鋦釘宛如螞蝗,幕府將軍一見,由衷敬佩中國工匠的聰明,發覺這不但不影響使用,還多了一道工藝,越欣賞越覺得有情趣,故名「螞蝗絆茶甌」。
青瓷茶碗「世所希見」最初由寧波東渡日本
一件器物,述說一段歷史;一篇銘文,記錄一個傳承。鋦過的青瓷碗及其《馬蝗絆茶甌記》,為後人留下了一段趣事,因為有了它,人們既能品味到南宋「青秘」之溫潤如玉,而又似玉非玉的感覺,又能聆聽到青瓷茶碗東渡、回歸、再東渡的美麗傳說。
那麼,青瓷茶碗到底來自哪裡,又是怎樣傳到日本的呢?從《馬蝗絆茶甌記》便可略知一二,其文曰:「昔,安元初,平內府重盛公,捨金杭州育王,現住佛照,酬以器物數品。中有青窯茶甌一事,翠光瑩徹,世所希見。」
據此說法,安元初年(1175年),時任右近衛大將的平重盛向浙江杭州的育王山布施黃金,而作為酬禮,當時的寺院住持佛照禪師回贈了許多瓷器,其中有一件翠綠剔透的青瓷茶碗。
但是,《馬蝗絆茶甌記》所述的內容並不十分準確。第一,「杭州育王」之說是錯誤的;第二,青瓷茶甌是佛照禪師送給平重盛的嗎?
先看第一點。平重盛施金育王山一事,出自《平家物語》(卷第三·渡金)和《源平盛衰事》(留卷第十一·育王山送金事)項。「渡金」講述的捐贈黃金故事具體如下:
大臣(平重盛)又說:「在日本,無論積多大善根,想讓子孫相續,為我祈禱冥福,也是很難做到的。為修後世冥福,我想在外國多積些善根。」於是,在安元年間(1175-1177年),從鎮西(九州)召來一個叫妙典的船主,屏退眾人,與他見面。取出黃金三千五百兩,說道:「聽說你是個正直的人,這五百兩給你。其餘三千兩你拿到宋朝去,到育王山,給那裡的僧侶一千兩,還有兩千兩獻給皇帝,為我祈禱冥福吧。」
妙典奉命西渡,見到育王山的方丈佛照禪師德光,說明事由,佛照禪師甚是讚嘆,於是把一千兩贈給僧侶,二千兩獻給皇帝,詳細奏明平重盛的心意,皇帝大為感動,遂將五百町田地捐贈給育王山。育王山,指的是寧波阿育王寺,是中國僅有的一座以阿育王命名的古寺。早在唐天寶年間,鑑真與明州阿育王寺的因緣,成為日本佛舍利信仰的源頭。鑑真東渡所帶物品的清單中有「如來肉舍利三千粒」及「阿育王塔樣金銅塔一區」,鑑真給日本帶去了佛舍利信仰。因此,明州阿育王山舍利塔在日本早已人所共知,成為僧俗供養的對象。南宋創立「五山十剎」制度,阿育王寺為五山之一。故此,平重盛捨金育王山,絕非是伊藤東淳在《馬蝗絆茶甌記》中所說的「杭州育王」。況且,杭州並無阿育王寺,是伊藤東淳誤以為阿育王寺在杭州。
歷經「回歸」與「重渡」
青瓷茶碗更有歷史價值
再看第二點,探討一下此碗是以何種方式傳到日本的?
1185年平氏家族滅亡,日本進入幕府時代,政權由打敗平家的源氏家族掌控。《平家物語》成書於1230年以後,也就是平重盛(1138-1179年)去世50年之後。該書依據各種記錄和諸多傳說,描寫平家幾代榮華與衰落,書中既有大量的史實,又夾雜著許多傳說或虛構的故事,是一部文學性較強的作品,非純史書。另外,《源平盛衰事》卻說平重盛拿出一千三百兩黃金,給妙典百兩,二百兩給育王山僧徒,一千兩獻給皇帝,另運來一船檜木木材,供養阿育王寺。《源平盛衰事》成書的年代比《平家物語》略晚些,兩本書關於平重盛捐金育王山之事主體內容相近,但在細節上又有出入。
「育王山佛照禪師德光」,指的是阿育王寺住持拙庵德光(1120-1203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德光聞知高僧大慧宗昊(1089-1163年)住持明州阿育王寺,立即趕來拜於門下。淳熙四年(1177年)正月二十四,宋孝宗皇帝賜拙庵德光「佛照禪師」法號。淳熙七年(1180年),孝宗皇帝下詔令,任德光為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住持。
那麼,佛照禪師是否給妙典贈送了青瓷茶碗呢?一般認為,「螞蝗絆」產於13世紀的龍泉窯,屬南宋時期製品。若斷定為13世紀,則平重盛未見過此碗,因為他已於1179年逝去。當然,若為平重盛在世期間的產品,則佛照禪師贈碗的可能性增大,可惜對此目前尚無定論。
然而,無論此碗最初是以何種方式傳到日本的,至少從足利義政傳至其侍臣宗臨,再從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藏於室町三井家,整個傳承是有序的、可信的。
1970年,遵照已故三井高大先生的遺囑,其夫人將此碗獻給東京國立博物館。一隻茶甌,出自名窯,源於大家,在日本經歷了好幾百年,中途曾一度回歸,增添了「螞蝗絆」,再漂洋過海,重渡日本,且保存至今,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