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在ins上發現,某韓國網友發布了一張吃螺螄粉的照片,指出螺螄粉兼具拉麵的韌性、泡菜的鮮香酸甜和火雞面的辣味:「是我們大韓民國流淌在血液裡的傳統口味!」並在po文中發出了想為螺螄粉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
一眾韓國網友留言表示支持,還有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表示可以幫忙從淘寶上代購螺螄粉。留言中有疑似中國留學生回懟「螺螄粉是中國的,拒絕『被韓國』」。
韓國作為我們的鄰國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前幾年韓國申請了「江陵端午祭」以及積極地申請中秋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種文化大戰不斷的在中韓之間上演。
中秋節之爭
在我國古代曆法中,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為孟月、仲月、季月。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亞洲國家都在過這個節日,儘管習俗不同,但同一輪明月下寄託的是同樣的對生活和美好的憧憬。
中秋作為一個固定節日是在唐朝初期才形成的,也是在唐朝慢慢流入民間。在此之前,中秋是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唐朝是多麼偉大、多元、開放的王朝,相信大家已經被「科普」過很多次了,號稱「萬國來朝」,很多國家有遣唐使blahblah,這裡不多說了,因此,中秋節的流傳開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了。中秋節在我國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中心是「月」,因此這個節日有「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端正月」等俗稱。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現在大抵認為是源於古代人們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以及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這些淵源也在不同國家的中秋節上有不同的體現。
韓國中秋
「做得好松糕,嫁得好人家」
中秋節在韓語中稱為「秋夕」,是韓國一年中的三大節日之一。韓國的秋夕源於中國,不過根據金富軾所著《三國史記》的記載,韓國也有關於秋夕起源的說法(好怕他們把中秋也「申遺」了)。
過中秋,做松糕
韓國人對秋夕的重視程度甚至勝於春節。從農曆八月十四日開始全國上下就要接連放假,一般少則三天,多則一周。秋夕最重要的是祭祖和掃墓。「做得好松糕,嫁得好人家」。韓國人的中秋「月餅」是一種叫松糕的食物。松糕的形狀有好幾種,最流行的是餃子形狀,用新米磨成的皮,花生、紅豆、慄子、大棗等材料做成的餡兒。松糕入口糯軟,口味香甜,深受韓國人民喜愛。
韓國祭桌擺放十分講究,通常神位在北,祭祀的祭主右側為東,左側為西。最具代表性的陳設法是東紅西白,東魚西肉,東脯西醯,還有紅慄梨柿。
端午節之爭
事件還原:2004年5月,中國媒體開始接連報導「中韓端午之爭」,稱韓國準備將端午節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傳出中國也在準備將傳統節日打包集體申報,但媒體還渲染稱「一旦被韓國搶先申報,中國將被奪走端午節的擁有權」。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韓國申報的端午祭確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這場「端午申遺之爭」被媒體宣判為韓國勝出。此後,「中國端午節被韓國搶走了」一說在國內流傳至今。
其實呢,韓國完全是「被申遺」,韓國申遺的叫「江陵端午祭」。這聽起來跟中國的端午節非常相似,其實不然。韓國的這個「江陵端午祭」是個活動而不是節日,它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
韓國在端午祭申遺中的第一句話就寫著,「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至於這個,要說和端午有關係,那也是源與流的關係。
另外,在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後四年後,2009年10月4日,湖北代表中國「端午申遺」成功,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首次躋身世界「非遺」名錄。
但這件事的發生,從側面也反映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還是稍有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