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父母、孩子、愛人都快樂?從孟子這段語錄中,我得到了啟發

2020-12-21 啟路文學

如何讓大家都會快樂?相信這樣的問題,很多人都考慮過。特別是一些管理者,領導,企業經理,家庭主婦等等。也就是說,自己手下有一些人,很多人都會想過,如何讓他們過得快樂一些。如果在沒有讀墨子的語錄前,很多人肯定會回答說,讓他們賺到錢,就快樂了。

是啊,在我們這個年代,如果是我們自己,我們也情願跟著一位能讓我們賺到很多錢的領導,那樣買房子、車子、結婚都不愁,何樂而不為。但是,現實中往往都是跟我們想要的那樣相反的,能讓我們賺到錢的領導,都很少。

大多數企業領導,老總們,都是想讓自己腰包鼓起來,滿滿的之後,才會考慮讓手下人腰包也鼓起來。但很多老總一旦嘗試到賺錢的快樂,有錢的快樂,他就會越賺,越想賺更多,越賺越是嫌不夠。這樣的老總,他的手下永遠也難賺到錢,自然就不快樂。

可見回答讓手下人都賺到錢,真的是實用,又現實,大家都能接受。除了錢以外,估計還是要讓手下有家的感覺,就是讓他們回到公司,有一種歸家感,這一點就也很難做到,因為但凡一些企業老總,他們總是擺不下面子,總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願意跟手下人打到一塊去,更沒有閒時間去跟他們談天說地。

也只有一些有夢想的領導,想把企業做大的領導,他才會深入員工當中,去員工的寢室走一走,看看他們不上班時候都在幹什麼,跟他們聊天,去看看他們的夥食,去食堂走一走,看看大家對食堂的夥食是否滿意,這樣的領導,就讓大家感覺像親人,無時不刻關關心著大家。

這樣下去,哪怕很多人在公司沒有賺到什麼錢,賺錢不多,但是他得到了關心和愛護,得到了感情和親情,他們就能得到開心,很多人都會覺得開心最重要,比賺錢還重要,人活得不開心,就會得病。

這一些人,他會跟這樣領導共進退,公司出現了問題,他們也不會離職,會做到公司倒閉,但一般情況下,這樣有情有味的公司,是很難倒閉的,因為這樣的公司,上下一條心,黃土都能變成金。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孟子的一段語錄,這段語錄,在千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能讓大家都會快樂!文字如下: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節》#孟子語錄#

讀完孟子這段語錄,雖然是說君王和子民的,但我們放近一點去看,去觀察,去分析,何嘗不是小到企業,小到家庭呢?那麼這段話用我們現代人眼光去解釋,就是說在公司裡,領導如果以順應員工的快樂為快樂,員工就會為領導的快樂而快樂;如果把員工的憂苦當作自己的憂苦,員工也會為領導的憂苦而憂苦。

放在家庭上來看,也是一樣的,為人父母,如果順應孩子的快樂為快樂,孩子就會為父母的快樂而快樂;如果把孩子的憂苦當作自己的憂苦,孩子也會為父母的憂苦而憂苦。

其實說白了,就是教大家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能一直在自己的位置角度去看待問題和做事,這樣就會令人感到你心中只有自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會給人不快的感覺。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孟子這段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家庭中,愛人和孩子乃至父母的快樂都是什麼呢?如何順應呢?

如何順應愛人的快樂呢?那就是要去關心愛人最喜歡做什麼事,去支持他,鼓勵他,時不時在他上班勞累回家後給他一些驚喜,比如一個吻,也是小小的驚喜,或是為他做一頓豐富的晚餐,或是陪他一起看書、賞月、品茶等等,為他泡杯茶,效果更佳。

如何順應孩子的快樂呢?孩子無非就是喜歡玩,而且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為人父母的不能抹殺孩子們玩,要鼓勵他們去玩,但也要有節制,要克制好他們勞逸結合,最好是玩的同時,鼓勵孩子們多去掌握一些知識,多去學習,把孩子往學習上去引,這樣孩子也不會反感父母,還會成為父母的朋友。

如何順應父母的快樂呢?我們的父母,他們的快樂,無非就是想過一個安靜的晚年,其實不讓他們操心,不讓他們擔心,我們能把自己生活過得平平安安,父母就會很快樂。如果有閒錢,可以給他們,讓他們去打打小牌,打打小麻將,這也是一些老人所嚮往的生活。

其實不論家庭還是公司,還是朋友圈,只要學會換位思考,就能讓周邊的人都因自己而感到快樂。所以說如何讓父母、孩子、愛人都快樂?從孟子這段語錄中,我得到了啟發!

落落很刺耳的語錄,揭露了生活醜陋和骯髒的一面,讓人感到無奈!

新生一代變壞的原因是啥?孟德斯鳩給出了很刺耳的答案,警醒世人

讀完茅盾這段語錄,只要掌握了這一點,就不再害怕敵人強了!

毛姆火眼金睛的語錄,揭露了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事,讓人難以相信!

相關焦點

  • 讀完米開朗基羅的語錄,就不會依賴別人了
    至於最後還沒有還也完全在於個人,很多人最後都沒有還,因為能力有限,但父母也不會去計較,畢竟是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感覺天經地義,況且他還沒有成家。如果成家了,很多父母依舊願意為自己孩子付出,孩子還不還,都隨他。
  • 《微觀國學》:孟子的快樂之道
    可想而知,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很多都以為像孟子他們這些聖賢、仁人志士們是平窮的,是憂國憂民的,他們是不會享受快樂的,但唯獨孟子顛覆了這種古今中外的這種認知。周文王造靈臺,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幹活,大家幹得歡樂,幾天時間就建成了。孟子認為這就是一種真正的快樂。
  • 孟子三樂,你做到了嗎?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在《孟子》一書中提到孟子有三種快樂:《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 《孟子》中的九句經典語錄,經典睿智,引人深思!
    《孟子》中的九句經典語錄,經典睿智,引人深思 !一、德教溢乎四海。出自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德教能夠傳播到四海之內。道德是人心的準繩,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出自《孟子·盡心上》。親親:第一個「親」字是動詞,意思是親愛;第二個「親」字是名詞,意思是親人,親人中首先是父母、子女,其次是兄弟姊妹。親愛親人進而仁愛民眾;仁愛民眾進而愛惜萬物。這句話指出仁愛就是要親愛親人進而愛民眾他人。,由仁愛他人再進而愛及於物,指出仁愛精神是廣泛的,又是由近及遠有差等的。
  • 《孟子》10句精華語錄,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孟子給出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定義。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處——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在天下最康莊的大道——義。得志的時候,和百姓在一起同甘苦,不得志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堅守自己的操行。富貴不能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氣節,這就是大丈夫。2、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 傅佩榮解讀孟子:有三種快樂勝過帝王
    三、快樂源自內心  任何一套好的哲學,在講明道理之後,都會讓人心平氣和,進而使人活得快樂而有意義。儒家也不例外。孟子指出:有三種快樂勝過「稱王天下」。  一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不是狹隘的家庭主義,而是考慮人性的運作需要順暢的推廣步驟。
  • 如何讓孩子早點學會擔當責任?李玫瑾的語錄給出了很好的建議!
    現代的孩子,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難管教的一代了,為何呢?因為他們接觸知識面越來越廣,不用讀書,也能學到好些東西。很多人可能會說,這是好事啊。但大家不知道,很多孩子學的東西,該學的不學,不該學的卻學得很熟練。比如說跟父母頂嘴,或是說一些網絡流行詞,你都不知道什麼意思,還在網上查一下才知道孩子是在罵自己。
  • 生活過得很不快樂的人,不妨讀下杜月笙的語錄,會找到快樂的方法
    而房子,也是我們現代很多人面臨的困難之一,也會讓人感到心煩意亂,特別是到了結婚的年齡,沒有房子、也沒有錢,看到同齡人都結婚生孩子了,孩子都可以叫自己叔叔,但自己卻連女朋友都沒有見著,女朋友影子都沒有。很多人沒有女朋友也會不快,有些人有了女朋友,有了愛情和婚姻,但最後發現不適合,日子過得也是一種煎熬,也會不快樂。
  • 人應該如何堅守仁義?在極端選擇中,孟子主張要捨生而取義
    但在現實境遇中,生命和道義可能是衝突的。為了生命,人會放棄道義;但為了道義,人會犧牲生命。在這種兩難選擇中,孟子主張捨生取義。在仁義禮智四德中,仁是最重要的。它是孟子所說的人性的核心,也是其學說不同於其他思想的關鍵之所在。從仁出發,孟子反對楊子的自私和墨子的兼愛等思想。「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2011江西高考作文點評:孟子三樂
    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樂」為主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字數700字左右。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給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審題難度加大了不少。先看看這段話的意思。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樂趣
    」第一種樂趣是父母身體健康,兄弟姊妹和睦相處;第二種樂趣是光明磊落,無愧於天地,無愧於任何人;第三種是得到天下的英才來教導他們。第一種樂趣本於孝悌,既是樹立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最高明之處,第二種是自己立身處理的原則,建立人格的關鍵,只是這第三種樂趣中就有點分別了。
  • 孟子「惟仁者宜在高位」散論
    《孟子·離婁上》儒家的義理高明。然,如何則是「仁」呢?「仁者,愛人。」而,如何算是「愛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墨家講究「兼愛」,無等差地愛所有人。儒家,自然不是這樣。有等差的儒家的「愛人」,不一定就比墨家的「兼愛」境界低。儒家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謂,「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等差下的愛,更合乎人情。雖然,儒家被奉為圭臬後,自然也被刻板化、神聖化,乃至權威化。
  • 「亞聖」孟子說過三句話,足以影響一個男人一生的命運!
    他的「仁者愛人」,「仁政」理念雖然在當時並沒有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但自漢代以來逐漸發揚光大,成為影響每個中華兒女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他本人親自修訂整理了「六經」——《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樂經》、《春秋》,除了《樂經》遺失以外,其他著作都有傳世。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三樂」是指哪三樂?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盡心章句上》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請問「三樂」是指哪「三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出自《孟子·盡心上》。直白的翻譯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孟子眼中的「快樂」和「君子的形象」
    孟子的譬喻中,賢者有三,一是堯舜,二是周公相武王,三是孔子。之所以他們被評選為賢者,是因為他們真正是服務人民的人。同樣,孟子的理想不是要自己一統天下,而是要協助君王治理天下,與前述聖賢一樣,承擔起天下太平的責任。
  • 大多數學霸都是因為父母教育得好,三條建議讓孩子志強則智達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整個社會都在談論教育,因此``減負''和``快樂教育''的思想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但回顧當前的教育模式,考試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您想減輕負擔,那只是一個幻想!「強迫」是指孩子不會表現出堅強的意志,並且會在他在「正確的事情」和「輕鬆的事情」之間來回時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您想培訓學霸孩子,這3條建議可以幫助您的孩子。1.加強兒童興趣的培養黑格爾說:頭腦永遠在擴大我對無數事物的興趣。
  • 孟子與孔子並稱,幾句話挑明君子有三樂,「亞聖」果非浪得虛名
    曾經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君子三樂」,就是指君子的三種人生樂趣。
  • 二者如何兼顧?孟子早已給出了答案
    那麼,儒家的這些正統學說與帝王的統御之術,二者是如何統籌兼顧的呢?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從孟子的學說當中都能夠找得到。1.「亞聖」孟子「亞聖」孟子,繼承並發展孔子之學,是儒學學術興盛和後世流傳的關鍵人物。孟子發揚了孔子「仁」的思想,發展成完備的「仁政」學說,成為他思想的核心。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孟子學說在戰國時代已是顯學。漢代以後,歷代統治都尊奉儒學,漸成一尊之勢。宋明時代,儒家學派中逐漸形成了理學和心學體系,孟子的地位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孟子》被列為四書,成為封建社會中的必讀經典。傳統儒學,歷來孔孟並稱,人們又將儒學稱為「孔孟之道」,孟子不愧是儒家學派中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
  • 儒家學派的孟子一生在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樂趣呢?
    說的是君子(孟子當然是君子,有一句他的名言大家可能都聽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非常剛正,坦蕩的一個人)有三件事很快樂,而稱王稱霸不算快樂。孟子的簡介這三樂是哪三樂呢?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家裡父母兄弟都在,你就很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