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都有一味鮮貨上市,它個頭不大,做法簡單,在萊州眾多海鮮中實在不怎麼起眼,但它卻深受每個萊州人的青睞,是每一位萊州人記憶中都忘不了的味道,這就是青鱗魚。
青鱗魚分布於渤海、黃海,每年四五月份就會上市。青鱗魚的個頭不大,一般只有巴掌長,魚鱗青白色,味道鮮美。
萊州還流傳著一個關於青鱗魚的傳說。清朝鹹豐年間,萊州府一位名叫張邦昌的秀才進京趕考,離家時家人為他準備了乾糧,玉米餅子加青鱗魚。張邦昌捨不得花錢在客棧吃飯,就向店家要了一把麥秸草,在院子裡點著火,燎起了青鱗魚。立刻,青鱗魚濃烈的焦香散發開來,人們駐足詢問,是什麼如此之香。
一個王爺打扮的人也被這香氣吸引,尋味而來,便於張邦昌攀談,詢問所燒何魚,有如此香氣。張邦昌自報家門後,便向他介紹此系青鱗魚,必須用麥秸草燒烤,才能形成特殊風味。
來人聽了介紹,又看到正在流油的青鱗魚,頓時垂涎欲滴,張邦昌便送上青鱗魚,來人一嘗,實在是美味至極,還想再嘗。張邦昌便將帶的7條魚全部給了他。來人讓隨從接過,送給張邦昌一個金元寶,說了幾句祝他高中的吉祥話。
考試後,張邦昌榜上有名,鹹豐皇帝宴請重進士,張邦昌一見,嚇了一跳,當日吃青鱗魚的那位爺正是當今皇帝。鹹豐帝還記得張邦昌,君臣寒暄了一番。原本三甲進士的張邦昌只能做幕僚,吏部知道了張邦昌和皇帝的關係,破格給了他七品縣令的官職。
從這之後,便有了一個新傳說:張邦昌拿七條青鱗魚換了一個七品芝麻官!青鱗魚也被叫做「七品芝麻魚」。
青鱗魚個頭偏小,適合曬乾魚。在萊州,青鱗魚上市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曬上一些,想吃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煎烤。
青鱗魚買回來可不能急著下鍋做,要經過一道重要的工序——醃製,這決定了最後出鍋的青鱗魚味道到底如何。
1.青鱗魚醃製也是有講究的。按照3斤魚,一兩鹽的比例醃製,也就是魚1500克,鹽50克。擺一層魚就要撒一層鹽,然後包上保鮮膜,室溫醃製12—24小時。
2.醃好後的魚會出很多水,不管你是煎著吃、炸著吃,還是要曬一曬,都要用這個水衝洗乾淨。
青鱗魚的做法主要是油煎和火烤,做法簡單卻能激發青鱗魚極致的焦香,這兩種做法中首推火烤
1.將魚用醃製時出的水洗乾淨,瀝一瀝水。
2.太陽好的話,兩三個日頭就好了。曬好後需放冰箱冷凍。
3.曬好的乾魚用火烤,香酥帶鹹,連鱗帶小刺可一起吃,再加上餅子,真是一頓上等的農家飯。
1.平底煎鍋燒熱,放油,再抓一小把麻椒,燒出香味。
2.將醃製好的青鱗魚擺放倒鍋裡,中火慢煎。
3.翻面煎。直到兩面的鱗片都翹起來,就可以出鍋了。
4.把小魚在油裡炸一炸,再加上點小粗糧夥食,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以前大鍋燒火做飯的時候,用鐵絲做成鉤子,穿上幾條來烤。
後來大鍋燒火漸漸少了,用起了煤氣灶、煎鍋,不過用麥秸草燒出來的青鱗魚卻是記憶中最難忘的味道,人長大了,味道卻是永遠都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