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臘月祭灶

2021-02-27 扶風百姓網


漫話臘月祭灶

文/王應祥

  人類發現火,利用火之後,火就成了人類的保護神。因為火太重要了,不但火的本身受到祭拜,就連跟火有關的事物,也都是人類祭拜的對象。所以用火燒、煮食物的地方,當然是人類要特別拜拜的重要位置。「灶神」的起源就是這種心理的表現。

  「灶神」涉及千家萬戶,「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主要用「火」來燒水、煮飯、炒菜,這就是最早傳說中的「灶神」,也就是「火神」。

  在我們西府一些地方最早就有人們傳說民間的「火神」,就是我們的老祖宗寶雞的「炎帝」死後變的。當然,也有人說別有「火神」。後來「火神」與「灶神」分開,人們信奉一位「紅衣女性」為「灶神」。因為「灶火」是紅色,所以有穿紅衣之說;又因為遠古時期為母系社會,而「火種」的保留傳承是氏族中最重要的事情。為一般有經驗、有威望的婦女來承擔。以致在後來的傳說中「灶神」是個「女神」。

  隋朝以後,「灶神」的形象漸漸由女性變男性,因為有了灶王爺之說,各家各戶自設有「灶王爺」神位外,社會上還建有一些「灶王廟」。傳說夏曆八月初三是灶王誕辰日,屆時廟會熱鬧非凡。各地商販趕來擺攤,生意攤點琳琅滿目,那些當地有名的廚師的收徒儀式也一般安排在灶王廟舉行。

  關於「灶糖」之說,源於民間傳說,一年了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報告來決定對每家每戶的獎懲。那些善良的百姓可以多福多壽;而對於作惡之徒會降以災殃,消減他們的壽命!因而普通的老百姓認為一年到頭了總有做錯事的時候,人們怕灶王爺據實上報遭到天罰,於是就在灶王爺升天的前夕,用酒菜、香火「祭灶」,盼望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於是不少心虛之人在「祭灶」時特意備一些「膠牙糖」,企圖把灶王爺的牙口封住,使他上天后不能說什麼壞話。現在祭拜「灶神」,人們如果買不到「放在火上烤化了,抹上嘴上封住了」的用麥牙製成的傳統的膠牙糖,就在超市、商場買些水果糖、奶糖之類用以代之,意思到了就行了。

  在民間古老的傳統文化中,過去的「祭社」活動趕在臘月二十五前三天內進行,這也稱為「送灶」。古時「送灶」有「官三民四家五」之說,當官的於臘月二十三夜間「送灶」一般百姓於臘月二十四夜間「送灶」;而最窮最低下的人家於臘月二十五「送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都早早地在灶王爺二十五日上天前的二十三晚上就送了灶。「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這是灶神任務。

  臘月二十三這天夜裡,西府各地家家戶戶要蒸灶花饃,獻在家宅六神前。灶花饃多為雲朵形,意為讓灶王婆、灶王爺上天駕雲而行。同時,家家戶戶還要烙灶乾糧饃餅(五香圓形),讓家人吃。給灶神面前貢獻的有灶花饃、灶乾糧饃、灶糖等,如果這天家人如有外出的都要趕在天黑前返回家中,讓兩位灶神清點家中人數,全家跪在灶神前焚香,點蠟、燒表,叩頭跪拜,口念禱詞,祁求二位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隨後全家人叩頭將二位灶神紙像火化敬送上天。

  實際上祭灶是過年前的一個準備時限,古時民間交通不便、鄉下距城較遠,萬一有些年貨沒有購全,一個星期的時間,也能夠幾次進城去補辦。因而,祭灶又叫過「小年」,至此,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

  其實,臘八吃甜八寶粥,臘月二十三吃灶糖,初夕夜吃用江米做的甜米糕,大年初一吃的有紅棗相伴的甜食和甜湯,一直吃到元宵夜的甜湯圓,幾乎都是「甜食」。為什麼呢?還不是為了小孩子都愛吃甜食嗎?甜是人類最簡單,最初始的美味體驗。過年,其實,最快樂的也還是小孩子們,有一首兒歌這樣寫道:「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敲鑼鼓,放鞭炮,壓歲錢,人人多,小朋友,哈哈笑!」

點這裡發布扶風生活信息!

相關焦點

  • 「民風民俗中國年」徵文113號作品:漫話臘月祭灶 (王應祥)
    漫話臘月祭灶     人類發現火,利用火之後,火就成了人類的保護神。
  • 臘月23祭灶神,古人留下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為何這樣說?
    臘月23祭灶神,古人留下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為何這樣說?文/農夫也瘋狂現在還記得小時候長輩教的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而臘八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距離新春佳節的腳步更近了。在過去農村裡的老人常念叨「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雖然這些在今天看來好些都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卻沒人願意去打破,這是因為古人所流傳下來的這些習俗,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盼,而新年新氣象,誰都渴望有個好彩頭。馬上就要臘月二十三了,在民間這一天都有祭灶神的習俗。古人也流傳下來一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為什么女人天天在廚房裡做飯,卻並不能祭灶神呢?
  • 小年祭灶神,臘月23、24,到底哪天祭灶神?灶王爺又是誰?
    小年祭灶神,臘月23、24,到底哪天祭灶神?灶王爺又是誰?文/農夫也瘋狂今天就是傳統節日中的小年,每年到了小年後,年味就越來越濃了。民間的說法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祭灶神必須是要家中的男主人來完成。那祭灶神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呢?我們每年祭拜的灶王爺又是誰呢?(1)灶王爺到底是何方神聖?對於灶神是誰,在民間的說法比較多,有些說是炎帝、有些說是皇帝,還有些說灶神是一個老婦人。
  • 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到底為什麼要祭灶?
    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 臘月廿四|祭灶神、吃灶糖、剪窗花、掃房子!灶王爺的傳說你都知道嗎?
    北方的臘月二十三南方的臘月二十四儘管時間上有差異但小年一到這年就算來了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神祭灶早在商周時就已經存在了是國家「五祀」之一傳說灶神是玉帝的「特派員」,常駐每家每戶,不僅管著一家人的飲食之事,還兼管言行。
  • 臘月忙,忙臘月,進了臘月就過年
    在古人那裡,進入臘月後就開始忙年,廣義的過年是從臘月一直到元宵節,甚至二月二。 臘月也是最有詩意的一個月份。臘月有雪有臘梅,於漫天大雪中踏雪尋梅,這是一種詩意;臘月,是團圓的象徵,遊子們,打工者們都要在臘月先後回到家與家人團圓。 臘月,是兒時最美好的回憶。人越長大,壓力越大,年味也就越淡。每個人的心理都藏著一個充滿回憶之美的臘月。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馬上臘月23小年,不妨看看
    其中廣為人知的就是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爺了,在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些俗語是咱們老祖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淵源流傳至今,被人們口口相傳,所以即使是已經過了幾千年時光,我們現在仍然能在一些人口中聽到那些俗語來。還有三天的時間就到小年了,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俗語是啥意思。
  • 臘月至,臘月忙,一進臘月年味濃
    臘月也是最有詩意的一個月份。臘月有雪有臘梅,於漫天大雪中踏雪尋梅,這是一種詩意;臘月,是團圓的象徵,遊子們,打工者們都要在臘月先後回到家與家人團圓。 臘月,是兒時最美好的回憶。人越長大,壓力越大,年味也就越淡。每個人的心理都藏著一個充滿回憶之美的臘月。 臘月,仿佛是一年最後結出的那個果實。不論你身在何方,不論事業順風順水,還是磕磕絆絆,無論你有什麼心結,統統都可以放下,臘月就是一種無聲的召喚。
  • 過大年前先過小年——祭灶
    其又有大年、小年之分,大年即春節;小年就是老百姓說的「祭灶」(「祭灶節」的簡稱)。 祭灶時間絕大多數地方在臘月二十三,也有臘月二十四過祭灶的,坊間有「官三民四蛋家五」一說,即官府二十三過祭灶、老百姓二十四過祭灶、漁民則只能等到二十五才可以過祭灶。傳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開始帶上自己的日常記錄,去天宮玉皇大帝那裡,匯報工作,直到初一五更才能返回人間,無外乎說說其管轄的這戶人家在凡間都做了哪些行為,善與惡如數呈報給玉皇大帝。
  • 臘月到了,農曆十二月為什麼叫臘月?臘月竟然還有如此多的民俗!
    農曆的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其實是和這個「臘」字有關。「臘」是什麼呢?「臘」就是幹肉,這個字我們現在左邊寫的是個「月」這個偏旁,其實最開始這個字左邊並不是月字旁。祭祀前他們會狩獵製作幹肉用來祭祀,所以「幹肉」就被稱為「臘肉」,十二月也被稱為「臘月」了。進入了臘月離過年也就不遠了,過了臘八就是年,從「臘月歌」裡邊我們就可以感受出來。「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殺肥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臘月祭灶,拜灶王爺,起初這位灶王爺,卻是一位穿紅衣漂亮女郎
    民間習俗,每年臘月祭灶,達官顯貴家二十三祭灶,平頭百姓戶二十四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祭灶,所用的供品一樣,都是糖瓜一類的甜食,專門用來對付灶王爺夫婦的。本意是用糖瓜糊住灶王爺夫婦的嘴,不讓他們說三道四,要開口就說甜的,中聽的好話。
  • 臘月二十三,小年,做一盤祭灶餅,不為祭灶,只為懷念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傳說中是灶王爺回天上工作匯報的日子,在我的家鄉,每家每戶都會做祭灶餅,配著芝麻糖供奉灶王爺,希望他上天言好事,明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並不是迷信,僅僅是一輩一輩傳下的習俗,一種對未來越過越好的祈盼。
  • 你知道祭灶的那些事嗎,如何「祭灶」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呢
    臘八北京人過春節臘月初八喝臘八粥就算開始了。顧二就是有送信的臘八粥,民諺傳流傳。「送信臘八粥」之說,就是在北京可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實際上一入臘月,大街上賣薏仁米,菱角米等熬臘八粥,煮果的叫賣聲告訴人們春節馬上就要到了。喝臘八粥系佛教習俗,每年臘月初八日,佛教寺院做佛事,並勞佛州與敬佛此書傳入民間,因而有臘月初八熬臘八粥的習俗。
  •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啥意思?女人為什麼不能祭灶?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很多地方小年有祭灶的習慣。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這樣說?其實這句話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不拜月亮,女人不拜祭灶神。
  • 今天是小年夜 祭灶、撣塵、謝年一個都不能少
    今天是農曆臘月廿三,也就是俗稱的小年夜。之所以稱之為「小年夜」,是因為傳統過年就是從臘月廿三的祭灶開始,一直延續到新年的正月十五結束。
  • 臨邑:掃塵祭灶過小年 家家戶戶盼吉祥
    齊魯網德州1月20日訊(臨邑臺郭俊傑 龐永月)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我們中國民間傳統的「小年」,過年的各項「準備活動」也隨之開始,人們會在這一天掃塵
  • 司馬牛:【《吾心深遠處》系列之20】二十四 祭灶司
    二十四 祭灶司 司馬牛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月初八這天,民間有喝臘八粥、做臘八豆豉的習俗,當天的微信朋友圈幾乎被這句話刷屏。而在我的老家湖南邵陽,真正意義上的「年」,得從臘月二十四算起。有兒歌為證:二十四,祭灶司;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餈粑做(方言念zou,去聲);二十七,殺叫雞;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擺碟碟;初一初二拜年切,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 在我的老家,臘月二十四日這天又被稱為「團年夜」「小年夜」,外地遊子在這一天都得回家來,未過門的「準媳婦」也得在這一天接到男方家來「過年」,尤其是臘月二十四日這天的「祭灶司」儀式
  • 小年祭灶神祭的是誰?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哪天才是正日子?
    一進臘月各方遊子都歸鄉心切,先是在臘月初八想起家中妻子或者母親熬製的臘八粥,當然也只能回憶,很多人在這一天還在上班上課,之後,過了臘月初八之後就是臘月二十三了,也就是小年,一旦接近小年,說明年味就像熬幾個小時快出鍋的臘八粥一樣,味道已經香味撲鼻了,這個時候在外的遊子基本上也都回到了家人身邊
  • 吃糖瓜、祭灶神……小年如何過出儀式感?
    還有的地方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關於小年,還有一首「過年謠」,忙碌中自帶喜慶:「二十三,捏糖瓜;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殺肥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上炕包餃子。」  不同地區的過年謠,內容會略有差別。但總體來說,都是表達了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心願。
  • 你不知道的臘月二十五
    大家知道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我們民間常說的祭灶的這一天,那大家知道臘月二十五是什麼日子嗎?臘月二十三,也就是祭灶這一天,我們的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了凡間的事情後,玉皇大帝於臘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人們在這一天裡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所以臘月二十五這一天被稱為「接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