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臘月祭灶
文/王應祥
人類發現火,利用火之後,火就成了人類的保護神。因為火太重要了,不但火的本身受到祭拜,就連跟火有關的事物,也都是人類祭拜的對象。所以用火燒、煮食物的地方,當然是人類要特別拜拜的重要位置。「灶神」的起源就是這種心理的表現。
「灶神」涉及千家萬戶,「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主要用「火」來燒水、煮飯、炒菜,這就是最早傳說中的「灶神」,也就是「火神」。
在我們西府一些地方最早就有人們傳說民間的「火神」,就是我們的老祖宗寶雞的「炎帝」死後變的。當然,也有人說別有「火神」。後來「火神」與「灶神」分開,人們信奉一位「紅衣女性」為「灶神」。因為「灶火」是紅色,所以有穿紅衣之說;又因為遠古時期為母系社會,而「火種」的保留傳承是氏族中最重要的事情。為一般有經驗、有威望的婦女來承擔。以致在後來的傳說中「灶神」是個「女神」。
隋朝以後,「灶神」的形象漸漸由女性變男性,因為有了灶王爺之說,各家各戶自設有「灶王爺」神位外,社會上還建有一些「灶王廟」。傳說夏曆八月初三是灶王誕辰日,屆時廟會熱鬧非凡。各地商販趕來擺攤,生意攤點琳琅滿目,那些當地有名的廚師的收徒儀式也一般安排在灶王廟舉行。
關於「灶糖」之說,源於民間傳說,一年了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報告來決定對每家每戶的獎懲。那些善良的百姓可以多福多壽;而對於作惡之徒會降以災殃,消減他們的壽命!因而普通的老百姓認為一年到頭了總有做錯事的時候,人們怕灶王爺據實上報遭到天罰,於是就在灶王爺升天的前夕,用酒菜、香火「祭灶」,盼望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於是不少心虛之人在「祭灶」時特意備一些「膠牙糖」,企圖把灶王爺的牙口封住,使他上天后不能說什麼壞話。現在祭拜「灶神」,人們如果買不到「放在火上烤化了,抹上嘴上封住了」的用麥牙製成的傳統的膠牙糖,就在超市、商場買些水果糖、奶糖之類用以代之,意思到了就行了。
在民間古老的傳統文化中,過去的「祭社」活動趕在臘月二十五前三天內進行,這也稱為「送灶」。古時「送灶」有「官三民四家五」之說,當官的於臘月二十三夜間「送灶」一般百姓於臘月二十四夜間「送灶」;而最窮最低下的人家於臘月二十五「送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都早早地在灶王爺二十五日上天前的二十三晚上就送了灶。「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這是灶神任務。
臘月二十三這天夜裡,西府各地家家戶戶要蒸灶花饃,獻在家宅六神前。灶花饃多為雲朵形,意為讓灶王婆、灶王爺上天駕雲而行。同時,家家戶戶還要烙灶乾糧饃餅(五香圓形),讓家人吃。給灶神面前貢獻的有灶花饃、灶乾糧饃、灶糖等,如果這天家人如有外出的都要趕在天黑前返回家中,讓兩位灶神清點家中人數,全家跪在灶神前焚香,點蠟、燒表,叩頭跪拜,口念禱詞,祁求二位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隨後全家人叩頭將二位灶神紙像火化敬送上天。
實際上祭灶是過年前的一個準備時限,古時民間交通不便、鄉下距城較遠,萬一有些年貨沒有購全,一個星期的時間,也能夠幾次進城去補辦。因而,祭灶又叫過「小年」,至此,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
其實,臘八吃甜八寶粥,臘月二十三吃灶糖,初夕夜吃用江米做的甜米糕,大年初一吃的有紅棗相伴的甜食和甜湯,一直吃到元宵夜的甜湯圓,幾乎都是「甜食」。為什麼呢?還不是為了小孩子都愛吃甜食嗎?甜是人類最簡單,最初始的美味體驗。過年,其實,最快樂的也還是小孩子們,有一首兒歌這樣寫道:「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敲鑼鼓,放鞭炮,壓歲錢,人人多,小朋友,哈哈笑!」
點這裡發布扶風生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