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品的布政使,與巡撫大人幾乎平級,為何權力相差那麼大?

2020-12-10 達摩說

布政使和巡撫的設置,要追溯到明朝。明初地方各省不設主官,權力一分為三,分屬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負責地方民政及財政,主官為左、右布政使。

後來為加強統治,又開始向地方派遣巡撫和總督,以便節制三司。最初巡撫不是常設,不過受皇帝差遣,到地方巡視,有欽差性質,後逐漸演變為地方常設軍政長官。

清朝繼承了明朝這一官制,也在地方設置了布政使,負責一省民政和財政,品級從二品。與此同時,清朝徹底將巡撫的職守固定化,作為一省最高軍政長官出現,品級也是從二品。但是,巡撫不是尋常的行政主官,其手下有直屬的撫標可以調動,肩負著制約一省綠營最高長官提督的重大使命,同時還參與一省司法,所以一般巡撫都會加兵部侍郎銜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官品提升為正二品。

最初,布政使也並非完全淪為巡撫的屬官。由於布政使主要掌管財政,是一省的錢袋子和財神爺,俗稱藩臺,其地位至關重要,故巡撫也多以拉攏為主。

在《雍正王朝》中,江蘇巡撫李衛為了推行雍正的攤丁入畝,可謂煞費苦心,不僅要靠劉王氏一案去搬倒黃倫,還要跟江蘇的士紳鬥智鬥勇。他跟雍正抱怨,說江蘇的官不行,希望能把江蘇的藩臺、臬臺全換了。由此可見,此時的巡撫當然可以管轄布政使,但二者的關係卻遠比簡單的上下級關係複雜得多。

直到乾隆年間,才正式規定了巡撫與布政使之間嚴格的上下級關係。至此,巡撫正式成為布政使的頂頭上司,而布政使則為巡撫屬官,雙方權力和地位上的差別才真正拉開。巡撫是真正的封疆大吏,而布政使僅僅是一名地方官。

即便如此,清朝地方權力架構依然是犬牙交錯且相互制衡的。布政使雖然為巡撫屬官,但依然保留了密折專奏權,可以上折直達,這也多少令巡撫有所忌憚。

當然了,在清朝,巡撫和布政使之間,究竟誰高誰低,誰大誰小,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獲得了皇帝的恩寵,誰就腰杆挺得直。

相關焦點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從一品總督和正二品巡撫,作為封疆大吏,誰的權力更大?
    在很多讀者,對於總督和巡撫之間的權力劃分,存在很大的疑問。似乎很多人認為總督屬於巡撫的上級,巡撫見到總督就應該畢恭畢敬。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總督最多屬於巡撫的半個上級,而且並沒有權力處理巡撫。在清朝歷史上,總督不見得就能鬥得過巡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總督和巡撫的故事。首先,我們聊聊總督和巡撫出現的時間。這兩個官職出現於明朝,但屬於臨時性的官職。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就具體官職而言,總督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統管某一地區經濟、軍事、行政的地區書記,而巡撫則基本相當於省委書記。
  • 「侍郎」和「巡撫」同為「二品大員」,誰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清史稿·職官志·外官》有載: 總督(正二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巡撫(從二品)掌宣布德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核群吏,會總督以詔廢置。 就兩者的具體品秩為來看,「正二品」相當於副國級,「總督」也就是類似於現今兼任國務委員的地方局書記;「從二品」相當於正部級,「巡撫」也就類似於現今的省委書記。
  • 清朝正二品的總兵,身為朝廷高官,究竟能下轄多少軍隊?
    在清朝的地方官中,巡撫、總督屬於一等一的實權派。至於提督,則明顯屬於位高權低的官員。其實,總兵的地位更可憐,總兵與巡撫屬於平級幹部。但是在真實的官場上,總兵見到巡撫,會立刻甩袖子請安。那麼,作為正二品的高官,總兵到底有多少權力,為何會懼怕巡撫和總督呢?認真的說,總兵不僅權力有限,連能夠調動的軍隊也並不多。
  • 清朝有一個地方官職叫「布政使」,這究竟是個什麼官
    巡撫則是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執掌一省軍民政務。巡撫,雖然受總督管轄,但兩者相互監督、互相制約,以便於削弱督撫權力,便於中央集權。不過實際上,在《皇朝文典》中有記載,清朝的省級官職除了總督和巡撫以外,還有提督學政、按察使和布政使這三個官職,皆是皇帝親自任命的省級要員,所以亦稱疆臣、疆吏。
  • 總督和巡撫哪個權力更大
    即總督和巡撫,那麼總督與巡撫是什麼關係,總督和巡撫總要負責什麼呢? 一、總督的來歷與職責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時有管轄五省、七省者;總督級別較巡撫高,總督一般為從一品到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地方總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選。
  • 清朝的省級地方文官制度: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有三個省沒有總督只有巡撫,分別是山西、河南和山東。直隸、四川、甘肅三個省沒有巡撫只有總督。有幾個省是總督、巡撫同城,比如武漢既有湖北巡撫,又有湖廣總督;昆明既有雲南巡撫,又有雲貴總督;廣州既有廣東巡撫,又有兩廣總督;福建既有閩浙總督,又有福建巡撫。那麼,督撫同城,到底誰說了算?從理論上來說,總督和巡撫都直接向皇帝負責,都有權管轄地方事務,並不存在誰是上級誰是下級的問題。
  • 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管理地方的兩個要職,總督與巡撫都是地方大員、一屆封疆大吏,但總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為從一品)、巡撫是從二品,總督的管理範圍、權利也要比巡撫大一點,可清朝卻經常出現巡撫不聽總督命令、不把總督放在眼裡的情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解讀:江蘇巡撫在蘇州,兩江總督在南京,這兩個官職哪個大?
    總督與巡撫的官銜級別上,總督大於巡撫,行政級別」從一點」、而巡撫為」正二品」,一個管轄幾個省(主要是軍事方面為主)、另一個只局限管轄一個省。如二江總督、可管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個省的政務軍務,清中期曾國藩就曾擔任過二江總督銜,江蘇巡撫李鴻章、浙江巡撫左宗棠,都須聽從曾國藩調配。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廢黜「巡按制」,施行「督撫制」,總督和巡撫的權力才開始逐漸確立和穩固,成為朝廷管理地方政府的主要官職。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軍事,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地區書記;巡撫,乃係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執掌一省軍民政務。巡撫,雖然受總督管轄,但兩者相互監督、互相制約,以便於削弱督撫權力,便於中央集權。
  • 歷史上的九門提督和八府巡撫到底是多大的官,誰的權力更勝一籌?
    這個職位是順治皇帝入京時設立的,當時叫步軍統領衙門,長官叫做步軍統領,轄制九門官兵和南北巡捕二營,是一個軍警合一的機構,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軍區司令兼公安局長。順治十六年,增加了一個中營,乾隆四十六年又增加了兩個,這樣巡捕營就變成了五個,至此該衙門主官稱謂正式變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俗稱九門提督。
  • 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擔心地方割據?
    從宋代起,軍權和政權,特別是財權,往往都是分開掌管,防止坐大。清朝怎麼敢常設總督呢,就不怕有居心者趁機割據嗎?其實不然,清朝集權到了巔峰,地方軍政體制中有三個原因讓總督完全沒有能力違背中央的意思:一是行省的地理原因,二是八旗的威懾作用,三是權力分散相互制衡。一、地理條件唐朝以前,行政區域的劃分都是按照山川地理的走向而形成的。
  • 聊齋故事|白氣環繞在巡撫身上盤旋,片刻就讓他遍體鱗傷
    洗衣婦恰好看見,就上前說:「大人執政辦公,宣揚德化,應當從容和諧地布施教化,不使自己陷於瑣碎的政務之中就可以了。為何終日愁眉不展,好像有什麼非常為難之事耿耿於懷。奴妾我聽說,讓主人憂愁乃是下人的恥辱,你為什麼不將心事告訴僕婦我,不要認為女子就沒有能力出手相助。」布政使答道:「你乃身居草廬的貧窮寡婦,與你說了也沒有用。
  • 清代的侍郎與巡撫哪個品級更高,職責更重?
    清代的巡撫與侍郎哪個級別更高?或許很多讀者都認為他們都是正二品,屬於同一層級,無非就是京官與地方官的區別。實際上,從清代的官制角度來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雍正以前,六部尚書的品級為正二品,侍郎為從二品。雍正八年以後形成定製,六部尚書俱為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清代的侍郎都是正二品,這要放在具體的年代而論。需要指出的是,清代文官有一套極為嚴格的晉升標準,不是隨意性的。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這些官職從明朝時就開始出現,至清朝各官職的設置、職責趨於完善,成為清朝官僚系統中的常設職位。然而將軍、都統在清朝官僚體系的職位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巡撫總攬一省之軍政,也是地方軍政大員,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得名,具有處理全省民政、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的大權。巡撫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為正二品。巡撫的權力較總督小,多數地區巡撫位於總督之下,也有不少總督兼任巡撫(特別是督、撫同省者,往往總督兼任巡撫)。
  • 兩江總督在南京,江蘇巡撫在蘇州,總督和巡撫哪個大?
    而江蘇巡撫(巡撫衙門駐蘇州),下轄蘇州府、江寧府(今南京)等建制。由此,對於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這兩個官職的駐地都設立在今江蘇省內。那麼,問題來了,對於清朝時期的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誰的官職更大呢?一首先,對於清朝時期的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在官職品級上存在明顯的區別。
  •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正六品的武官千總,與七品知縣大人相比,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想要客觀的來比較千總和知縣究竟誰大誰小,就必須把它們放在同一個時代做比較。同時每個省劃分為好幾個鎮,每個鎮的最高長官為總兵,總兵為正二品的武官,負責管理八九千駐軍。總兵的助手是從二品的副將,再下是正三品的參將、從三品的遊擊、正五品的守備、正六品的千總、正七品的把總等。對比明朝和清朝的千總,明朝千總的含金量明顯要高於清朝。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而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地方官職名字叫做布政使,和其他的官職名稱比起來,好像布政司這個名字顯得非常陌生。那麼這個官職到底有什麼內容,能做什麼主呢?公元1376年之後,也就是明朝就慢慢開始設置布政使,這個概念是從明朝時期開始建立,在清朝時期達到了一個頂峰的狀態。 在清朝時期布政使的官職是從二品,也就算是一個比較高一點的官職了,手中的權力最起碼不低。後來從從二品,又慢慢降為了正三品。公元1646年,清朝順治皇帝時期布政使發揮了最大職能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