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程守忠
豐縣宋樓鎮辛莊村,位於縣城南16公裡處,緊靠宋樓鎮區,總面積2.4平方公裡。由六個村莊組成:辛莊、沙莊、梅樓、義和莊、包挫樓、郭油坊,村民組十五個,510戶,共計2240人,當地以果品種植、冷庫貯存、外出務工為主要產業基礎。基本農田1900畝,蘋果面積1300畝、桃400畝,其他農作物200畝。村裡綠樹環繞,銀杏樹是主力軍,走進村裡,儼然進入了森林公園。
在宋樓鎮區南,下了254省道向西,過了宋樓鎮初級中學不遠,平坦的大路南邊,有一排長龍般的門面房,這就是辛莊村的地盤了。新農村並非一定要團塊狀居住,一字排開,很有氣勢,而且利用路溝蓋房,保護了基本農田的減損。
開開後門,就是果園、綠樹,「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多麼自然。微風吹來,空氣清新,青肝綠肺,這是何等愜意悠閒的生活!
桃子已經紅尖了。再過一段時間,自然狀態下成熟的桃子,果肉已經化為液質,被一層薄薄的桃皮包裹著,插入一根吸管,就能喝到甘甜如蜜的桃汁了。放在新汲的井水中,冰一冰,喝到嘴裡,冰涼蜜甜,全身暑氣頓消,那種享受,超級心曠神怡!來吧,辛莊歡迎您!
順著箭頭走過去,黨支部、村委會到了,後面,就是大塊的桃園。桃花灼灼之際,還有如此拉風的地方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樓不在高,和諧最好。門前坦途,房後桃樹,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村務公開欄……
咱們村的大媽,也不一般!
我們首先來到包挫樓村。
但見草木葳蕤,笨雞覓食,古樸院落,溫馨可人。
回來順著這條恬靜的小路南下,就是今天的第二站:郭油坊村。
我們前去宋樓鎮宋樓鎮孫樓小學教師——肖全民先生家,我們都在聯中教過書,不過我在楊樓聯中,他在孫樓聯中,我們交際頗多,自然感到親切。
肖全民老師,多麼年輕,其實快六十歲了。人有精神老變少,土有精神地生金!
嫂夫人正在準備晚餐。
可愛的山羊羔。
肖文領家的寶貝孫女和孫子,孩子是咱們未來的希望。
老家,再也不是從前的窮家破院了。頹垣殘壁,只是長久不住人的結果,是時光年輪的樣子。
有草有花的鄉間小徑,伴隨著深深淺淺的車轍,把村莊的鄉土氣息,傾情演繹!
一枝黃杏出牆來!
去郭油坊,那裡有我的老師和同學,也有我的學生。順著這條東西向的路,向西不遠,就到了皖北碭山縣的地盤了。
放學了,接孩子回家的電動三輪車,漸漸多了起來。
正在給蘋果樹打藥,一般最少兩個人彼此配合。
如今,老家難以見到如此熱鬧的場面,咱們的童年不缺人氣。
溫馨的場景,永遠定格在咱們的畫面中,也定格在大家的視野裡。
花兒,在陽光下悄然綻放,顯得溫文爾雅……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城市化的浪潮,你是希望慢一些來,還是快一點啊?
咱家的小狗可是有名字的,而且響噹噹的:中華田園犬!
除了小路如帶,就是滿目蒼翠。
認識這是什麼果實嗎?青核桃。老家有諺語: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上滿集。
天上是西電東送的超高壓線路,地上有青青的小河,水中有魚蝦,水邊有鵝鴨,一旁,就是我家。
你能看出來老爺子歲數多大了嗎?八十二歲了!我們1979年,在孫樓初中讀初三時,郭蘭香先生就是我們學校的校長,他教了我們第一節英語課,我還記得他交給我們的第一個英文單詞:plane。願前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偶爾回家住一住,也不錯。坐在院子裡,就是漫天星辰,臉邊微風,有草木、莊稼、蔬菜的香味透過來。
我的老師——張慶民先生。張老師在宋樓鎮教育界有「老黃牛」之稱 ,如今七十多歲了,還在宋樓中學看宿舍,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老師家的杏黃了,摘了一個品嘗,沙、糯、甜、香,美極了。
曾經多麼熟悉的胡同,在外多年的你,會感到陌生嗎?
老家,就是蓋了好多新房子,還是老了。也正因為老,才有不舍的韻味。
陳明勇書記在查看拆遷現場。
我的老師郭尚喜先生和我師母。1979年,我們在南孫樓初中上學時,張老師、郭老師正是年富力強的階段。還有,李克千老師、季新德老師、孫厚幀老師、郭振家老師、李八一老師、唐世民老師、已故的我的語文老師——蘇先國先生,正是大家齊心協力,才照亮了南孫樓初中歷史的天空!祝福我所有的老師們,永遠安康!
義和莊,更是綠樹成林。
屋子老了,但記憶卻是嶄新如昨。小路,是村莊的血脈。
柿子樹,葉片濃綠、油亮。
老家,絕不全是斷壁殘垣的模樣,舉家外遷,多年不回來,家園殘破是正常的;而正在居住的院落,周吳鄭王的。
原宋樓鎮中心小學校長——趙立先生的庭院,令人神清氣爽。
熱情好客的趙大嫂子,給肖主任家的寶貝疙瘩拿出了彤紅的油桃吃。鄉情依依,老家人都是古道熱腸。
花木扶疏,蒜晾起來了。老家的雞蛋蒜,是一絕,多久沒有吃到老家的雞蛋蒜了?
老家的田園,最親切。
再次走進村子裡,又是另一種景色。
李敬銀遞給我一枚碩大的紅富士蘋果,咬一口,還是甜脆,滿口汁液。老家就在大沙河畔,純沙地長莊稼不行,但是結出的梨和蘋果,是超一流的,特別是大沙河牌紅富士,聲譽、質量槓槓的!
從敬銀冷庫旁的路,看出去,賞心悅目!
老家,看不夠的場景和氛圍。
孩子們在路上盡情的玩耍。
我喜歡掐一束,養在清水瓶裡,滿室清香。我不知道這種花的名字,我就叫它野菊花,就長在老家的屋簷下。
他就是李敬銀,質樸、勤勞,對誰都是實打實,沒有一點孬心眼。
如今這些周轉筐都空了,蘋果收穫季節,就填滿了。但室內還是有濃鬱的蘋果香味,就像紫砂壺老浸泡茶葉,就是倒進水,不放任何茶葉,倒出來的水,充滿茶香。
老家的人,都如淳樸的紅高粱。
老家,就是一幅畫!這是我的同事代效力家的老房子,效力曾經到新疆支教,任奎屯市教育局副局長,返回後,人奉獻三中的副校長。
鄉情、鄉音,被一幅幅畫面詮釋。
老家,就是森林公園。
小大人,挺勇敢的。
人是衣裳馬是鞍,老爺子開新車,自然精神了!
我姑爺任大喜和我侄女程桂真的房子,可惜大門鎖著。倆人都能吃苦,自然生活過不賴!
說話不及,我小外孫坐著他奶奶的電三輪過來了。
辛莊村衛生室到了。
患者到衛生室來,就像到家一樣;微笑寫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診所西邊,是村民趙凡銀開的油坊。左側的,就是他。脫粒機,正在去掉花生殼。
榨出的花生油,誰吃了都放心。自家種在地裡收穫的,本村的油坊榨出的。
趙老哥花了六萬元,買了一臺農用拖拉機。
梅樓村裡的道路。
孤獨與熱鬧,它都開花,仙人掌開出漂亮的花朵。
每一朵,都漂亮。
綠蔭婆娑的小道。
老家的雞,也精精神神的。
大林哥的房子,大門緊鎖。
家西的胡同,多麼熟悉。
看一眼,就是身處遠方,也能聞到老家的味道。
春和福,還在!
陽光,塗滿老家的一草一木。
當年,是多麼時興的樓房啊!
宋樓鎮衛生院針灸理療師王淑喜阿姨家的樓房,真漂亮。
幾棵新發芽的梧桐,長勢很旺!
沙莊村,幽靜的道路。銀杏樹像衛兵一樣,站在兩旁。
居然遇到我在楊樓聯中的老鄰居——李敬平大哥。他是沙莊人,他的妻子劉瑞英老師是楊樓聯中的英語教師,我們都把家安在楊樓聯中校園裡。李大哥在隴海鐵路黃口站上班,即將到了退休年齡。
我老家的老宋姑姑,婆家也在沙莊。
蘇北老家,典型的果區農家小院,我姑姑家,真溫馨。
喜歡老家的煙火氣息。
西邊的銀杏樹林更密。
後列的雙親,祝福老人家。
家養的小土狗,真可愛。
後列的父親帶著我,穿過這段濃蔭之地,就是沙先偉老師的老當院。
右側,是沙先偉的父親。我和先偉是同學加同事。
紅豆杉、老石磙、緊閉的大門。多麼熟悉的街道。
綠色,是老家的本色。
老家就在樹林中。
石榴花如火!
花椒樹上,果實纍纍。
好一處豪宅!院牆裡邊,有一株富貴的、粗大的水杉樹!
祖國的植物國寶:水杉、銀杏、金錢松;此地有二!老家的風景,看不夠。
老家的大鵝,從容淡靜。
省市領導在村委會會議室,召開精準扶貧回憶,既有領導幹部,也有群眾,大家濟濟一堂,為扶貧工作獻策獻力。
來自省糧食局的陳明勇,來到辛莊村任第一書記,工作踏實勤勉。他在和老黨員郭蘭俊交流。
戴眼鏡的是來自徐州礦大的石付恆,他和陳明勇一起擔任辛莊村第一書記,他們正在安排扶貧工作。
會計站站長郭躍軍同志,正在發放社保卡。辛莊村支部和村委會,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前,一絲不苟,為村莊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保駕護航,令人讚嘆。
陳明勇書記和李漢軍書記,現場辦公,指揮協調拆遷工作。
陳書記和李書記,與宋樓鎮分管領導討論村務工作。好領導自然成就好的村莊,辛莊村正在脫貧致富的路上,穩步前進,獲得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