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那些帶「屯」字的村莊是怎麼來的?

2020-12-23 騰訊網

【口述村莊】

豐縣的那些「屯」,是怎麼來的?

細心的人會發現,豐縣村莊以「屯」字命名的很多,有「一溜十八屯」的美談。

據徐州文史學者李建華及楊化民老師走訪,豐縣的屯多集中於縣城以北和東南、西南,如仇屯、汪屯、劉大屯、戴屯、李杭屯、王屯、小王屯、趙屯、西張屯、大張屯、宋樓鎮劉屯、師寨鎮劉屯、華山鎮劉屯、蔣屯、何屯、孔屯、方屯、藺屯、呂屯等。

它們絕大部分為明代徐州兩衛的屯墾之地,初名「插屯」(《劉屯劉氏族譜》),後以姓立屯,大多沿故黃河或其支河分布。

古時屯地不納糧,栽植柳樹護防河岸,養守衛的軍伍及用船運糧等任務,可知這些屯皆屬於衛屯。

而屯的起源,卻源於「八十八家」的傳說。(其實不是傳說,家譜也是歷史嘛)

八十八家的傳說源於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的侍衛軍八十八人被安置在五營堤口,在這一帶繁衍生息,有眾多家譜記載印證了這一史實,也使此傳說得以在民間流傳至今。

話說,朱元璋坐南京,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朱元璋為了鞏固邊防,派出侍衛軍八十八人,由胡大海帶領來到豐縣城東南十八裡五營堤口,安營紮寨,固守邊疆。

據當地胡氏、王氏族譜記載:侍衛軍經朱元璋恩準,允許帶居家一同前往。

八十八家中有姓九家、姓七家、姓十八家(俗稱九劉、七謝、十八王),以及等姓氏。

每家分地300畝,軍田48畝,代耕國有田300畝,遵聖屯田,糧半數奉上,講讀教學,有戰從戰,無戰耕田。當時五營堤口一帶,土地平坦,水土肥沃,收益頗豐,家家安居樂業。

十多年後,這八十八家逐漸富裕起來。

隨著人口的增多,定居在五營堤口的八十八家逐漸感動建房擁擠,為了有利耕作,欲隨地建房安家。

胡大海又奏明皇上,朱元璋準奏,於是這八十八家便隨地建房安家,稱「屯」字戶,把當地居民「友字戶,當時還規定「屯」字戶的人家不準和「友」字戶的人家結親。

八十八家分別安家後,經過繁衍生息,人口增加,再加上接納一些逃荒戶、遷民戶,逐步形成了大小不同的村子,這些村子多以姓氏命名,如王屯、張屯、趙屯……,有的逐步形成了集市,如王屯就成了王屯集,並在王屯設立了演兵場、飲馬坑(俗稱官坑,流傳至今),修了官道,建了家廟……

以上內容,可參考馬興無先生的《王屯集的傳說》。相互印證。

朱元璋北上巡視,路經徐州,忽然想起追隨自己多年浴血奮戰的將士,便來至五營堤口探望在此屯墾的待衛軍,八十八家在戴氏土樓上設宴招待了朱元璋及隨行大臣,朱元璋登樓眺望,但見北有漢高祖劉邦出生地鳳城,東有層巒疊翠的華山雙峰,南有滔滔東流的黃河(故黃河),西有建於盛唐時期的「安定寺」,雲蒸霞蔚,輝煌壯觀,歌舞昇平,心頭異常高興,不禁脫口讚美道:「此乃人傑地靈之處也。」隨御賜「玉石關公」像一尊,以示褒獎。臨別時還特意叮囑這八十八個侍衛軍,以後要象關公一樣講義氣。

八十八家在此一帶,隨著人口逐年增多和朝代的更迭,「屯」字戶與「友」字戶也互通婚姻,和睦相處,十分融洽。

走進帶屯字的村莊,人們都會高興地告訴你:「我們是八十八家的人。」

來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彙編

許多年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汙合流。

相關焦點

  • 豐縣華山鎮「虎王集」的來歷
    文:尹克雪圖:來自網絡豐縣華山鎮北約八裡處,有一個三千餘人口的村落,名字叫虎王集村,原名叫虎亡集,說起這村莊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動聽的傳奇故事呢?豐縣知縣李崇信帶領眾人遷移縣銜到華山之陽,二十六年之久。黃河水退後,外逃的百姓都紛紛返回了家。李知縣一邊向徐州知府報告災情,一面邊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安定人心,組織開荒生產。李知縣是一個清官,平時他經常微服走動私訪,如果老百姓有什麼難處,都會在第一時間內幫助解決。
  • 豐縣景點的未解之謎——華山鎮的「臥石觀雲」
    文:尹克雪圖:來自網絡豐縣城東南三十餘裡外,有一座面積僅有0.1平方公裡,海拔69.7米的一座山峰,名曰華山。山的頂峰有一塊平滑的山石,石面上,有三國時五虎將之一趙雲書寫的臥石觀雲四個大字,每字一尺左右,字跡清晰,筆力遒勁,距今己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經風雲變幻,一直保持完好。
  • 豐縣宋樓鎮狀元集村:以狀元李蟠命名的村莊,真的不一般啊!
    圖文:程守忠聯繫我進村拍攝的,是豐縣宋樓鎮狀元集村村民李成立。他在豐縣農貿市場開批發部,今天他有事不能來,就安排村幹部高民接待。右側的是我初三時的同學魏獻昭,他在村東指揮拓寬子午河西的沿河路。寂靜的胡同,寂靜的來,來來去去,老家已經上了年歲。哪能不給個特寫啊!不定格下來,怕是回來看不到了!失去的才是最珍貴的!咱們在這裡推過鐵環,你還記得嗎?
  • 探訪「都市最後的村莊」 鄭州西關虎屯被寫進歌裡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實習生程賀文記者許俊文攝影視頻「在一個月色冷冷的晚上,我來到一個叫鄭州的地方,來尋找幸福和夢想,落腳在那個叫關虎屯的村莊,小村莊藏在城市的中央,樸實的人家很善良……」最近兩天,一首歌曲《都市最後的村莊》在鄭州人的朋友圈中流行起來。
  • 在異國他鄉,我在文字裡回味故鄉豐縣
    文:白雲飛圖:紅豔在江蘇西北的徐州,有個漢皇故裡豐縣,豐縣在徐州的西北,在豐縣的西北,是現在的歡口鎮,也包括老的沙莊鄉,沙莊鄉的西北,邊河的河畔,就是我的老家——王海白莊。小時候,最煩跟著爸爸回老家。爺爺在河裡打魚,經常會拎條大魚回家來。夏天的夜晚,我和爺爺躺在曬場的蓆子上,爺爺會和我講,哪年下了大雨,把船衝出去十幾裡地,他是怎麼去追回來的。也會和我講,哪年發了大水,把整個莊都給淹了,平地上人站著都夠不到底。也會和我講有個人叫李東寶,他去放羊,進了一個山洞,然後看見一籠屜的蒸的面捏的老虎和牛,他吃了九牛二虎,然後就力大無窮的故事。
  • 實拍豐縣華山鎮套樓村:宜養宜居,美的讓人感覺有些意外!
    圖文:程守忠豐縣華山鎮套樓村,解放前曾為天主教的聖地(1927—1992),而且還是山東省華山縣縣委、縣政府駐地。解放後曾設套樓鄉,為鄉政府駐地;後撤鄉歸屬華山鎮。套樓村轄套樓、新套樓、張安三個村,人口3280人,耕地2982畝,以蘋果種植為主,糧蔬和其他種植業為輔的產業格局。
  • 靚阿妹,在東華鎮都興屯、小汾屯不想回家了
    「壯族三月三·相約遊平南」 來 來 來~ 請跟隨小編的腳步 走進東華鎮興華村都興屯、相資村小汾屯 這兩個美麗的小村莊 來來來,跟上腳步~ 第一站,「英雄村」——興華村都興屯
  • 四段、五段、七段……徐州境內「一溜十八段「村,你知道咋來的嗎?
    如今的「團民」早就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親情一家但作為一部移民史其中的艱辛與恩怨為後代人留下一筆瑰麗的精神財富在沛縣東部,有許多村鎮和山東巨野的名字一樣,如:龍固、丁官屯、陶官屯、李集、馮橋、關莊、六營、奚閣、歡口、後屯等,他們都是清鹹豐五年以後從山東過來的移民後代。
  • 萊西馬連莊鎮有個「夭山屯」,外地人常誤認為「天山屯」
    沿著這條公路走,過了河崖村之後,在導航地圖上,就會看到一個叫做「夭山屯」的村莊。夭山屯的「夭」是「桃之夭夭」的「夭」,不過因為字形與「天」很像,很多外地的朋友常誤認為這裡叫做「天山屯」。筆者第一次路過的時候也納悶,天山不是在新疆麼,為何膠東半島會有個「天山屯」?
  • 豐縣曲藝家相聚宋樓王橋村:桃花流水展曲藝,別有洞天在人間
    豐縣宋樓鎮黃樓村王橋聚落,橫跨復新河兩岸,是一座美麗的村莊。今天,雖是陰天,依然春和景明,碧波如鏡,百花倒影,一派祥和氣氛。西電東送的線路,正好經過村莊南面,給這座靜雅的村莊,平添現代化的氣氛。豐縣著名大鼓藝人黃啟光先生,就是王橋村人。他的庭院裡,梨花開放,香椿萌發。
  • 2016豐縣梨花節好去處,大沙河果都大觀園廟會、美食節等你來~
    >「忽如一夜春來風,千樹萬樹梨花開」。貼入人間的草根氣息,喧囂熱鬧的夜市文化,溫煦的沙灘與陽光,暖暖的微風與海浪,細細品味,一定能夠發現那些細微的"小確幸",如此令人陶醉……沒空?不要緊。現在不用親自去臺灣感受,兩岸嘉年華火熱登「陸」。只要來親身體驗參與,就能品嘗臺灣地道美食,欣賞電音三太子的炫酷體味臺灣文化的大好時機,怎容錯過?
  • 【豐縣時光】地道豐縣家常菜,吃過一遍的舉手!
    面煎辣椒,地道的豐縣菜,曾經豐縣媽媽幾乎都會做,鍋裡倒點油,面加水成糊,加上切好的尖椒放點鹽,擱油鍋來使勁炒,啥時候炒碎炒黃就管啦,還有滴喜歡把面煎辣椒炒的有點偶,也就是有點糊,那樣吃更香雞蛋蒜,以前每每農村收麥的時候,正攤新蒜出來,剝一頭新蒜煮幾個雞蛋擱蒜臼子裡面搗搗,放點鹽、香油...好吃還殺菌,就是給人家說話的時候嘴來有氣氣...
  • 臨江屯:中俄邊境線上的最美村莊,村民都是高鼻梁藍眼睛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和俄羅斯接壤的地方,有一條河叫額爾古納河,在河邊有一個屯子叫「臨江屯」。臨江屯是一個古老神秘而充滿異國情調的村莊,屯子不大,只有百多戶人家,但其中八成是身材高挑、鼻梁挺拔的俄羅斯後裔。
  • 豐縣法官直播帶貨賣房!
    為提高執行質效實現資產處置效益效率最大化近日豐縣法院與時俱進創新執行方式法官當主播開啟直播「雲賣房」模式 VR實景看房 整個房子的結構、裝修、外部環境全部呈現在網上 據了解,亮相此次直播的房子位於徐州市星雨華府玉蘭苑登記面積82.41平方米線上競買人通過淘寶拍賣的VR視角和網絡直播中更加詳細地了解房屋的現狀面對手機鏡頭「主播」孫法官和拍賣公司工作人員介紹了房屋情況包括房產信息、戶型面積、周邊設施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據了解,本次是豐縣法院首次直播賣房
  • 我的豐縣我的菜!這才是豐縣老家的味道!
    面煎椒,地道的豐縣菜,曾經每個家庭幾乎都會做,鍋裡倒點油,面加水成糊,加上切好的尖椒放點鹽,擱油鍋來使勁炒,啥時候焦黃噴香就管啦羊肉湯,有的喜歡帶骨頭一起煮,有的純肉煮的、喜歡摻白菜細粉一起燴的,羊肉湯的做法至少好多種做法..最喜歡的還是白菜細粉清湯味
  • 豐縣荷花樓,一個值得讓人竭盡全力去回憶的地方
    豐縣荷花樓,無論年老年幼的豐縣人對這個地點都不陌生。而年老的和年幼的對荷花樓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提起豐縣荷花樓舊址,可能很多80後都記不太清楚了。作為一名80後,我竭盡全力的去回憶上個世紀的荷花樓,可是怎麼也想不起那種豐縣老城的荷花樓風貌。無奈,懷著對豐縣老城的種種思念之情,我特意站在荷花樓橋頭拍了一些荷花樓現在的風景留做紀念吧。
  • 豐縣常店鎮李路口村:美麗鄉村入畫來,看了數遍仍餘興未盡!
    沿著321省道過了馬樓往西不遠,就看到了豐縣公交站臺李路口站,站臺北邊的小村莊,就是今天要拍的村莊-----豐縣常店鎮振興村李路口自然村。站在這條水泥路上,我拍下了村莊的遠眺鏡頭,林立的樓房昭示著村莊這幾年喜人的變化。
  • 豐縣榮獲「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遊名縣」稱號
    豐縣榮獲 2019年12月21日上午,在「第二屆中國鄉村振興發展論壇暨特色旅遊品牌推廣」大會上,經申報評審,豐縣獲得 與會文旅專家一致認為豐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結合本地果品採摘、生態道路、溼地環境、紅色村莊等特色旅遊資源,策劃、設計、打造豐縣全域旅遊1號公路。
  • 赤竹山屯的紅色記憶
    圖為黃繼濟(左一)2004年回博白縣那卜鎮赤竹山屯老家探訪,與親姐及其兒子、兒媳合影。「赤」字有紅色、真誠和忠誠的意思。或許就是因為村名帶有「赤」字的緣故,博白縣那卜鎮名六村赤竹山屯這個有300多年歷史的自然村屯,在革命戰爭年代,也閃爍著耀眼的紅色光芒,留下一個個震撼人心的紅色英雄故事。
  • 探訪投資2600萬元,正在建設中的豐縣趙莊鎮金劉古寨!獨家照片...
    金劉古寨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新建與改造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建設內容是古寨外立面改造、村莊硬化、亮化、綠化、商業街、水系景觀等,配套一些旅遊的吃、住、購等設施,使景區的功能更加完善。乘車信息:從豐縣城區出發乘坐201路(客運東站——大劉集)公交車,大約在2-3元左右,小編是從漢城站出發到金劉寨1站下車花費是2元大概二十幾分鐘車程,豐縣的城鄉一體化公交車現在全部是採用的電動力車,安全環保還有空調。攝影:豐縣論壇部分信息來源:快報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