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村莊】
豐縣的那些「屯」,是怎麼來的?
細心的人會發現,豐縣村莊以「屯」字命名的很多,有「一溜十八屯」的美談。
據徐州文史學者李建華及楊化民老師走訪,豐縣的屯多集中於縣城以北和東南、西南,如仇屯、汪屯、劉大屯、戴屯、李杭屯、王屯、小王屯、趙屯、西張屯、大張屯、宋樓鎮劉屯、師寨鎮劉屯、華山鎮劉屯、蔣屯、何屯、孔屯、方屯、藺屯、呂屯等。
它們絕大部分為明代徐州兩衛的屯墾之地,初名「插屯」(《劉屯劉氏族譜》),後以姓立屯,大多沿故黃河或其支河分布。
古時屯地不納糧,栽植柳樹護防河岸,養守衛的軍伍及用船運糧等任務,可知這些屯皆屬於衛屯。
而屯的起源,卻源於「八十八家」的傳說。(其實不是傳說,家譜也是歷史嘛)
八十八家的傳說源於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的侍衛軍八十八人被安置在五營堤口,在這一帶繁衍生息,有眾多家譜記載印證了這一史實,也使此傳說得以在民間流傳至今。
話說,朱元璋坐南京,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朱元璋為了鞏固邊防,派出侍衛軍八十八人,由胡大海帶領來到豐縣城東南十八裡五營堤口,安營紮寨,固守邊疆。
據當地胡氏、王氏族譜記載:侍衛軍經朱元璋恩準,允許帶居家一同前往。
八十八家中有劉姓九家、謝姓七家、王姓十八家(俗稱九劉、七謝、十八王),以及李、戴、張、趙、胡、雷、康、莊等姓氏。
每家分地300畝,軍田48畝,代耕國有田300畝,遵聖屯田,糧半數奉上,講讀教學,有戰從戰,無戰耕田。當時五營堤口一帶,土地平坦,水土肥沃,收益頗豐,家家安居樂業。
十多年後,這八十八家逐漸富裕起來。
隨著人口的增多,定居在五營堤口的八十八家逐漸感動建房擁擠,為了有利耕作,欲隨地建房安家。
胡大海又奏明皇上,朱元璋準奏,於是這八十八家便隨地建房安家,稱「屯」字戶,把當地居民「友字戶,當時還規定「屯」字戶的人家不準和「友」字戶的人家結親。
八十八家分別安家後,經過繁衍生息,人口增加,再加上接納一些逃荒戶、遷民戶,逐步形成了大小不同的村子,這些村子多以姓氏命名,如王屯、張屯、趙屯……,有的逐步形成了集市,如王屯就成了王屯集,並在王屯設立了演兵場、飲馬坑(俗稱官坑,流傳至今),修了官道,建了家廟……
以上內容,可參考馬興無先生的《王屯集的傳說》。相互印證。
朱元璋北上巡視,路經徐州,忽然想起追隨自己多年浴血奮戰的將士,便來至五營堤口探望在此屯墾的待衛軍,八十八家在戴氏土樓上設宴招待了朱元璋及隨行大臣,朱元璋登樓眺望,但見北有漢高祖劉邦出生地鳳城,東有層巒疊翠的華山雙峰,南有滔滔東流的黃河(故黃河),西有建於盛唐時期的「安定寺」,雲蒸霞蔚,輝煌壯觀,歌舞昇平,心頭異常高興,不禁脫口讚美道:「此乃人傑地靈之處也。」隨御賜「玉石關公」像一尊,以示褒獎。臨別時還特意叮囑這八十八個侍衛軍,以後要象關公一樣講義氣。
八十八家在此一帶,隨著人口逐年增多和朝代的更迭,「屯」字戶與「友」字戶也互通婚姻,和睦相處,十分融洽。
走進帶屯字的村莊,人們都會高興地告訴你:「我們是八十八家的人。」
來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彙編
許多年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汙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