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物|楊福音:中國畫的「內行人」

2020-12-23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6月中旬,楊福音的新作摩展在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130餘幅新作,從便籤紙上的山水小品,到《無盡藏》長卷、立幅山水,形式多樣。楊福音一改傳統水墨山水技法,以油畫刮刀代替毛筆,結合前期的作底、暈染演繹出一派新的氣象。楊福音以他77歲的高齡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生命力,不論是畫裡的新氣象,還是畫作的高產出,都是讓人心生敬意。繼去年湖南省博物館「歡無極」之後,雅昌藝術網和藝術頭條再次拜訪了這位愛穿老頭衫、一口長沙話的老人,聽他講述他的創作與人生。

展覽開幕現場

手卷《無盡藏》

此次展覽新作的亮點在於用油畫刮刀,以刀代筆。這種想法的產生,在楊福音的講述中,是一次「偶得」。2018年冬天,「雙來書屋」的梅花開了,煞是好看。楊福音順手拿起桌案上的一把刮刀,畫了兩幅梅花,感覺不錯。這把刮刀是畫油畫的兒媳婦留下的。不久後,他接到了女兒楊燕來的電話:「書畫院擬辦老先生畫展。可寄畫兩張過去,雪來就吾近作刮刀梅花挑兩幀拍照發給燕來。她說特別喜歡,又說是否可以用刮刀畫山水?吾說改日一試。戊戌寒冬-終日飛雪。」這一試,便有了這一批山水畫。

用刮刀創作的山水畫細節圖

這樣輕描淡寫的描述,也同樣出現在反線描與丟掉毛氈的記錄中。

「一九九九年十月,我有一個頓悟,那時想畫大畫,請廣州石化的朋友幫忙,他們開車送我去從化,在稅務局招待所住下。第一天,我在地上鋪了張丈二宣,筆一下去,就覺得沒味,不想再畫了...第二天,我又放了張丈二宣在地上,想畫張好畫。筆下到紙上,又不行。...心想明天再試試,若仍不行,叫朋友接我回去算了。第三天,心裡沒有想法了,人也就輕鬆了。說來真怪,筆一下去,就讓我激動興奮,好像已完全與習慣用筆不同,這些年在廣州苦苦追求的線描,終於得來全不費工夫。我努力保持當時的狀態,畫了七個女子,題上『國色天香』回家。順著這個路子又畫了半年,帶上新畫去北京中國美術館辦個人畫展。」

這就是楊福音有名的「反線描」。從那時起,線條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他畫的山水不再使用傳統的皴法,而用看似隨意的線條描繪;畫的裸女用線條概括,成了有抽象意味的符號。雖然在手法上保留了一切水墨畫的傳統元素,楊福音的畫開始不那麼「傳統」,有了現代藝術的味道。

楊福音作品圖

2003年,楊福音又一次「偶然」有了新發現

「記得在大塘,日日作畫,偌大一塊氈子,日日不得幹,生出朵朵黴點,甚是敗興。那日,一氣之下,偶然撤去氈子,就在桌上畫起來,歪打正著,收到意外效果。從此,作畫不再用氈子,工具簡化,畫風為之一變。後來查資料,古人作畫也不用氈子,這個用毛氈的習慣,不知始自何時?」

丟掉毛氈讓楊福音直言「忽然就找到了中西神交的辦法。」從那以後,他作畫不再用毛氈,直接先用淡墨調出一層灰色的底,再開始作畫,一直延續到現在。

一次「偶得」是運氣,多次「偶得」的背後一定是勤奮。

楊福音出生於1942年,在家中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楊福音出生書香門第,父母都出生在大戶人家,楊福音奶奶的爺爺做過光緒的先生。父親楊導宏愛好讀書畫畫,畢業於上海美專,當時的校長是劉海粟,潘玉良給他們上過課,1937年在西安就舉辦過個人畫展。母親也是一位山水畫家,一直畫到90多歲去世。

受家庭影響,楊福音五歲開始畫畫,用的是石板石筆。十八歲在讀長沙師範時,應《長沙日報》美術編輯劉左鈞先生之約,為長篇小說《枯木逢春》做插圖,一周一幅。這也是他首次發表作品。長沙師範畢業後,楊福音考上了湖南師範大學政教系。因為想學美術,楊福音轉而申請去教小學,邊工作邊堅持創作,準備報考中央美院。

「白天要上班,晚上又要備課、改作文,所有的工作完成之後才能畫畫,每天搞到兩三點才能睡覺。」在楊福音繪畫路上,愛人肖存玉是他所有努力的見證者:「沒有進湖南畫院的時候,我發現他很苦惱。他說過一句話,我一直記得:『人家畫家是24小時都在畫畫的,而我的時間很少很少。我要用我很少的時間去趕上他們工作的量。』他就拼命地畫。」

楊福音作品展示

1987年,楊福音進入湖南書畫院研究院,成為一名專職畫家。同一年,北京西郊賓館東樓落成,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委託中國畫研究院邀約全國著名書畫名家吳作人、李可染、啟功、張仃等參加賓館布置工作,楊福音作為湖南唯一畫家應邀作畫;1990年,楊福音連環畫作品《美鬢中書》獲全國第四屆連環畫評獎美術作品創作三等獎,先後創作連環畫及插圖兩千多幅。

「畫到三更不為遲,四更過後正興時,又是五更得佳作,蘸得餘墨且題詩。」翻出這首小詩,楊福音說:「那是年輕時候寫的一首詩,那是為了告訴大家,我在很刻苦地畫畫。」然後哈哈大笑。但是他的刻苦是有目共睹。1993年,楊福音調任廣州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一位年輕的畫家剛到廣州畫院,看到楊福音家裡總是熄燈很晚,一打聽是在畫畫。年輕畫家也開始了晚上畫畫,甚至一個人暗地裡比著來,要比楊福音睡得更晚。多年後,這位畫家到家裡拜訪說起了這件事,楊福音才知道有這麼一出。「至於到底是誰睡得晚,我也是不知道的。」

從展覽年表可以看出,從1991年開始,一直到2006年,楊福音基本上保持著每年一次展覽的頻率,2007年以後每年展覽增加到2-3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楊福音向來不參加聯展,只會舉辦個展,而且每次基本上都是新作。在廣州的日子,他幾乎不參加所有的社交活動,過上了隱居的生活,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創作上。

楊福音好用農民自比:「我每天畫畫時腦子裡沒想那麼多,就像一個農民背把鋤頭出工,每天習慣了。我不想繼承,也不想創新,只想畫畫。我知道一切的哪怕是一丁點的新的想法都只能是在畫畫的時候產生。你不畫畫的時候所想的都是別人的,只有你畫畫的時候所想的才是自己的。要緊的是,你千萬不要把此時所想的就到明天去試驗。如此,你的筆下可能會出現新的景象。」

不畫畫的時間,楊福音大多用來閱讀。他特別強調讀書:「中國畫的技巧掌握並不難,三五年就可以解決。關鍵是人的格有多高、心有多高。這需要大量積累、讀大量的書。」他吟唐詩宋詞,讀歷代畫論,臨石濤、八大,更善於以自己的心境去理解,去體會,繼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然地融匯古今,自成一格。

2002年,楊福音從廣州回到了長沙,畢業於廣州美院的兒子楊雪來為他設計了「雙來書屋」別墅,從此在此安定下來。2006年,他在烈士公園開設了楊福音藝術館,免費對遊客開放。十一年後,藝術館因場地收回而關閉,楊福音又開始寫寫畫畫的簡單生活:「以前要養家,要工作,最後剩下的時間只有2個小時。我要珍惜,不能浪費。而我現在考慮的是,是如何把時間浪費掉。」

楊福音以「早起」聞名。從廣州畫院開始,楊福音就起得很早,大概五點左右起床,收拾完了就開始畫畫,十點多就畫完了,開始養花遛狗。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今年大年初二,長沙市文聯副主席周永康來給楊福音拜年,九點多到了雙來書屋,三幅作品已經創作完成、擺在案桌上了。春節期間,楊福音收到了一套紙,非常喜歡,畫了一套美人圖,還有多餘,便寫了一些字送給家人朋友,送給自己的是「上進」。

楊福音有隨時記錄的習慣,展覽邀請函也不能「倖免」。

書桌上寫滿字的便籤紙

便籤紙上創作的小幅山水畫

楊福音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批用酒店便籤紙創作的山水畫。這樣的便籤紙,在他家裡還有很多,有畫,有些隨筆,還有他創作的、尚未譜曲的歌詞。「我在住酒店的時候就會找服務員要一些便籤紙,在酒店時,想到什麼就很方便的記錄下來。帶到家裡也是,想要記一點,畫一點,隨手拿起來就可以。」

楊福音出版的散文集

年輕時候的楊福音多才多藝,尤其愛好文學,出版了好幾本散文集,在十餘家報刊上開過散文專欄。不過,他現在就只剩下畫畫、看書了。他穿著簡單的老頭衫,用著最簡單的老人機,每天早上起來寫寫畫畫,下午睡個長午覺,晚上有時看書,有時會友。兒女們給他推薦的錢穆,他非常喜歡,買了錢穆全集,全家每人一套還不夠,還單獨買了一套用來展覽。

「有時候,我想著離開這個房子,找個地方關起來寫個小說,但是後來想想還是算了。」相比之下,畫畫仍是他最喜歡做的事情:「最好的放鬆就是畫畫。與其說這是一種愉快地勞動,不如說是愉快地享受。人生在世,如果他能懂得藝術,他會特別幸福。如果這個人能懂藝術,藝術又能讓人衣食無憂,那幾好啵!」

楊福音是繼齊白石、黃永玉之後第三位入選出版《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的湖南省籍畫家,幾十年堅守孤獨寂寞,與塵世保持距離,執著於內心對藝術的純粹追求,在中國畫領域不斷探索和實踐。他提出獨創的「反線」畫法,不但繼承了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同時開拓了中國繪畫的新領域,對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從而誕生了一種新的中國畫的美學風範。更可貴的是,他從來不曾將自己的藝術定型,出名後也沒有坐享其成,而是不停創新、成長。同時,楊福音被視為一位「真正的當代文人畫家」,南下廣州數十年,一口鄉音不改,堅持湖湘文化是他繪畫及寫作的根。在他的畫裡,有古代文人的風骨、氣象和境界,又具有現代新鮮氣息和審美精神。

楊福音在畫室

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對話楊福音

雅昌藝術網:在中國畫的創作上,您一直不斷在創新。從反線描到丟掉毛氈,在這次新作中又以刀為筆。這種創新的動力由何而來?

楊福音:我想先談一下我的人生觀。

我是一個悲觀的人生觀。人生太短,總體來說還是悲觀的。一個人無論有多大成績,也只能走這麼遠的路。而在藝術這個行業,也許正是做出點成績的時候,也差不多了。齊白石活了90多歲,藝術到了高峰,他人生的蠟燭也很快熄滅了。但是,人每一天都在過,不能想到人的一生都是悲哀的就哭哭啼啼,而是要積極的、特別快樂的、向上的過每一天。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就會做出點成績。不要以為有點成績就忘乎所以,因為整個人生是悲哀的;當做出點成績得到讚揚時,要想到,那個時候也就離你不遠了。但是想到這裡,也不要悲哀,我現在過的每一天都是有意義的。人生就是這樣很矛盾,一切藝術都是由此而產生。人生的悲歡離合,生死離別,快樂憂愁,不斷糾纏你,提醒你。悲哀的時候,你要想著每天要過好;當你每天過得很好的時候,你也不要驕傲,要想著,人生就這麼點時間。

近兩年,在北京畫院、梅溪湖步步高、湖南省博物館都曾經展出過山水,朋友說我每次的作品都有變化。得到別人誇獎我很高興,雖然我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變化。但是這次拿出來,我會覺得,這批作品跟以前有蠻大不同。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不同?就是跟他見過的古人的畫相比,跟別人的畫相比,跟我以前的作品相比,都有不同。有新東西出現讓人的眼睛一亮,這就是創新。

說到創新,我是這樣想的。不要總想著去創新。也許人家是那樣:大家認為你這批作品有創新的味道,那我就會迎合,接下來就一直這樣畫。但是我不會。我是碰運氣,是偶然,是巧合,是沒有準備的。但是,我又天天都在準備。每天都在用熱臉去貼老天的冷臉,那麼天可憐見,有一天,老天會把個好處給你。

就是這把刮刀

我只是想把畫畫好,用刮刀也只是以刀代筆。油畫刀是畫西畫用的,我也用了很多西畫的方法,畫面中也有很多西畫的痕跡,但大家還是說我畫的是中國畫。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的心是中國的。我對中西文化沒什麼固執,我不喜歡用繩子把自己捆得很緊。我前兩天開玩笑打比方,我摔了一跤要換一根骨頭,是美國進口的。在美國某一間工廠生產的人造骨頭,誰都不預想到,它會用到一個叫楊福音的畫家身上,而且比我本身的還好。那我為什麼要拒絕呢?世界上好的東西,都不要去拒絕他。

畫畫的人一輩子就是做兩件事情。第一,要學好畫畫的辦法,拜師、上學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老師會告訴你,畫花怎麼畫,畫石頭怎麼畫。這些都是辦法,學會之後,就會畫出一張像樣的畫;第二要把學到的辦法要丟掉,這都是繩索。當你把繩索拋掉以後,你畫出的畫就是自己的了。但人是不可能跟過去一刀兩斷。此次展出的作品中,牆上掛的大畫是刮刀畫的,展櫃裡展出的小幅作品又很傳統。畫了一張大畫的時候,中間有休息,我可以去逗狗,可以去餵魚,也可以去畫一些小畫。我雖然用刮刀畫大畫,但是不能忘記從哪裡來,還要不斷地從中吸取營養,就像不忘記自己的父母一樣。

從傳統到現代,是一條很自然的線,不要人為地說自己是創新的。這樣得到的畫,就會出現這樣的狀態:我既是傳統的,又是創新的,既是國際的,又是中國的。這是一個很自由的創作狀態,隨手拈來都是好東西,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楊福音作品

楊福音作品

雅昌藝術網:您此次共展出作品130多幅,都是今年的新作。聽說這都是您在年後四個月成的。您是如何保持這種高產的狀態?

楊福音:我每天早上五點多起床,從六點開始畫,每天幾幅,很快就畫完了。天天做的都是這件事,做起來就駕輕就熟,不費力,而且這是讓我快樂的事情。就連展覽前言也是我自己寫的,不費吹灰之力。那天我早上起來,突然想到要準備前言,於是就拿起毛筆,一個上午就寫完了。

中國畫本身就是高產,要將同樣的題材反覆地畫,要百裡挑一,千裡挑一甚至萬一挑一。中國畫講究三分才氣,七分運氣,這不是謙虛。比如,我上午畫了三張畫,覺得畫得不錯,就擺在桌上。等下午散步回來,或者掃了院子回來,突然還想畫一張,然後一看,比上午那三張還好,那我就把上午那幾張扯了。如果沒有上午那三張,也就沒有這一張了。這不是別人看出來的,自己在畫畫的時候感覺有偶得,自己能感覺那張畫是好的,是有味的。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出都是山水畫。

楊福音:因為中國繪畫包括山水、人物和花鳥,其中山水畫的技法是最豐富的。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中國美術史上總結的。花鳥畫的技法是從山水畫中移過來的,各種各樣的技法都可以在山水畫中找到。如果想要在中國畫中做一些探索,那首選就是山水畫了。我今年大半年都在畫山水畫,可能還會持續很久,興趣來了也可能去畫別的。朋友來看之後,說我完全是原創,古人沒有,現在的人也沒有。現在的原創很難,我可能就是碰上了。

楊福音書法作品

雅昌藝術網:您已是70多歲的高齡,還有這麼高的創作生命力,非常難得。

楊福音:這也是很多人問過我的問題,為什麼還有這麼高的創作欲?我覺得,現在恰恰正是最好的時候,中國畫的最好創作年齡就是這時候。齊白石如果70歲時去世,美術史上就沒有他什麼事了,80歲以後的時間成就了齊白石。中國畫講究大器晚成。你看北方初冬時節,那些經過打霜還能留在柿子樹上的柿子,分外紅。中國古話裡有句是「高紅爭熟」,看哪個晚一點、再晚一點,霜打在那上面,風吹的時候果子也不會掉下來。那是最好的果子,最好看也最好吃。

雅昌藝術網:您現在正是處於那時候嗎?

楊福音:如果有人這麼認為,我會很高興。但是我想要再晚一點看看。

雅昌藝術網:您從五歲學畫到現在,畫畫已有72年了。在您的藝術之路上,有哪些因素對您影響深遠?

楊福音:首先我相信血脈。祖宗血脈是有傳承的。無論如何,在衰敗的家族,你總能在一個角落裡找到他們家族的印跡。一個突然考上狀元的家裡,上溯總能找到根源。我五歲開始下決心想要當畫家,這是很自然的。我的祖上是畫畫的,父親也是畫畫的,家裡畫冊很多,梵谷的,莫奈的都有。我當時覺得全世界都是畫畫的。因為父親畫油畫,我從小就知道油畫是怎麼回事。我小時候對美術就有一種崇拜的感覺,每次看到父親畫好了畫之後抱著胳膊左看右看,感覺特別美。納蘭性德曾經講過一句話,特定的環境養成特定的個性,特點的環境和特點的個性養成特定的作品。這種環境,無形之間影響了我。實際上,我父親從沒有教過我,他幫我找了老師。父母是不能教育小孩的。我的小孩也是自己想學畫畫,我幫他們找了老師。

再來,在社會上要有幾個老先生帶著。陳白一比我大很多,還有陳白一的長輩,我跟他們都很熟,耳濡目染。一個城市裡,就是一個大家庭,都喜歡畫畫,一起去畫畫,非常有味。

大自然也起了很大作用。我畫畫不信邪,很多人我都看不上,因為大自然教了我什麼是美。雖然我是個城裡人,但是我很喜歡去鄉裡玩。我曾經寫了很多散文,都是去鄉裡摸魚、捉鳥,在泥裡滾來滾去,那些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我多認識,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我讀小學時,每天要經過一大片田地,田裡有很多白鷺鷥。有一次上學路上,我順手抓了一隻,摟住它的脖子,塞在衣服裡。在上課的時候偷偷放了出來,鷺鷥就在教室裡飛來飛去,引起一陣小騷亂。老師知道是我做的,但是並沒有過多批評我。這樣的故事很多。現在想起來,那種跟自然的親近,無憂無慮,特別美。藝術就是需要這個。

楊福音作品圖

雅昌藝術網:您接下來有什麼打算?

楊福音:沒打算,一打算就拐場(長沙話),就會搞砸,就會出問題。

藝術是件什麼事情,它為什麼奇妙無窮?就好比一根筍子,你要一層一層地剝,剝一層,剝兩層,剝三層,到最後可以吃的部分才會出來。藝術也是一樣。藝術很神秘,核心就在那裡,需要剝一層剝一層去接近,但是永遠接近不了。不像筍子的芯就在那裡,藝術的芯是永遠接近不了的。歷朝歷代那些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看上去已經很接近了,但是等這個朝代一過,下一個朝代又出一批大家,就會發現,又隔遠了。

上帝在創造藝術的時候,永遠在引誘你,在逗你,他在做一個遊戲。他會向你招手:你過來,你過來,這裡有無窮的寶藏。可是看似接近,又隔遠了;看似遠了,其實是接近了。不斷靠近,不斷離開,糾纏不清。而這種糾纏是永遠的。這也是藝術的魅力所在。這樣模糊的東西,怎麼能定計劃嗯?只能聽天由命。老天爺關注你,可憐你,那麼可能陡然間會把好處給你。上午畫了一張畫,覺得很好,感覺靠得很近;但是下午畫了一張沒畫好,不滿意,就又離得遠了。但是這是很有味的事情,讓人慾罷不能。

雅昌藝術網:您怎麼評價自己?

楊福音:我懂得什麼是中國畫,我也能畫成一張很好的中國畫。好多的名家看起來很懂,價格也很高,實際上都不懂。古代也是這樣的,當時也有很多名家。這人啊,跪著看人是看不清楚的,只有站著,用平等的身份去看,才能看清楚。再過個幾十年,如果後人說起我來,說我是一個真正畫畫的人,是個內行,這就是對我最高的表揚了。

雅昌藝術網:謝謝!

2019楊福音山水新作觀摩展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06-15 - 2019-07-05

展覽機構: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

開放時間:每天9:30——16:30(周一閉館)

展覽地址:長沙市開福區湘江北路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

相關焦點

  • 2018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畫人物造型主題交流展暨研討會紀實
    在2017年4月,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央美中國畫學院承辦的「為中國畫——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人物畫教學研討會暨教師、學生寫生作品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中國畫人物專業教學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交流和推進作用。,在「以形寫神」老話題面前,每個人都有責任,每位老師、每位學生都有責任去思考如何面對傳統經典,如何體現傳承經典傳統的價值,體現我們的追求這樣的問題,同時他也懇請前來參加這次活動的老師、同學們對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的教學多提寶貴意見。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阮勇作品賞析
    他的山水畫,有鮮明的筆墨語言和強烈的藝術個性,形成了大開大合,圖式整飭,虛實分明,結構簡潔的的新文人水墨符號。中國畫以線造型為主,「以形寫神」,寫「形」的目的全在於傳神傳意。因而阮勇在形的刻畫上大下過大功夫。然中國畫又非真實再現真實之形,而是高度概括與提煉物象之「真實」。
  • 新媒體時代中國畫藝術的海外傳播與推廣
    因此,通過官方機構或民間組織的展覽、活動、學術交流等進行文化傳播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須在此基礎之上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作用,使中國畫的傳播超越時空地域等限制,有效降低傳播成本、提高傳播效率,將中國畫藝術多維立體全面地呈現給全世界,不斷促進中國畫藝術在海外的傳播推廣。
  • 美術研究|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的發展思考!
    摘要:傳統中國畫藝術是繪畫藝術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數千年來,中國畫形成的繪畫技法、意境等在當前藝術語境下遇到了新的挑戰。如何認識當前藝術語境對傳統中國畫藝術的審美需求,如何讓傳統中國畫藝術與時代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境界,這是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發展面臨的問題。
  • 「立象盡意——白雪石中國畫作品展」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清華新聞網9月17日電 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也迎來開館四周年紀念日,並於9月10日下午隆重舉行「立象盡意——白雪石中國畫作品展」開幕式及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宣布展覽開幕。
  • 潘天壽等「傳統派」藝術大家證明了中國畫是進步的
    以潘天壽以及吳昌碩、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等為代表的這一代自內求變的「傳統派」,用傑出的藝術實踐證明了中國畫與時俱進的強大創造力,表明自己的文化自信心。今天,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這一代「傳統派」藝術大家的身體力行恰恰能夠給面臨時代課題的當代中國畫家以啟發———如何挖掘與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如何理解與把握傳統藝術精神,如何拓展水墨語言的表現力,豐富中國畫的精神內涵。
  • 感悟中國畫的藝術精神
    很多畫家名利當頭,中西不分,甚至摸仿照片製作一些媚俗和荒誕的東西以為創新,讓中國畫變得不倫不類。我們繼承傳統,不只是簡單地在形式上的把玩或臆造,而是繼承傳統的文化意蘊和靜以修心的藝術精神。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精神,反映著深刻的審美理想和道德觀念,以及人格的塑造和意境的奧妙。學習中國畫,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再認識,是—種人生的修為,是高尚精神的升華與享受。
  • 中國畫界的一次「湖上雅集」:在西湖邊寫意,做中國畫的事
    正在西湖之畔的杭州國畫院美術館舉行的「湖上雅集——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邀請全國各地數十位畫家,共展出作品近百件,邀請畫家均為在中國人物、山水、花鳥畫方面極具代表性的人物,雖然作品風格迥異,個人面貌獨特,然而共同的特點是文人氣息濃厚,多為寫意之作,注重筆墨與文脈的傳承。
  • 一口氣讀懂中國畫的線條發展史
    在中國古典哲學中,道家講求「天人合一」,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共處。因此,從一開始,中國的藝術家就在描摹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而沒有機械地描摹自然。在點、線、面三種形式中,線更能夠表現中國古典哲學對審美的要求。歷代畫家經過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畫線條的表現手法和力度,使線條藝術至今仍具魅力。
  • 「江山如畫·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在京舉行
    近日,由北京東方藝術文化傳承中心和北京潤玉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江山如畫•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在億達時代美術館隆重開幕,這是位於王府井高樓大廈中的億達時代美術館首次舉辦這樣高規格的中國畫展覽。 此次展覽旨在迎接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一百周年,以繪畫記錄盛世繁榮,用筆墨描繪祖國山河。
  • 淺談中國畫的表現手法
    有時畫家甚至可以把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和事物與人物、透視、色彩等都可以任意組合和變化,因而更能增加情趣和感染力,所以說中國畫從來就不是自然的摹寫、自然主義的。這樣的創作體系能充分發揮作家的個性與創造性,也因此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多種畫派和多種風格,各有自己的面貌的萬千畫家,這樣高超美妙的藝術手法,是民族藝術的驕做。中國畫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性,深受廣大人民的熱愛、雅俗共賞也基於此。
  • 四集大型人文藝術電視專題片《中國畫壇齊魯風》在京首映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7日訊(記者 王志芹 王萍)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文聯、山東廣播電視臺等聯合拍攝的四集大型人文藝術電視專題片《中國畫壇齊魯風》27日在北京舉行首映式。《中國畫壇齊魯風》以齊魯文化為主線,以齊魯畫家作品「渾厚質樸、正大氣象,尊重道統、崇尚底功,文以載道、擔當責任,儒風智慧、典雅靈秀,融匯古今、取道中庸,面向現實、貼近生活」的六大特點為主要拍攝結構,通過對山東美術史料進行深度發掘和細緻梳理,為觀眾集中展現了從古至今山東畫壇珍貴的歷史資料和人物訪談影像,展示了齊魯文化的整體形象,全面反映了山東美術發展的歷史脈絡。
  • 市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 永嘉開展採風活動
    7月16日,市美協中國畫藝術工作委員會在永嘉縣巖上村召開會議並舉行採風活動。溫州地區部分中國畫作者列席會議並參加活動。會上,市美協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主任張真愷針對本屆中國畫藝委會工作的開展談思路、講辦法,並進行工作部暑。他對當下溫州地區中國畫創作現狀作了分析,對當下中國畫展覽要求做了具體解讀。謝子靜談到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地,同時也是學術研究的高地,她將充分發揮好自己的高校工作身份,為我市創建良好的藝術教育平臺。李毅軍結合自身創作經驗,對當下溫州作者如何衝省展、國展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想法。
  • 藝術人物——張藝華美術作品賞析
    藝術人物——張藝華美術作品賞析 2020-05-14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藝術中國」——第三屆中國畫雙年展隆重開幕
    正是在這美好而又重要的時刻,由河北省中國畫研究會、李可染畫院、石家莊市美術館、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畫雙年展」巡迴展11月28日在石家莊市美術館隆重開幕。河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劉健生先生,第三屆中國畫雙年展組委會名譽主任李明久先生,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中心主任胡寶利先生,中國藝術報社副社長孟祥寧先生,河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河北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徐英先生,河北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路皓先生,河北省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祁海峰先生
  • 第五屆「中國夢太湖情」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在太湖藝術中心啟幕!
    2月24日上午,第五屆「中國夢·太湖情」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在太湖藝術中心盛大啟幕。、蘇州市花鳥畫研究會協辦;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提供學術支持。86幅,作品主題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等諸多題材。
  • 藝術人物——段兼善作品賞析
    他想把外國藝術中的東西吸收到中國畫創作中來。在研究中,段兼善發現,現代繪畫中的一些流派畫家如法國的魯阿等人,所表現出來的現代意味及其粗曠拙樸的畫風,恰恰在一千多年前的敦煌早期壁畫中就有所體現,如北涼和北魏的壁畫,就很有表現主義繪畫的意味,而唐宋以後那些精美絕倫的線描壁畫,則又是西方繪畫所缺少的。
  • 李洋訪談錄:中國畫是一種寫意的精神
    我們美院都一直是強調要培養學生藝術創作能力和藝術素質的,作為藝術家的基本素質是要具備一定的藝術感受力和想像力。很難想像一個對客觀自然沒有藝術感受和藝術想像的人,將來怎麼能進行藝術創作?提筆就是各種傳統皴法和技法,只是模仿傳統的各種手法來套在他個人的感受,這是我特別反對的。
  • 中國畫壇素描之路
    環顧展廳,繪畫圈裡的人會驚奇地發現,現代主義的領軍人物竟缺席了這次展覽,他就是林風眠。也許是他早期的作品世上已沒有留存的緣故。還好,可以見到與他同時期的潘玉良攜三件素描作品出現在展覽最靠前的部分,後面是一大批寫實主義的實踐者。於是,要在展廳走上好久,才會遇到林風眠的傳人吳冠中的作品。
  • 此處無物勝有物,留白的藝術,渲染中國畫獨有的意境之美
    無聲之中倒另有一種動人的滋味,默默無聲有時比有聲更為動人心弦,和此處無物勝有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其實都是在展現留白的藝術。中國畫歷來重視意境之美,而這獨特之美的實現就在於留白的藝術。適度的留白能夠給人以遐想的空間,別有一番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