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四庫》佛家有《大藏經》,道家有《道藏》,11個不可不讀

2021-01-12 夜話堂

眾所周知,佛教有《大藏經》,意即「佛教經典總匯」。與之相對應,道教則有《道藏》,是中國道教經典的總集,模仿佛教的大藏經編輯整理而成。 道經從六朝時開始匯集,唐代開元(713-741)中彙輯成「藏」,並編有《三洞瓊綱》目錄。宋初有《大宋天宮寶藏》和《崇寧重校道藏》,其刊印始於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的《政和萬壽道藏》。明代的《正統道藏》正續編,自天字至群字為匯刻舊藏的目錄,自英字至纓字為明人新續的目錄,包括一千四百七十六種書,合計5485卷。192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復刻北京白雲觀收藏本,耗時四年才得完工,現仍存於白雲觀。

一般人不知道《道藏》記載什麼內容,往往誤以為是畫符念咒,捉妖拿怪的法術,其實大謬也。《道藏》內容包羅萬象,十分廣泛,除道教經書外,還涉及醫學、化學、生物、體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其他論著,稱之為世界文化遺產也不過分。

著名國學文化大師南懷瑾先生一直致力於繼承、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出《道藏》的十一個方面的「不可不讀」:

舉凡《道藏》中所列諸經,汪洋淵博,只需剝去其宗教神話色彩的外衣,籍可由此了解東方古代文化思想中對於宇宙形而上之形成根源。此則凡研究東西方哲學與宗教之士,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天文推演,日月星宿運行之原理與現象,為東方原始天文氣象學之淵源。故凡研究天文學說,以及要了解印度、阿拉伯與中國天文之溝通者,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陰陽術數,五行八卦,奇門遁甲等學。故凡研究奇術異能者,此中尤多原始淵府,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河瀆名山,神仙洞府,則為中國三千年前對於地球物理之基本觀念。故研究自然科學如地球物理,欲參考先民遠見之資料者,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五金八石,燒鉛鍊汞,搗藥凝丹,則為三千年前人類遠祖之化學端緒。故研究藥物化學與礦物學者,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靈芝奇卉,本草仙葩,足以治療身心壽命。故研究中國醫藥以及醫學與藥物發展史者,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符篆咒術,神通天人之際。故研究三千年前中國音聲瑜伽,與印度梵文,以及埃及符篆之關係,與乎催眠術與心靈學者,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修身養性,志存長生不老之仙道,坎離交媾,奼女嬰兒會合,河車旋運,九轉丹成等。故研究神仙丹道者,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堪輿風水,奇門擇日,九宮紫白等術。故研究山川地理,與地質學、氣象學者,不得不讀。

其中有關於日月奔璘,飛騰變化。故研究三千年前中國學術思想之追求太空宇宙,與探尋其他星球之理想者,不得不讀。

至若研究周秦以前儒道同根之源頭,與欲了解漢魏以下,佛教思想傳入中國以後,其與固有儒道學術之溝通蹤跡,對於中國文化儒,佛,道三家之匯通者,尤其不可不讀。

南師認為,中國文化是東方學術思想的主流,而中國文化的中堅,則是道家的學術思想。蓋自秦漢以後,儒道與諸子分家,儒家學術,表現其優越成績於中國政治社會間者,較為明顯。道家學術則每每隱伏於幕後,故人但知儒術有利於治國天天下之大計,而不知道術實操持撥亂反正之機樞,所以道家思想文化如神龍見首而不見其尾,附形寄影於宗教外衣之下而依存於道教之中,歷經千年而不墮,雖如長炬明燈,埋光於幽室之間,然終將有燭照天下,展示五千年來智慧結晶之光輝於天下之時也。因此希望天下有心人,共同奮起,藉以保此先民文化,與我國歷史傳統文化之巨帙,使其與《四庫全書》、《大藏經》一般,同輝千古,此乃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的歷史責任,責無旁貸。

對一般愛好傳統文化,特別是對道家文化感興趣的人來說,沒時間,也沒必要把整部《道藏》都看完,可以看看潘雨廷所著的《道藏書目提要》,是擇取《道藏》286種文獻編寫提要,簡要介紹該文獻的史實和內容,並闡明其意義,對了解道教史和研習道教文獻者提供了有用的線索。

潘雨廷為近代研究傳統文化為數不多的,真正有傳承、有體驗、有創新的人物之一,其學問力求貫通儒釋道、和會中西,至少當得上成一家之言,近年來,他的價值日益為學界所認識和重視。對於想全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者,讀潘雨廷的著作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相關焦點

  •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讀儒家,中年讀道家,老年讀佛家
    而這三個階段就如同儒道佛三家所揭示的人生感悟一樣各不相同。少年讀儒家,格物致知;中年讀道家,上善若水;老年讀佛家,風輕雲淡。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在支撐著我們。①人之少年,領悟儒家的經世之道。所以,少年讀儒家,讀的不僅僅是文化知識,更需要汲取儒家的價值營養,那關於安身立命、處世之道、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的價值觀。而儒學,就如同一盞生生不息的燈火,照亮你前行的路,指引著人生的方向。②人之中年,領悟道家的無為之義。
  •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說佛家的思想文化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也就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其實也是我們中國人。佛陀當年的主要活動,地方在尼泊爾境內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地方。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佛家「出世」,儒家「入世」,道家「忘我」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道學的開篇人,植根於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場地之中,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仁義觀、禮學觀、忠孝觀等,構築了專屬於道家的一套人文體系。從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角度出現,他認為作為「本體」的世間萬物擁有一個共同的衡量標準價值,即「道」。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三教合一的中國人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中國人以儒家懂禮尚仁作為行為準則,希望道家淡然灑脫生活,內心又渴望佛陀般的善心,幫助自己化災厄消苦難。中國人活得要比其他文明更加艱辛,擔負著太多的責任和義務。所有的一切從自己,衍生到家庭,乃至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如同一滴水投入到滾滾黃河長江之中,成就為博大光濟的胸懷。
  • 道家的自然,儒家的自強,佛家的自證,都在說明這一個指向
    黑格爾辯證邏輯三個原則是分層展開,由表入裡的,最核心當然是否定之否定、自否定的「創造原則」,但是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在黑格爾那裡依然是內在自我否定的一種「表現」,是對著「推動原則」來說的,對立統一和質量互變還是一種「自否定」的內在運動進行時。中國文化就其創造力本原來講,屬於真正的「自否定」發動文化。
  •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中國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為支流,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道家文化也會佔主流。所以有人說,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這是很有道理的。談到道理,我們不妨來談談什麼是道。因為中國人喜歡講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長期以來,我們佛道兩門之間,總有很多的修學者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佛家和道家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當然,也有很多大德高人做出過許多的開示。諸如佛道是一家之說;還有佛道接近之說;甚至歷史上還有所謂的「老子化胡」之說;……還有明清之際的「三教一家」之說。歷史流延到這裡,人們就不止拉扯佛道兩家了,大家把孔夫子也「提溜」出來,捆綁一處。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在經過孔子「燒書斷史」曲筆諱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個歷史事件之後,中國形成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長,漢明帝時引入了佛教。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混亂格局,使儒家威風掃地。佛教學說與莊子道家玄學、儒學逐漸融合,形成了流派眾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
  • 儒釋道和儒家佛教道教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有哪些?
    「儒釋道」和「儒家佛」「教道教」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並且相互滲透。從認識論講,都注重整體的領悟和類比聯想。儒釋道三家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儒家思想宗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講的是進世,由孔子將道家思想拓展而組成,積極進世型道家思想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授權圖片 | 陳卓 攝 關於讀書,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有一個說法: 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 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 從40開始一定要學道家,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要逍遙一些。 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 精妙的六字訣和八段錦,道家有佛家也有,你有沒有?
    美麗的東西人見人愛,就像六字訣和八段錦,大家都有,你有沒有?愛因斯坦有個信念,大自然的規律,往往都是簡潔優美的。簡潔優美的東西,是值得擁有的。精妙的六字訣和八段錦,都是簡潔而美麗的。所以,我們看到,八段錦有佛門的、道家的、民間的、武術流派的、還有許多民間各家的。以至於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繚亂。同樣的,六字訣,在道家茅山祖師陶弘景開示之後,便攀藤結蔓,開枝散葉了。
  • 關羽到底有什麼魅力,佛家和道家,都搶著要
    在民間,關羽還被尊為「關公」,並奉為「武聖」,「武聖」是個什麼概念,我們不妨想一想「文聖」是誰,「文聖」自然就是孔子,孔子為「文」,關羽為「武」,這一文一武,並稱「文武」,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關羽原來是和孔老夫子是並列的,看起來,他甚至比諸葛亮還要出名。
  • 道教起源於道家嗎?有哪些代表人物?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何影響
    先秦時期的道家與儒家思想,在百家爭鳴的時代,都屬於傳統文化思想的主流,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逐漸走向主流,而道家思想衰退或消失嗎?其實道家思想一直很活躍並影響深遠,後來被佛道儒三家消化應用。道家和道教是分不開的,先秦、西漢的道家和東漢以後的道教,兩者面貌不同,如何能夠結合?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仰,他們都崇拜老子,就是老子之道。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西遊記》中的漏洞,地獄竟然有兩位幽冥教主,道家一位佛家一位
    獨角兕大王一般來說真正有身份的大妖王是對唐僧肉沒什麼興趣的,因為他們也知道取經背後的水頗深,唐僧是如來的二弟子金蟬子轉世,又有南海觀世音這樣的大能罩著,即使他們能夠抓到唐僧也沒命吃九靈元聖一個仙人坐騎,能夠在名字前冠以數之極的九和貴之極的聖,當真不是一般的妖怪,而他的主人也很厲害,就是道家的幽冥教主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也有人將太乙天尊與太乙真人弄混淆,
  • 儒家道家思想誰更高一籌,為啥官方多崇儒學?
    為何非要分個你,我,他呢?為何非要比個高下呢?要知道,最早的時候沒有所謂的儒家,或者道家之說。分家只是後來的事情,這些同屬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應該傳承,都應該學習,都應該發揚光大。孔子向老子學習過,就說明儒家思想沒有道家思想高明嗎?顯然不是這樣的。我們假設說如果沒有孔子,就沒有人刪詩書,定禮樂。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歷史傳統,很可能就傳承不下來。老子道家的思想呢,主張無為,主張道法自然。如果真是沒有孔子,儒家思想的積極向上的狀態。
  • 佛教有「五戒」,儒家有「五常」,二者傳遞人生哲理相同
    古代西方有亞里斯多德、釋迦摩尼等人,而東方也有聖人孔子、老子等。有意思的是,佛家說的「五戒」,道家說的「五戒」,以及儒家倡導的「五常」,其實都有一些共同之處。以中國大乘佛教為例,「五戒」是所有戒律之中最基礎的條例。其主要內容如下:一曰不殺生,二曰不偷盜,三曰不邪淫,四曰不妄語,五曰不飲酒。這五條戒律的尊嚴,是佛教中的根本精神。
  • 道家和佛家思想
    按佛家理論,佛是覺悟的人、有大神通的人。成佛的目的是什麼?不論哪個流派都可以總結為--離苦得樂和普度眾生。也就是說首先要讓自己脫苦,否則修佛就會失去理論基礎和正當性。  各位看出區別了嗎?
  • 國學三大核心思想儒釋道,為什麼不提倡道家?
    佛家的層次較高,但是一方面佛家的一些神秘化對它有些消弱,另一方面佛家一方面徹底否定人慾,一方面又向世俗妥協強自把它原本脫離道德是非的因果報應演化成了符合世俗善惡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以說是把層次給徹底拉低了!當然如果不把它拉低成這樣,不利於大眾傳播。再看道家總體上來說沒有怎麼被世俗化,因為它實在太不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