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作為文化IP,如何發掘更高、更深遠的文化產業價值?金融科技又將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提供怎樣的核心競爭力?在日前舉行的徐匯區政協「匯言」專題論壇上,各方專家圍繞「疫中之思·全球大變局下的徐匯發展策略」這一主題,探討了中心城區如何在疫情影響中為上海下一步經濟發展擔當使命重任。
讓企業和企業家「唱主角」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指出,疫情對未來經濟、外貿、金融產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湧現;全球產業鏈出現斷裂風險;部分西方國家無底線釋放流動性對大宗商品和全球市場產生長遠影響;二戰以來建立的國際治理體系受到衝擊,包括全球安全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大宗商品定價體系、全球貿易規則等。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楊成長認為,制定「十四五」規劃時,面對外部環境影響,更應該以市場化、國際化的視野來應對疫情、制定規劃。他的第一個建議是,徐匯區作為上海中心城區,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要更進一步發揮市場經濟機制,讓企業、企業家在市場唱主角。「企業家是最善於發現商機,而後利用其掌握的生產要素,組織生產,形成產品和服務,並且願意承擔整個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的人。」
楊成長做專題演講
楊成長表示,上海的中心城區應該在要素市場改革、要素配置能力上起到核心作用,建立定價、交易、配置市場體系,從要素確權到交易單位、要素定價、交易方式、如何配置、如何監管,成體系地推動要素市場發展,才能服務好上海作為長三角和全國的要素定價、交易、配置中心。他建議,徐匯區在科技、文化以及人工智慧、智慧財產權等領域在上海具有先發優勢,因此下一步應該著力聚焦高端人才、知識(文化)、技術、數據、管理等五大類要素的發展。
要素市場如何發展?楊成長表示,上海中心城區在現代服務業領域都發展較為成熟,在下一輪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型服務業中,信息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將這三類產業作為抓手,可以更好地幫助徐匯區實現五大要素市場的建設。「這其實又回到了關於市場經濟分工的話題。」他表示,這三類服務業是典型的企業經營中分離出的服務環節,而市場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分化」,讓企業更專注自己特長的事務,比如技術研發、產品開發等。「現下很多政策都聚焦高新技術產業,其實傳統產業、服務業仍舊是發展的基石,這點需要政策制定者更多的思考。」
數字經濟發展迎來分化期
徐匯濱江
「製造業對標德國、服務業對標新加坡,科創對標美國,生活品質對標日本,這是上海的『鄰居』浙江正在做的事。」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秘書長吳昀華在主旨演講中提到,上述四個人們並不陌生的國家,如今已是國內多個城市學習借鑑的「參照系」之一。
新加坡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產業門類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從聚焦電子產業、石油化工、生物醫藥和現代服務,到近年來藉助投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智慧化發展手段,實現了自由貿易制度和要素交易便利化的快速迭代。紐約作為全球城市的代表,除了在金融服務業擁有領先優勢外,商業服務、信息技術、教育、醫療以及最新的數字經濟領域也毫不示弱,誕生於紐約的專業服務機構數量在世界城市中遙遙領先。
提到數字經濟,倫敦和日本是上海可以借鑑的另外兩個參照。吳昀華表示,很多人被倫敦金融城的光環吸引時,不要忽視英國是最早發展數字經濟的國家之一。去年,數字經濟已經超越製造業、礦業、電力工業,成為英國GDP貢獻最大的產業門類。同時,英國還擁有全球近1/4的金融科技獨角獸企業,僅2018年倫敦的金融科技股票上市企業數量就位列歐洲之首。
來源:視覺中國
「東京值得上海學習的優勢是藉助數字科技實現規劃的嚴謹性。」吳昀華表示,有限的空間使日本的規劃都注重集約性,並且在規劃階段就通過各類場景模擬來判斷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同時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現狀,也讓東京對信息化的應用走在了亞洲城市的前列。
吳昀華表示,從上海的發展情況來看,技術研發、消費貿易、總部經濟、公共活動、數字經濟等是上海中心城區幾大「未來硬核產業」。其中,上海數字經濟的交易方式層面已經有拼多多等交易平臺,在交易服務層面則有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工業軟體、智慧財產權、數字金融產品、文化產品、醫療服務等細分領域。「隨著上海的徐匯、浦東、靜安、長寧、虹口、松江等區對數字經濟呈現出多點分布的態勢,『十四五』期間將會是一個重要的梯度分化階段。」在吳昀華看來,謀劃一條具備科技創新元素的發展廊道,將是上海各區在新一輪數字經濟發展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有何區別
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上海位列第四,排名上升一位僅次於紐約、倫敦、東京。對於上海這「一個身位」的進步,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功潤認為,倫敦金融城的區位優勢使其與東京、紐約可以分別在同一節點完成全球外匯交易,並掌握匯率定價權。東京雖然沒有紐約、倫敦那樣絕對的話語權,但卻靠打金融科技牌搶佔了先機,優先布局金融科技基礎設施,使得東京對數字貨幣、數位技術創新有了成熟的包容度。
徐匯濱江西岸金融城效果圖
「上海持續多年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僅有陸家嘴不斷拔高的天際線,還有實質性的內容增長。」劉功潤表示,無論是今年一季度還是2019年全年,上海實到外資都呈現穩定的增長態勢,說明上海有基礎可以承擔起國際產業鏈首選地、外資企業避險港的重任。如何抓住這一機遇搶佔下一輪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要聚焦打造金融科技中心。
提到「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的區別,劉功潤指出,二者其實是兩個不同維度。科技金融即用金融手段服務科技,扶持科技企業成長壯大。而金融科技則是將技術手段轉化為基礎設施,更像是傳統行業中的「新基建」,通過新技術改造傳統的金融服務的流程、服務體系,提升效率、確保金融安全。
今年初發布的《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上海要力爭用5年時間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打造這樣一個中心的最大「資本」是什麼?「不是我們有多少高樓,而是技術、專利、智慧財產權、技術定價權這些無形的基礎設施。」劉功潤注意到,徐匯濱江西岸金融城發展方向就是金融科技,他建議徐匯區要善用打造人工智慧產業高地這一與金融科技結合的天然優勢,找準一個發力點,打造出上海建設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技術驅動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