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漕官制度:京師及諸州之漕運大計,盡歸漕運之司

2020-12-18 雲敘春秋

《和吳御史汴渠》:「鄭國欲弊秦,渠成秦富強。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長。維汴亦如此,浚源在淫荒。歸作萬世利,誰能弛其防。夷門築天都,橫帶國之陽。漕引天下半,豈雲獨荊揚。貨入空外府,租輸陳太倉。東南一百年,寡老無殘粻。自宜富京師,乃亦窘蓋藏。」

中國古代的漕運歷史悠久,對社會的發展更有非凡意義。戰國末年,鄭國欲以河渠水道阻絕秦軍而自保,卻誤打誤撞地為秦國關中之地的繁榮提供了絕佳機會。先秦時期便已經存在漕運,但整體而言,唐朝以前的漕運並不那麼發達,其主要漕運格局有限,基本只限於北方地區的幾條東西向河流,管理機制亦頗為簡單。

至隋唐之時,朝廷開始重視水利建設以及漕運管理。先有隋朝的大運河,後有唐朝打破北方漕運的局限,使得漕運貫穿南北河流。發展至宋朝,漕運業空前發展,甚至形成系統完善的漕運管制,掌管中央及地方的水陸運輸。宋代的漕官之制是如何一步步確立而成的?朝廷對漕官的管理又有何法規制度?漕官制度又在宋朝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宋代漕運官制的確立

趙宋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在財政方面實行了「粟帛錢幣鹹聚五畿」的政策。此財政措施旨在保障趙宋王朝中央擁有豐富的物資錢財,並削弱了地方的經濟基礎,將一國之經濟命脈掌握於皇權之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趙宋朝廷開始致力於漕運業的發展,並推行「國家於遭事最急最重」的政策主張。

北宋時期,形成了以京師開封城為中心的漕運網。整個漕運網絡以惠民河(蔡河)、廣濟河和黃河等水道,向京師遭運京師周圍及秦晉糧物,以汴河、淮南運河和江南河潛運東南六路物資。這個時期的漕運業究竟有多發達呢?據史書記載,這個漕運網平均每年潛糧可達700多萬石。

趙宋朝廷為更好地組織管理全國漕運,有效地解決漕運的各種問題,在唐朝漕運管理的基礎上設置了專職的漕運的官職,後不斷發展完善成一套系統的漕官的制度,成為專職管理漕運的官方行政機構。趙宋政權南移之後,南宋朝廷依舊沿用這套漕官制度,在水系縱橫的南方再次開創出漕運業的又一繁榮局面。遺憾的是,南宋後期內外形勢緊張,曾經盛極一時的漕運也趨於萎縮和分裂,漕運之官制遂趨於癱瘓以至消亡。

宋代的漕運官制,繼承了唐朝時期的漕官管理制度,並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與發展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漕運官制。宋代設立的漕官之制,主要由中央以及地方的漕運之司構成。

中央設三司為財政的主管部門,統管全國錢穀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號稱「計相」。漕運是三司最重要的一項職責,其中與漕運關係較大的是度支副史。而在度支副史下又有案署分管度支等各項具體事務,並且掌汴河、廣濟、蔡河漕運、橋梁、折斛、三稅等事務。此外,三司設置下卸司,「掌受納綱運」,掌管下卸、搬運綱船所運物品。另有工部下屬的水部負責漕運渠道修繕與管理。

地方上,諸州路諸路設置有轉運使,發運使,負責地方屬郡與中央之間的通融均濟以及水陸運輸,將地方物資運往漕運碼頭。整體而言,中央由三司管控國家漕運,地方上由轉運司督促徵納,再由發運司、輦運司與各河催綱等官員組織各大河流的漕運,最後由排岸司與下卸司完成漕運的收尾。

系統的漕運法規

宋代漕運官制的運行,有一系列的法規制度作為維繫的手段。雖無明確的成文法典,但趙宋朝廷卻對全國的漕運官制的運行以及漕運業的管理頒發了很多項皇帝的詔敕和朝廷的政令。整體上看,這些法規主要涉及漕運官的獎懲、管理、運輸載物之業以及用人之法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法規也可以看作宋代漕官的「工作指南」。

運往京師的漕運官船只能裝載官物,不準附載私貨。若偷盜、販私現象以及利用官船運輸之機私自摻和別的物品以謀私利者皆有重罰。同時也頒布了許多獎賞令,對忠於職守,告發盜竊、作弊者予以獎勵,或予以提前升遷,或賞給錢財。

宋代漕運官制的施行,促進全國範圍內漕運業的繁榮發展。可謂是,漕引天下,富強一朝。

通過漕運網絡向京師轉運錢糧物資,能維持朝廷所需、民之所用,更能推動全國經濟繁榮與商業貿易的發展。而漕官作為漕運的秩序維持者與發展實踐者,在整個王朝的發展中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與作用。

參考資料:

《宋史》

《和吳御史汴渠》

《北宋漕官制度的靜態表達與實態運行》

相關焦點

  • 以漕運水手為例看清代漕運社會保甲制度的興衰
    後隨著漕運社會船幫水手之間武力械鬥的不斷發生,清康熙朝開始在漕運系統中推行保甲制度。康熙朝在漕運社會推行保甲之初,只限於船幫之間的保結稽查(以十船為單位),後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才開始要求船幫水手也要相互保結。康熙朝推行保甲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制止了船幫水手械鬥事件的發生。
  • 宋代券食之制緣何未能根治公款揮霍之風
    【摘要】宋代,不僅有多樣化的給券之制,而且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用券制度,尤其是具有政府公信力的「驛券」廣泛實施應用於館驛制度中,以解決公幹官員差旅途中的食宿問題,標誌著宋代券食之制的完備與成熟。
  • 自駕淮安記之九:漕運之都
    從隋煬帝開運河開始,大運河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江南的米糧運送到位於北方的首都附近,在完成這個基本任務之餘,它也成為南北間人員和商品流通的絕佳通道。在沒有火車、飛機的時代,無論是運量、速度、安全還是成本,怎麼算都是水運要遠遠高於陸地的。隋唐時期,大運河把糧食運到洛陽,進而運到北京供遠徵的大軍使用。到了宋代,大運河把糧食運進汴京。到了明清,大運河把糧食運進北京。
  • 清代的漕運和倉場
    文/ 朱小平    漕運及漕運總督  據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漕運碼頭》正在北京衛視播出,王梓夫先生的小說我略讀過。當今清代題材影視劇絡繹不絕,但大多不甚符合當時制度和語言習慣,蓋因編導不諳文史之故也。所以觀者亦不必認真。
  • 清朝的漕運: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性,漕運的沒落也是清朝的沒落
    但漕運也會帶有走私,一些士兵在押運之時,私帶一些商品,到其他地方販賣,或者幫商人走私,收取運輸費。這種情況朝廷屢禁不止,最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北上的漕運船返航時,因是空船,允許可以載客返回南方,這樣獲得不少的銀兩,這都是朝廷根據實際情況而做出的改變。圍繞運河漕運出現的情況,也體現了漕運的發達。除去官方的漕運,民間還有更多商業運輸,甚至出現了運輸集團。
  • 淮安為天下第一關,清漕運收入高得驚人,淮安漕運博物館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淮安之行。淮安,寓意淮水安瀾,是一座與水結緣的城市。「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譽,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運河之都」。一日,在老城區西長街碰到淮安博物館,連忙上前詢問是否可以進去參觀。門衛解釋說,這裡是辦公區,去博物館應該去漕運博物館。
  • 淺析起於北魏、興於宋代的巡撫制度
    到了宋代,巡撫使制度日趨發展,「巡撫」一詞開始常常見諸於史籍,為明清時期巡撫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礎。朕御天下,兢兢業業,行將十年,每念封疆萬裡,深居九重,人情未能盡達,若全不採聽,則官吏能否,生民利病,何從而知」。
  • 規制與管理:宋代官方新聞發布機制
    宋初,由於中央集權的封建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沿用了唐、五代的舊制,「逐州就京師各置進奏院」中,進奏官叫「進奏知後官」,歸各州自行管轄。當時州鎮有權,進奏官也很有地位,有的官可以做到御史大夫。宋太祖統一天下後,全國有250多個州,設在開封的各州進奏院,最多時有200個左右。起初由州鎮將吏擔任,後來,由於他們不願意久居京師,於是改為招募京師人或親信擔任。
  • 明代藩王在皇帝巡行或出徵時是要居守京師的嗎?
    關於藩王居守京師的制度性規定,明代官方制書沒有明確記載,這主要是由於藩王居守在弘治以後不再實行。但通過檢閱《明實錄》,仍可以對這一問題作一粗疏的勾勒。藩王居守制度的廢除起於劉瑾,《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榮王佑樞之國常德,劉瑾惡王居京邸,與張採謀遣之。」當時劉瑾促榮王之國,曾引起朝臣反對,「正德二年,榮王之國常德府,時廷臣抗章爭之。」
  • 從「村坊」說宋代蘭溪酒坊及蘭溪酒和詩
    買撲一詞,見於宋代,它是一種包稅制度。兩宋對酒類等商品實行嚴厲的專營專賣制度。《宋會要輯稿》記載:「太祖建隆(961)二年四月,詔:百姓私造曲,十五斤者死;醞酒入城市者,三鬥死;不及者等第罪之。買者減賣人罪之半;告捕者等第賞之。」官府核定酒類應徵稅收數額,招商承包。參加競標的承包商(買撲人)預繳保證金,然後申報繳稅標的,出價最高者獲得「村坊」的酒類專賣權。
  • 戶部山與徐州漕運
    ◎胡其偉王思源 廣運倉是明代運河沿岸的四大轉運倉之一,它見證了徐州的漕運繁榮,物流發達,也賑濟過荒年中的黎民百姓。雖然廣運倉的地面建築已隨歲月的滌蕩蕩然無存,但是留下的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故事,仍然在這一帶民間流傳,戶部山作為其中的代表,對於運河文化遺產及徐州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 宋代都城的夜間治安管理是怎麼樣的?由唐到宋坊市制逐漸打破
    都城,即國都,一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包括京師和陪都。這裡都城特指宋代的開封和杭州城。宋代的都城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其夜間治安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都城的穩定和最高統治者的安危。同時在坊市制逐漸打破的背景下宋政府積極採取新的管理措施,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維護都城的安全。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圍繞這一社會控制的重點,明初建立了一系列相應的制度,其中的黃冊制、裡甲制、裡老人制及相應的人口政策,早已為學術界所關注,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成果。然而與裡甲制、裡老人制度緊密關聯,並作為明朝加強基層社會控制制度體系中重要一環的巡檢司制度,卻被學術界長期忽視,少有涉及。
  • 宋代刑事審判監督制約機制述論
    宋代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奉行「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的政策,在政治、軍事、財政、法律等各個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嚴密的制度。在這些制度當中,對刑事審判的監督制約機制的安排,充分體現了宋朝「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制度建設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刑事案件的公正審理,同時,也呈現出其有別於其他朝代的獨特性。
  • 開創過盛世的西漢,建立了怎麼樣的制度,來管理京師?
    自古有國必有都,「國都」又被稱為「京師」,從夏商周三代至明清,歷朝歷代因時而興,因勢而立,「京師」也各有不同。京師作為王朝的政治中心,是王朝的「心臟」。《公羊傳.桓公九年》載:「京師者,天子之居也。」除去深溝高牆、重兵駐守外,京師的內部治安也十分重要。然而,既然要進行治理,就必須要有相應的法規制度作為依據和保障。如此一來,就離不開京師的治安制度。每個朝代的京師治安制度都有所不同,逐一論述的話,太過於冗長,今天,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姑且只以漢朝為對象,聊聊兩漢的「京師治安制度」。
  • 明代的三司會審嚴世蕃是怎樣審的
    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出於減少冤案,加強皇權的目的,下旨由三法司共同處理重大案件。到了明憲宗成化年間這個制度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刑部負責處理京城周邊的刑事案件以及各省各省徒刑以上案件的覆核,同時也管理監獄和監督執行大理寺覆核並具奏後的案件。
  • 垂簾聽政不亂政,宋代的制度設計真厲害!
    《宋史·后妃傳序》中稱,「外無漢王氏之患, 內無唐武、韋之禍」。為何太后垂簾會在宋代政治中佔如此重要的作用?又是怎樣的制度設計,使宋朝得以在太后垂簾的情況下,維護了皇權的權威和政局的穩定,沒有因後宮與外戚而擾亂朝政?
  • 古代官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
    西漢末丞相改稱大司徒,太尉改稱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號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但到東漢光武帝時,「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見《後漢書·仲長統傳》,三公只處理例行公事,臺閣反而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府。所謂臺閣,是指尚書機構尚書臺說的,後世逐漸稱為尚書省。晉稱為尚書都省,劉宋稱為尚書寺。首長是尚書令,副職是尚書僕射。
  • 道教知識之東嶽七十二司詳解
    世人後嗣兒孫皆有本司定奪。人若能逢善即做,諸惡莫為,善良行事,忠厚傅家,便生聰明富貴之子,後嗣興旺。若盡做坑蒙拐騙之事,惡貫滿盈,必將絕嗣,報應之時遠在兒孫近在己身。第六司 掌還魂司。各類亡魂,終有所歸。但亦有其陽壽未盡者,屬本司審查。對於陽壽已盡之亡魂,送往閻君面前立案。對於陽壽未盡之亡魂,由本司派小鬼夜叉給與還魂重返陽世。
  • 清平樂大火,宋朝中央的官場制度——兩府三司如何運轉的
    反應宋朝生活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火熱播出,宮廷政治鬥爭的戲碼不斷加重,中書門下、樞密、三司等官員陸續登場。要說宋朝中央的官場制度,首先要了解唐朝的制度,因為宋太祖初建國,承襲唐朝後期的官制。唐朝初期實行三省制,即"中書出令,口下審駁,(中書、門下)分為二省,而尚書省受成頒之有司",唐玄宗年間,宰相張悅奏請將中書、門下改為政事堂,合署辦公,三省制脫變為"兩省制"。到了唐代後期,原先出納王命的中書省的職權由"專掌內命"的翰林學士取代;門下省的職權由"宣付中書門下施行"的樞密使取代;執行政令的尚書省的職權則由中書門下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