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阿寶的信天遊讓人眼前浮現出中國北方腹地蒼涼寥廓的大地。由黃土堆積起的高原,如同一部厚重的歷史,從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一直寫到了今天。
如果沒有黃河從這裡流過,中華民族的根將不知道落腳何方;如果沒有黃河水的澆灌,中華文明的幼苗不知何以成長為雄踞一方、華冠天下的森林。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在穿越歷史時空隧道之時,黃河的角色卻不僅僅限於母親河,她以滄海變桑田的偉力,為璀璨的中華文明鋪下產床,同時,也為後世子孫出了一道至今仍需面對的世界性難題——防洪。
黃河令人崇拜,又令人生畏。她送來了下遊賴以生存的水,又帶來讓中國人為之憂慮幾千年的沙。走過黃土高原、滋養了中華之根、塑造了華北平原的黃河,也因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含沙量而造就了下遊綿延八百公裡的「懸河」——一條上寬下窄、高懸於平原大地之上的洪災之源。這種世界大江大河中僅有的河流形態,加上善淤、善決、善徙的河道特性,使黃河成為世界上最複雜、最難治理的河流,也成為多少代中國人時時不敢有絲毫漠視與懈怠的課題,因為她給我們的傷痛曾經太過於頻繁,也太過於深刻。
因黃河下遊早已形成了上寬下窄的河道與堤防,平均每年數億噸的淤積量、10釐米的抬升速度,就會造成一種可怕的後果:河床抬高,主流擺動,堤防決口,水沙俱下,甚或泛濫改道。攜帶大量泥沙的黃河洪水,泛濫造成的毀滅性破壞與不可修復的生態災難,是其他河流洪水不可比擬的。這種洪災對於人口稠密、社會日益發展的下遊兩岸地區而言,是絕難承受的。因此,防禦洪水無論過去、現在,乃至今後相當長時期內都是黃河的首要問題。面對洪水泛濫下遊發生改道的可能性,穩定延長現有河道使用期、保障兩岸堤防安全是歷代治河者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甚至舉全國之力以事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一直是中國人的美好願望。從遠古時期傳說中的大禹開始,歷朝歷代為了根除黃河水害,進行了前赴後繼的治河實踐。1946年,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治理黃河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改革開放後,黃河水利委員會在總結回顧此前人民治理黃河30多年間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後,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按照中央治水新思路,一步步探索新時期的治黃方略,開創了治黃事業的又一個新篇章。
治河代有新壯觀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黃河下遊先後進行了三次大修堤,並實施了標準化堤防建設,開展了河道整治工程,相繼修建了三門峽、陸渾、故縣和小浪底等幹支流水庫工程;開闢了東平湖、北金堤等分滯洪區,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下遊防洪工程體系。與此同時,防汛隊伍組織、防汛指揮調度方案、水文水情測報預報、防汛通信系統等非工程防洪措施得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依靠下遊防洪工程體系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加上沿河軍民、黃河職工的努力防守與抗洪搶險,實現了黃河歲歲安瀾、伏秋大汛60多年不決口的歷史奇蹟,徹底扭轉了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局面,有力地保障了下遊黃淮海大平原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和國家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
此外,黃河上特有的防凌減災效益也十分突出。小浪底水庫建成運用後,與三門峽水庫聯合運用,黃河下遊的凌汛安全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劉家峽、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對於減輕寧蒙河段凌汛威脅發揮了很大作用。
我國北方屬於乾旱半乾旱區域,水資源異常緊缺,黃河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流域廣大地區的供水重任。30年來,黃河流域灌溉事業快速發展,寧、蒙、汾、渭等老灌區通過恢復、整修和改建,逐步完善。青銅峽、三盛公等大型水利樞紐的修建,結束了無壩引水的歷史。高揚程電力提水灌溉的發展,有效緩解了黃土高原沿河地區乾旱缺水問題。在黃河下遊,建設虹吸工程,修建引黃涵閘,引黃灌溉突飛猛進,生態效益凸現。如甘肅省景泰川提灌工程的建成,使茫茫荒灘逐步成為萬頃良田,灌區內條田成方,綠樹成行,形成了防風固沙的天然屏障,生態系統開始轉向良性循環。
黃河還成為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晉陝寧蒙地區能源基地和中原、勝利油田的水源保障。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委按照國家的部署,在水利部的領導下,先後多次實施了引黃濟津、引黃濟青、引黃濟澱等跨流域調水,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0年間,黃河水力資源得到高度開發。截至2005年年底,黃河幹流已建、在建水電站25座,裝機總容量達1724.54萬千瓦。據2004年統計,黃河幹流水電站已累計發電4544億千瓦時,直接發電效益達2000多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流域經濟的發展。
治河先治沙,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黃河治理的一項關鍵措施。從成立初期的小流域治理,到採用水墜壩、定向爆破築壩、機修梯田等新的水土保持措施,從農戶承包小流域綜合治理,到引入使用權拍賣、租賃、股份制合作等多種經濟形式,從以「退耕還林」為標誌的生態工程建設,到重點建設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工程,經過幾十年的治理,基本上形成了以基本農田建設、植被建設、溝道工程建設為主的三大治理措施體系。
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當地農村的基礎條件,提高了環境人口容量和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林草覆蓋率,控制了治理區的水土流失,促進了生態與環境的改善和社會的穩定進步。
目前,黃河水利委員會已進一步掌握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規律,逐步界定了多沙粗沙來源區、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明確了集中力量治理多沙粗沙來源區的重點治理方向,明確了大力開展以溝道壩系工程建設為主的綜合治理措施。
新中國成立後,黃河泥沙處理與利用取得重大突破。從20世紀50年代的「蓄水攔沙」,到60年代通過三門峽工程的實踐提出的「上攔下排」;從80年代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理方針,到90年代將「攔、排、放、調、挖」作為處理和利用黃河泥沙的方略,黃河泥沙的處理和利用取得了重大突破。
黃河中遊地區的多沙支流治理得到了加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選擇無定河、黃甫川、三川河等多沙支流作為黃河多沙支流的治理重點,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為攔截粗泥沙實施的小北幹流放淤工程,2004年7—8月共進行了6輪放淤試驗,累計淤積粗泥沙437.8萬噸。2005年對彎道溢流堰進行成功調度,實現了「淤粗排細」的目標。
引黃放淤改土,既為處理泥沙找到了出路,又充分利用黃河泥沙肥分高的條件,將沙荒鹽鹼地改造為良田。淤背固堤,也是黃河泥沙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利用吸泥船、渣漿泵等機械抽沙放淤,輸沙距離可達15公裡以上。特別是2003年開展的黃河標準化堤防一期建設,兩年間就完成放淤固堤土方1億多立方米。
從2002年開始,黃河水利委員會進行調水調沙試驗與生產運行。經過連續7年的實踐,大量泥沙被送入大海,下遊河道主河槽得到全面衝刷,河道過流能力明顯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後,黃河下遊頻繁斷流,嚴重影響了沿河城鄉人民生活,使工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下遊河道洩洪能力降低,生態系統趨於惡化,河口三角洲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針對黃河出現的這一新的重大問題,1999年3月,根據國務院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對全河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和水量統一調度,通過採取得力措施,優化配置水資源,精心調度管理,在黃河來水嚴重偏枯的情況下,確保了沿黃城鄉人民群眾生活用水,基本保證了流域內經濟用水,連續九年實現了全年不斷流,初步扭轉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下遊連年斷流的不利局面。
進入新世紀,黃委按照國家授權進一步加強黃河水量統一調度,連續實現黃河不斷流,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了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初步遏制了超計劃用水,促進了節約用水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河流生態用水的增加,初步遏制了下遊地區生態惡化的趨勢,河口三角洲地區生態與環境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
黃河極為特殊的流域特性和歷史地位,決定了黃河必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基本框架下,建立一套符合黃河自身特點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尤其是世紀之交,黃河存在的重大突出問題日益暴露,急需出臺一部「黃河法」,詳細規範黃河治理開發及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行為。
由於立法程序複雜,「黃河法」推進頒發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為此,黃河水利委員會從2003年開始,組織起草了《黃河水量統一調度條例》。2006年7月5日,國務院第14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黃河水量調度條例(草案)》,8月1日,《黃河水量調度條例》正式頒布施行。這是從國家層面第一次為黃河專門制定並出臺的行政法規,也是國家關於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調度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規,在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它的頒布施行,為黃河水量的統一調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使黃河水資源的管理與調度納入更為明確的法律軌道。
以水利部第21號令正式頒布實施的《黃河河口管理辦法》,則為黃河河口治理開發提供了可操作性較強的法律依據,也是黃河治理開發中第一部專門的部頒規章。
與此同時,黃河水利委員會先後頒布實施了《黃河水文管理辦法》《黃河入河排汙口監督管理辦法》《黃河重大水汙染事件報告辦法》等規範性文件;山東省頒布實施了《山東省黃河防汛條例》《山東省黃河工程管理辦法》。「河南省黃河工程管理條例」「河南省黃河防汛條例」已列入河南省人大的立法計劃。這些水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為黃河的水行政管理和水行政執法提供了依據。
在推進立法體系建設的同時,黃河水利委員會也把建立水行政執法體系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按照「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黃委各級水政監察隊伍緊緊圍繞黃河治理開發中心工作,以打擊破壞水利設施、查處非法圍墾河道和河道內違法設置行洪障礙為執法重點,及時制止和查處了灘區片林種植、下遊浮橋建設、亂採鐵砂等一大批水事違法案件,為黃河水利事業和流域經濟社會的健康穩定和諧發展提供了保障。
改革開放30年,為治黃事業走向世界鋪就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康莊大道。黃委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利用外資治理黃河,範圍涉及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水力發電、水環境治理、扶貧開發諸多領域,還包含了技術援助、能力建設、機構支持、人員培訓、模型研究、合作開發等科研合作項目。一大批水利重點項目都大量使用了外資,如:黃河下遊防洪項目、小浪底水利樞紐、萬家寨水利樞紐、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治理利用外資金額超過了6億美元,若把小浪底利用世界銀行的額度算在內,利用外資的額度超過了20億美元。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採用與國際接軌的工程建設模式,被世界銀行譽為發展中國家合作項目的典範。該工程的輪廓設計由中國與美國柏克德公司合作進行,工程建設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建設施工進行國際招標。小浪底工程開工後,施工區內聚集了包括50多個國家和地區700多名外國人在內的萬餘名建設者,走出了一條與國際工程全面接軌的工程建設管理道路。
目前,黃河水利委員會與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組織、流域管理機構、科研單位、諮詢公司、培訓機構等相關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特別是與荷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丹麥、挪威等國水利界有著較為密切的合作關係;同時與歐盟、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及國際水利界較為活躍的非政府組織如全球水夥伴、世界水理事會、世界氣象及水對話組織、國際水資源研究所等有著良好的交往與合作,在國際平臺上共同探討水資源一體化管理問題及如何在流域實施水資源一體化管理案例,同時為黃河治理開發引進資金、技術和先進設備、管理經驗。
進入21世紀,黃河水利委員會成功舉辦了三屆「黃河國際論壇」,創建了新的國際水利對話平臺,為中外水利同仁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也為黃河人創立了一個吸收國內外先進治河經驗和技術的窗口。
新中國成立初期,黃河水利委員會就被國家明確為流域性機構,負責統籌全流域的治理開發。到上世紀90年代,根據國家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行政管理範圍擴展到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西北內陸河流域,對黑河流域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從黃河防汛總指揮部的構建,到黃河中遊水土保持委員會的運行,管理體制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完善。經過幾十年發展,黃委科研力量逐步形成了包括防汛、工程建設管理、水土保持、水文、水政、水資源保護、規劃設計、科學研究等專業門類。有效運轉的組織機構,肩負使命的科技隊伍和艱苦奮鬥的職工隊伍,共同為黃河治理開發與現代化管理的提速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化蝶振翅向長空
黃河治理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治黃思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後,在長期的實踐中,一代代科學家和黃河科技工作者不斷探索新的治河道路,在實踐中深化對黃河客觀規律的認識,先後提出「寬河固堤」「蓄水攔沙」「除害興利」「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等一系列治河方略,引導了各個時期黃河事業的發展和跨越。
改革開放以後,治河思路進一步在實踐中發展,1990年12月修訂完成《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報告》,提出在治黃實踐中要考慮除害與興利、近期與遠景緊密結合,採取「攔、調、排、放,綜合治理」的方略,全面規劃,統籌安排,使水沙在上中下遊都有利於生產。1999年的《黃河的重大問題及其對策》提出在防洪減淤方面,採取「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方策,控制洪水;以「攔、排、放、調、挖」等綜合治理措施,處理和利用泥沙。水資源利用及保護方面,提出了「開源節流保護並舉,以節流為主」的基本思路。水土保持方面實行防治結合,保護優先,強化治理;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以小流域為單元;採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綜合措施,注重治溝骨幹工程建設。2002年7月國務院批覆的《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是根據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要求,結合黃河實際和多年研究總結的成果完成的,被視為今後一段時期治理黃河重大舉措的總概括。規劃更加適用於多年來治黃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充分反映了治黃的科技水平和國家對黃河治理開發的要求。
但是,現實仍然告誡我們,問題並不是不變的,思路也必須隨著變化而變,才能跟上治理的步伐。進入90年代,隨著沿黃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下遊河道頻繁斷流、河槽萎縮嚴重、水汙染加劇,對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
黃河面臨的問題究竟有沒有一條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2001年6月12日,水利部部長汪恕誠針對黃河存在的幾個問題,經過審慎的思考,在黃委幹部大會上提出了「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汙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的治黃具體目標。
依據《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提出的戰略思想,黃河水利委員會以科學發展觀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為指導,在力求實現治黃「四個不」目標的進程中,從建設「三條黃河」(即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發軔,繼而又進行具有開創性的調水調沙試驗,構建控制黃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線」,精細調度水資源,大規模建設下遊標準化堤防,在謀求黃河長治久安的探索之路上,步步挺進,逐漸形成了以「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為終極目標的治黃方略新框架。
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是一種新的治河理念,也是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長期研究與實踐的結晶,其精髓就是要維持黃河的生命功能,包括水資源總量、洪水造床能力、水流挾沙能力、水量自淨能力、河道生態維護能力等方面。唯其如此,黃河才能為全流域及其下遊沿黃地區龐大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提供持續支撐,這將成為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長期奮鬥的最高目標。
黃河的生命是否健康有四個主要衡量標誌——「堤防不決口」:一靠水庫和堤防等控制性工程對洪水的約束,二靠河流自身排洩洪水的功能;「河道不斷流」:保障沿黃居民飲水安全,保障河流生態用水的需要,保障一定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水資源供給能力;「汙染不超標」:黃河的水質必須持續滿足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基本功能要求;「河床不抬高」:通過綜合措施解決泥沙問題,在上中遊攔減入黃泥沙,在中下遊通過人工調控水沙關係,實現河床不淤積,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延長現行河道的生命力。
一個終極目標,四項主要標誌,再加上黃委黨組提出的九條具體治理途徑,原型黃河、模型黃河、數字黃河「三條黃河」技術手段,共同組成了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理論框架。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黃委近年來在維持黃河健康生命這條背負重任的道路上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
20世紀90年代,黃河下遊連年斷流。面對流域來水持續偏枯的嚴峻局面,黃委綜合運用行政、工程、法律、經濟、技術等措施,強化黃河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與科學調度,確保了黃河連續九年不斷流。
2002年至2008年,黃委連續實施了八次黃河調水調沙,探索了三種不同的調水調沙模式,黃河下遊河道主河槽最小行洪能力已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了3810立方米每秒,河底高程平均下降了1.5米。多次在小浪底水庫成功塑造了人工異重流,並實現排沙出庫,減少小浪底水庫的泥沙淤積。上述實踐逐步深化了對河道、水庫水沙運動規律的認識。
為了推進黃河泥沙的治理,黃委積極構建攔截黃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線。小浪底水庫的建成使用,黃土高原1.88萬平方公裡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的界定和小北幹流河段660平方公裡的廣闊河道,為攔截進入下遊河道粗泥沙提供了重要條件。利用這些條件,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了三道防線攔截治理黃河粗泥沙的戰略構架,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先粗後細」,黃河小北幹流放淤「淤粗排細」,小浪底水庫「攔粗洩細」。三道防線,承前啟後,互為聯繫,相互作用,構成多舉措控制黃河粗泥沙的立體防禦系統。這一系統的構建,將使黃河泥沙治理的措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河的啟迪
黃河的洪水、泥沙、懸河、水土流失,上千年來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地球上幾乎所有關於江河的難題都能在黃河上尋到痕跡。黃河的治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道世界級的課題。三十年的治河艱辛和榮光告訴了黃河人,黃河治理與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將隨著歷史的步伐而不斷前進,需要一代又一代治黃人的付出和努力。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黃河問題的複雜性、艱巨性,必須遵循黃河的自然規律,立足全局,統籌兼顧,堅持系統性原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實現人與河流和諧相處。
進入21世紀,我國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治黃的決策者們結合黃河的實際提出,科學發展觀在河流水利上的實踐,就是要充分考慮河流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在統籌考慮生態用水和工農業用水關係的同時,大力推行節水措施,加強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節約和保護,實現黃河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河流相和諧,必須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相適應。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一定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堅持以黃河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流域及其相關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實踐的不斷深入,以及對黃河自然規律認識的不斷提升,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了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階段新目標,即實現「四個轉向」:把黃河洪水泥沙管理的重點轉向塑造協調的水沙關係,把水資源管理與調度的重點轉向實現黃河功能性不斷流,把水資源保護的重點轉向提高監督管理水平和增強應急處理能力,把黃河上中遊地區水土保持的重點轉向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治理。這是治理黃河的又一次起程號角,這也是在黃河上儘快實現人水和諧、讓黃河更好地造福中華民族的必然選擇。
黃河三十年,見證著一個偉大民族的蓬勃張力,閱盡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變遷,同時也留下了無法用數字計算的情感與心智。幾十年間,古老的黃河岸邊今人循著老人的思緒,黑髮人沿著白髮人的足跡,不斷地跋涉,不斷地思索,不斷地奉獻,曾經並繼續為擎起母親河上空的一片藍天而窮經皓首,畢其心力,雖然他們的大多數並未留下閃爍的名字,並未發生過令人盪氣迴腸的故事。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0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