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歌德的《浮士德》

2020-12-16 小烏講歷史

《浮士德》是一部很龐大很複雜的書,也是歐洲文學史上最難讀的書之一。簡單的說,《浮士德》是用詩劇的形式概括了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的精神探索和奮鬥的歷史,其中有時也表現了主人公精神上的苦悶與孤獨。但總的來說《浮士德》所表現的是資產階級在上升過程中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長篇詩劇《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創作延續了將近60年之久。

第一部完成於1806年,1831年8月83歲高齡的歌德,終於完成了《浮士德》一書的第二卷。第二年3月28日,這位文學匠在安樂椅上安然離去。歌德創作的詩劇《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象徵形象。《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讓他經歷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終向上向善。

這些構成了他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具有人身上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這種「靈與肉」,「善與惡」的矛盾。體現了歌德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類複雜性和真實性。

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意義。向人們指出了精神淨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應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息的偉大道路。詩劇以幻想為主,將寫實和幻想結合(天上地下、現實古代、人類魔鬼)。使《浮士德》成為即是資產階級理想的激越頌歌,同時又是當時德國現實生活的深刻概括。在人物塑造上運用辯證的方法。浮士德靈與肉的對立統一,梅非斯特作惡造善的對立統一,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展示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用矛盾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群像。

天帝與魔鬼是理性於情慾的對比;浮士德與梅非斯特是人類與魔鬼的對比;浮士德與瑪加蕾特是知識者與自然的對比。比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形式多樣化。詩劇開頭用自由韻體,寫瑪加蕾特用民歌體;寫海倫部分則用古希臘悲劇的詩體。敘事、抒情、議論糅為一體,詩劇大量運用了象徵、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倫、魔女之廚都是象徵,批評教會則常用暗喻。

主要思想價值,是通過浮士德的人生經歷,宣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宣傳擺脫中世紀的愚昧狀態,克服人類內在和外在的矛盾,創造資產階級理想王國的啟蒙思想。詩劇肯定創造和勞動,要入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詩劇表達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過程又是循環前進的。世界和人類就是在這不斷追求、不斷幻滅的大循環中矛盾運動、發展進步的。

詩劇還表達了一種現代意義,即人始終處於與外界的衝突中,失敗和災難無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動決定自己的本質,從而奠定了現代人格的基礎。《浮士德》具有史詩般的恢宏結構,內容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獨具特色。歌德通過主人公浮士德這位博學之士「再生」後追求桃園盛世樂園的痛苦經歷,展現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反映了19世紀初德國進步的、科學的力量與反動的、神秘的力量之間的較量,道出了文藝復興以來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滿現實。

不斷探索真理的願望和過程,肯定了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否定了他們脫離現實,不切實際的虛幻心態。《浮士德》在批判封建制度和資產階級掠奪行為的同時,也表現了人類在與「惡」作鬥爭的過程中不斷向「善」行進的品格。《浮士德》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浮士德》把德國民族古典文學推到了繁榮階段。因此,後人將《浮士德》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名著。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嗯~,360度各種姿勢來求贊求關注!! 動動您發財滴小手,舉手之勞感謝各位看官們!! 祝各位看官們生意發發發,學業事業成成成,身體康康康!!! 感謝大家的支持!!小編在這裡感謝各位看官們了! 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上海國際藝術節|德國默劇《浮士德》,無臺詞演繹歌德巨著
    全劇沒有一句臺詞,通過各種肢體表演,以及光怪陸離的視覺戲劇性,展現了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浮士德》是一部長篇詩劇,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在歐洲文學史有著重要的地位。與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同為歐洲的四大名著。《浮士德》劇照。
  • 歌德的《浮士德》,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 - Output - Stereo Out01:28來自非遺美學歌德,生於1749的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於1832卒於魏瑪。他出名很早,在他27歲時,一部《維特的煩惱》就使他名聲大噪,他一生中作品無數,包括日記、散文、戲劇、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親和力》等等,但是如果沒有在1831年最終寫成的《浮士德》這部作品,歌德也很難躋身於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正是這樣一部歷時64年的曠世傑作成就了歌德,使他成為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文學家,同時也成為人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 「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淺聊歌德及其代表作《浮士德》
    歌德便是這時代裡精神偉大的代表,他時而是叛逆、愛嘲笑世界的偉大天才,時而是謹小慎微、胸襟狹隘的渺小庸人,他的智慧、他的勤奮,使他在不同領域裡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德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 知道歌德的《浮士德》是名著,卻沒讀過,了解一下吧
    歌德的經典名著《浮士德》從開始構思到最終完成,前後歷時六十年。早在青年時代,處於「狂飆突進」時期的歌德就對故事的構思瞭然於胸,並創作了《浮士德》初稿,其中包括《學者悲劇》和《格雷琴悲劇》兩個重要片段。從義大利旅行歸來後,步入中年的歌德懷著對古希臘與羅馬文明的崇敬之情,又對原稿進行了增刪,完成了《浮士德》的片斷。此後,在友人席勒的督促和鼓勵下,歌德重新構思了作品的核心內容,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將浮士德形象升華為整個人類的代表,使作品成為德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
  • 《浮士德》——歌德用一生寫作,吸血鬼的最初來源
    還記得中學的時候第一次讀《浮士德》,被故事中魔幻色彩深深吸引,鍊金術師浮士德向魔鬼出賣了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青春。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浮士德》已經不是流傳街頭巷尾的暢銷小說,《浮士德》的語言,跟網絡小說也大大不同,但是浮士德的語言一直是美的,歌德在《浮士德》中用史詩般的語言,描述了這個關於天堂、人間、人性、欲望的故事。歌德的這本書,從20歲寫到80歲,直到死前一年1831年才完書。
  • 《浮士德》:歌德的文學實踐助力黑格爾近代悲劇美學的誕生「一」
    但作為德國古典主義文學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歌德的作品數量多、種類多,單文學作品就完美地覆蓋了詩歌、戲劇、散文和小說等。他既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影響巨大而深遠的超重量級人物。歌德作品,文學類扛鼎之作當屬詩劇《浮士德》。
  • 浮士德是一個人,他有著神魔交織的一生|歌德的《浮士德》
    「獻詞」應該是歌德對這部作品的感受寫成詩,「舞臺上的序幕」裡三個登場人物戲班班主、劇作家、丑角,他們三個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舞臺和戲劇本身。「天堂裡的序幕」就與情節扯上關係了,其中上帝和眾天使還有魔鬼靡菲斯託登場,接著上帝與魔鬼打賭,而浮士德就是賭注。
  • 走進歌德的世界 :訪問德國魏瑪歌德故居
    走進歌德的世界 :訪問德國魏瑪歌德故居
  • 【人物】:關於歌德
    作者 | 毛毛 圖片來源 | 網絡 「 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 」 【人物介紹】 歌德 德國著名思想家、劇作家、思想家 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
  • 曹雪芹與歌德:絕望並夢想著(下)
    比如曾經一度引起德國當時眾多文化名流猜測和不滿的諷刺之作——《贈詞》的創作,就是他們你一句我一句這樣湊出來的。據說,他們每每想出一個「絕妙」的句子,就會欣喜得相對大笑。關於兩人的友誼,他們自己的感受最為深切。席勒在給歌德的信中說:「我如此強烈地感受到,面對卓越沒有自由,只有愛。」
  • 歌德:「中國人是我們的同類人」
    如今,遍布全球的歌德學院和孔子學院是分別由德、中兩國為推動各自的語言、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而由官方舉辦的文化機構。然而在此之前,早在18、19世紀之交,歌德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孔夫子。此後,他更是通過小說、詩歌等接觸了中國文學。而歌德逝世後的100年內,他的文學在中國文學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著名作家歌德在這裡出生,實拍歌德故居,華麗與簡樸並存
    一部馳名世界的戲劇《浮士德》,傾盡了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畢生的精力;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讓各國人認識了這位德國偉大的作家、思想家、科學家。歌德,德國文學領域裡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在了法蘭克福,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去世。文學巨人的一生寫滿了神奇,多少人夢想著到作家的故居一瞻風採。法蘭克福那幢米黃色的小樓,歌德生活了50個年頭的住處,成了許多人來德國打卡的勝地。歌德故居是一幢兩層的巴洛克風格的房子,共分為兩部分。
  • 明日方舟:浮士德與梅菲斯特的羈絆,尋找真理中遇到的惡
    大家可能聽過《浮士德》這本名著,它寫自德國著名作家歌德,這本書是歌德的藝術結晶,也是他最後的成品,書中他投入的心血可想而知。《浮士德》講的是,主人公浮士德,生前知識底蘊、精神境界極高,他嚴於律己,追求文明和自己崇尚的世界。但是最後,他發現他追求得到東西越來越讓他迷茫,失去了追求的方向,逐漸迷失了自己。
  • 歌德經典語錄句子
    ——《少年維特之煩惱》5.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歌德6.最足以顯示一個人的性格的,莫過於他所嘲笑的是什麼東西了。——歌德7.智者和愚人都沒有害,最危險的倒是智愚參半。——歌德8.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會做好。一天也不能虛度,要下決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緊緊抱住,有決心就不會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貫徹實行。——《浮士德》9.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因此,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述說他自己的事,這是一種教養。
  • 大文豪歌德文學名言,一生必讀
    ——歌德《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02. 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03. 凡是讓人幸福的東西,往往又會成為他不幸的源泉。——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04. 自由與命運只垂青每天努力的人。
  • 歌德:讓自己的詩歌與古典音樂「結親」
    一群皇室成員迎面走過來,歌德立刻站立一遍深深鞠躬,而貝多芬則將帽子拉拉,背著手從皇室行列中穿過。雖然兩位藝術家的歷史會面不甚愉快,但不影響他們彼此間的互相欣賞。孟德爾頌在21歲時為歌德彈奏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歌德顯然理解其含義「這段音樂令人驚訝,非常宏偉」。貝多芬對歌德的敬仰和崇拜由來已久,從童年時代就經常閱讀歌德的詩篇。
  • 歌德逝世180周年:「中國人是我們的同類人」
    如今,遍布全球的歌德學院和孔子學院是分別由德、中兩國為推動各自的語言、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而由官方舉辦的文化機構。然而在此之前,早在18、19世紀之交,歌德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孔夫子。此後,他更是通過小說、詩歌等接觸了中國文學。而歌德逝世後的100年內,他的文學在中國文學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一生跨越兩個世紀的詩人歌德
    歌德是德國狂飆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裡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歌德在魏瑪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頭事務,很少創作。
  • 它是世界上文藝青年都應該去的一個地方,歌德故居
    在歌德雕塑的不遠處,是一條石塊鋪砌的幽靜小巷,有一幢房子是歌德故居。我找到了一塊銅牌,上面用德文刻著:Goethe Hous(歌德屋)。歌德24歲時在這裡寫下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書中這個厭惡封建專制、與現實格格不入的年輕人,最後憤而自殺了。
  • 京劇版《浮士德》在羅馬阿根廷劇院上演
    原標題:京劇版《浮士德》讓義大利人為之傾倒  古老的羅馬阿根廷劇院3月12日迎來中意文化碰撞的劇作——京劇《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國文學巨匠歌德的畢生之作,京劇《浮士德》改編自這一巨著的《悲劇第一部》。故事講述了浮士德年過半百但欲求未滿,在魔鬼的誘惑下簽訂契約重遊人生,瘋狂追求少女格蕾卿,最終釀成悲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