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是一部很龐大很複雜的書,也是歐洲文學史上最難讀的書之一。簡單的說,《浮士德》是用詩劇的形式概括了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的精神探索和奮鬥的歷史,其中有時也表現了主人公精神上的苦悶與孤獨。但總的來說《浮士德》所表現的是資產階級在上升過程中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長篇詩劇《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創作延續了將近60年之久。
第一部完成於1806年,1831年8月83歲高齡的歌德,終於完成了《浮士德》一書的第二卷。第二年3月28日,這位文學匠在安樂椅上安然離去。歌德創作的詩劇《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象徵形象。《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讓他經歷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終向上向善。
這些構成了他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具有人身上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這些所迷惑,不斷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會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權的支持者。這種「靈與肉」,「善與惡」的矛盾。體現了歌德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類複雜性和真實性。
也反映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艱巨性。意義。向人們指出了精神淨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應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息的偉大道路。詩劇以幻想為主,將寫實和幻想結合(天上地下、現實古代、人類魔鬼)。使《浮士德》成為即是資產階級理想的激越頌歌,同時又是當時德國現實生活的深刻概括。在人物塑造上運用辯證的方法。浮士德靈與肉的對立統一,梅非斯特作惡造善的對立統一,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展示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用矛盾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群像。
天帝與魔鬼是理性於情慾的對比;浮士德與梅非斯特是人類與魔鬼的對比;浮士德與瑪加蕾特是知識者與自然的對比。比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形式多樣化。詩劇開頭用自由韻體,寫瑪加蕾特用民歌體;寫海倫部分則用古希臘悲劇的詩體。敘事、抒情、議論糅為一體,詩劇大量運用了象徵、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倫、魔女之廚都是象徵,批評教會則常用暗喻。
主要思想價值,是通過浮士德的人生經歷,宣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宣傳擺脫中世紀的愚昧狀態,克服人類內在和外在的矛盾,創造資產階級理想王國的啟蒙思想。詩劇肯定創造和勞動,要入們「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詩劇表達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過程又是循環前進的。世界和人類就是在這不斷追求、不斷幻滅的大循環中矛盾運動、發展進步的。
詩劇還表達了一種現代意義,即人始終處於與外界的衝突中,失敗和災難無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動決定自己的本質,從而奠定了現代人格的基礎。《浮士德》具有史詩般的恢宏結構,內容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獨具特色。歌德通過主人公浮士德這位博學之士「再生」後追求桃園盛世樂園的痛苦經歷,展現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反映了19世紀初德國進步的、科學的力量與反動的、神秘的力量之間的較量,道出了文藝復興以來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滿現實。
不斷探索真理的願望和過程,肯定了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也否定了他們脫離現實,不切實際的虛幻心態。《浮士德》在批判封建制度和資產階級掠奪行為的同時,也表現了人類在與「惡」作鬥爭的過程中不斷向「善」行進的品格。《浮士德》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浮士德》把德國民族古典文學推到了繁榮階段。因此,後人將《浮士德》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名著。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嗯~,360度各種姿勢來求贊求關注!! 動動您發財滴小手,舉手之勞感謝各位看官們!! 祝各位看官們生意發發發,學業事業成成成,身體康康康!!! 感謝大家的支持!!小編在這裡感謝各位看官們了! 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