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歷史上,汪倫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緣何會得到大詩人李白如此厚愛,不惜將其名字嵌入詩題,專門以詩相贈呢?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汪倫對李白的情意,絕非字面上那麼簡單。這首詩的背後,還隱藏著李白鮮為人知的跌宕人生,以及在李白生死攸關的時刻,汪倫所給予的肝膽情意。詩中的一個「忽」字,道出了李白不為人知的忐忑心情。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民間傳說裡,汪倫是個土財主,在當時的村裡小有名望,懂點琴棋書畫的,他非常想和當時的名士交好,聽說李白大名鼎鼎,就怕請不來他,於是乎就寫了一封信,投其所好。我們都知道李白一生有兩大愛好,喝酒和旅遊。
汪倫就託人給李白送了封信。李白打開信一看,非常激動。因為信上說:
「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看罷,拍手稱好,又能喝酒,又能賞花,趕緊去吧!於是他就樂顛顛地跑去了。去了之後才發現就是一個小村莊,啥也沒有,然後就問汪倫:「你這不忽悠我嗎?」
汪倫說:「我沒忽悠你啊。你看,我們這兒有個桃花潭,就在不遠的地方,方圓十裡,但是沒有桃花。我們這兒的確有萬家酒店,就在村東頭兒,老萬家開的酒店,可不就叫萬家酒店。我可沒說有一萬家酒店啊!」
李白一聽啊哈哈大笑,說汪倫啊,真有你的。接著兩個人就吟詩作對,交上了朋友。臨走的時候,汪倫是又贈綢緞,又贈馬匹,還把李白送上了船,而且還是載歌載舞,表達了心中的不舍。
李白一時興起,為這樣一個仗義疏財的好朋友寫了一首《贈汪倫》。這個故事大家聽過嗎?事實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其實,要想了解這首詩背後的故事,還是要回過頭來看看這首詩是什麼時候寫的。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和背景非常特殊,因為桃花潭這個地方就在安徽宣城。史料中有兩種記載,一是說李白曾經三次去過宣城,一是說他七次去過宣城。
但是,無論是三次還是七次,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李白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來到宣城,寫下了這首《贈汪倫》的。
「安史之亂」時,李白曾被永王李璘招幕,加入他的部隊,李白一度意氣風發,以為可以建功立業了。可永王在打敗了安祿山、史思明的部隊之後,功高蓋主起了謀反之意。結果,一夜之間,永王李璘的部隊從一支保衛大唐的正義之師,變成了一支忤逆大唐的叛軍。
就這樣,李白莫名其妙地從一個愛國者變成了一個叛國者的從犯,成為叛軍的軍師,被朝廷通緝的對象。接下來的結果可想而知,永王李璘兵敗被殺,而他的這群叛黨屬下則想到了一個共同的辦法: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在皇帝還沒有追查到每個人明細的時候,先逃吧。
李白也被迫加入了浩浩蕩蕩的逃亡大軍中,曾經的豪情萬丈變成了空空的行囊。此時的李白,拖著已經生病的身體,一邊逃,一邊躲,一邊感慨,一邊驚慌,一路逃到了宣城。
所以,李白來到宣城時,是抱著帶病的身子,抱著一種非常憂鬱的心情,抱著非常驚慌恐懼的心情。因為,他是朝廷的通緝犯,是一個亡命天涯的逃犯。
在一個暮色剛剛降臨的夜晚,李白獨自來到了江邊,一個人艱難地、靜靜地解開了小船的繩索,準備上船——
「李白乘舟將欲行」。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忽然間岸上傳來了一陣歌聲。
忽聞岸上踏歌聲」。
大家注意這個字:「忽」。此時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方,突然傳來一陣歌聲,這個「忽」字讓我們感覺到了什麼?
如果,此刻我們站在李白的角度,自己是個逃犯的時候,正準備離去時,忽然間聽到歌聲,居然有人趕來為我送行,自然很激動。除此之外,還有莫名其妙,非常奇怪的感覺,這個時候怎麼還會有人唱歌呢?
當然,李白肯定也會有一些不知所措,因為他畢竟是朝廷的通緝犯,這時候有人來為他送行,他自然很驚訝。
我們常說患難見真情,所以一個「忽」字如天外之音打動了李白,也包括我們。首先,此時江邊是安靜的,寂寥的。本來,李白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悄悄地離去,是讓人傷感的。
就在此時,忽然,一陣歌聲傳來,李白首先是一驚,結果回頭一看,原來是汪倫為他送行,頓時感到非常幸福及感動。
試想,一個逃犯,居然還有人能來送行。要知道在古代,法律是非常嚴格的,如果你與朝廷的逃犯有任何瓜葛,極有可能會被株連。
我們講生死之交,就是汪倫這樣的朋友,能有這樣一個生死與共,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李白覺得非常幸福。再者,他悲不悲傷呢?
當然悲傷。從天堂掉進地獄,曾經自己也是一代名流,享盡人世繁華,卻落得如今的狼狽下場。
李白不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人,李白曾經被人送過行,而且場面空前。我們看看李白自己怎麼說,他在詩裡這樣寫道:
「朝辭明主出紫宮,銀鞍送別金城空。」
大家看看,李白是見過大世面的,那個時候的李白,天下人都知道他是皇帝的御用詩人,所以當李白出行的時候,場面何其轟動:
早晨離開英明的主子,走出紫宮,紫宮就是皇城,騎的高頭大馬是用銀子做的馬鞍子,多麼奢華。而且這一走不要緊,整個城市都空了,為什麼呢?
都趕來為李白送行,何其壯觀的場面。遙想當年,再看今夕,李白怎能不感慨萬千,當年的榮華富貴,當年的風光無限變成了今天江邊孤寂悲傷的獨行。
所以我們說「忽聞岸上踏歌聲」,心中還有悲愴的情感。但是更重要的還是一種幸福,在這個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和我李白劃清界限的,不是所有人都把我視為逃犯和叛賊的,還有這麼一個人敢於來為我送行,並且不是低調地、默默地送行,而是踏著歌讓所有人知道。所以,此時的李白心情如何?
自然是激動加感動!汪倫這一踏歌,寂寥的江邊頓時不再寂寥。於是,李白感慨到什麼?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就算是桃花潭水再深也趕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啊!這裡大家可能又要奇怪了,李白是在桃花潭這個地方被汪倫送別的嗎?
也不是的。這裡的桃花潭水是一種隱喻,這也是李白寫詩的高明之處。剛才我們說汪倫是安徽宣城人,桃花潭是汪倫故鄉的一處景物,李白用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讓汪倫感覺到非常親切。
李白就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汪倫的感激之情,用汪倫故鄉的桃花潭水來比擬和汪倫之間的情誼,讓汪倫倍感親切。
大家想想,在非常時期的非常友誼的確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於是便有了這首千古絕唱《贈汪倫》。